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汇补


  钱氏白术散 治中消属虚者。

  人参 白术 茯苓 藿香 甘草(各一两) 干葛(二两)

  桔梗(五钱) 白蜜(十匙)

  生地黄饮子 治下焦虚炎者。

  人参 生地 熟地 麦冬 天冬 石斛 五味子 枇杷叶 甘草 茯苓磁石荠 丸 治强中消渴。不交精泄者。

  荠 大豆 茯苓 磁石 玄参 石斛 花粉 地骨皮 鹿茸(各一两)

  沉香 人参(各五钱) 熟地(四两)

  猪肾一具。煮烂。捣和蜜丸。空心盐汤下。

  加味地黄丸即六味丸加麦冬、五味。

  一方 水梨取汁。和蜜熬成。不时调服。或藕汁亦妙。

  一方 消渴能食。防其将生痈疽。用忍冬不拘根茎花叶。酒浸火煨晒干。入甘草、花粉为末。蜜丸服。

  卷之五 胸膈门

  癫狂

  大意重阴者癫。重阳者狂。(越人)多喜为癫。多怒为狂。(王太仆)然喜属心。怒属肝。二经皆火有余之地。

  大都谋为不遂。郁抑不得志者恒多。(入门)且癫症在腑。痰流胞络。故时发时止。狂症在脏。痰伏心络。故发而不止。(汇补)

  内因狂由痰火胶固心胸。阳邪充极。故猖狂刚暴。若有神灵所附。癫由心血不足。求望高远。抑郁不遂而成。虽有轻重之分。然皆心神耗散。不能制其痰火而然也。

  外候狂病初发。少卧而不饥。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贵倨也。好笑好歌。妄行不休。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逾垣上屋。杀人。不畏水火。骂詈不避亲疏。癫病始发。意不乐。语言有头无尾。秽洁不知。如有所见。经年不逾。

  俗呼心风。有狂之意。不如狂之甚。(衍义)

  总治二症之因。或大怒而动肝火。或大惊而动心火。或痰为火升。升而不降。壅塞心窍。神明不得出入。主宰失其号令。心反为痰火所役。一时发越。逾垣上屋。持刀杀人。裸体骂詈。不避亲疏。飞奔疾走。涉水如陆。此肝气太旺。木来乘心。名之曰狂。又谓之大癫。法当抑肝。镇心降龙丹主之。若抚掌大笑。言出不伦。左顾右盼。

  如见神鬼。片时正性复明。深为赧悔。少顷态状如故者。此膈上顽痰。汛滥洋溢。塞其道路。心为之碍。痰少降则正性复明。痰复升则又举发。名之曰癫。法当利肺安心。安神滚痰丸主之。(指掌)

  五志相胜五志之火。郁而成痰。为癫为狂。宜以人事制之。如喜伤心者。以怒解之。以恐胜之。忧伤肺者。以喜胜之。以怒解之。(准绳)

  醉饱致狂有大醉过饱。膏粱浓味。填塞胸中发狂者。先用盐汤探吐。后随症施治。(节斋)

  刚剂发狂有服金石丹剂发癫狂者。此药性刚烈。热气 悍。治宜清热解毒。如三黄石膏汤。加黄连、甘草、青黛、板蓝根。或紫金锭。(微义)

  外感发狂此阳明胃经邪热炽盛。燥火郁结于中。大便闭者下之。(金匮)

  恚怒致狂阳气最宜畅达。若暴怒所折。则志怫郁而不伸。或事有难决。则气抑逆而不疏。少阳胆木挟三焦相火而上。故令人发怒如狂。治宜夺食自已。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夺其食者。不使助火也。更服铁落饮者。取铁性沉重。能坠热开结。平肝降火。乃金能制木也。(汇补)

  痰食致狂有忧愤沉郁。痰食交结胸中。以致狂歌痛哭。裸裎妄骂。瞪视默默。脉得沉坚而结。须涌去积痰裹血。清彻上膈始愈。(汝言)

  癫因心火有心经蓄热。发作不常。或时烦躁。鼻眼觉有热气。不能自由。有类心风。稍定复作。宜清心汤。加菖蒲。或芩、连、花粉、茯神、麦冬、丹参、远志、牛黄之类。

  血迷似癫有妇人月水崩漏过多。血气迷心。或产后恶露上冲。而言语错乱。神志不宁者。此血虚神耗也。宜宁神定志。但不可纯服补心敛神药。宜清魂散。或举卿古拜散主之。(良方)

  癫狂似祟有视听言动俱妄。甚则能言平生未见闻事。及五色神鬼。此乃气血虚极。神光不足。或挟痰火。壅闭神明。

  非真有祟也。宜随症治之。(汇补)

  死症癫发如狂者不治。气下泄者不治。如狂不治者。由心之阳。不胜其阴气之逆。神明散乱。阳气暴绝。故发如狂。犹灯将绝而复明也。下泄不治者。癫本邪入于阴。阴气填塞于上。则气亦逆奔而上。今气下泄。将见肾气虚脱故也。又神脱目瞪如愚者。不治。(汇补)

  脉法脉大坚实者癫狂。脉大滑实者自已。沉小急疾者死。又癫狂脉虚者可治。实则死。

  用药狂主二陈汤。加黄连、枳实、栝蒌、胆星、黄芩等。如便实火盛。加大黄下之。痰迷心窍。控涎丹吐之。癫亦主二陈汤。加当归、生地、茯神、远志、枣仁、黄连、胆星、天麻等。风痰。加全蝎、白附子。心经蓄热。用牛黄清心丸。因惊而得者。抱胆丸。思虑伤心者。归脾汤。兼用酒服天地膏。因七情郁痰为热者。用郁金七两、明矾三两为末。

  薄荷汤泛丸。每服二钱。菖蒲姜汤下。

  【附中邪】血气者。心之神也。神既衰乏。邪因而袭。理或有之。若悲哭呻吟。为邪所凭者。主以定志丸。或烧蚕蜕故纸。

  酒调下。或用秦承祖灸鬼法。(丹溪)

  【附心风】心风一症。精神恍惚。喜怒不常。言语或时错乱。有癫之意。不如癫之甚。亦痰气所谓也。宜星香散。加菖蒲、人参、竹沥、姜汁。(微论)

  癫狂选方牛黄泻心汤 治心经邪实。狂言妄语。心神不安。

  片脑(另研) 牛黄(另研) 朱砂(另研各一钱半) 生大黄(一两)

  末之。每服三钱。生姜、蜜水调服。

  灵苑方 治癫狂失神。宜助心气。

  朱砂(一两) 枣仁(六钱炒研) 滴乳香(六钱另研)

  上作一服。温酒下。以醉为度。勿令吐。服后便令熟睡。待其自醒。则神魂安矣。万一惊触。不可复治。

  神应丹朱砂不拘多少。研细末飞过。猪心血和得所。蒸饼。裹蒸熟。取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丸。食后临卧。人参汤下。

  苦参丸 治狂邪大叫。

  苦参不拘多少。为末。蜜丸桐子大。薄荷汤下。每服五十丸。

  大黄一物汤大黄四两。酒浸一宿。煎分三服。必数日后。方可与食。但得宁静。方为吉兆。不可见其瘦弱减食。便以饮食温药补之。犯必再发。

  降龙丹 抑肝镇心。

  黑铅(一两 开投水银一两不住手炒至成粉为度名曰银粉) 朱砂(五钱) 蛇含石(五钱火 ) 金箔 银箔(各五十片) 研细。丸如芡实大。每服三丸。茯神汤磨化下。

  安神滚痰丸礞石(一两) 风化硝(一两) 朱砂(一两) 沉香(五钱) 珍珠(五钱)

  末之。煎天麻膏为丸。如芡实大。每服三丸。姜汁、竹沥下。

  抱胆丸水银(二两) 朱砂(一两) 乳香(一两) 黑铅(一两半)

  将铅入铫内。下水银结成砂子。次下乳香、朱砂。乘热研匀。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空心。井花水下。

  清魂散泽兰叶 人参(各二钱半) 川芎(五钱) 荆芥穗(一两) 甘草(二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用温酒热汤各半盏。或入童便调。急灌之。下咽眼即开。气定即醒。

  举卿古拜散 治妇人胎前产后中风。

  荆芥穗焙燥为末。每服一钱。豆淋汤调服。

  卷之五 胸膈门

  痫病

  大意痫病有阴有阳。大率属痰与热惊三者而已。不必分五等。(汇补)

  内因或因母腹受惊。或因卒然闻惊而得。惊则神出舍空。痰涎乘间而归之。或因饮食失节。脾胃亏损。积为痰饮。以致涎潮上涌。均能发痫。大抵肥人多痰。瘦人多火。总不外因惊而得。(汇补)

  外候发则昏不知人。眩仆倒地。甚而螈 抽掣。手足搐搦。口眼相引。目睛上视。胸背强直。叫吼吐沫。食顷乃醒。(三因)

  五痫病状病久必归五脏。肺痫。反折上窜。有类羊叫。心痫。目瞪吐舌。仿佛马鸣。脾痫。直视腹满。声如牛吼。肝痫。

  惊跳反折。掣 。宛如鸡鸣。肾痫。直视如尸。吐沫。绝类猪叫犬吠。此五痫病状。偶类之耳。其实痰火惊三者。闭其孔窍。鼓动涎潮。乱其主宰故也。(汇补)

  痫分阴阳先身热掣 。惊啼叫喊。而后发。脉浮洪者。为阳痫。病属六腑。易治。先身冷。无惊掣啼叫而病发。脉沉者。为阴痫。病在五脏。难治。阳痫痰热客于心胃。闻惊而作。若痰热甚者。虽不闻惊。亦作也。宜用寒凉。阴痫亦本于痰热。因用寒凉太过。损伤脾胃。变而成阴。法当燥湿温补祛痰。(汇补)

  痫与卒中 病辨三症相因。但痫病仆时。口作六畜声。将醒时吐涎沫。醒后复发。有连日发者。有一日三五发者。若中风中寒中暑之类。则仆地无声。醒时无涎沫。亦不复发。惟 病。虽时发时止。然身体强直。反张如弓。不似痫病身软作声也。(汇补)

  死候病后发痫者不治。神脱目瞪如愚者亦不治。发时遗尿者死。

  脉法脉虚弦为惊。又为风痫。

  治法用药大率行痰而兼清心降火。寻痰寻火。分多少治之。先以二陈加栝蒌、南星、黄连探吐。吐后服朱砂安神丸。

  以降南方之火。当归龙荟丸以平东方之木。但化痰必先顺气。顺气必先调中。顽痰胶固。非辛温何以佐其开导之功。故用之。(入门)

  痫病选方朱砂安神丸(方见惊悸) 泻青丸(方见火症) 加减通圣散(方见似中风)

  葶苈苦酒汤 治痫病发时项强直视。不省人事。肝经热盛。或有切牙者。

  苦酒(半斤) 葶苈(一合) 生艾汁(半斤) 煎作三服。吐后。泻青丸下之。

  导赤散 治痫症切牙者。(方见火症)

  粉黛汤轻粉 代赭石 白矾(各等分)

  发过。米饮调下。

  杨氏五痫丸 治颠痫潮发。不论新久。

  白附子(炮五钱) 半夏 皂角(各二两) 白矾(生用) 乌蛇(酒浸各一两) 白僵蚕(一两半) 全蝎(二钱) 朱砂(二钱半) 蜈蚣(条半) 麝香(三字) 雄黄(一钱半)

  为末。姜汁煮面糊丸。每服三十丸。食后姜汤下。

  三痫丸 治一切惊痫。

  荆芥穗(二两) 白矾(二两半半生半熟)

  朱砂为衣。

  当归龙荟丸(钱氏)

  当归 龙胆草 栀子仁 黄连 黄柏 黄芩芦荟 青黛 木香 麝香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生姜汤下。

  卷之五 胸膈门

  惊悸怔仲

  大意大率惊悸属痰与火。怔忡属血虚有火。(丹溪)

  内因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失守。神去则舍空。舍空则郁而停痰。痰居心位。此惊悸之所以肇端也。(汇补)

  外候惊悸者。忽然若有惊。惕惕然心中不宁。其动也有时。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不静。其作也无时。(正传)

  肝胆心虚或因怒伤肝。或因惊入胆。母令子虚。而心血为之不足。或富贵汲汲。贫贱戚戚。忧思过度。或遇事烦冗。则心君亦为之不宁。皆致惊悸怔忡之症。其脉弦者是也。(汇补)

  郁痰或耳闻大声。目见异物。遇险临危。触事丧志。大惊大恐。心为之忤。以致心虚停痰。使人有惕惕之状。甚则心跳欲厥。其脉滑者是也。(汇补)

  停饮有停饮水气乘心者。则胸中漉漉有声。虚气流动。水既上乘。心火恶之。故筑筑跳动。使人有怏怏之状。其脉偏弦。(汇补)

  气虚有阳气内虚。心下空豁。状若惊悸。右脉大而无力者是也。(汇补)

  血虚有阴气内虚。虚火妄动。心悸体瘦。五心烦热。面赤唇燥。左脉微弱。或虚大无力者是也。(汇补)

  痰结有膏粱浓味。积成痰饮。口不作干。肌肤润泽如故。忽然惊惕而作悸。其脉弦滑有力者是也。(汇补)

  气郁有郁悒之人。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心神不宁。脉必沉结或弦者是也。(汇补)

  阴火有阴火上冲。头晕眼花。耳鸣齿落。或腹中作声。怔忡不已者。宜滋阴抑火。加养心之剂。久服不愈。为无根失守之火。脉必空豁。宜温补方愈。(汇补)

  脉法寸口脉动而弱。动为惊。弱为悸。惊者其脉止而复来。其人目睛不转。不能呼气。(必读)

  治法痰则豁痰定惊。饮则逐水蠲饮。血虚者。调养心血。气虚者。和平心气。痰结者。降下之。气郁者。舒畅之。阴火上炎者。治其肾而心悸自已。若外物卒惊。宜行镇重。又惊者平之。所谓平者。平昔所见所闻。使之习熟。自然不惊也。(汇补)

  用药主以安神丸。心虚甚者。加茯神、人参。神不宁者。加柏子、枣仁、远志。痰。加贝母、南星、半夏、石菖蒲。或用吐法。

  水饮。宜用小半夏茯苓汤。气虚。用参、 。血虚。用四物。肾虚。用地黄汤。阳虚。用八味丸。痰结。用温胆汤。

  或滚痰丸。气郁。用四七汤【附卑 】有胸中痞塞。不欲饮食。心中常有所歉。爱居暗室。或倚门见人。即惊避无地。似失志状。此为卑 之病。由心血不足者。人参养荣汤。脾胃不和者。六君子汤。加益智、远志治之。

  【附失志】有所求不遂。或过纵自悔。嘘嗟夜语。若有所失。宜温胆汤。加人参、柏子仁为丸。辰砂为衣。日进三次。

  惊悸怔忡选方朱砂安神丸 治心乱烦热。胸中气乱。兀兀欲吐。膈上伏热。

  黄连(一两半) 朱砂(一两) 生地 归身(各一两) 炙甘草(五钱)

  末之。汤浸蒸饼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五丸。津咽下。

  镇心丸 治心血不足。怔忡多梦。如堕崖谷。

  枣仁(二钱半) 车前子 白茯苓 麦冬 五味 茯神肉桂(各一两五钱) 熟地 龙齿 天冬 远志 山药(各一两五钱) 人参 朱砂(为衣各一两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