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汇解


  图 风门(本经之会) 会阳(督脉气所发)

  图 

  卷之六 经脉流注第十

  任脉

  (凡二十四穴)

  气府论云。任脉之气所发者二十八穴。(次注。今少一穴)喉中央二(谓廉泉。天突。二穴也。)膺中骨陷中各一。(谓璇玑。华盖。紫宫。玉堂。膻中。中庭六穴也。)鸠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以下至横骨六寸半一。(新校正云。详。一字疑误。)腹脉法也。(鸠尾。巨阙。

  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脐中。阴交。脖 。丹田。关元。中极。曲骨。十四俞也。

  )下阴别一。(谓会阴一穴也。)目下各一。(谓承泣二穴也。)下唇一。(谓承浆穴也。)龈交一。(龈交穴名也。)

  骨空论云。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按骨空论。督脉者。起少腹之条。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贯心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之文。宜合考。)

  营气篇云。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马莳曰。此任脉也。)

  五音五味篇云。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

  经脉篇云。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

  难经曰。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喉咽。

  会阴(任脉别络。挟督脉波脉之会。)曲骨(任脉。足厥阴之会。)中极(足三阴任脉之会。)关元(同上)石门(所发)气海(同上)阴交(任脉气冲之会○外台曰。任脉波脉。少阴之会。次注作任脉。阴冲之会。铜人曰。任脉气所发。)神阙 水分(所发)下脘(足太阴任脉之会)建里中脘(手太阳少阳。足阳明所生。任脉之会○次注曰。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三脉所生。任脉气所发也。)上脘(任脉。足阳明。手太阳之会。)巨阙(所发)鸠尾(任脉之别)中庭 膻中玉堂 紫宫 华盖 璇玑(中庭以下六穴。任脉气所发。)天突(阴维任脉之会。)廉泉(同上)

  承浆(足阳明任脉之会。)

  按气府论云。任脉之气所发者。二十八穴。王冰曰。今少一穴。乃今所载二十四穴也。

  加承泣龈交二十七穴。外台。无承浆。(入胃经)折衷。无廉泉。(入肾经)据口齿类要。舌下廉泉此属肾经也。气府论云。足少阴舌下。厥阴毛中急脉。各一。王冰曰。足少阴舌下二穴。

  在人迎前。陷中。动脉前。是曰舌本左右二也。又类经曰。按刺疟论所载曰。舌下两脉者廉泉也。气府论曰足少阴舌下。各一。卫气篇曰。足少阴之标在背 与舌下两脉。然则廉泉非一穴。当是舌根下之左右泉脉。而且为足少阴之会也。

  图 承泣(本经之会) 交(次注曰任督二经之会)

  卷之七

  奇穴部第十一

  奇穴者。乃所谓阿是天应是也。而无共名目者。及此土灸法。传汉地者。载在神应经。

  圣济总录。总收诸主治部中。不录于此。以无其名目也。冈本氏阿是要穴曰。皇甫士安甲乙经。素问气府论。王注。及滑伯仁十四经发挥。所载俞穴。今所存。惟有三百五十六穴。此佗四花。

  风市。腰眼。痞根。等诸穴。以为之奇俞亦皆阿是也。内经。无奇输。灵枢刺节直邪论有奇输二字而非云三百五十六穴之外。别有奇输也。又阿是名素灵所无。千金方。始见之。经筋篇云。以痛为输。马玄台。注证发微曰。俗曰天应穴者。是也夫输穴。本系经络者。而奇输阿是。岂有外经络之理乎。风市者。足少阳胆经之所注。腰眼者。足太阳膀胱经之所流。其佗可类推也。崔氏四花穴。四明高武考之为足太阳第二行膈俞胆俞四穴。凡奇俞。明所属之经络及本穴。而针灸之效始可照然也。乃今以阿是要穴。所载遗漏不为不少。更辑奇输名目。散在诸书者。以录之。又只浅见寡闻。何能尽于此乎。又以俟后进君子。而如马莳所谓其奇穴。必系经络者间有与诸书所载。不符者云。

  卷之七 奇穴部第十一

  头面第一

  天聪 伤寒三四日以上。宜先灸胸上二十壮以绳度鼻正上。尽发际。中屈绳断去半。便从发际。入发中灸绳头。名曰天聪。(千金)

  按千金翼。聪。作 。胸。作匈。

  神聪四穴(资生) 前神聪后神聪(类经)百会四面。各相去一寸。(资生)去前顶五分。自神庭。至此穴。共四寸。后神聪去百会一寸(类经)神聪百会四花求。各取一寸。(大全)以百会穴为中四边各开二寸半。(银海精微)

  按资生经曰。明堂。有此四穴。而铜人无之。其穴治头风目眩。狂乱风痫。亦所不可废者。

  明堂 鼻直上入发际一寸。(资生)

  按资生曰。按铜人明堂。及诸家针灸经。鼻直上入发际一寸。皆云上星穴。明堂经。于此复云明堂穴不知何所据。所谓疑以传疑也。大全曰。府下五分。(府下言风府)哑门中。门下五分发际终。更有明堂一穴差。

  大门 猥退风。半身不随。灸大门。脑后尖骨上一寸。(千翼)

  发际 两眼小 上发际(资生)平眉上三寸。(类经)

  按资生曰。岐伯。灸头旋目眩。及偏头痛不可忍。牵眼 不远视。灸一壮立瘥。类经曰。主治头风眩晕疼痛延久不愈。灸三壮又曰治衄血。于项后发际。两筋间宛中穴。灸三壮。盖血自此入脑注鼻中。故灸立止。

  寅门 从鼻头直入发际。度取通绳分为三断绳。取一分。入发际。当绳头。针。是穴。

  治马黄疽等病。(千金)

  按千金翼。针。作 。

  阳维 耳风聋雷鸣。灸阳维。五十壮。在耳后引耳令前弦弦筋上是。(千翼)

  囟中(千金)

  额上(千金)

  耳上(千金)若目反上视。眸子动。当灸囟中。取之法。横度口尽两吻际。又横度鼻下。

  亦尽两边。折去鼻度半都合。口为度。从额上发际。上行度之。灸度头一处正在囟上未合骨中。

  随手动者是。此最要处也。次灸当额上入发际二寸许。直望鼻为正。次灸其两边当目瞳子。

  直上入发际二分许。次灸顶上回毛中。次灸客主人。穴在眉后际动脉是。次灸两耳门。当耳开口则骨解开动张陷是也。次灸两耳上。卷耳取之。当卷耳上头。是也。一法。大人当耳上。横三指。小儿各自取其指也。次灸两耳后完骨上青脉。亦可以针刺令血出。次灸玉枕。项后高骨是也。次灸两风池。在项后两辕动肋(肋恐当作脉)外发际陷中是也。次灸风府。当项中央发际。亦可与风池三处高下相等。次灸头两角。两角当回毛两边。起骨是也。(千金)

  耳尖 按耳尖上。卷耳取尖上。(大成)

  耳孔中 耳门孔上横梁是。针灸之。治马黄。黄疽。寒暑疫毒等病。又治卒中风口 不正。以苇筒长五寸以一头刺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之。勿泄气。一头纳大豆一颗并艾烧令燃。灸七壮。即瘥。患右灸左患左灸右。千金不传。耳病亦可灸之。(千金)

  郁中 耳前两边(云林神谷)

  按云林神谷曰。灸哮吼神法。患者耳前两边名郁中。二穴寿世保元。耳前。作胸中。未知孰是。

  颞 眉眼尾中间。上下有来去络脉。(千金)

  按与脑空异。千金曰。针灸之。治四时寒暑所苦疽气温病等。

  当阳 眼急痛。不可远视。灸当瞳子上入发际一寸。随年壮。(千金)去临泣五分。(类经)

  按资生曰。铜人。无当阳穴。而明堂下经有之。亦不可废者。其穴与临泣相近。大全曰。当阳二穴当瞳人。

  当容 肝劳邪气眼赤。灸当容。百壮两边各尔。穴在眼小 近后当耳前。三阳三阴之会处。以两手按之。有上下横脉。则是。与耳门相对。是也。(千金)

  按千金翼。无小 近三字。外台。耳前下。有客主人三字。

  眉冲 一名小竹。当两眉头。直上入发际。(资生) 禁灸。(入门)

  按资生曰。明堂上经有眉冲穴。而铜人经。无之。又曰。其穴与曲差相近。入门曰。直眉头上。神庭。曲差之间。大全曰。眉冲二穴两眉头。直上入发际相求。针灸大成。作直眉头。

  神庭。曲差之间。膀胱经攒竹后有此穴。

  曲眉 两眉间。(千翼)

  按面风游风云云。灸二百壮。

  鱼腰 眉中间。(大成)

  印堂 两眉中间(大全)陷中(大成)

  按此穴曲眉鱼腰穴同处。盖异名也。针之治目疼灸之治急慢惊风。大全曰。两眉角痛不已。

  太阳 眉后陷中。太阳紫脉上。(大成)

  按丝竹空也。洗冤录曰眉际之末者。太阳穴。宜与瞳子 合考。奇效良方曰。太阳二穴。在眉后陷中。太阳紫脉上是穴。治眼红肿及头痛宜用三棱针出血。出血之法。用帛一条。紧缠其顶紫脉即见。刺见血立愈。

  鱼尾 目 外头。(类经)

  按银海精微曰小 横纹尽处。大全曰眉外头。小字是外之误。眉字是目之误。此穴似瞳子。疑是其穴。千金曰。眼戴精上插。灸目两 后。二十壮。盖指鱼尾。

  睛中 眼黑珠正中。取穴之法。先用布搭目外以水淋一刻(吴文炳。作冷水)方将三棱针。于目外角离黑珠一分许。刺入半分之微。然后入金针。约数分深。旁入(吴文炳。无旁入二字。)

  自上层转拨向瞳人轻轻而下。斜插定目角。即能见物。一饭顷。(吴文炳。作一法要。)出针轻扶偃卧仍用青布搭目外。再以冷水淋。三日夜止初针之时正坐盘膝。将筋一把两手握于胸前。宁心正视。其穴易得。治一切内障。年久不能视物顷刻光明。神秘穴也。(大成)

  光明 对瞳人上。眉中。是光明穴。(银海精微)

  内迎香 鼻孔中。治目热暴痛。用芦管子。搐出恶血。效。(大成)

  鼻交 中 鼻孔 中一穴。针入六分。得气即泻。留三呼。泻五吸。不补。亦宜灸。然不如针。(千翼)

  按经脉篇曰。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 中。是其名称所出。

  鼻准 鼻柱尖上是穴。专治鼻上生酒酢风宜三棱针出血效。(大成)

  鼻柱 治涕出不止。灸鼻两孔与柱齐七壮。(千金)

  夹上星 治鼻中息肉。夹上星相去三寸。各百壮。(千金)

  上龈里 正当人中及唇。针三 。治马黄黄疽等病。(千金)

  按千金翼。作三分 。

  上 入口里边在上缝赤白脉是。针三 。治马黄黄疽四时等病。(千金)

  按千金翼。脉下有上字。

  舌下 挟舌两边。针治黄胆等病。(千金)

  按千金翼。灸黄法。作舌下挟舌两边针 。次注曰足少阴。舌下二穴。在人迎前是曰舌本。不与是同。口齿类要曰。舌下廉泉。此属肾经。说已见。

  唇里 正当承浆里边。逼齿龈。针三 。治马黄黄疽寒暑温疫等病。(千金)

  按内经集注曰。任脉之龈交。入下齿。详龈交下。

  侠人中 火针。治马黄黄疽。疫。通身并黄。语音已不转者。(千金)

  侠承浆 去承浆。两边各一寸。(千金)

  燕口 狂风骂詈。挝斫人。名为热阳风。灸口两吻边。燕口处。赤白肉际。各一壮。(千金)

  按千金。风喑狂邪。口眼相牵等往往灸之。宜据本类考之。千金曰狂走刺人。或欲自死骂詈不息称鬼神语。灸口吻头赤白际一壮。又小儿大小便不通灸口两吻各一壮。

  颊里 从口吻边。入往对颊里。去口一寸。针主治马黄黄胆。寒暑温疫等。颊两边同法。(千金)

  按千金翼。针作 。

  聚泉 舌上。当舌中。吐出舌中直有缝。陷中是穴。治哮喘咳嗽。及久嗽不愈。若灸则不过七壮。灸法用生姜薄切一片。

  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如热嗽。用雄黄末少许。和于艾炷中。

  然后灸之。如冷嗽用款冬花为末和艾炷中。灸之。灸毕以清茶连生姜细嚼咽下。又治舌苔。舌强亦可治。用小针出血。(大成)

  左金津右玉液 舌下两旁紫脉上。(类经)卷舌取之。(大成)

  按大全曰。金津一穴。在舌边。玉液一穴在舌下右边。医经国小曰。舌底紫脉。有二穴。左为金津。右为玉液。奇效良方曰。在舌下两脉。紫脉上是穴。卷舌取之。治重舌肿痛喉闭。用白汤煮三棱针出血。

  海泉 舌下中央脉上。(类经)

  按大全曰。在舌理中。奇效良方曰。在舌下中央脉上。是穴治消渴。用三棱针出血。疟论曰舌下两脉。廉泉也。海。疑是廉字之误。廉泉之说既见。

  舌柱 舌下之筋如柱者(类经)

  按终始篇曰。重舌刺舌柱。又按海泉。舌柱疑是同处。

  悬命 一名鬼禄。鬼邪妄语。灸悬命十四壮。穴在口唇里中央。弦弦者。是也。又用刚刀决断弦弦者。乃佳。(千金)

  按千金翼。刚。作钢。明堂。作上唇中央弦上。

  头缝 额角发尖处。治头目昏沉太阳痛。(大全)

  按是头维穴欤。

  下颐 颐下骨陷中。(次注)

  按骨空论云。髓空。在脑后五分。颅际锐骨之下。一在龈基下。次注曰。当颐下骨陷中。有穴。容豆。中诰图经。名下颐。

  面八邪穴 外科全书云。面八邪。

  一承光 两穴在发际。

  二攒竹 两穴在眉心。

  三禾 在口上唇人中兑端左右。

  四人迎 在口下唇回发五处 以绳横度口。至两边。既得口度之寸数便以其绳一头。更度鼻。尽其两边两孔间得鼻度之寸数。中屈之。取半。合于口之全度。中屈之先觅头上回发。当回发。(千翼。有中字)灸之。以度度四边左右前后。当绳端而灸。前以面为正并根据年壮多少。一年凡三灸皆须疮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