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证治汇补
证治汇补
饥即闷者多虚。脉强气粗者多实。脉虚气少者多虚。新病年壮者多实。久病年高者多虚。补而不效者多实。攻而愈剧者多虚。病在经者脉多弦。大病在脏者脉多沉微。(必读)
死候脐下忽大痛。人中黑色者死。(丹溪)此中恶客忤也。(入门)
腹痛别症肠痈痛者。腹重而痛。身皮甲错。绕脐生疮。小便如淋。疝气痛者。大腹胀。小腹急。下引睾丸。上冲而痛。痧症痛者。或大吐。或大泻。上下绞痛。厥冷转筋。阴毒痛者。爪甲青。面唇黑。厥逆呕吐。身冷欲绝。积聚痛者。有形可按。痢疾痛者。后重逼迫。至于妇人腹痛。多有关于经水胎孕者。宜先审之。(汇补)
治法凡痛多属血涩气滞。宜甘以缓之。寒宜辛温消散。热宜苦寒清解。虚宜甘温调理。实宜辛寒推荡。在上者吐之。在下者利之。随其乘侮胜复。俱以开胃调脾为主。(汇补)
补法宜审表虚痛者。阳不足也。非温经不可。里虚痛者。阴不足也。非养荣不可。上虚痛者。脾胃伤也。非调补中州不可。下虚痛者。肝肾败也。非温补命门不可。临症之顷。最宜审谛。(汇补)
急救法或用炒盐。或姜渣。或麸皮炒热。绢包熨痛处。冷则再炒再熨。以愈为度。或用吐法亦可。
用药主以二陈汤。加香附、苏梗等。寒加肉桂、木香。热加黄连、芍药。痰加枳实、苍术。食加山楂、麦芽。血瘀加归尾、玄胡索、桃仁、红花。气滞加浓朴、枳壳。虫加槟榔、使君子。气虚加人参、白术,大实大满者。以大黄、槟榔下之。大寒大虚者。以理中建中温之。血虚痛者。炮姜、芍药和之。
【附腹中窄狭】腹属坤土。位居中央。升心肺之阳。降肾肝之阴。情志不药。湿热交旺。腹中自觉窄狭。神昏性躁。饮食减少。
乃湿热痰火横格中州。以致升降失常者。比比然也。(汇补)
肥人多湿痰。宜二陈汤加苍术、香附。瘦人多湿火。宜二陈汤加黄连、苍术。虚人气血虚弱。宜六君子汤加芎、归。
【附小腹痛】小腹为至阴之位。厥阴所属。有沉寒下虚。有积热内郁。或忿怒所至。或房劳损伤。俾中上二焦清纯之气。
下陷于至极之地。郁久不舒。痛连阴器。久则元气愈虚。不能归复本位。所以痛无止耳。然肝主疏泄。不利峻补。总宜调和血气为主。(汇补)
气滞用四磨汤。血瘀用手拈散。寒郁以二陈汤。加干姜、吴萸、苍术、浓朴。热郁以四逆散。加黄连、山栀、香附、黄芩。沉寒以理中汤。加附子、肉桂、吴茱、茴香。气陷以二陈汤。加升麻、柴胡、干姜、当归。若醉饱行房。小腹胀痛。用当归、芍药、川芎、柴胡、青皮、吴萸、甘草之类。
腹痛选方二陈汤 统治腹痛诸症。(方见痰症)
大承气汤 治实满腹痛。(方见发热)
理中汤 治虚寒腹痛。(方见中寒)
建中汤 治腹痛喜按。(方见血症)
六君子汤 治腹痛泄利。(方见中风)
四逆散 治热郁腹痛。
柴胡 枳壳 芍药(等分) 甘草(减半)
水煎服。
顺气散 治气郁腹痛。
香附(上) 木香(下) 槟榔(下) 青皮(中) 陈皮(中) 浓朴(中)
苍术(上) 枳壳(中) 砂仁(上) 甘草(下)
生姜。水煎服。
加味平胃散 治酒积腹痛。以宽气为主。
即平胃散加干葛、香附、木香、槟榔。
加味枳术丸(正传) 治清痰食积酒积茶积肉积在胃脘。当心作痛。及痞满恶心。嘈杂嗳气。吞酸呕吐。脾疼等症。
白术(三两土炒) 枳实(麸炒) 苍术(米汁浸三宿炒) 猪苓(去黑皮) 麦芽曲(炒黄) 神曲(炒黄)
半夏(各一两) 泽泻(去毛) 赤茯苓 川芎 黄连(土炒) 白螺壳( 七钱)
砂仁 炒豆蔻 黄芩(土炒) 青皮 莱菔子 干生姜(各五钱)
陈皮 香附 栝篓仁 浓朴(姜炒) 槟榔(各二钱) 木香甘草(各二钱) 吞酸。加吴萸。(汤泡寒月五钱热月二钱半) 久病虚者。加人参、扁豆、石莲肉各五钱。时常口吐清水。加滑石一两牡蛎五钱。
上为末。青荷叶泡汤。浸晚粳米。研粉作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清饮下。
卷之六 腹胁门
霍乱
大意霍乱者。腹中卒痛。上下奔迫。(三因)手足抽掣而挥霍。眼目旋转而撩乱也。(参黄)
内因盖因饮食不节。寒温不调。伤于中脏。停积胃脘。外为风寒暑湿相干。以致浊邪壅滞。脾土不运。阴阳反戾。
升降失宜而成此症。(大全)
外候心腹卒痛。呕吐下利。憎寒壮热。头痛眩晕。先心痛则先吐。先腹痛则先泻。心腹俱痛。吐泻俱作。甚则转筋。
入腹则毙。(三因)
寒症因寒腹痛者。腹痛吐泻。口和不渴。四肢清凉。此症发于秋后者较多。然当三伏时。亦有挟寒而病者。乃因暑求凉。过吞生冷。填塞至阴。抑遏肝气故也。宜用辛温芳香之品。(汇补)
暑症因暑霍乱者。口渴心烦。吐泻清水。自汗面白。出言懒怯。此症发于暑月者恒多。然在秋冬亦有之。因冒伏藏之暑而患者。宜甘寒清胃治之。(汇补)
吐泻分别邪在胃腑则吐。邪在脾脏则泻。脾胃两伤。吐泻兼作。(巢氏)
转筋暴吐暴泻。津液顿亡。宗筋失养。致令挛缩。轻者仅在手足。重者必及遍体。(三因)
寒热分辨因寒者。不烦少渴。或吐利后。乃见烦渴。以津液外亡也。因暑者。大烦大渴。吐利清水。未吐利前。预见烦渴。
以暑邪内扰故也。(汇补)
禁与谷食凡霍乱后。切不可即与谷食。恐中气未清。反助邪气。必待吐泻过一二时。饥甚。方可渐与米饮。若遽进饮食。下咽立毙矣。慎之。(汇补)
脉法脉微而涩。或代而散。或隐而伏。或大而虚。或结促代。皆不可断为必死。大率脉来洪滑者生。微涩渐迟者死。(汇补)
治法霍乱乃湿土兼风木为害。治宜疏风散寒。利湿降火。(入门)如邪气实在上者。宜吐。已经吐利而未透者。仍宜再吐以提其气。惟吐利不止。元气耗散。病势危笃。或大渴喜冷而不能咽。或恶寒逆冷。或发热烦躁欲去衣被。此阴盛格阳。不可误认热症。妄投凉药。宜四逆理中汤冷服。(汇补)
干霍乱症干霍乱者。忽然心腹胀满。绞刺疼痛。欲吐不吐。欲利不利。状若神根据。顷刻之间。忽然闷绝。(三因)此由脾土郁极。不得发越。以致火热内扰。不可过攻以伤脾。过热以助火。过寒以拒格。惟用反佐之法。然后郁可开。
火可散。古方用炒盐调童便服之探吐。此降火行血。开郁疏利。均得之矣。(必读)
此症俗云痧痛。用开口花椒七粒。或绿豆。阴阳水一盏吞服。或生矾三钱研末。阴阳水调服碗许。或麻皮蘸油刮臂膊上。或视膝腕内有红筋刺出紫血。或刺十指头出血。立愈。若转筋不止。用木瓜盐汤顿煎饮之。外仍用热汤浸足。(汇补)
死症湿霍乱病。大喘大渴大躁大汗。遗尿者死。舌卷囊缩。转筋入腹者死。干霍乱病。上不得吐。下不得泻。所伤之物不得出。壅闭正气。关格阴阳者死。(汇补)
急救法转筋者。男子以手挽其阴。女子以手牵乳近两旁。后以盐填脐中。灸艾不计壮数。虽已死而胸中有热气者立苏。研生蒜涂脚掌心。虽昏危入腹者亦效。再以大蓼一握。煎汤洗之。心腹卒痛。以盐斤许炒热。纸包纱护。顿其胸腹。频以火熨。觉热气透入即苏。(汇补)
用药主以藿香正气散。挟暑。加香薷、扁豆。挟寒。加浓朴、官桂。挟食。加山楂、麦芽。挟气。加苏梗、枳壳。胸满。
加枳实。转筋。加木瓜。小便不利。合五苓散。烦渴不宁。调益元散加姜汁。此皆分利之法也。又当引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吐泻未彻者。二陈汤加苍术、防风探吐。以提其气。如吐涌不止。二陈汤加木瓜、槟榔。以降其气。不可纯用凉药。恐伤中气。不可遽用补药。闭塞邪气。惟吐泻既久。汗出肢冷脉脱者。用理中四逆等汤。冷香饮子之类。煎好冷服。
霍乱选方藿香正气散 能分理中焦。治不服水土。吐泻腹痛。恶心胸满。
大腹皮 白芷 茯苓 苏梗 藿香(各一钱) 浓朴白术 陈皮 桔梗 半夏(各五分) 甘草(三分)
水煎。加姜、枣服。
六和汤 益元散(二方见暑症) 理中汤(方见中寒)
人参汤 治寒湿霍乱。吐泻久而脉虚者。
人参 浓朴 广皮(各一钱) 木香 干姜(各五分) 加桂心、半夏。
加味建中汤 治寒湿霍乱转筋之症。
桂枝 白芍 甘草 柴胡 木瓜 饴糖 生姜 大枣水煎去渣。入饴二匙服。
吴茱萸汤 治转筋入腹。腹痛欲死。
吴茱萸 木瓜 食盐(各一钱)
先炒令极焦。水煎温服。
冷香饮子 治寒湿霍乱。因伤肉面瓜果停物而致者。
草果仁(三钱) 附子 橘红(各一钱) 甘草 生姜水煎冷服。
人参白术散 治霍乱后。饮食不入。
人参(七分) 白术(一钱) 茯苓(一钱) 甘草 木香(各四分) 藿香(八分) 干葛(五分)
加姜汁。水煎。
暑霍乱症。用丝瓜叶二片、霜梅一个。捣烂。和冷水服。仍以新汲水浸足。
卷之六 腹胁门
积聚
大意积聚 瘕。皆太阴湿土之气。名虽不同。大要不出痰与食积死血而已。气则不能成形也。(玉册)
内因积之始生。因起居不时。忧恚过度。饮食失节。脾胃亏损。邪正相搏。结于腹中。或因内伤外感气郁误补而致。(汇补)
外候或恶寒潮热。或痞满呕吐。或走注疼痛。或腹满泄泻。或眩晕嘈杂。胁肋攻冲。(吴球)
左右有别旧说以积块在中为痰饮。在右为食积。在左为死血。此大概之论。不可拘执也。常有胃家食积而病发于中者。亦有气与食积相假而积留于左者。(汇补)
积聚不同积属阴。五脏所主。发有常处。痛不离部。聚属阳。六腑所成。发无定所。痛无常处。(难经)
瘕各别者。征也。以其有所征验也。腹中坚硬。按之应手。不能移动。瘕者。假也。假物而成蠢动之形。如血鳖之类。
中虽硬而聚散无常。且有活性。故或上或下。或左或右。 因伤食。瘕是血生。二症多见于脐下。(汇补)
癖痞异在腹内。贴近脐旁。左右一条。筋脉急痛。有时而见。癖居两肋。有时而痛。外不可见。痞居心下。满闷壅塞。
按之不痛。而无形迹。(汇补)
脉法大率实大坚强者生。虚弱沉细者死。又沉而附骨者积脉也。
积聚分治食积。气口紧盛。或弦急。或中或右。硬痛不移。呕吐饱胀。或作寒热身痛。痰积。脉来沉滑。忽时眩晕麻木。恶心痞塞。嘈杂。虫积。口吐清水。或时吐虫。或偏嗜一物。脉来乍大乍小。面生白斑。唇红能食。时痛时止。血积。
因打扑闪肭。血瘀成块。或妇人产后不月。多有是症。盖月事正临产后虚弱。适感寒气。寒气客于子门。血凝成块。多在小腹。发则痛楚万倍。面色不泽。(汇补)
五脏积名肝积曰肥气。在右胁下。如覆杯。有头足。如龟鳖状。久不愈。令人呕逆。或胸胁痛引小腹。足寒转筋。肺积曰息奔。在右胁下。大如覆杯。久不愈。令人洒洒寒热。呕逆喘咳。发肺痈。心积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
久不已。令人烦心。身体胫股皆肿。环脐而痛。脾积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心背彻痛。肾积曰奔豚。发于小腹。上至心。如豚奔走状。久不愈。令人喘逆骨痿少气。(汇补)
养正壮实人无积。虚人则有之。皆因脾胃虚衰。气血俱伤。七情悒郁。痰挟血液凝结而成。若徒用磨坚破积之药。只损真气。积虽去而体已备。虽或临时通快。药过依然。气愈耗而积愈大。惟当渐磨熔化。攻补兼施。若去积及半。即宜纯与甘温调养。使脾土健运。则破残余积。不攻自走。所谓养正积自除之谓也。(汇补)
治法大法。咸以软之。坚以削之。惟行气开郁为主。或以所恶者攻之。或以所喜者诱之。则易愈。(汇补)
治分国中末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则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则邪气侵凌。
正气消残。则任受补。(洁古)又初起为寒。宜辛温消导。久则郁热。宜辛寒推荡。(汇补)
用药主以二陈汤。随症加减。消痰。加南星、枳壳、海石。去食。加山楂、神曲、草果。追虫。加槟榔、使君子、楝树根、花椒。破瘀。加桃仁、红花、赤芍、玄胡索、归尾。导饮。加茯苓、泽泻。顺气。加香附、砂仁。开郁。加木香、白豆蔻。温散。加肉桂、沉香。削坚。加三棱、蓬术。滋阴。加鳖甲、知母。化热。加黄连、山栀。平胃。加苍术、浓朴。疏肝。加青皮、柴胡。补气。加人参、白术。养血。加当归、川芎。又积属阴。参攻积丸。聚属阳。兼行气散结。
加麦芽、神曲、山楂、枳实、浓朴。瘕加川芎、当归、丹皮、乌药、玄胡、桃仁、红花、海石。痞加黄连、枳实、浓朴、山楂、栝蒌。癖加肉桂、玄胡。若久病患虚。法须六君归脾理中等汤大补。若在皮里膜外者。用抚芎、香附等开之。
仍须断浓味。
积聚选方新制阴阳攻积散 治积聚 瘕 癖蛊血痰食。不问阴阳。皆效。
吴茱萸(泡) 干姜(炒) 官桂 川乌(泡各一两) 黄连(炒) 半夏橘红 茯苓 槟榔 浓朴 枳实 菖蒲玄胡索 人参 沉香 琥珀(另研) 桔梗(各八钱) 巴霜(五钱另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