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证治汇补
证治汇补
死症年满六旬者难治。粪如羊屎者不治。大吐白沫者不治。胸腹嘈痛如刀割者死。不绝酒色及忧恚者危。
用药主以二陈汤。加白术、枳壳。清痰。加竹沥、姜汁。降火。加竹茹、山栀。开郁。加香附、抚芎。抑肝。加青皮、白芍。如咽嗌阻格。此为血少。加当归、韭汁。如胸臆满闷。此为气逆。加诃子、昆布。食下心痛。吐出乃止。
此胃中血瘀也。加韭汁、姜汁以润之。腹硬而大便闭结。食反上奔。此下焦实热也,加大黄、桃仁以下之。
有虫。加驴尿。有火。加童便。如血少瘦弱。本方合四物汤。气虚倦怠。本方合四君子。加竹沥、姜汁、童便。
乳酪之类。凡膈病初起。郁结太过。血液未枯者。当以沉香、木香、豆蔻等开提之。不可徒用滋补。及久病胃伤。
津液已涸者。当以白蜜、芦根、当归、白芍养之。不可徒事香燥。此先后之序也。
【附梅核气】梅核气者。痰气窒塞于咽喉之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状如梅核。此因湿热内郁。痰气凝结。治宜开郁顺气消痰。加味二陈主之。一方。用韭汁一杯、姜汁半杯、牛乳半杯。和匀。细细温服。得下咽。渐加之。
噎膈选方五汁饮芦根汁 生姜汁 韭汁 沉香汁 竹沥 和匀。重汤煮服。
七圣汤半夏 黄连 白蔻 人参 茯苓 竹茹(各等分) 生姜水煎。
涌痰汤甘草 桔梗 瓜蒂(各一钱) 枳壳 陈皮(各五分)
水煎。饮尽探吐。
滋阴清膈散 滋血润肠汤(二方见反胃)
噎膈仙方白硼砂一钱半、真青黛一钱、乌角沉香二钱。共为细末。听用。再用白马尿一斤、(如反胃者用黑驴尿)
白萝卜一斤取汁、生姜半斤取汁。共于铜锅内熬成膏。每服用膏三茶匙。加前末药七厘。白汤调下。一日三服。当日可以通关能食。诚神验仙方也。
卷之五 胸膈门
反胃
大意王太仆曰。食入反出。是谓无火。张洁古曰。下焦吐者因于寒。合是两说而并衡之。其为真火衰微。不能腐熟水谷则一也。(汇补)
内因病由悲愤气结。思虑伤脾。或先富后贫之失精。或先贵后贱之脱营。抑郁无聊。而寄情诗酒。或艳冶当前。
而纵饮高歌。皆能酿成痰火。妨碍饷道而食反出。(汇补)
外候或食已则吐。或再食则吐。或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心胸痞闷。往来寒热。或大便不实。或嗳腐噫酸。(丹溪)
反胃分辨有损伤胃气而吐者。有脾不运化而吐者。有中焦积热者。有下焦虚寒者。脉大有力。当作热治。脉小无力。
当作寒医。色之黄白而枯者为虚寒。色之红赤而泽者为实热。(士材)
脉法趺阳脉浮而涩。虚而微。弦而迟。小而滑者。均为反胃。右尺濡弱者。亦成反胃。
治法治宜开胃顺气以调上。培脾扶土以和中。壮火回阳以温下。其他如化痰抑肝镇坠诸药。酌而用之。
用药主以二陈汤。加藿香、蔻仁、木香、砂仁、香附、苏梗。消食。加神曲、麦芽。助脾。加人参、白术。抑肝。加沉香、白芍。温中。加炮姜、益智。壮火。加肉桂、丁香。甚用附子理中汤。或八味丸。反胃。用伏龙肝水煎药以补土。
糯米汁以泽脾。代赭以镇逆。乌铭以抑肝。若服药初愈者。切不便与粥。复伤胃家。惟以人参五钱、陈皮一钱、老黄米一两。作汤细啜。旬日之后。方可食粥。否则仓廪未固。卒至不救。
反胃选方二陈汤(方见痰症) 理中汤(方见中寒) 八味丸 六君子汤(二方见中风)
木香调气散白豆蔻 丁香 木香(各二钱) 檀香(一钱半) 藿香(八分) 砂仁(四钱) 甘草(八分)
为末。每服二钱。加盐少许。沸汤下。
滋血润肠汤(统旨) 治血枯。及死血在膈。饮食不下反出。便燥。
当归(三钱) 白芍 生地(各一钱半) 红花 桃仁 大黄(煨) 枳壳(各一钱)
水煎。入韭汁服。
滋阴清膈散 治阴火上冲而食反出。
当归 白芍 黄柏 黄连(各一钱半) 黄芩 山栀 生地(各一钱) 甘草(三分)
水煎。入童便、竹沥服。
九伯饼 治反胃饮食不下。下即吐痰涎。
南星(姜汁制炮七次) 人参(各三钱) 半夏(姜汁洗七次) 枯矾 枳实(麸炒七次) 浓朴(姜炒)
甘草(各五钱) 木香(四钱) 豆豉(一两)
为末。老米打糊为饼。如钱大。瓦上焙干。露过。每服一饼。细嚼。以姜煎平胃散下。此方加阿魏三钱神效。
附子散用大附一只。坐砖上。四面着火。渐逼干。淬入姜汁中。又根据前火逼干。复淬之。约姜汁尽碗许。捣为末。将粟米饮下一钱。
金桃酒 治反胃吐酸。
古铜四钱。敲如米大。再入核桃肉一斤。与前同研烂。用烧酒一斤。和铜挑匀。入瓶内。封口。隔水慢火煮一时。取出埋地下一二时。每日空心服一盏。如病重者。午后再服。
卷之五 胸膈门
吞酸
大意诸呕吐酸。皆属于火。(内经)酸者木之味。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肝火自甚。故为酸也。(原病式)
内因有湿热在胃上口。饮食入胃。被湿热郁遏。食不得化。(戴氏。)以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浊相干。气逆于内。
故欲吐复入。是为吞酸。(方氏)
外候素有湿热。因外感风寒。或食生冷。则内热愈郁。酸味刺心。欲吐不吐。胸中无奈。(入门)或吐出酸水。令上下齿牙酸涩。不能相对。(发明)是为吐酸。
吞吐各别吐酸者。吐出酸水。平时津液上升之气。郁滞清道。湿中生热。故从火化。遂作酸味。如谷肉在器。得热则易酸也。吞酸者。郁滞日久。不能自涌而出。伏于肺胃之间。咯不得上。咽不得下。(指掌)
本热标寒肌表遇风寒。则湿热愈郁。而酸味入心。肌肤得温暧。则腠理开发。或得香热汤丸。则津液流通。郁热得行。
亦可暂解。盖标寒而本热也。河间言热者。言其本也。东垣言寒者。言其标也。(指掌)
酸分寒热大凡积滞中焦。久郁成熟。则本从火化。因而作酸者。酸之热也。若客寒犯胃。顷刻成酸。本无郁热。因寒所化者。酸之寒也。(汇补)
脉法弦滑为痰滞于内。浮紧为寒束于外。沉迟为中气寒。洪数为火气盛。(医鉴)
治法初因标寒。宜暂与辛温反佐以开发之。久成郁热。宜以寒凉清解。或分利之。结散热去。则气自通和。酸亦自已也。(入门)
气实宜疏吞酸为中气不舒。痰涎郁滞。须先用开发疏畅之品。不宜食粘滑油腻。令气不宣畅。宜入清虚淡蔬。使气道通利也。(丹溪)
酸久成噎吞酸。小疾也。然可暂不可久。久而不愈。为膈噎反胃之渐也。若脉两关俱弦者。尤宜慎防。以木来凌土故耳。
(汇补)
用药主以二陈汤。加吴萸、黄连。顺其性而抑之。佐以山栀、苍术、茯苓。以行湿热。如食不化。平胃散加香附、神曲、枳实等。如朝食甘美。至晚心腹刺酸吐出者。此血虚火盛。宜加归、芎。若劳役过度。及病后气虚。食入吞酸。
稍顷乃止。此胃弱难化。宜加参、术。
【附吐清水】吐清水者。其因有五。身受寒气。口食生冷而作者。胃寒也。食少而吐清水者。火虚也。食后而吐清水者。宿食也。胸膈间辘辘有声者。痰饮也。心腹间时时作痛者。虫也。宜辨而治之。(汇补。)
吞酸选方茱连丸 治吞酸吐水。更兼胸胁病者。每服二十丸。妙。
黄连(一两) 黄芩 陈皮 吴茱萸(各五钱) 苍术(七钱) 神曲糊丸。白汤服。
二陈汤(方见痰症) 六君子汤(方见中风) 平胃散(方见暑症) 越鞠丸(方见气症)
卷之五 胸膈门
嘈杂
大意嘈杂者。痰因火动。乃噎膈反胃之渐也。(丹溪)
病因恣食无节。蓄积痰饮。滞于中宫。故为嘈杂。此嘈杂之属于痰也。若夫大病后。每于夜分。心嘈如饥。殊难容忍。此阴虚血少。或阳气下陷。阴火沸腾。此嘈杂之属于气血虚而有火也。(汇补)
外候嘈杂者。似饥非饥。似痛非痛。有若热辣不宁之状。(医鉴)若五更嘈者。思虑伤血。(丹溪)
脉法右寸关紧而滑。痰火内郁。两寸弦滑。胸有留饮。右关弦急。木乘土位。欲作反胃噎隔。若终岁嘈者。其寿必夭。以叹万物者火也。(汇补)
治法治宜开郁行气。兼以清痰降火。(绳墨)血分稍亏者。宜补接真阴。不可纯用辛香燥热之剂。
治各有别有痰因火动者。脉滑而数。治痰为先。治火次之。有食郁作热者。脉数而大。治火为先。开导次之。有因湿痰者。脉沉而滑。宜豁痰。有因气郁者。脉沉而涩。宜开郁。(汇补)
用药主以二陈汤。加黄连、山栀、苍术、枳壳。久而不愈。属血虚脾弱。用当归、山药、茯苓、陈皮、甘草、黄连、生地、贝母、桔梗。平调自愈。
【附嗳气】病因积滞蕴蓄。冲逆于上。故嗳发大声。(绳墨)食罢嗳出腐气者实也。不因饮食而常嗳者虚也。(入门)
嘈杂选方二陈汤 加姜炒黄连、山栀、半夏。治痰症嘈杂。(方见痰症)
三补丸 合二陈汤。加香附、抚芎。(方见火症)
越鞠丸 加枳壳、桔梗、黄连。(方见郁症)
枳术丸 加二陈汤、神曲、山楂、麦芽。(方见伤食)
逍遥散 治肝肾火郁嘈杂。(方见火症)
归脾汤 治思虑血亏嘈杂。(方见中风)
卷之五 胸膈门
恶心
大意一见饮食。便发畏恶。谓之恶心。
内因恶心非心经病。由胃口有虚有热有痰也。(丹溪)
外候恶心者。无声无物。心下欲吐不吐。兀兀不宁。如畏舟车之状。(戴氏)
恶心分辨胃有寒气恶心者。呕清水。不渴脉迟。胃有痰火恶心者。呕酸水。烦渴脉洪。(指掌)
治法治宜开胃理气。挟寒温散。挟热清降。挟痰开导。挟虚调补。(汇补)
用药主以二陈汤。加黄连、山栀、竹茹、藿香等。伤食。加山楂、麦芽。挟气。加桔梗、枳壳。
胃弱主以六君子汤。胃寒主以理中汤。
恶心选方二陈汤(方见痰症) 六君子汤(方见中风) 温胆汤(方见惊悸怔忡) 归脾汤(方见中风)
卷之五 胸膈门
消渴
大意二阳结。谓之消渴。(内经)二阳者。手阳明大肠。主津液。足阳明胃。主血气。津血不足。发为消渴。(入门)
内因水之本在肾。末在肺。(内经)真水不竭。何渴之有。人惟酒色是耽。辛热太过。或以甘肥爆炙适其口。或以丹砂玉石济其私。于是火炎上熏。津液干枯而病生焉。
外候上消者。心也。多饮少食。大便如常。溺多而频。中消者。脾也。善渴善饥。能食而瘦。溺赤便闭。下消者。肾也。精枯髓竭。引水自救。随即溺下。稠浊如膏。(医鉴)
三消移热上消于心。移热于肺。中消于脾。移热于胃。下消于肾。移热于膀胱。传染既久。肠胃合消。五脏干燥。(辨疑)故上轻中重下危。(入门)
三消传变凡消病火炎日久。气血凝滞。能食者。末传脑疽背痈。不能食者。末传噎膈鼓胀。皆不治之症也。(总录)
死症上消心火亢极。肺金受囚。饮一溲二者死。中消胃阳独旺。脾阴困败。下利而厥。食已善饥者死。下消肾阴枯涸。邪火煎熬。精溺时泄。如油如脂者死。
脉法胃脉浮数者消谷。肺脉滑数者消渴。大率数大者生。细微者死。沉小者生。牢实者死。
治法治宜补肾水。泻心火。除肠胃燥热。济身中津液。使道路散而不结。津液生而不枯。气血利而不涩。则病自已矣。(玉机)
血分气分气分渴者。因外感传里。或过食香燥。热耗津液。喜饮冷水。当与寒凉渗利以清其热。热去则阴生。而渴自止。血分渴者。因内伤劳役。精神耗散。胃气不升。或病后亡津。或余热在肺。口干作渴。喜饮热汤。当与甘温酸剂以滋其阴。阴生则燥除而渴自止。(入门)
治宜滋补初起宜养肺清心。久病宜滋肾养脾。盖五脏之津液。皆本乎肾。故肾缓则气上升而肺润。肾冷则气不升而肺枯。故肾气丸为消渴良方也。又五脏之精华。悉运乎脾。脾旺则心肾相交。脾健而津液自化。故参苓白术散为收功神药也。(汇补)
治无太峻如上消中消。治之太急。久成中满之症。所谓上热未除。中寒复起也。
用药上消初起。人参竹叶汤。久则麦冬饮子。中消初起。加减甘露饮。久则钱氏白术散。下消初起。生地饮子。久则小八味丸。若心肾不交。水下火上。无以蒸气而消者。桂附八味丸。若脾胃虚衰。不能交媾水火。变化津液而渴者。参苓白术散。夏月伏暑心胞。患消渴者。香薷散主之。其他如缲丝汤、天花粉、芦根汁、淡竹叶、麦冬、知母、牛乳。皆消渴之神药也。不可不审。
消渴选方人参竹叶汤 治上消属实者。
人参 淡竹叶 炙甘草 麦门冬 栀子 黄连 黄芩麦冬饮子 治上消属虚者。
人参 麦门冬 五味子 茯神 生地 干葛 炙甘草 花粉 知母(各等分) 竹叶(十四片)
水煎服生津甘露饮(加减) 治中消属实。
石膏(二钱半) 甘草 升麻 人参(各一钱) 知母(二钱) 桔梗 山栀(各一钱) 兰叶 麦冬当归(各五分) 白豆蔻 白芷 连翘(各一钱) 黄连 木香 藿香(各三分) 柴胡(三分)
为末。浸饼捏作饼子。晒干。每服杵碎二钱末。随津咽下。此方制治之缓。不惟不成中满。亦不作痈疽下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