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汇解


  又灸壮数如前。若连灸。火气引上。其数处。回发者。则灸其近当鼻也。若回发近额者。亦宜灸。

  若指面为瘢。则缺其面处。然病重者亦不得计此也。(千金)

  按千金翼。连灸。作速灸。

  督脉 卒癫。灸督脉三十壮。三报。穴在直鼻中上入发际。(千金)

  左角结喉维角舌根按以上四穴。出千金翼方。杂法篇中。无穴注。

  额顶按出大全鹤膝风条。无穴注。未知何处。

  中矩 一名垂矩。在HT 下骨里曲骨中。此一穴。出□华佗传也。主中风舌强不能语。及舌干燥。(丹波康赖医心方)

  按燥。一本作□ 。误也。

  卷之七 奇穴部第十一

  背腰部第二

  肩头 灸癣法八月八日。日出时。令病患。正当东向户长跪。平举。两手持户两边。取肩头小垂际。骨解宛宛中。灸之两火俱下。各三壮。若七壮。十日愈。(千金)

  按资生经。云。灸愈。灸毕顷大痛。良久乃定。永不发。予亲病齿痛。百方治不验。用此瘥。

  肩柱骨 肩端起骨尖上。(大成)

  按与肩头穴同处。

  巨阙俞 第四椎。名巨阙俞主胸膈中气。灸随年壮。(千翼)第四椎名厥阴俞。主胸中膈气。积聚好吐随年壮灸之。(同上)

  按与腹部巨阙同名异穴。千金曰。胸膈中气。灸阙 。注曰。扁鹊云。第四椎下。两旁各一寸半。名阙 。详于背部二行中。

  臣觉 背上甲内侧。反手所不及者。骨芒穴上。捻之。痛者是也。(千金)骨芒穴上六分按千金注曰。臣觉亦作巨搅。千金翼云。狂走喜怒悲泣灸巨觉。而甲作侠。注曰。一云巨阙俞又杂法篇作巨览。注曰。一作觉。千金头注曰。骨芒疑膏肓之误。

  胃脘下俞三穴 治消渴咽喉干灸胃脘下 三穴。灸百壮。穴在背第八椎下。横三间寸。

  灸之。(千金)

  背甲中间 狂走刺人。或欲自死骂詈不息。称鬼神语。灸背甲中间三壮。报灸之。仓公法。神效。(千金)

  腰目 消渴小便数。灸腰目。在肾俞下三寸。亦挟脊骨。两旁。各一寸半。左右以指按取。(千金)以指按陷中。(千翼)

  按千金曰。消渴小便数。灸当脊梁中央解间一处。与腰目上。两处。凡三处。

  腰目 腰痛。灸腰目 。七壮。在尻上约左右是。(千金)

  腰眼 一名鬼眼。(大成)一名癸亥。(阿是要穴)令病患平眠。以笔于两腰眼宛宛中。点二穴。各灸七壮。此穴诸书所无。而居家必用载之云。累试累验。(类经)

  按腰目以下三穴。盖同穴也。针灸大成曰。鬼眼。专主痨虫。令病患举手向上略转后些。则腰上有两陷。居家必用云。治诸痨瘵。已深难治者。以癸亥日。二更尽入三更。令病患平眠。以筋于两腰眼。点两穴。各灸七壮。累试累验。类经曰。癸亥二更后将交夜半。乃六神皆聚之时。勿使人知。令病者解去下衣举手。向上。略转后些。则腰间两旁。自有微陷。可见。是名鬼眼穴。即俗人所谓腰眼也。正身直立用墨点记。然后上床合面而卧。用小艾炷。灸七壮。

  或九壮。十一壮尤好。其虫必于吐泻中而出。烧毁远弃之可免传染。比四花等穴。尤易。且效。冈本。阿是要穴。一名癸亥。

  顶椎(千金)

  脊梁中央 消渴小便数。灸两手小指头。及足两小趾头。并灸顶椎佳。又灸当脊梁中央解间一处。与腰目上两处。凡三处。(千金)

  按千金翼。灸黄法。脊中椎上。七壮。盖同处。

  督俞 一名高盖(资生)在六椎下。两旁各半寸。通灸。(资生入门)正坐取之。(金鉴)禁针(资生)

  按资生。背俞第二行。载此穴曰。铜人经。缺此穴。明堂经有之。今根据明堂入在此。恐铜人本不全也。类经。寸半作二寸。入门。灸三壮。主寒热心痛。腹痛。雷鸣。气逆。高盖。与肾俞同名。

  气海俞 在十五椎下。两旁各寸半。通灸。(资生入门)正坐取之。(大成)

  按类经。寸半。作二寸。入门。入足太阳经。主腰痛痔漏。资生曰。明堂。有气海俞。

  而铜人无之。恐铜人本不全。

  关元俞 在十质椎下。两旁各寸半。通灸。(资生入门)伏而取之。(大成金鉴)

  按类经。寸半。作二寸。入门。入足太阳经。主风劳腰痛。泄痢虚胀。小便难。妇人瘕聚。诸疾。资生曰。明堂。有关元俞。而铜人无之。恐铜人本不全。

  骨(次注新校正)见肩 下。

  中枢(次注)

  灵台(次注)

  阳关(次注)

  阙俞(千金) 一名厥阴俞(资生)

  以上四穴。载背部中行部。

  督脊 小儿惊痫。脊强反张。灸大椎。并灸诸脏 及督脊上当中从大椎至穷骨。中屈更从大椎度之。灸度下头。是督脊也。右背部十二处。十日儿可灸三壮一月以上可灸五壮。(千金)

  五 俞(素问) 见 下。

  精宫(入门) 见志室下。

  痞根 专治痞块。十三椎下。各开三寸半多灸左边。如左右俱有左右俱灸。(入门)以指揣摸自有动处即点穴灸之。大约穴与脐平。(类经)

  中空 从肾俞穴。量下三寸。各开三寸。是穴。此即膀胱经之中 也。(大成)

  按不当中 。是注误。

  下极俞 第十五椎。名下极俞。主腹中疾。腰痛膀胱寒 饮注下。随年壮灸之。(千翼)

  按难经下极之 。滑寿曰。两阴之间。屏翳处也。不与此同。千金。无第十五椎及中字。

  肩上 脾俞下四寸。挟脊梁。一寸半。二穴。(千翼)

  脊背五穴(类经) 治大人癫。小儿惊痫法。灸背第二椎及下极骨两处。以绳度中折绳端一处。是脊骨上也。凡三处毕。复断此绳作三折令各等。而三合如 字。以一角。注中央。灸下二角。挟脊两边。便灸之。凡五处也。以丹注所灸。五处灸百壮。削竹为度。胜绳也。(侠脊 治霍乱转筋。令病患正合面卧伸两手着身。以绳横两肘尖头。根据绳下挟脊骨两旁。相去一寸半。灸一百无不瘥者。(千翼)

  按注曰。肘后方云。此华佗法。

  浊浴 挟胆 旁行相去五寸。(千金)

  按千金曰。治胸中胆病。千金翼同。

  下腰 八魁正中央。脊骨上。灸数多尤佳。三宗骨。是忌针。(千金)

  按千金曰。泄痢久下。失气劳冷。灸下腰百壮。三报。千金翼。无央字。又按八魁三宗骨未详。东医宝鉴。魁作 。稍通。

  荣卫四穴 大小便不利。欲作腹痛。灸荣卫四穴。百壮。穴在背脊四面各一寸。(千金。千翼)

  按背脊四面。未知何处。恐脱语。医学纲目云。在背脊四面各一寸八分。腰眼下三寸。挟脊相去四寸。两边各四穴。灸十壮至百壮。

  回气 五痔便血失屎。灸回气百壮。穴在脊穷骨上。(千金)赤白肉下。(类经)

  按千金翼回作 。曰五痔便血失屎。灸回气百壮在脊穷骨上。赤白下。灸穷骨。惟多为佳。赤白下。盖言下秽物。类经。加肉字曰脊穷骨上赤白肉下。更按穷骨上。似无赤白肉。果夫。

  张氏之是乎。

  团冈 腹热闭。时大小便难。腰痛连胸。灸团冈。百壮。穴在小肠俞下二寸。横三。间寸。灸之。(千金)

  按千金翼腹作腹中似中膂穴。医学纲目。东医宝鉴。作环冈。

  后腋 治颈漏。背后两边。腋下后纹头。(类经。引千金。)腋后廉际两筋间。主腋外相引而痛。手臂拘挛急不得上头。(外台)

  按类经。作后腋下穴。阿是要穴曰。颈漏今所谓气肿。一曰瘰 漏也。

  接脊 小儿痢下赤白。秋末脱肛。每厕肚疼。不可忍者。灸十二椎下节间名接脊穴。灸一壮。如小麦大(明堂)

  胛缝 背端骨下。直腋缝尖。及臂取二寸半。泻六吸。主治肩背痛连胛。(医纲)

  按玉童赋曰。肩脊痛兮。五枢兼于背缝。宝鉴。无二寸半三字。

  背篮 治疟如神。令病患跣足。于平正处。并脚立。用绳一条。自脚枝。周匝截断。却于顶前。般过背上两绳尽处。脊骨中。是穴。先点记。待将发。急以艾灸之三七壮。其寒热自止。此法曾遇至人传授。妙不可言。名曰背篮穴也。(寿世保元)

  尾翠 骨上三寸骨陷间。(明堂)

  按与长强同名。骨上。盖言穷骨上。

  身八邪穴 外科全书云。身八邪。

  一肩井 在两颈侧。

  二风门 挟脊对第四节。

  三肺俞 挟脊对第五节。

  四曲泽 在两臂曲。

  按四节五节。当作二节三节。

  第二十二椎两傍 主腰背不便。筋挛痹缩。虚热闭塞。灸随年壮。两旁。各一寸五分。

  (千翼)

  按脊椎二十一节。古今通说。今言二十二椎者。连数项骨者欤。恐有误。

  四花患门 一名六花(幼幼新书)

  苏沈良方曰灸三十种骨蒸法。崔丞相。灸劳法。外台秘要。崔相家传方。及。王宝臣经验方。悉编载。然皆差误。昆陵郡。有石刻。最详。余取诸本。悉校成此一书。此古方。极为委曲。根据此治人。未尝不验。往往一灸而愈。予在宣城久病虚羸用此而愈。

  唐中书侍郎崔知悌序曰。夫含灵受气禀之于五行(外台。作常同义)构生。申理降之以(万安方。作于。)六疾。岐黄广记蔚。(外台作抑)有旧经。攻灸兼行。显著斯术。骨蒸病者又名传尸。又谓 。又称伏连(万安方。作死败)又曰无辜。(万安方。无此四字。)大夫以癖气为根。妇人以血气为本。无问长(万安方作老。)少。多染此病。婴孺之流。传注更苦。其为状也发干而耸。(而耸。万安方作露耳。)或聚或分。或腹中有块。或脑后两边有结。多者乃至五六。或夜卧盗汗梦与鬼交。虽自(外台万安方。作目。)视分明。而四肢无力。或上气食少。

  渐就沉羸。纵延日时。终于 尽。余昔忝洛(十药神书。作潞。)州司马。尝三十日。灸治(外台。万安。作活。)一十三人。前后瘥者数逾二百。至于狸骨獭肝。徙闻曩说。金牙铜鼻。

  罕见其能未。若此方。扶危拯急。非止单攻骨蒸。又别疗气疗风。或瘴。或痨。或邪。或患状既广。

  灸治(万安。作活。)不可具述。略陈梗概。又恐传授讹谬。以误将来。今故具(万安。作具故。)图形状。庶令览者易悉。使所有(外台。万安作在。)流布颐(外台。万安。作颅。)用家藏。未暇外请名医。旁求上药。还魂返魄。何难之有。遇斯疾。可不务乎。(陈仕贤济世良方曰。青囊经云。此四花穴法。医者图要精于点取。患者全在慎于保养。不然何能取效。男女五劳七伤。气虚血弱骨蒸盗汗。形容憔悴。咳嗽痰喘。五心烦热。诸虚体衰。腹中积聚久病痼疾。凡所有见。悉皆治之。)

  取穴法先定(万安方。作两。)穴。令患人平立正。取一细绳蜡之勿令展缩。(以上六字。圣济总录。

  万安。细注)顺脚底贴肉。坚蹈之。男左女右。(以上四字。圣济万安细注。)其绳前头与大拇指端齐。后头令当脚根(圣济万安。作跟)中心。向后引绳。循脚胫(万安。作肚。)贴肉直上至曲 (外台。作 )中大横纹截断又令患人解发分(济世良方有开字。)两边。令(济世良方作要。)见头缝。自囟门。平分至脑后。乃平身正坐取。向所截绳一头令与鼻端齐。引绳向上。正循头缝。至脑后。贴肉垂下循脊骨。引绳向下。至绳尽处。当脊骨。以墨点记之(墨点不是灸处)又取一绳子。令患人合口。将绳子按于口上。两头至(圣济有两字)吻。却抱(圣济万安作钩。)起绳子中心至鼻柱根下。令如Λ。此便齐两吻。截断。将此绳展令直。于前来(医学正传。作量。)脊骨上墨点处。横量。取平。勿令高下绳子先中折当中。以墨记之。却展开绳子横量以绳子上墨点。正压脊骨上墨点为正。两头取平。勿令高下。于绳子两头以白圈记。白圈是灸穴也。(以上六字。万安。细注。)

  以上是第一次点二穴。

  按大全曰是灸穴。名曰患门二穴。患门名创于此。入门曰。如妇人足小难以准量。可取右手肩穴。贴肉。量至中指头齐。亦可不若只取膏肓灸之亦妙。次灸四花。无有不效。类经。又载此说曰。庶乎得宜。然不当患门。不可从。又曰。妇人以膏肓穴代之。亦可也。不当患门。不可从。十药神书曰。妇女缠脚者短小。非自然也。若以量脚绳子。加之首。必不及也。今移附于右肩 穴。点定。引绳向下。至中指尽处。截断以代量足之用。

  次二穴。令其人平身正坐。稍缩臂膊取一(济世良方有蜡字。)绳。绕项向前。双垂。与鸠尾齐。鸠尾是心岐骨。人有无心岐骨者。至从胸前两岐骨下。量取一寸即鸠尾也。即是双截断。

  却皆(圣济。作脊)翻绳头。向顶后。以绳子中停取心。正令当喉咙结骨上其绳两头。挟项双垂。循脊骨。以墨点记之。(墨点不是灸穴。)又取一绳子。令其人合口横量齐两吻。(济良方。有如一字样之四字)截断。还于脊骨上(万安。有以字。)墨点。(圣济。有处字。)横量始(圣济。作如上。)法。绳子两头。以白圈记之。白圈是灸穴处。(类经曰。是四花。左以上是第二次点穴。通前。共四穴。同时灸。日别灸七壮。至二七壮。累灸至一百壮。

  或一百五十壮。为妙。候灸疮欲瘥。又根据后法。灸二穴。

  又次二穴。以第二次量口吻绳子。于第二次双绳头尽处墨点上。当脊骨。直上下。竖点中。停(医学正传。令绳中停。作其绳子三字。)中心。在墨点上。于上下绳尽头。(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