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证治汇补
证治汇补
呃逆选方陈皮汤 治痰气作呃。
陈皮(四钱) 生姜(八钱)
水煎服。
橘皮竹茹汤 治虚热痰呃。
陈皮 竹茹(各二钱) 大枣(三枚) 生姜(八分) 人参(一钱) 甘草(一钱)
柿钱散(洁古) 治虚寒作呃。
柿蒂 丁香 人参(各等分)
水煎。
丁香柿蒂散 治寒气作呃。
丁香 蒂 青皮 陈皮(各等分)
水煎。
木香调气散 治气郁气逆作呃。(方见反胃)
理中汤 治虚寒作呃(方见中寒)
参附汤 治大汗大吐大泻后。厥冷呃忒腹痛。
人参(一两) 附子(炮五钱)
姜枣煎。
大补阴丸大补丸 治阴火上炎作呃。(二方俱见火症)
大柴胡汤(方见发热) 苏子降气汤(方见气症) 凉膈散(方见火症)
三方皆治地道不通。因而呃逆。及火郁为患者。
外治法 或以纸拈鼻嚏而止。或以诈冤盗贼而止。或鼻闻食香调气而止。皆抑之骇之。而使气下也。此治气逆之法。若夫虚寒呃逆。用乳香、硫黄、艾叶各三钱为末。好酒一钟。煎数沸。乘热使病患鼻嗅其气。
甚者灸期门穴于乳下动处。男左女右三七壮。再不止者。灸脐下丹田二三十壮。间有活者。
卷之五 胸膈门
呕吐
大意呕吐哕俱属脾胃虚弱。或寒热所侵。或饮食所伤。致气上逆而食不得下也。(东垣)
内因有内伤饮食。填塞太阴。新谷入胃。气不宣通而吐者。有久病气虚。胃气衰微。闻食则呕者。有胃中有热。食入即吐者。有胃中有寒。食久方吐者。有风邪在胃。翻翻不定。郁成酸水。全不入食者。有暑邪犯胃。心烦口渴。腹痛泄泻而呕者。有胃中有脓。腥臊熏臭而呕者。有胃中有虫。作痛吐水。得食暂止者。有胃中停水。心下怔忡。口渴欲饮。水入即吐者。有胃中有痰。恶心头眩。中脘躁扰。食入即吐者。(汇补)
外候挟寒。则喜热恶寒。肢冷脉小。挟热。则喜冷恶热。躁渴脉洪。气滞者。胀满不通。痰饮者。遇冷即发。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呕涎水。虽属痰饮。尚疑虫症。吐酸腐。无非食滞。更防火患。吐清水。是土之卑监。吐绿水。是木之发生。黑水从胃底翻出。臭水是肠中逆来。(汇补)
吐分三焦上焦吐者。从于气。气者。天之阳也。脉浮而洪。头晕不已。气上冲胸。食已即吐。渴欲饮水。当降气和中。中焦吐者。从于积。有阴有阳。气食相假。脉浮而弦。胸中痞闷。或先痛后吐。或先吐后痛。当祛积和气。下焦吐者。
从于寒。地道也。脉大而迟。四肢清冷。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不通。当通其闭塞。温其寒气。(洁古)
呕吐哕辨呕属阳明。气血居多之乡。故有声有物。气血俱病也。吐属太阴多血少气之所。故有物无声。血病也。哕属少阳。多气少血之部。故有声有物。气病也。(东垣)
呕哕微甚干呕即哕之微。哕即干呕之甚。呕声轻小而短。哕声重大而长。呕为轻。哕为重。(溯洄)故曰。木陈者其叶落。
病深者其声哕。(经文)
死症吐如青菜汁者死。船晕大吐不止。渴欲饮水者危。惟童便饮之最效。女子肝气大实。久吐不已者死。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死。
脉法寸口脉微者。胃寒。趺阳脉浮者。胃虚。阳紧阴数为吐。阳浮而数亦为吐。寸紧尺涩。胸满而吐。紧而滑者吐逆。紧而涩者难治。寸口脉紧而芤为噎。关上脉数为吐。寸口脉微数则血不足。胸中冷故吐。又有呕吐太甚。胸气不能降。而尺脉不至者。(汇补)
治法古方以半夏、生姜、橘皮为呕家圣药。独东垣云。生姜止呕。但治表实气壅。若胃虚谷气不行。惟当补胃调中。推扬谷气而已。若吐而诸药不效。必加镇重以坠之。吐而中气久虚。必借谷食以和之。(必读)
呕吐忌下凡呕吐者。切不可下。逆之故也。(丹溪)惟兼胸满腹胀者。视其何部不利。然后利之。(大全)
阴虚成呕诸阳气浮。无所根据纵。呕咳上气。此阴虚成呕。不独胃家为病。所谓无阴则呕也。地黄汤加石斛、沉香治之。(汇补)
【附漏气走哺】先吐后泻。身热腹闷。名曰漏气。漏气者。上焦伤风也。二便不通。气逆不续。名曰走哺。走哺者。下焦实热也。
(准绳)
【附食痹】食痹者。食已则心下痛。吐出乃止。此因胃脘痰饮恶血留滞于中所致。薤白半夏汤治之。(汇补)
用药主以二陈汤。加藿香、浓朴。因食者。必嗳气吞酸。加枳实、山楂、麦芽。因气者。必痞满不舒。加枳壳、苏梗、浓朴。胃热者。必呕苦吐酸。加黄连、姜炒山栀。胃寒者。必呕冷不食。加炮姜、益智。湿痰者。必呕绿水痰涎。加苍术、香附。虫痛者。必吐清水。能食加楝根、使君。气虚挟热合四君子。气虚挟寒合理中汤。或入糯米共煎。或用伏龙肝水煎。或煎好调代赭石末服。
呕吐选方二陈汤 治呕吐诸症。为能安胃气降逆气也。(方见痰症)
六君子汤 治胃气衰微呕吐。(方见中风)
理中汤 治胃气虚寒呕吐。(方见中寒)
竹茹汤 治胃热火炎呕吐。
橘皮 半夏(各三钱) 甘草 竹茹(各一钱) 山栀(七分) 枇杷叶(二片) 姜 枣左金丸 治肝火上逆呕吐。
黄连 吴茱萸(各等分)
末之。粥丸。煎白术陈皮汤下。
小半夏汤 治胃实呕吐。
半夏 生姜(各三钱)
加橘皮。名橘皮半夏汤。
大半夏汤 治胃虚呕吐。
半夏(五钱) 人参(三钱) 白蜜(三钱)
水扬二百四十遍煎。
半夏生姜大黄汤 治邪实呕吐。便闭可下者。
半夏(二两) 生姜(两半) 大黄(二两)
水煎。分三服。
红豆丸 治胃气久虚。大寒呕吐。
丁香 胡椒 砂仁 红豆(各二十粒)
姜汁糊丸。以大枣去核填药。面裹煨熟。细嚼白滚汤下。
麦冬汤 治漏气。因上焦伤风。邪着不舒。闷而呕吐。
麦冬 芦根 竹茹 白术(各五两) 甘草(三两) 茯苓(三两)
人参 陈皮 葳蕤(各三两) 生姜(五片) 陈皮(一撮)
水煎。分服。
人参汤 治走哺。由大小便不通。下焦实热。
人参 黄芩 知母 萎蕤(各三两) 芦根 竹茹 白术 山栀 陈皮(各半两) 石膏(一两)
每服四钱。水煎。
旋复代赭汤 治呕吐不已。真气逆而不降。用此镇坠。
旋复花(三钱) 代赭石(一钱研)
用旋复花煎。调赭石末服。
卷之五 胸膈门
痞满
大意痞与否同。不通泰之谓也。气血痰积。皆能成之。觉满闷痞塞。按之不痛。由脾弱勿能运化。故内经谓太阴所至为痞膈中满。(汇补)
内因痞由阴伏阳蓄。气血不运而成。处心下。位中央。填满痞塞。皆湿土之为病也。(心法)
外候否与胀满不同。胀满则内胀而外亦有形。痞满则内觉满塞而外无形迹。(汇补)
痞分虚实虚痞不食。大便利。实痞能食。大便闭。虚痞以芍药、陈皮和之。实痞以浓朴、枳实消之。(汇补)
痞满分治有饮食痰积不运为痞者。六君子加山楂、谷芽。有湿热太甚。土来心下为痞者。分消上下。与湿同治。或黄连泻心汤。不因误下。邪气乘虚为痞者。宜理脾胃。兼以血药调之。有阴火上炎。痞闷嗳气者。宜降火。有肝气不伸。膈有稠痰。两寸关脉弦滑带涩者。当先吐而后舒郁。有中虚不运如饥如刺者。益气温中。有内伤劳役。清气下陷。浊气犯上者。补中益气。兼清湿热。有悲哀多郁。痰挟痰血。结成窠囊者。宜逐瘀行气。有食后感寒。饮食不消。或食冷物成痞者。宜温中化滞。(汇补)
痞分肥瘦肥人心下痞。湿痰也。二陈二术。有火加芩、连。实者去白术。或滚痰丸。瘦人心下痞。乃郁热也。宜枳实、黄连以导之。葛根、升麻以发之。(汇补)
脉法胸痞脉滑。为有痰结。弦伏中虚。微涩气劣。沉涩血郁。(举要)
治法大抵心下痞闷。必是脾胃受亏。浊气挟痰。不能运化为患。初宜舒郁化痰降火。二陈、越鞠、芩连之类。久之固中气。参、术、苓、草之类。佐以他药。有痰治痰。有火清火。郁则兼化。若妄用克伐。祸不旋踵。又痞同湿治。
惟宜上下分消其气。如果有内实之症。庶可疏导。(汇补)
用药主以二陈汤去甘草。加人参、白术、枳实、浓朴、黄芩、黄连、泽泻等。如饮食痰积。去参、术。加山楂、麦芽、莱菔子、青皮。湿热太甚。去参术。加苍术、黄柏。中虚不运者。加山楂、麦芽助化之。肥人湿痰。
宜苍术、半夏、茯苓、滑石消之。瘦人湿热。宜枳实、黄连导之。升麻、葛根发之。若大病后。元气未复而痞满短气。及误服利剂为虚痞者。宜补中益气汤。加陈皮、枳实。
痞满选方浓朴温中汤 治脾胃气虚。心腹胀满。疼痛时止时作者。
浓朴 陈皮 茯苓 草豆蔻 甘草 木香 干姜 如不应。加参、术。
黄连泻心汤黄连 浓朴 干姜(各五分) 甘草(三分) 人参 半夏 生姜(各一钱)
水煎。
东垣失笑丸 治右关脉弦。心下虚痞。恶食懒倦。开胃进食。
黄连 枳实(各五钱) 麦芽(二钱) 干姜 甘草 白术 茯苓 人参 半夏曲(各三钱) 浓朴(四钱)
蒸饼丸服。
木香顺气丸(汤) 治心腹满闷。药稍辛散。初病无火最宜。
木香 益智 陈皮 苍术 草豆蔻 浓朴 青皮 茯苓 泽泻 半夏 干姜 茱萸 当归 人参 升麻 柴胡消痞丸 治心下痞块。或痛或黄肿。肌瘦腹大。作胀。气积食积。
苍术(四两) 浓朴(四钱) 青皮(二钱) 陈皮 山楂 枳实(各二两)
三棱 莪术 槟榔 草果 针砂(各五钱) 砂仁 木香(各七钱) 小茴 甘草 香附 乌药(各一两)
上为末。酒糊丸。如黄豆大。每服十五丸。姜汤下。
卷之五 胸膈门
噎膈
大意三阳结谓之膈。(内经) 三阳者。大小肠膀胱也。小肠热结则血脉燥。大肠热结则便闭。膀胱热结则津液涸。
三阳既结。便闭不通。火反上行。所以噎食不下。(子和)
内因膈有拒格意。因忧郁失志。及膏粱浓味。醇酒淫欲而动脾胃肝肾之火。致令血液衰耗。胃脘枯槁。气郁成火。液凝为痰。痰火固结。妨碍道路。饮食难进。噎膈所由成也。(汇补)
外候噎枯在上。咽喉壅塞。饮虽可入。食不能下。膈枯在下。胸臆否闷。食虽可入。至胃复出。或食下而眼白口开。
气不能顺。或食入而当心刺痛。须臾吐出。食出痛止。(绳墨)
噎分五种有气滞者。有血瘀者。有火炎者。有痰凝者。有食积者,虽分五种。总归七情之变。由气郁为火。火旺血枯。津液成痰。痰壅而食不化也。若咽下塞住不宽。项背转侧欠伸不得。似乎膈噎之症。饮食不下,心胃作疼。此痰凝血瘀。更有痰气结核在咽臆间。咯吐不出。饮食不下。此七情所致。不可用润剂。以二陈加香附、砂仁、栝蒌、苏子、枳壳、浓朴、黄连、生姜开之。有因色欲过度。阴火上炎。遂成膈气。宜作死血治。二陈加当归、桃仁、香附、砂仁、白术、沉香、韭汁、姜汁治之。(汇补)
噎属七情怒气所致。食则气逆不下。劳气所致。为咽噎喘促。思气所致。为中痞。三焦闭塞。咽噎不利。(针经)大抵此症乃神思间病。惟内观静养。庶几得之。(鸡峰)
噎与膈分噎乃阴气不得下降。六腑之所生。属阳与气。膈为阳气不能上出。五脏之所生。属阴与血。然皆由阴中伏阳而作也。(东垣)
脉法数而无力为血虚。缓而无力为气虚。弦滑有力为痰。数实有力为热。又血虚者。左脉无力。气虚者。右脉无力。痰凝者。寸关沉滑而大。气滞者。寸关沉伏而涩。火气冲逆者。脉来数大。瘀血积滞者。脉来芤涩。小弱而涩者。反胃。紧滑而革者。噎膈。
治法治宜养血生津。清痰降火。顺气调脾。抑肝开郁。
治养虚实若健脾理痰。恐燥剂妨于津液。用养血生津。恐润剂碍于中州。审其阴伤火旺。以养血为亟。脾伤阴盛。以温补为先。更有忧恚盘礴。火郁闭结。神不大衰。脉犹有力。当以仓公河间法下之。关扃自通。若膈间痰盛者。先微微涌出。然后治下。药势易行。或蜜盐下导亦可。(必读)
治在肺肾夫阴血根于肾。阳气运于肺。胃中之气血。皆藉此滋生也。故有气衰不能运化生痰者。亦有血衰不能滋肾生火者。当养金水二脏。使阴血滋润。津液生而噎膈渐开也。(汇补)
治宜调补咽噎闭塞。胸膈满闷。似属气滞。然有服耗气药过多。中气不运而致者。当补气大便燥热。结如羊屎。似属血热。然有服利药过多。血液衰耗而致者。当补血。(玉机)
治禁香燥治宜益阴养胃为主。辛香开导为暂。若概以辛散燥热之药。以火济火。重耗津液。久则大便闭结。幽门不通。上冲吸门。而噎膈转甚矣。(汇补)
治禁泥滞尝见多郁之人。气结胸臆。聚而成痰。胶固上焦。道路窄狭。不能宽转。又或好酒之徒。湿中生火。火复生痰。
痰火交煎。胶结不开。阻塞清道。渐觉涩痛。若以血槁治。投以滋润之品。血未必润。反助其痰。病何由愈。惟黑瘦之人。真阴素虚。常觉内热。又不嗜酒。或过服香燥热药。当以血槁治之。(汇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