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药分剂


  【禁忌】经疏曰。病患肾虚。小水自利。或不禁。或虚寒精清滑。均忌。

  【炮制】鳌按、入补药。乳蒸晒焙用。入利水药。生用。

  卷三 通剂

  琥珀

  味甘。性平。无毒。感土木之气而兼火化以成。降也。阳中微阴也。

  【主治】主安五脏。定魂魄。杀精魅邪鬼。消瘀血。通五淋。(别录)壮心。明目。磨翳。

  止利小【归经】入心肝小肠三经。为行水散瘀安神之品。(能入土而成质故能通塞以宁心)

  【前论】东垣曰。经云。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血少【禁忌】经疏曰。凡阴虚内热。火炎水涸。小便因少而不利者。忌服琥珀以强利之。利之则【炮制】雷公曰。凡使。用柏子仁末。入瓦锅内同煮半日。捣末用。

  以上通剂木部

  卷三 通剂

  赤小豆

  味辛。性平。无毒。禀秋燥之气以生。阴中阳也。

  【主治】主下水。排痈肿脓血。(本经)寒热。热中。消渴。止泄痢。利小便。吐逆猝。

  (别录)下水肿胀满。解小麦毒。(汤液)散气。去关节烦热。令人心孔开。暴痢后气满不能食【归经】入心经。兼入小肠经。为行水散血之品。(兼燥剂 水气香港脚最为急用)

  【前论】海藏曰。治水而不转胃。则失之壅滞。赤小豆消水通气而健脾胃。乃其药也。

  时珍【禁忌】纲目曰。久服则降令太过。津血渗泄。令人肌瘦身重。

  卷三 通剂

  大豆黄卷

  味甘。性平。无毒。得前胡、杏仁、牡蛎、天雄、乌喙、鼠屎共蜜和良。忌海藻草。

  【主治】治湿痹筋挛膝痛。(本经)五脏不足。胃气结积。益气。止痛。润肌肤毛皮。(别录)

  【归经】入胃经。为除陈去积之品。

  【前论】宣明方曰。此药主五脏留滞。胃中结聚。故能治邪在血脉之中。水痹不痛。上下周

  卷三 通剂

  薏苡仁

  味甘淡。微寒。无毒。正得地之燥气。兼禀天之秋气以生。降也。阳中阴也。

  【主治】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本经)除筋骨邪气不仁。利肠胃。消水肿。

  主下三【归经】入肺肝脾胃大肠五经。除湿行水之品。(兼补剂 阳明主药 大补肺)

  【前论】寇氏曰。本经言苡仁主筋急拘挛。但拘挛有两等。素问注中。大筋受热。则缩而短筋急此药补肺【禁忌】经疏曰。苡仁心肺药多用之。若大便燥结。因寒转筋及孕妇。均忌。

  以上通剂谷部

  卷三 通剂

  韭

  味辛。性温涩。无毒。禀春和之气。兼得金水木之性而生。升也。阳也。忌蜜、牛肉。

  【主治】主归心。安五脏。除胃中热。利病患。可久食。(别录)止泄血脓。腹中冷痛。

  (藏诜)尿血遗精。(士【归经】入心肝肾三经。为血中行气之品。(兼补剂 归心益胃助肾补阳)

  【前论】纲目曰。素问言心病宜食韭。食鉴本草言归肾。时珍言肝之菜。盖心乃肝之子。

  肾【禁忌】经疏曰。辛温通利。多食神昏。胃气虚而有热者。忌。

  以上通剂菜部

  卷三 通剂

  流水

  味甘。性平。无毒。禀天一之气而生。有升有降。阴中阳也。

  【主治】〔长流水〕一名东流水。主手足四末之病。通利二便。(虞抟)〔逆流水〕主中风猝之肾虚【归经】入脾胃大小肠四经。为通达之品。(兼宣剂 功专荡涤邪秽)

  【前论】河间曰。流水者。大而江河。小而溪涧。皆是也。外动而性静。质柔而气刚。

  与湖之剂水二而轻鳌按、甘澜水大补脾胃二土。故能治五劳七伤及虚弱等症。其治奔豚者。以其兼入膀胱经也以上通剂水部

  卷三 通剂

  白鱼

  味甘。性平。无毒。

  【主治】主开胃。下气。去水气。令人肌健。(开宝)

  【归经】入脾大小肠三经。为行水之品。

  【前论】保升曰。白鱼性能逐水。故治水肿有殊功。

  以上通剂鳞部

  卷三 通剂

  虫

  即土鳖虫。味咸。性寒。有毒。得土湿之气而生。降也。阴也。畏皂荚、菖蒲。与灯蛾相牝牡。

  【主治】主心腹寒热洗洗。血积症瘕。破坚。下血闭。(本经)月水不通。破留血积聚。

  (甄【归经】入肝经。为软坚破结之品。(兼湿剂 伤家最要药)

  【前论】东垣曰。仲景治杂病。及久病积结。有大黄 虫丸。及妇人药并用之。以其有破坚纲目曰。土鳖虫以刀断之。中有白汁如浆。凑接即连。复能行走。故用接续然须先整定筋骨乃可服。否则接挫也。

  【禁忌】经疏曰。无瘀血停留者。忌用。

  以上通剂虫部

  卷四

  补剂上

  徐之才曰。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李杲曰。人参甘温。能补气虚。羊肉甘热。

  能五形

  卷四 补剂上

  人参

  味甘。微苦性微凉。熟用温。无毒。得土中清阳之气。禀少阳之令而生。升多于降。

  阳中微阴也。茯苓、马蔺为使。反藜芦。

  【主治】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本经)疗肠胃中消胸中肺胃阳气泄久痢。小胎前产后【归经】入肺经。通行十二经。为大益元阳之品。(补益肺中元气)

  【前论】东垣曰。大补肺气。肺气旺。则四脏之气皆旺。精自充而形自盛也。又古人血脱者然元素中之又为【禁忌】经疏曰。凡肺家有热诸症。及阴虚火动之候。与痘疹初发。身虽热而斑点未形。

  与

  卷四 补剂上

  甘草

  味甘。性平。无毒。正禀土中阳气而生。可升可降。阴中阳也。白术、苦参为使。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恶远志。忌猪肉。

  【主治】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力。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本经)温中。

  下气【归经】入肝脾二经。通入十二经。为调和之品。(兼泻剂 能调百药专解百毒)

  【前论】丹溪曰。甘草味甘。大缓诸火。东垣曰。凡心火乘脾。腹中急痛。腹皮急缩者。

  宜用之得其平。仲淳曰。凡解毒必入甘草。盖诸毒遇土则化。甘草为土精。故能化毒。解一切邪气。纲目曰。甘草头生用。能行肝胃二经瘀浊之血。消肿导毒。甘草梢生用。治胸中积热。去茎中痛。加酒煮延胡索、苦楝子尤妙。李言闻曰。欲达下焦。须用梢子。

  鳌按、甘草功用甚多。各本草所详亦甚繁而难记。因总括前贤笺记而举其要如左。甘草入和邪热能协和诸药。使不相争。资其土气而生肌。藉其甘味而止痛。通行十二经脉而益精养气。壮骨和筋。故有国老之称。而为九土之精也。

  【禁忌】经疏曰。凡中满人。呕家。酒家。诸湿肿满。及胀满病。均忌。

  【炮制】纲目曰。生用则补脾胃不足而泻心火。炙用则补三焦元气而解表寒。炙法用长流水

  卷四 补剂上

  黄

  味甘。性微温。无毒。禀天之阳气。地之冲气以生。可升可降。阳也。茯苓为使甲、白藓皮。

  【主治】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痔 。补虚。小儿百病。(本经)女人子脏冷主虚喘及诸经【归经】入肺大肠二经。为实表助气泻火之品。

  【前论】宏景曰。虚而客热。用出白水者凉补之。虚而客冷。用出陇西者温补之。好古曰。

  补发气盛则无陷下之忧也。嘉谟曰。凡痈疮毒瓦斯。化则成脓。补气故能内托。若不能成脓。死不治。毒盛而元衰也。痘亦然。

  【禁忌】经疏曰。黄 功能实表。有表邪者忌。又能助气。气实者忌。又能塞补不足。

  胸膈人多

  卷四 补剂上

  沙参

  味甘苦。性微寒。无毒。禀天地清利之气而生。降多于升。阴也。反藜芦。恶防己、一名白参。

  【主治】主专益肺气。补中。血结。惊气。除寒热。(本经)疗胸痹心腹痛。结热。邪气头痛养肝【归经】入肺经。兼入脾肾二经。为补阴泻火之品。(兼泻剂)

  【前论】元素曰。肺寒者用人参。肺热者用沙参。李言闻曰。人参甘苦温。其体重实。

  专补因而【禁忌】经疏曰。脏腑无实热。肺虚寒客作嗽者。均忌。

  卷四 补剂上

  丹参

  味苦。性微寒。降也。阴中阳也。畏咸水。反藜芦。

  【主治】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除瘕破症。止烦满。益气。(本经)

  养血节疼痛肿毒。

  【归经】入心肝肾三经。为去瘀生新之品。(兼泻剂 心与心包血分药)

  【前论】萧炳曰。丹参治风软脚。可逐奔马。曾用实有效。

  【禁忌】经疏曰。北方产者良。孕妇无故。忌。

  卷四 补剂上

  葳蕤

  即玉竹。味甘。性平。无毒。禀天地清和之气。而得稼穑之甘以生。可升可降。阳中阴也。畏咸卤。

  【主治】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跌筋结肉。诸不足。悦颜色。(本经)心腹中结气。虚热。

  湿润心及劳疟【归经】入心肺二经。为益阴长阳之品。(补益五脏滋养气血平补而润兼除风热)

  【前论】罗天益曰。凡头痛不止者。属外感。宜发散。乍痛乍止者。属内伤。宜补益。

  又有不同症。

  虚症俱用【炮制】雷公曰。竹刀刮去皮节。洗净蜜水浸一宿。蒸了。焙干用。

  卷四 补剂上

  白术

  味甘。性温。无毒。禀初夏之气。正得土之冲气以生。阴中阳也。可升可降。忌蛤、雀、桃、李、菘菜、青鱼。

  【主治】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本经)大风在身面。风眩头痛。

  消痰痛。胃瘕。(大风虚。主(好古)

  【归经】入脾胃二经。为安土除痹之品。(在血补血在气补气除湿祛寒疏风辟恶)

  【前论】缪仲淳曰。二术俱为阳草。故祛邪之功胜。而益阴之效亏。药性偏长。物无兼力。

  术能何【炮制】备要曰。肥白者出浙地。名云头术。燥白者出宣歙。名狗头术。瘥胜于浙。糯米泔

  卷四 补剂上

  金毛狗脊

  味苦甘。性微温。无毒。禀地中清阳之气。兼感天之阳气而生。可升可降。阴萆为使。恶香附、败酱。

  【主治】主腰背强。机关缓急。周痹。寒湿膝痛。颇利老人。(本经)疗失溺不节。男女脚弱肾气虚【归经】入肾经。兼入肝经。为补而能走之品。(平补肝肾 苦坚肾温养气甘益血)

  【前论】内经曰。内不在脏腑。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名曰周痹。

  仲脊【禁忌】经疏曰。肾虚有热。小水不利。或短涩黄赤。口苦舌干。均忌。

  【炮制】雷公曰。凡使。火燎去毛。细锉酒浸一夜。蒸半日。晒干用。

  卷四 补剂上

  远志

  味甘。性温。无毒。感天之阳气。得地之芳烈而生。可升可降。阳也。得茯苓、冬葵子、龙骨良。畏珍珠、藜芦。

  【主治】主咳逆伤中。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

  人不迷切痈疽。(【归经】入心肾二经。为水火并补之品。(能通肾气上达于心)

  【前论】仲淳曰。心气弱。心血少。馁怯易惊。梦寐多魇。神不守舍。怔忡健忘失志阳痿等鳌按、前贤皆以远志为心家药。至今守之。独海藏以为肾经气分药。时珍亦以为入肾经。

  非上而使肾之气上通于心。故凡肾精充。肾气旺。有以上达于心者。皆心气先能充足。有以下注故也。则强志益精治善忘。虽肾之所藏。而何莫非心欤。则前贤皆以远志为心药者。论其原。二家以为肾药者。据其功也。故余以为入心肾二经。一以见心为主。而肾为应。一以见心肾之不可离二也。

  【禁忌】经疏曰。凡心经有实火。为心家实热。应用黄连、生地者。禁与参、术等助阳气药【炮制】雷公曰。凡使。去心。否则令人烦闷。甘草汤浸一宿。焙用。

  卷四 补剂上

  巴戟天

  味辛甘。性微温。无毒。禀土德真阳之气。兼得天之阳和以生。可升可降。阳也。

  覆盆子为使。恶雷丸、丹参。

  【主治】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智。益气。(本经)疗头面游风气。治【归经】入肾经。为强阴益精之品。(肾经血分药 补助元阳 祛风除湿)

  【前论】仲淳曰。五脏之劳。肾为之主。下气则火降。火降则水升。阴阳互宅。精神内守。

  元阳【禁忌】经疏曰。凡相火炽。思欲不得。便赤口苦。目昏目痛。烦躁口渴。大便燥结者。

  均【炮制】雷公曰。凡使。先用杞子汤浸一宿。待软。酒浸一伏时漉出。同菊花炒焦黄。

  去菊

  卷四 补剂上

  淫羊藿

  味辛甘。性温。无毒。得金土之气。而上感天之阳气以生。可升可降。阳也。山药为使。得酒良。

  【主治】主阴痿绝伤。茎中痛。利小便。益气力。强志。(本经)坚筋骨。消瘰 。下部有疮中年【归经】入命门经。兼入肝经。通入胃大肠三焦三经。为助阳益精之品。(真阳不足者宜之)

  【前论】士瀛曰。茎中痛。肝肾虚也。补益二经。痛自止矣。

  鳌按、别录言久服无子。大明又治绝阴绝阳无子。何二说之相反欤。不知淫羊藿甘温益阳。

  而欲【禁忌】经疏曰。凡虚阳易举。梦遗不止。便赤口干。强阳不痿。均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