- 首页
- 医藏
- 证治汇补
证治汇补
末之。皂角水煎汁泛丸绿豆大。每服八分。渐加一钱五分。姜汤送下。
遇仙丹 治血积气积痰癖。肢节肿痛。一切有余湿热痰火。痰涎壅滞。脉滑实有力者。
白牵牛(头末四两半生牛炒) 白槟榔(一两) 茵陈(六钱) 蓬术 三棱(各五钱俱醋炒)
牙皂(五钱炙去皮弦)
一方。加沉香一两。末之。醋糊丸绿豆大。每服三钱。五更凉茶下。天明看所去之物。有积去积。
有虫去虫。小儿减半。孕妇勿服。
济阴丸 治经候不调。 癖积块刺痛。
香附(一斤醋浸炒) 莪术 当归(各四两俱酒浸)
末之。醋糊丸。醋汤下。
三圣膏 贴积。
用未化锻石十两。筛过极细。炒红。将好醋熬成膏。入大黄末一两。再入肉桂末五钱。略炒。
搅匀。浓摊烘。
热贴之。
琥珀膏用大黄、朴硝各一两为末。以大蒜捣膏贴之。
黄蜀葵根煎汤 治小腹有块。曾服涩药止经。因而血滞成块。入人参、白术、青皮、陈皮、甘草、牛膝煎膏。入研细桃仁、玄明粉少许。热饮之。二服当见块下。病重者。补接之后。加减调理。或再行一度。去块一二次。
去葵根、玄明粉。
积块 用海石、三棱、莪术、香附。俱醋炒。桃仁、红花、五灵脂之类为丸。石咸、白术汤下。
六君子汤 归脾汤(二方见中风) 理中汤(方见中寒)
卷之六 腹胁门
胀满
大意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内经)专主土败木贼。湿留气滞为病。(正传)
内因由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失节。房劳致虚。脾土之阴受伤。转运之官失职。胃虽纳谷。脾不运化。故阳自升而阴自降。乃成天地不交之否。清浊相混。隧道壅塞。郁而不行。气留血涩。湿气内停。遂成胀满。(丹溪)
外候夫胀者。皆在于脏腑之外。排脏腑而攻胸胁。胀皮肤。故命曰胀。(内经)外虽坚满。中空无物。有似于鼓。(格致余论)击之有声。按之有形。(绳墨)色苍黄。腹筋起。心腹胀满。旦食则不能暮食。(内经)
胀分新久凡诸实症。或六淫外客。或饮食内伤。阳邪急速。其至必暴。每成于数日之间。若是虚症。或情志多劳。或酒色过度。日积月累。其来有渐。每成于经月之后。(必读)
胀分虚实腹胀坚硬。按之而痛者。为实。按之不坚不痛者。为虚。先胀于内。而后肿于外者。为实。先肿于外。而后胀于内者。为虚。小便黄赤。大便闭结。为实。小便清白。大便溏泄。为虚。脉滑数有力为实。弦浮微细为虚。色红气粗为实。色枯气短为虚。(微论)
胀分朝暮朝宽暮急为血虚。朝急暮宽为气虚。朝暮皆急。气血俱虚。(入门)
胀分脏腑心胀烦心。肝胀胁痛。脾胀呕哕。肺胀喘咳。肾胀腰痛。胆胀口苦。胃胀胃脘痛。大肠胀肠鸣飧泄。小肠胀小腹引腰痛。膀胱胀小便癃闭。三焦胀气满皮肤。(入门)
胀分诸症气胀者。七情郁结。胸腹满闷。四肢多瘦。食胀者。谷食不化。痞满醋心。不能暮食。虫胀者。腹痛能食。善吃茶叶盐土等物。积胀者。痞块有形。心腹坚硬。水胀者。停饮肠鸣。怔忡喘息。瘀胀者。跌扑产后。大便黑色。虚胀者。腹柔软而食入倒饱。更有单腹胀者。腹大而四肢极瘦。此由胀满既久。气血结聚。不能释散。俗名曰蛊。
其病更重。(汇补)
脉法关上脉弦为胀。又迟而滑。盛而紧。大坚以涩者。皆胀也。又虚为虚胀。牢为实胀。浮而大者易治。细而微者难治。(汇补)
治法实者。下之消之。直清阳明。虚者。温之升之。调补脾肾。其有不大满不大虚者。先以清利疏导。继以补中调摄。惟有标实而本虚者。泻之不可。补之无益。最难调治。宜却盐味。以防助邪。断妄想。以保母气。(必读)
寒胀宜温脏寒生胀满。胃中寒则胀满。(经文)盖脾为阴中之至阴。同湿土之化。运精微而制水谷者也。脾湿有余。无阳以化。聚而不散。因成胀满者。宜以辛热药治之。(东垣)
热胀宜清诸腹胀大。皆属于热。(经文)因湿热之气。不得施化。壅滞于中而成胀满者。宜以苦寒药治之。若脾气不宣。
郁而成火。吞酸吐酸。渐成胀满者。用药宜刚中带柔。连理汤主之。(喻嘉言)
实胀宜下腹坚惧按。舌黄脉牢者。此实邪有余。法宜推荡。所谓下之则胀已是也。(汇补)
虚胀宜补脾虚之人。偶因气滞。误用克伐。致中气散乱不收。故水气横决而作胀。此脾虚不能统摄。法宜补土理中。
浊阴自化。
肝胀宜调肝旺而胀者。虽当伐肝。然本性太过。肝亦自伤。不可过用克伐。宜扶脾疏肝。两法并用。使木性条达。不郁土中。则胀自已。(准绳)
肾虚宜温常见作劳好色之人。脾肾交虚。浊邪横溢。外为肿胀者。当收摄肾气。使水无泛滥之虞。此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金匮肾气丸主之。(直斋)
治无速效凡胀初起是气。久则成水。治比水肿更难。盖水肿饮食如常。鼓胀饮食减少。病根深固。三五年而后成。治肿惟补中行气足矣。治胀必补中行湿。兼以消积。不责速效。乃可万全。(入门)
胀当大补俗云。气无补法者。以痞闷壅塞。似难于补。不思正虚不运。邪着为病。不补其气。则气何由行。(凡溪)
治无峻攻医者不察。病起于虚。急于取效。病者苦于胀急。喜行利药。以求一时之快。不知稍宽一日。胀愈甚。病愈增。
正愈伤。冀其再下。不可得矣。(丹溪)
死症腹胀不食者死。腹胀身热者死。腹胀寒热如疟者死。腹大胀。四末清。脱形泄甚为逆。腹胀便血。脉大如绝者死。腹胀时喘。汗出厥逆者死。胸膛胀满。脐关突出者死。(汇补)
用药主以二陈汤。加浓朴、木香、苏梗、大腹皮。去甘草。肥人多湿。加苍术、木通、瘦人多火。加芩、连、山栀。食积加山楂、神曲。蓄血加桃仁、莪术。郁气加香附、抚芎。怒气加柴胡、青皮。内寒凝滞者。加木香、炮姜。外寒郁束者。加升、葛、苍术。便闭实热。加大黄。溺短湿结。加木香、泽泻。凡腹胀初起。宜行气疏导之剂。加木香、槟榔、陈皮、青皮、枳壳、浓朴等。久而挟虚。宜补脾调气。如六君子加苏梗、砂仁等。虚而挟寒。宜温补。如理中汤加肉桂等。若脾肾俱虚。少火不能扶脾者。宜补肾。然补肾有两法。能食而胸膈舒畅者。金匮肾气丸。不食而胸膈满闷者。复元丹主之。惟大实大满坚硬而按之痛者。量其元气下之。三花神佑丸、导气丸等。下后仍宜调补脾胃。
【附虫蛊胀】虫蛊由湿热既久。血化为虫。肚腹胀大。按之有块。形如稍瓜。四肢削瘦。腹虽痛而唇色红。能饮食。脉滑数者。乃为蛊症。宜积块丸下之。(准绳)
胀满选方六君子汤 治气虚中满。(方见中风)
连理汤 治脾虚肝郁。吞酸腹胀。(方见泄泻)
胃苓汤 治脾湿腹胀面黄。身浮溺涩。(方见暑症)
肾气丸(金匮) 治脾肾两虚。肿胀。腹濡而胸不硬者。(方见湿症)
补中益气汤(方见中风)
调中汤(方见斑疹)
复元丹(三因) 治脾肾俱虚。发为肿胀。心腹坚满。小便不通。两目下肿。
附子(炮二两) 南木香(煨) 茴香(炒) 川椒(炒出汗) 浓朴 独活白术(炒) 陈皮 桂心 吴茱萸(炒各一两) 泽泻(一两半) 肉豆蔻(煨) 槟榔(各半两)
为末。糊丸。紫苏汤下。
导气丸 治诸腹胀大。痞塞不通。大便虚秘。形气病气俱实者。
青皮(水蛭炒) 莪术(虻虫炒) 三棱(干漆炒) 槟榔(斑蝥炒) 吴萸(牵牛炒) 赤芍(川椒炒) 菖蒲(桃仁炒) 黄芩(大黄炒) 浓朴(干姜炒) 山楂肉(草果炒)
以上同炒药熟。去水蛭等不用。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空心。紫苏汤下。
中满分消丸(东垣) 治中满热胀。
黄芩(炒) 黄连(炒各五钱) 姜黄 白术 人参 炙甘草猪苓(各一钱) 白茯苓 干生姜 砂仁(各二钱) 枳实(炒) 半夏(各五钱)
浓朴(炒一两) 知母(炒四钱) 泽泻 陈皮(各三钱)
为末。汤浸蒸饼为丸。每服百丸。
中满分消汤(东垣) 治寒胀。
吴茱萸 浓朴 草豆蔻 黄柏(各五分) 益智仁 半夏茯苓 木香 升麻(各三分) 人参 青皮 当归黄连 泽泻 生姜 麻黄(不去节) 柴胡梢 干姜 川乌 荜澄茄(各二分)
水煎。热服。
广术溃坚汤(东垣) 治中满腹胀有积。
浓朴(姜炒五分) 升麻 红花 甘草 吴茱萸(汤泡各二分) 黄芩益智 草豆蔻 当归(各五分) 黄连(三分) 半夏(七分) 广术(煨三分)
柴胡 泽泻 陈皮 神曲(炒) 青皮(各三分)
渴。加葛根四分。水煎。
保安丸 治症结内积。上抢心痛。脐腹痛。
大黄(三两) 附子(五钱) 干姜(一两) 鳖甲(一两五钱)
为末。先用醋一升。煮四五合。和药丸。空心服下。取积为度。
鸡矢醴(素问) 治湿热胀满。
羯鸡矢八合。炒微焦。无灰好酒二碗。煎至碗半,滤取汁。五更热饮。则鸡鸣辰巳时行二三次黑水。次日足有绉纹。又饮一次。渐绉至膝上而愈。
积块丸京三棱 莪术 自然铜 蛇含石 雄黄(各二钱) 蜈蚣(一钱一分)
木香(一钱半) 铁粉 辰砂 沉香(八分) 冰片(五分) 芦荟 天竺黄 阿魏 全蝎(各四钱)
炼猪胆汁为丸。每服八分。重者一钱。五更。酒送下。
肿满外治法用水蓼花、皮硝、牙皂、大黄各五钱。生姜十片。葱、蒜各七枚。莱菔子三钱。栀子五钱。捣烂作一大膏药。贴脐腹上。外用绵絮裹暖。
又法方士用商陆根打烂。入麝香少许。贴脐中。外以绵絮裹暖。引水下行。
又有用蝼蛄捣碎服法,每称神奇。
又法。以田螺、大蒜、车前草。和研为膏。作大饼敷于脐上。使从便旋出。
又法。用大戟、牵牛各一两。大枣二升。入锅内煮。去药食枣。即愈。
铺脐药饼真轻粉二钱、巴豆四两、生硫黄一钱。研匀成饼。先以新绵铺脐上。次铺药饼。外以帛紧束之。如人行十里许。即下水。待行三五度。即去药。以温粥补之。一饼可治十人。
卷之六 腹胁门
胁痛
大意足厥阴肝经之络。令人胁痛。(内经)然亦有少阳胆经病者。亦有肝乘脾经者。有肝侮肺经者。有肝肾同治者。当推原之。(汇补)
内因因暴怒伤触。悲哀气结。饮食过度。风冷外侵。跌仆伤形。叫呼伤气。或痰积流注。或瘀血相搏。皆能为痛。
(医鉴)至于湿热郁火。劳役房色而病者。间亦有之。(汇补)
外候胁痛宜分左右。辨虚实。左胁痛者。肝受邪也。右胁痛者。肝邪入肺也。左右胁胀痛者。气滞也。左右胁注痛有声者。痰饮也。左胁下有块作痛。夜甚者。死血也。右胁下有块作痛。饱闷者。食积也。咳嗽引痛。喘急发热者。痰结也。时作时止。暴发痛甚者。火郁也。满闷惧按。烦躁多怒者。肝实也。耳目 HT 。爪枯善恐者。肝虚也。
隐隐微痛。连及腰胯。空软喜按者。肾虚也。胁痛咳嗽腥臭。面赤唾痰者。肺气伤也。胁内支满。目眩。前后下血者。肝血伤也。两胁搐急。腰腿疼痛。不能转侧者。湿热郁也。胸右近胁一点刺痛。内热咳嗽者。肺痈也。当须防之。(汇补)
危候虚甚成损。胁下常有一点痛不止者。此因酒色太过。名干胁痛。大危。(入门)
胁痛成积凡胁痛年久不已者。乃痰瘀结成积块。肝积肥气在左。肺积息贲在右。发作有时。虽皆肝木有余。肺积郁。不可峻攻。(汇补)
脉法脉双弦者。肝气有余。两胁作痛。(脉经)弦而紧细者。怒气也。弦而沉涩者。郁滞也。大抵弦涩者顺。洪大者逆。
若弦急欲绝。胁下如刀刺。状如飞尸者。不治。(汇补)
治法治宜伐肝泻火为要。不可骤用补气之剂。虽因于气虚者。亦宜补泻兼施(玉策)胁者。肝胆之区。肝为尽阴。
喜条达而恶凝滞。胆无别窍。喜升发而恶抑郁。故凡木郁不舒。而气无所泄。火无所越。胀甚惧按者。又当疏散升发以达之。不可过用降气。致木愈郁而痛愈甚也。(汇补)
用药主以二陈汤。加柴胡。青皮。气加香附、枳壳。火加胆草、芍药。痰加南星、苍术。食加枳实、山楂。瘀加桃仁、红花。肝火旺者。左金丸。木气盛者。当归龙荟丸。如气血俱虚。脉细紧。或弦大。多从劳役怒气得者。用八珍汤加木香、青皮、桂心少许。劳役太过。肝伤乘脾者。补中益气汤加芍药。或建中汤与六君子合用。房色太过。肾肝两伤者。地黄汤加芍药、当归。有膈间停痰宿食。或挟恚怒。抑其肝气。不得上达。两胁大痛。面青或黑。脉代者。用盐汤探吐。得吐则生。不吐则死。(汇补)
胁痛选方柴胡疏肝散(统旨)
柴胡 陈皮 枳壳(各一钱) 芍药 川芎(各八分) 香附(三钱二分)
甘草(四分) 生姜(一片)
水煎。
左金丸 治肝火作痛。
黄连(六两) 吴茱萸(一两)
为末。水丸。
加味柴胡汤(良方) 治伤寒少阳症胁痛。
柴胡 黄芩(各二钱) 牡蛎 半夏 枳壳 甘草(各一钱)
姜、枣。水煎服。
枳壳煮散(本事) 治悲怒内郁。风寒外束。肝气受伤。两胁骨疼。筋脉急。腰脚重。两股筋急酸痛。渐至脊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