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汇补


  腰急。此方主之。

  枳壳(麸炒四两先煎) 细辛 川芎 桔梗 防风(各二两) 葛根(一两半) 甘草(一两)

  为粗末。每服四钱。姜、枣、水同煎。空心服。

  控涎丹 治痰痛。

  甘遂 大戟 白芥子香橘汤(良方) 治七情气滞。中脘不快。腹胁胀痛。

  香附(炒) 橘红 半夏(各三钱) 炙甘草(一钱) 生姜(三片) 红枣(三枚)

  水煎。食远服。

  推气散(济生) 治气痛。

  枳壳 桂心 姜黄(各五分) 甘草(三分)

  姜、枣。水煎。

  桃仁承气汤 治血瘀。(方见血症)

  当归龙荟丸 泻肝火痛。

  当归 胆草 山栀 黄连 黄芩 黄柏(各一两)

  大黄 芦荟 青黛(各五钱) 木香(二钱半) 麝香(五分)

  一方有青皮、柴胡。痛甚者。以姜汁吞下。

  八珍汤 治虚症胁痛。(方见中风)

  外治法或用白芥子水研敷患处。或用吴茱萸研细。醋调敷。或用韭菜打烂醋拌。放在痛处。以熨斗火熨之。

  卷之六 腹胁门

  腰痛

  大意腰为肾府。乃精气所藏。有生之根蒂也。假令作强伎巧之官。谨其闭蛰封藏之本。则州都之地。真气布护。

  虽六气苛毒。勿之能害。惟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则肾气虚伤。膀胱之府安能独足。所以作痛。(必读)

  内因诸经皆贯于肾。而络于腰脊。肾气一虚。凡冲风冒湿。伤冷蓄热。血涩气滞。水积堕伤。与夫失志作劳。并能患此。(心法)

  外候悠悠不止。乏力酸软者。房欲伤肾也。体骨如脱。四肢倦怠者。劳力伤气也。面黧腰胀。不能久立者。失志伤心。血脉不舒也。腹满肉痹。不能饮食者。忧思伤脾。胃气不行也。胁腰胀闷。筋弛白淫者。郁怒伤肝。肾肝同系也。冷痛沉重。阴雨则发者。湿也。足冷背强。洒淅拘急者。寒也。牵连左右无常。脚膝强急难舒者。风也。举身不能俯仰。动摇不能转侧者。挫也。有形作痛。皮肉青白者。痰也。无形作痛。胀满连腹者。气也。便闭溺赤。

  烦躁口渴者。膏粱积热也。昼轻夜重。便黑溺清者。跌损血瘀也。(汇补)

  死候腰者。肾之外候。转摇不能。肾将惫矣。(内经) 痛甚。面上忽见红点。人中黑者死。(丹溪)

  脉法腰痛之脉。必沉而弦。沉弦而紧者寒。沉弦而浮者风。沉弦而濡细者湿。沉弦而急实为闪肭。(刘三点)芤涩者瘀血。滑伏者痰气。虚豁者肾虚。(汇补)

  治法治惟补肾为先。而后随邪之所见者以施治。标急则治标。本急则治本。初痛宜疏邪滞。理经隧。久痛宜补真元。养血气。(汇补)

  治禁凡诸痛本虚标热。寒凉不可峻用。必用温散之药。又不可纯用参、 大补。大补则气旺不通而痛愈甚。(心法)

  用药主以归芎汤。加桑寄生、杜仲、续断等。肾虚。加生熟地、枸杞、牛膝。虚火。加黄柏、知母。瘀血。加桃仁、红花。痰涎。

  加苍术、半夏。跌损。加猴姜、玄胡索。气滞。加香附、枳壳。风寒。加威灵仙、羌活。风湿。加五加皮、海桐皮。

  湿热。加苍术、黄柏。风加独活、防风。寒加干姜、肉桂。湿加萆 、防己。凡腰痛久不愈。古方多用肉桂者。取其性达下焦。辛温开导也。又虚腰痛多用磁石者。取其引肺金之气下达肾中。可使大气周流也。(汇补)

  【附肾着】肾着腰痛。腰冷如冰。身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腰以下冷重如带五千钱。多因作劳汗出。衣裳湿冷。

  久久得之。治宜流湿为主。兼以温暖之药散之。肾着汤。(医统)

  腰痛选方芎归汤 统治腰痛。

  当归 川芎独活寄生汤(宝鉴) 养荣血。祛外邪。

  独活 桑寄生 杜仲 牛膝 细辛 秦艽茯苓 桂心 防风 川芎 人参(各一钱五分) 甘草当归 熟地(各一钱) 生姜(五片)

  水煎服。

  调荣活络散 治瘀血腰痛。通经络。

  大黄 当归梢 牛膝 杏仁(各二钱) 赤芍 红花羌活 桃仁(各一钱) 川芎 桂枝(各三分) 香附(一钱半)

  水煎服。

  无比山药丸(子和) 补肾气。益诸虚。

  熟地 赤石脂( ) 山萸肉 白茯苓 泽泻 巴戟肉牛膝(各一两) 杜仲(姜炒) 山药 肉苁蓉(酒浸) 菟丝子(各三两)

  加萆 、骨碎补、续断、木瓜、破故纸、桂心、鹿角、青盐等。炼蜜为丸。空心。温酒盐汤任下。

  青娥丸(直指) 补肾强腰。乌须壮脚。

  杜仲(四两生姜片炒) 破故纸(四两炒)

  末之。以胡桃三十枚。取肉捣和。入蜜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调气散下。

  补阴丸(丹溪)

  黄柏(酒炒) 龟板(酒炙) 知母 侧柏叶 枸杞子 五味子杜仲(姜炒) 砂仁(各等分) 甘草(减半)

  为末。猪脊髓加地黄膏为丸。

  立安散(奇效) 暖肾添精。治五积腰痛。健脚膝。

  牛膝(酒浸) 杜仲(姜炒) 木瓜 破故纸 川续断(各一两) 萆 (二两)

  炼蜜丸。盐汤下。

  牛膝酒(三因) 治湿热腰痛。

  地骨皮 五加皮 薏苡仁(各一两) 海桐皮(二两) 川芎(一两) 生地(十两)

  甘草 牛膝 羌活(各一两)

  以好酒一斗。浸二七日。夏七日。每服一杯。日三四次。令酒气不绝为佳。一方。入炒杜仲一两。

  二妙丸黄柏 苍术摩腰膏(丹溪) 治寒湿腰痛。虚者亦宜。

  乌头尖 附子尖 南星(各二钱半) 樟脑 丁香 干姜吴茱萸(各一钱半) 雄砂(一钱) 麝(五粒)

  为末。蜜丸。龙眼大。用时。以姜汁化开如粥。布上。火烘热。摩腰上。外用绵衣缚定。二日一丸。十丸即效。

  肾着汤干姜 茯苓(各四两) 甘草 白术(或苍术各二两)

  凡腰痛不能立者。须刺人中穴。又瘀血作痛者。刺委中穴以行血滞。如肾虚作痛。药中加猪脊髓。丸服。

  又法。用猪腰子一具剖开。入青盐三钱、杜仲末五钱。煮烂。空心服。

  卷之七 腰膝门

  痿

  大意肺热叶焦。五脏因而受之。发为痿 。(内经)肺主诸气。畏火者也。脾主四肢。畏木者也。嗜欲无节。则水失所养。火寡于畏。而侮所胜。肺得火邪则热矣。肺既受热。则金失所养。木寡于畏。而侮所胜。脾得木邪而伤矣。

  肺伤则不能管摄一身。脾伤则四肢不能为用。而诸痿作矣。(丹溪)

  内因诸痿有皮脉筋肉骨五痿之名。应乎五脏。肺主皮毛。脾主肌肉。心主血脉。肝主筋膜。肾主骨髓。惟喜怒劳色。五内虚耗。使皮肤血脉肌肉筋膜骨髓。无以运养。故致痿 。(汇补)

  外候皮痿者。色枯毛落。喘呼不已。肺受热也。脉痿者。色赤脉溢。胫纵不任地。心受热也。筋痿者。色苍口苦。爪枯筋挛。肝受热也。肉痿者。色黄肉 。肌痹不仁。脾受热也。骨痿者。色黑耳焦。腰膝难举。肾受热也。(汇补)

  脉法痿属肺热。传于五脏。其脉多浮而大。或尺脉虚弱。或缓涩而紧。(玄要)

  痿挟标症内热成痿。此论病之本也。若有感发。必因所挟而致。有湿热者。有湿痰者。有气虚者。有血虚者。有阴虚者。

  有死血者。有食积妨碍升降道路者。当明辨之。

  湿热痿湿热痿者。雨湿浸淫。邪气蒸脾。流于四肢。自觉足胫逆气上腾。或四肢酸软肿痛。或足指麻木顽养。小便赤涩。脉来沉濡而数。此皆湿热在下之故。所谓湿热不攘。大筋 短。小筋弛长。 短为拘。弛长为痿也。宜升阳燥湿。禁用填补之剂。(汇补)

  湿痰痿湿痰痿者。肥盛之人。血气不能运动其痰。致湿痰内停。客于经脉。使腰膝麻痹。四肢痿弱。脉来沉滑。此膏粱酒湿之故。所谓土太过。令人四肢不举是也。宜燥脾行痰。(汇补)

  气虚痿气虚痿者。因饥饿劳倦。胃气一虚。肺气先绝。百骸溪谷。皆失所养。故宗筋弛纵。骨节空虚。凡人病后手足痿弱者。皆属气虚。所谓脾既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而不用也。宜补中益气。(汇补)

  血虚痿血虚痿者。凡产后失血后。面色痿黄。手足无力。不能行动者也。宜滋养荣血。然血生于脾。往往用养血药。

  而痿如故者。脾虚不能生血也。能补其脾。则血自旺。而痿自愈矣。(汇补)

  阴虚痿阴虚痿者。酒色过度。下焦肝肾之火。燔灼筋骨。自觉两足极热。上冲腿膝。酸弱痿软。行步艰难。不能久立。

  脉来涩弱。或左脉虽大。按之无力。宜峻补精血。以扶肝肾。(汇补)

  血瘀痿血瘀痿者。产后恶露未尽。流于腰膝。或跌扑损伤。积血不消。四肢痛而不能运动。致脉涩而芤者。宜养血行瘀。(汇补)

  食积痿食积痿者。饮食太过。妨碍道路。升降失常。脾气不得运于四肢。手足软弱。或腹膨胀痛。或恶心嗳气。右手脉洪弦滑者。宜运脾消导。从食积治。俟食消积化。然后补脾。(汇补)

  痢后痿痢后脚软胫疼。或膝肿者。此下多亡阴所致。宜补脾兼升举之剂。若作风治。则反燥其阴而痿难愈。间有痢后兜涩太早。积瘀不清。下注隧道经络而成痿者。此又当行气逐瘀。与前症迥异矣。(汇补)

  痿症总辨痿与柔风香港脚相似。但彼因邪实而痛。痿属内虚而不痛。(三因方)其痿症亦有作痛者。必挟火挟痰挟湿挟瘀而起。切不可混同风治。(汇补)

  治法治痿独取阳明。因阳明经为水谷之海。主化津液。变气血。以渗灌溪谷。而润筋脉者也。况阳明之经。合于宗筋。会于气街。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五脏无所禀。不能行血气。濡筋骨。利关节。则宗筋弛纵。带脉不引而为痿。故古人治痿。首重阳明。此为气虚者立法也。其专重肾肝。因肾主骨而藏精。肝主筋而藏血。故肾肝虚。则精血竭。精血竭。则内火消烁筋骨为痿。治当补养肾肝。此为阴虚者立法也。善治者辨其孰为气虚。孰为阴虚。合宜而用。至于七情六欲。所挟多端。或行痰瘀。或清湿热。泻实补虚。是在神而明之。(汇补)

  肺热禁温剂若肺金壅塞。阳气不能下达。两足畏冷。重绵裹蔽而外跗仍热。小便涩数者。宜清肺和胃。若认阳虚。妄投刚剂。其痿必甚。(六要)

  胃虚禁寒剂至于食少肌瘦。或泄泻者。虽有内热血虚之症。必以芳香甘温之品。先复胃气为主。盖胃为万物之母。资生气血之乡。饮食进而痿弱自健。若拘于泻南补北之说。久任寒凉。则谷气益衰。四末益枯矣。(汇补)

  痰热禁浓味脾胃虚症。诚宜藉五味以养之。若湿痰湿热成痿者。必须严戒浓味。以免生痰。盖天产属阳。膏粱发热。若不淡泊。难以安全。可见虚症与实症不同。非但用药各别。即服食亦异也。(汇补)

  死候骨痿久卧。不能起于床者死。

  用药血分虚者。主以四物汤。加牛膝、秦艽、杜仲、独活。有火者。加黄柏、知母。有瘀血者。加桃仁、红花、丹皮、牛膝、玄胡索等。气虚者。用四君子汤。虚热者。补气和中汤。肾虚者。地黄丸。或丹溪补阴丸。虚热者。虎潜丸。虚寒者。还少丹加鹿茸。食积成痿者。二陈汤。加神曲、山楂、麦芽、枳实。湿痰痿者。二陈二术。加竹沥、姜汁。痰火痿者。二陈汤。加黄芩、山栀。或黄柏。竹沥。湿热痿者。东垣健步丸、清燥汤。膏粱壅热者。承气汤。

  【附鹤膝风】鹤膝风乃调摄失宜。亏损足三阴经。风邪乘虚而入。以致肌肉日瘦。内热食减。肢体挛痛。久则膝大而腿细。若伤于脾胃者。补中益气汤为主。伤于肝肾者。六味地黄汤为主。若欲作脓或溃后。十全大补汤为主。

  皆佐以大防风汤。初起须用葱熨。可以内消。若见症口干头晕。并用补中益气汤。饮食少。胸膨胀。大便泄。

  并用六君子汤。热来复去。有时而动。脓水清稀。肌肉不生。并用八珍十全大补汤。脐腹冷疼。脚膝无力。头晕吐痰。小便频数。并用八味丸。(立斋)

  【附阴痿】肾乃坎象。水火具焉。阴阳交济。伎巧生焉。故有房劳太甚。宗筋弛纵。发为阴痿者。乃命门火衰。譬之严冬。

  百卉凋残也。亦有思想无穷。气郁心肾而为阴痿者。乃下焦火郁。譬如炎暑。而草木下垂也。火衰者。桂附八味丸。火郁者。知柏六味丸。如肾经火郁而阴痿者。合服知柏清火坚肾之品。立见其效。须临症审察。不可偏认为火衰也。(汇补)

  【附解 】解 者。脊脉痛而少气懒言。(内经)形迹懈怠。筋脉弛解。坐行不任。尺脉缓涩。此即痿类也。(医统)

  痿 选方虎潜丸龟板 黄柏(各四两) 知母 熟地(各二两) 牛膝(三两半) 白芍(一两半)

  锁阳(一两) 陈皮(七钱) 当归 虎胫骨(各一两)

  冬月加干姜五钱。末之。羊肉为丸。盐汤下。加附子。治痿 如神。

  清燥汤(东垣) 治湿热成痿。

  人参(三分) 黄 (一钱半) 苍术 白术(各一钱) 陈皮(五分) 泽泻(五分)

  茯苓 升麻(各三分) 当归(一钱二分) 生地 黄柏 柴胡麦门冬 甘草 神曲 猪苓(各二分) 黄连(一钱)

  水煎服。

  补气和中汤即补中益气汤加苍术、黄柏、白芍、茯苓。

  东垣健步丸 治湿热痿症。

  羌活 柴胡(各五钱) 防风(三钱) 川乌(一钱) 滑石(炒半两) 泽泻(三钱)

  防己(酒洗一两) 苦参(酒洗一钱) 肉桂 甘草(炙) 栝蒌根(酒制各半两)

  为末。酒糊丸。每服煎愈风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