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药分剂


  卷三 通剂

  泽泻

  味甘咸。性寒。无毒。禀地之燥气。天之冬气以生。降也。阴也。一云。阴中微阳也。

  【主治】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本经)补虚损五劳。除五脏痞满。起阴气。止泄精消渴淋补女垢。心【归经】入肾膀胱二经。为渗湿利窍之品。(兼泻剂 除湿圣药 利水泻火)

  【前论】寇氏曰。多服昏人眼。以行去其水也。凡服泽泻散。未有不尿多者。尿既多。

  肾气丸用鳌按、六味丸温与凉配。涩与渗配。收与泻配。去一味。便有偏缺之弊。故凡后人加增之剂【禁忌】经疏曰。凡病患无湿无饮而阴虚。及肾气乏绝。阳衰精自流出。肾气不固。精滑目【炮制】纲目曰。凡使。盐水拌。或酒浸。晒干用。

  卷三 通剂

  菖蒲

  味辛。性温。无毒。正感孟夏六阳之气。合金之辛味以生。升也。阳也。忌饴糖、羊肉、铁器。

  【主治】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主耳聋。

  痈汤。

  止心腹(好古)

  【归经】入心脾二经。为开通之品。(兼宣剂)

  【前论】周颠仙曰。此乃心肝之药。心气不足者用之。虚则补其母也。肝苦急。以辛补之是遂。

  闭。

  然思鳌按、以菖蒲治噤口痢。屡用之屡效。真良法也。特表出之。

  【炮制】雷公曰。凡使。采石上生根。条嫩黄紧硬。一寸九节者。铜刀刮出黄黑皮硬节。

  同

  卷三 通剂

  茵陈蒿

  味苦。性平。微寒。无毒。感天地苦寒之味。兼得春之生气以生。降也。阴中微阳伏砂。

  【主治】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胆。(本经)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别录)通关节。去滞热。伤寒用之。(藏器)治天行时疾。热狂头痛。

  头旋。

  【归经】入膀胱经。为除湿去疸之品。(能除脾胃湿热郁结)

  【前论】海藏曰。仲景茵陈栀子大黄汤治湿热。栀子柏皮汤治燥热。譬如禾苗潦则湿黄。

  旱茵【禁忌】经疏曰。蓄血发黄者。忌用。

  【炮制】雷公曰。凡使。取叶有八角者。去根阴干。细锉。勿犯火。

  卷三 通剂

  益母草

  味辛苦。性寒。无毒。禀地中阳气。兼感上天春夏之气而生。可升可降。阳也。制砒石、雌黄。

  【主治】主瘾疹。作浴汤。(本经)捣汁。主浮肿下水。消恶毒。疔肿。乳痈。游丹等毒。

  又晕。

  其子胀。(【归经】入肝心包二经。为祛瘀生新之品。(二经血分药 胎前调经要药 兼能解毒行水消肿【前论】东垣曰。益母草之根茎花叶子皆可用。若治肝心包血分风热。明目益精。调女人经根茎凡胎【禁忌】经疏曰。血崩及瞳子散大。均忌。惟热血欲贯瞳仁者。可与凉血药同用。时珍曰。

  卷三 通剂

  红花

  味辛甘。性温。无毒。禀火土之气而生。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得酒良。

  【主治】主产后血晕口噤。腹内恶血不尽绞痛。胎死腹中。并酒煮服。亦主蛊毒下血。

  堪作(【归经】入肝经。为行血之品。(肝经血分药 入心养血生新 多用破留血少用养血)

  【前论】汪颖曰。凡瘀行则血活。有热结于中。暴吐紫黑血者。吐出为好。吐未尽。加桃仁花汁红花。

  鳌按、番红花能令人心喜。及治惊悸。皆由能养心血也。

  【禁忌】经疏曰。红花本行血药。血晕解。留滞行。即止。过用。能使血行不止而毙。

  世人所不知者。

  卷三 通剂

  大蓟

  又名刺蓟。味甘。性温。无毒。禀土之中气。兼得天之阳气以生。降也。阴也。

  【主治】主女子赤白沃。安胎。止吐衄。令人肥健。(别录)服根汁半升。崩中血下立瘥。

  (明【归经】入肝经。为凉血消肿之品。(凉而能行行而带补)

  【前论】仲淳曰。凉血补血。则荣气和而血热解。故诸症愈而能肥健也。

  【禁忌】经疏曰。大小蓟性下行。以其能下气。故主崩衄多效。惟不利于胃弱泄泻。及血虚

  卷三 通剂

  小蓟

  味甘。性温。一云微寒。无毒。得土中冲阳之气。兼得春气以生。

  【主治】主破宿血。生新血。暴下血。血崩。金疮出血。呕血等。绞汁温服。作煎和糖。

  合热。

  【归经】入肝经。为益血除热之品。(兼补剂)

  【前论】完素曰。小蓟力微。只可退热。不似大蓟能健养下气也。苏恭曰。大小蓟皆破血药

  卷三 通剂

  地肤子

  味苦。性寒。无毒。得地中阴气以生。降也。阴也。恶螵蛸。即落帚草子。

  【主治】主膀胱热。利小便。(本经)去皮肤中热气。使人润泽。散恶疮。疝瘕。(别录)

  治阴除膀胱【归经】入肾膀胱二经。为利水滋阴之品。(专除虚热兼能益精强阴)

  【前论】藏器曰。众病皆起于虚。虚而多热者。加地肤子、甘草。王节斋曰。小便不禁或频数也如血帚疮毒。若煎

  卷三 通剂

  瞿麦

  味苦辛。性寒。无毒。禀阴寒之气而生。降也。阴也。丹皮为使。恶螵蛸。伏丹砂。

  【主治】主关结诸癃结。小便不通。出刺。决痈肿。明目去翳。破胎堕子。下闭血。养肾气【归经】入小肠心二经。为利水破血之品。(逐膀胱热邪治淋必须之药 降心火利小肠)

  【前论】王执中曰。五淋大抵皆属湿热。热淋用八正散。加山栀、滑石之类。血淋。宜小蓟牛中焦作【禁忌】经疏曰。瞿麦性猛利。善下逐。凡肾气虚。小肠无大热。胎前产后。一切虚人患小【炮制】雷公曰。凡使。只用蕊壳。不用茎叶。若同使。即空心。令人气噎。小便不禁也。

  卷三 通剂

  王不留行

  味苦甘。性平。无毒。禀土金火之气而生。降也。阴中阳也。

  【主治】主金疮止血逐痛。出刺。除风痹内塞。止心烦。痈疮。催生。(别录)治风毒。

  通血素)

  【归经】入肝胃二经。为行血之品。(阳明冲任之药走血分通血脉)

  【前论】仲淳曰。苦能泄。辛能散。甘入血。温能行。故为入血活血之要。而治以上诸症。

  【禁忌】经疏曰。孕妇勿服。

  【炮制】雷公曰。凡使。苗子皆可用。拌湿蒸半日。浆水浸一宿。焙用。

  卷三 通剂

  车前子

  味甘咸。性寒。无毒。禀土中之冲气。兼天之冬气以生。降也。阴也。常山为使。

  【主治】主气 。止痛。利水。导小便。除湿热。(本经)男子伤中。女子淋沥不欲食。

  养肺产。(【归经】入肾经。兼入肝小肠二经。为行水泄热之品。(兼泻剂 专走水道兼能养肝)

  【前论】好古曰。此能利小便而不走气。与茯苓同功。李 曰。车前所以能愈暴下者。

  以能【禁忌】经疏曰。内伤劳倦。阳气下陷者忌。肾气虚脱者。忌与淡渗药同用。

  【炮制】时珍曰。凡使。洗去泥砂。晒干。入汤剂炒用。入丸散酒浸一夜。蒸熟研烂作饼。

  卷三 通剂

  刺蒺藜

  味辛苦。性温。无毒。乌头为使。

  【主治】主恶血。破症结积聚。喉痹。乳难。身体风痒。头痛。咳逆。小儿头疮。痈肿阴。可作摩粉。其叶主风痒。可煮以浴。(本经)治诸风 疡。肺气胸膈满。催生堕胎。

  风秘。

  【归经】入肝经。为平散肝风之品。(肝以散为补兼泻肺气)

  【前论】苏颂曰。古方皆用有刺者。治风明目。最良。

  鳌按、向来本草书。蒺藜二种。性味功用皆浑言之。然其所主实迥然各别。今特即本经以下诸说。分划清楚。沙苑蒺藜性温补。今列入补剂中。而不与此相混。

  【炮制】雷公曰。凡使。春令刺尽。拣净砂土。蒸半日。晒干。再用酒拌蒸半日。晒干用。

  卷三 通剂

  海金沙

  味甘。性寒。无毒。

  【主治】主通利小肠。得栀子、马牙硝。硼砂。疗伤寒热狂。(嘉 )治湿热肿满。五淋茎痛【归经】入小肠膀胱二经。为通利之品。(兼泻剂 除二经血分湿热)

  【前论】子和曰。治伤寒热狂者。大热利小便。釜底抽薪之义也。

  【禁忌】经疏曰。性淡渗而无补益。小便不利。及诸淋由于肾虚。真阴不足者。均忌。

  卷三 通剂

  甘遂

  味苦甘。性寒。有毒。禀天地阴寒之气以生。降也。阴也。瓜蒂为使。恶远志。反甘草。

  【主治】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症坚积聚。利水谷道。(本经)

  散膀痰迷癫痫【归经】入肺脾肾三经。为行水之品。(兼泻剂 逐隧道水湿 直达水气结处以攻决为用能泻肾)

  【前论】喻嘉言曰。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源。脾不能散胃之水精于肺。而病于中。

  肺无所肤水病当以健脾为主。使脾实而气运。则水自行。

  鳌按、甘遂乃泄水圣药。与商陆、大戟、芫花异性同功。方家俱不甚用。但商陆专除水肿。

  去商【禁忌】经疏曰。元气虚人。除伤寒水结胸。不得不用外。其余水肿蛊胀。谨慎用之。

  卷三 通剂

  芫花

  味苦。性温。有大毒。决明为使。反甘草。

  【主治】主咳逆上气。瘴疟。(本经)主消胸中痰水。喜唾。水肿。五水在五脏皮肤。

  及腰痛痹。一【归经】入肺脾肾三经。为行水之品。(专去水饮痰癖)

  【前论】士瀛曰。破癖须用芫花。行水后即便养胃可也。时珍曰。饮有五。皆由内啜水浆。

  可徐【炮制】纲目曰。凡使。取陈久者醋煮十数沸。去醋。水浸一宿。晒干。则毒减。醋炒者次

  卷三 通剂

  萆

  味苦甘。性平。无毒。得火土之气。兼禀天之阳气以生。降也。阳中阴也。苡仁为畏葵根、大黄、柴胡、前胡。

  【主治】主腰脊痛强。骨节风寒湿周痹。恶疮不瘳。(本经)热气伤中。恚怒。阴痿。

  失溺。

  膀胱宿疮。(纲目)

  【归经】入肝胃肾三经。为祛风湿理下焦之品。

  【前论】史国信曰。若欲兴阳。先滋筋力。若欲便清。先分肝火。时珍曰。萆 足阳明厥阴属风湿者。

  【禁忌】经疏曰。下部无湿。肾虚腰痛。及阴虚火炽。均忌。

  【炮制】备要曰。有黄白二种。黄长硬。白虚软。软者良。

  卷三 通剂

  土茯苓

  味甘淡。性平。无毒。忌茗醋。

  【主治】主调中。止泄。健行。不睡。(藏器)治筋骨拘挛。杨梅疮毒。去风湿。利关节。瘰【归经】入胃大肠二经。为除湿清热之品。

  【前论】时珍曰。杨梅疮有数种。治之则一。其症多属厥阴阳明。而兼他经。邪之所在。

  则肉变

  卷三 通剂

  防己

  味辛苦。性寒。无毒。得土中阳气。兼感秋之燥气以生。降也。阳中阴也。恶细辛。

  畏萆 、女寇、卤碱。伏硝石。

  【主治】〔汉防己〕主风寒温疟。热气诸痫。除邪。利大小便。(本经)疗水肿风肿。去膀胱斜。

  十二经。

  语。散结【归经】入膀胱经。为祛风行水之品。(太阳经主药 疗风水要药 通行十二经泻下焦血分湿热)

  【前论】藏器曰。出汉中。根大而虚。通心有花纹。色黄者名汉防己。生他处。青白而软。

  焦湿经药也。东垣除膀胱积热。非此不可。真行经之仙药。无可代之者。若夫饮食劳倦。阴虚生内热。元气谷食已亏。以防己泄大便。则重亡其血。此不可用一也。如大渴引饮。是热在上焦气分。

  宜渗泄。而防己乃下焦血分药。此不可用二也。外伤风寒。邪传肺经气分。湿热而小便黄赤。乃至不通。此上焦气病。禁用血药。此不可用三也。

  流入十二经致二阴不通者。然后审用之。好古曰。木分湿热。仲淳曰。凡使防己于下部湿热药中。亦必以石斛、苡仁等补益之药为佐。而以防己为使。乃无己为主药。又有足跟痛者。属肾虚。不与香港脚同论【禁忌】经疏曰。凡胃虚阴虚。自汗盗汗。口苦舌干。肾虚小水不利。及产前后血虚。

  虽有下焦湿热。均忌。

  【炮制】时珍曰。凡使。去皮。锉。酒洗。晒干用。

  以上通剂草部

  卷三 通剂

  猪苓

  味甘苦。性平。无毒。禀戊土之阳气。得风木之阴气而生。升而微降。阳中阴也。

  【主治】主 疟。解毒。蛊疰不祥。利水道。(本经)主肿胀腹满急痛。(甄权)治渴。

  除湿。

  淋胎肿。

  【归经】入肾膀胱二经。为行水之品。(苦泄滞甘助阳淡利窍故能除湿利小便)

  【前论】元素曰。淡渗大燥。能亡津液。寇氏曰。猪苓利水之功多。久服必损肾气。昏人目苓。

  【炮制】纲目曰。凡使。取其行湿。生用更佳。块如猪屎。故名。

  卷三 通剂

  茯苓

  味甘。性平。无毒。感土木之气而成。升也。阳也。恶白蔹。畏地榆、牡蒙、雄黄、秦艽、龟甲。忌米醋及酸物。

  【主治】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

  久服录)开健忘。暖除虚热。

  窍行水。(【归经】入心肺肾脾胃五经。为补利兼优之品。(兼补剂)

  【前论】东垣曰。湿淫所胜。小便不利。茯苓淡以利窍。甘以助阳。温平能益脾逐水。

  乃除入心脾暴新病能通通膀五皮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