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皇汉医学
皇汉医学
《本草备要》曰:「白头翁,苦坚肾,寒凉血。…治热毒血痢,温疟寒热,齿痛,骨痛,鼻衄,秃疮,瘿疬,瘕疝,血痔,偏坠。」
归纳以上诸说,则本药可谓为消炎性收敛药,而有作用于大肠之特能。
秦皮之医治效用
《本草备要》曰:「秦皮,苦寒,性涩,色青,补肝胆而益肾。…故能治目疾(洗目赤,退翳膜),惊痫。以其收涩,故治下利、崩带;以其涩补下焦,故能益精,令有子。」
由此说观之,则本药亦可谓为消炎性收敛药矣。
木防己汤之注释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金匮要略》)
【注】
膈间者,心下部也。支饮者,寓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甚时至于通身浮肿也。喘满者,因水毒侵肺也。心下痞坚者,为心下痞硬之高度也(人参主治之)。面色黧黑者,如尾台氏云:「黧,与犁、黎,皆通用。」《正字通》曰:「黧,黄黑色也。」此条之黧黑,谓面色黄黑,而有浮垢,五色泽也。脉沉紧者,水气之脉应也。以上诸病证,全由水毒使然,故可以本方治之也。因医妄吐下之,经数十日,犹未愈也。
木防己汤方
木防己7克,石膏20~100克,桂枝5克,人参9.5克。
煎法用法同前。
木防己加茯苓汤方
前方中加茯苓9.5克。煎法用法同前。
【主治】本方为吉益南涯翁之创设,治前方证兼有茯苓证者。
先辈之论说治验
东洞翁本方定义曰:「治水病喘满,心下痞坚,烦渴而上冲者。」
求真按:「此方可作为仲景前方之补充也。以方中有石膏,故云烦渴。有桂枝,故云上冲也。可从之。」
《方机》本方主治曰:「肿满,而心下硬满者,短气,或逆满而痛,或渴者。」
《成绩录》曰:「一妇人病后两脚微肿。久之,一身面目浮肿,小便不利,短气,微喘,不能自转侧。迎先生求治,乃与木防己加茯苓汤,日尽七帖。数日,小便快利,徐徐得愈。」
一人一身面目浮肿,小便不利,肚腹满肿,短气不得卧,其水滴滴溢于皮外,日夜更衣数回,饮食减少。众医以为必死。先生与木防己加茯苓汤。数日,小便快利,遂得痊愈。
一贾人患所谓脚气病,腰下肿,不仁,小便不利,短气喘息,微呕,自心下至脐上硬满颇甚,与木防己加茯苓汤,数日痊愈。
求真按:「用本方治浮肿性脚气及心脏瓣膜病代偿机能障碍性水肿,得捷效。」
一门生患脚气,两足微肿,通身麻痹,而口吻最甚。自作越婢汤服之后,两脚痿弱,不能行步,头痛发热,自汗出,心下痞硬,而食不进,胸中悸,如奔豚状,绝食已四日。先生使服木防己加茯苓汤,呕而烦悸,恶闻食臭,一日大吐,命殆危,自谓不复起矣。先生再诊,使服茯苓饮,悸即已,但两脚痿弱不瘥,更使服桂枝芍药知母汤,病痊愈。
一妇人患脚气水肿,医治不奏效,迎先生疗之。其人两脚内廉及口吻麻痹,胸中悸,大、小便秘结,心下痞,硬满。与木防己加茯苓汤,兼服消块丸,不日肿消,麻痹尽愈,自将停服。先生曰:「毒未全尽而停服,后必再发。」不听。后果短气息迫,凶证渐具。乃狼狈迎先生,恳请不已。复处前方,下咽则吐。更服茯苓汤,呕乃已。又与木防己加茯苓汤,兼服干姜人参半夏丸,不日愈。
一人年三十余,自胸下至脐旁,有形如盘者,面目、四肢水肿,大便自调,小便不利,时时胸下痛,短气不得卧。乃作木防己加茯苓汤使饮之,短气益剧,喘咳倚息,烦悸不安。仍与前方,使间服吴茱萸汤。数十日,小便快利,日三四升余。三月余痊愈。
一妇人,全身肿满,四肢胀破,水自漏出,烦闷不得卧。凡六七日,喘咳殊甚,肚腹硬满。先生诊之,与木防己加茯苓汤,兼麻杏甘石汤。数日而愈。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治水病喘满,心下痞坚。上气而渴者,兼用陷胸丸,或蕤宾丸。无喘满证者,效少。学者可以验之。」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之注释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金匮要略》)
【注】
虚者以下之义,谓膈间支饮证,与木防己汤,心下痞坚缓解、虚软者,喘满即治。但服之犹心下实满者,病根未全去也。即假令喘满证,一旦虽除,不数日而再发。此时虽与前方亦无效者,即以本方为主治也。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
防己7克,桂枝5克,人参、茯苓各9.5克,芒硝14.5克。
煎法用法同前但芒硝用量,宜随证加减。
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方
前方中加石膏20~100克。煎法用法同前。
【主治】治前方证有石膏证者。
先辈之论说
东洞翁本方定义曰:「治木防己汤证,不烦渴,小便不利,痞坚甚者。」
求真按:「此说可以补充仲景之论,几无遗憾,可从之。」
《丛桂亭医事小言》脚气条曰:「此心下坚,与块凝小腹等相似,手足如常。其起于水肿者,稀也,宜木防己加茯苓芒硝主之。本论虽去石膏,如有热渴,不可去也。」
求真按:「余曾用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速治急性尿闭证矣。」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此证用木防己汤,痞坚和,心下虚软者,则喘满痊愈,而不复发也。若心下坚实,依然不解者,是病根未除也。故喘满一时退,不日复发也。故加芒硝、茯苓,以破其坚垒,而决水道,则病根全散,诸证脱然。又按枳朮汤条曰:『心下坚,大如盘云云。』其症状与此条略同。方后云:『腹中耎,即当散。』耎,与『软』同,柔也。与此条虚者即愈,完全相同。以是可知此条之虚字,虚软之意也。」
治脚气一身面目浮肿,心下石硬,喘满气息,咽燥口渴,二便不利,胸动甚者,兼用铁砂炼、陷胸丸、蕤宾丸等。
防己之医治效用
《本草备要》曰:「防己,大苦大寒,太阳经药(膀胱)。能行十二经,通腠理,利九窍,泻下焦血中之湿热,为疗风水之要药。治肺气喘咳(水湿)、热气诸痫(降气下痰)、湿疟脚气、水肿风肿、痈疽恶疮或湿热流入十二经,致二阴不通者,非此不可。然性险而健,阴虚及湿热在上焦气分者禁用。」
《方伎杂志》曰:「防己,称唐物,无着效。但德庙时,自清国取苗,附植于骏府药园,甚繁盛。至文化时,不绝。利水之效反胜舶来品,亦能略通大便。今普通者形如木通,不详出自何地,得朮、茯苓、乌头等之助,仅似有效。」
由此等说观之,本药可谓有消炎缓下作用,兼利尿药也。
阳明病篇
阳明病之注释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伤寒论》)
【注】
吉益南涯曰:「明,为离明之明,示阳实也。取照临四方,热气充实表里内外,无所不在,谓之阳明。在外则见潮热,在内则致谵语,此其候也。大便硬,或燥,汗不出时,则发黄色,此病起于内,而迫发于外,水血内郁,此为阳气明实之状,因名曰阳明。」
吉益羸齐曰:「谓阳明为离明之明者,以解明字之义,非谓配于离卦也(求真按:『是引用南涯氏说』)。《易》曰:『离者,明也,为正南方之卦。』南方配于夏,夏为在内之阳气外见极盛之状,与阳明见潮热等之阳证外见者同,故以释明字之义,示有阳实之状也。夫《伤寒论》中以三阴三阳名篇者,示疾病转变之条理,使见机而施治。凡初自表起者,渐进而至于里,故上篇云三日之日数,中篇云四五日、五六日之日数(求真按:『上篇、中篇就《伤寒论》云尔』),是示表位进于四五日之里证也(求真按:『四五日之里证,指半表半里证也』)。五六日之里证(求真按:『是四五日、五六日里证之略』)为血气未激而外发之状,因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故以柴胡汤自里发表。与柴胡汤时,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可征。迫里极时,有向内迫之状,故于下篇之终,举大柴胡汤之发热汗出证,以示其义。下篇是辨里证血气不动者,其结胸与痞,皆血气不动之貌也。此太阳病三篇,畅论自表至里间之病变也,然里极以后之病变未明,故设阳明、厥阴二篇,示所变之极也。若里位极时则实,实如木实之实,有实于内而向外扩张之势,其状适与阳明内实,水气向外扩张之潮热、腹满证可见,但亦有外发不能者,是以有内外共通之方,故曰:『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可证(求真按:『解此阳明病之腹状颇切,宜熟读思辨之』)。因是太阳篇之下,即为阳明篇,以示自表传里。若至里极则实也,又内实之极,则欲迫发于外,故阳明篇中,有小柴胡汤二章,桂枝汤、麻黄汤都四章,以示阳明实极而有外发之状也。总之太阳与阳明二篇,是说明凡病自表位起者,至里若极则内位实,实极则反迫于表也。换言之,自表起者,必及于内;自内起者,必反迫于表也,万病莫不如是。」
山田正珍曰:「阳明者,指里言。盖邪之中人,始于太阳,中于少阳,终于阳明。自表而里,由轻渐重,势必然也。…实谓邪实,乃腹满便结之病,故曰胃家实也。凡人肠胃素虚,有邪陷之,则成三阴之下痢、呕吐诸寒证(求真按:「寒证与阴证同」);肠胃素实,有邪陷之,则成阳明之腹满、便结、谵语、妄言、身热、自汗诸实热证。此非邪有寒热,皆从其人固有之虚实而同化也。」
求真按:「以上三说是取肠伤寒为例,议论痛切,殆无间然之处。然本条非单指肠伤寒,即其它一切之疾病,若胃家实,即胃肠内病毒充实,按之坚硬而有抵抗者,悉为阳明病也。故以之为阳明病之腹证,以下所记仲景之原文及脉应,可为其外证。」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伤寒论》)
【注】
汪氏曰:「上言阳明病之胃家内实,未及外证,故此条设问答之辞。夫身热与发热异,其热在肌肉之分,非如发热翕翕然,仅在皮肤以外也。汗自出者,因胃中有实热,则津液受其蒸迫,故其汗自出也。与太阳中风之汗出不透,其出甚少者亦异。此条之汗由内热而蒸迫,其出必多而不能止也。不恶寒者,非邪在表也。反恶热者,明其热在里也。因伤寒当恶寒,故以恶热为反也(求真按:『反恶热者,与表证之恶寒发热、半表半里之寒热往来等之寒字对辞,非对一般伤寒而言也』)。夫恶热虽为在内证,其状必外见,或扬手掷足,迸去盖覆等,此势所必然,因是于外以征内,其为阳明胃实证也无疑。」
求真按:「前说概佳,兹更补之。身热,已述于前(见少阳病篇小柴胡汤条)。汗自出者,与太阳之自汗出、少阳之大汗出或头汗出相似而非。因太阳之自汗出,因于翕翕发热;少阳之大汗出或头汗出,因于往来寒热;此汗自出者,因于不恶寒,反恶热故也。不恶寒意义甚深,试详论之:凡恶寒者(阴证之恶寒作例外),因病毒有欲由汗腺排泄之可能。表位,即汗腺所在地,故太阳病必恶寒或恶寒发热。其位置距此稍远,存于表里间之少阳病,本来以和解为要,虽不必汗解,但往往有可汗解之机,故往来寒热。阳明病之位置,远离汗腺,反接近于肛门,因而不大可能汗解(阳明病,亦有桂枝汤、麻黄汤、小柴胡汤等证,不无由汗解者,但此所谓太阳阳明或少阳阳明之合病,故为例外),不得不由泻下而解,故恶热而不恶寒也。以是可鉴别三阳病矣。恶热者,《伤寒杂病辨证》云:『按恶热之恶,如恶寒、恶心之恶,其热在于分肉之中,爝爝如蒸,炎炎如焮,能使人常烦。』是以《本论》(求真按:『《本论》指《伤寒论》也』)每与恶寒相对之调胃承气汤曰:『不恶寒,但恶热者,实也』。阳明篇曰:『不恶寒,反恶热也。』如上所述,为表里内外无所不热,而使懊烦闷者,是也。」
本太阳病,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论》)
【注】
方有执曰:「『彻』,除也。非对发汗言,而谓病不除也。」
山田正珍曰:「按『彻』,除也,与厥阴篇之『伤寒脉迟六七日,反与黄芩汤彻其热』同义。程应旄训为『尽』,为『透』,非也。凡伤寒中风,既离太阳,则纯为阳明或少阳,但此为转入而不纯,是转属,转系也。转属,转系者,皆并病也。」
求真按:「如此二说所示,本条初患太阳病,虽发汗而病不除,病毒过半入于消化管,为太阳与阳明之并病,即表里二证并发,而不经过少阳病,是示由太阳病直至阳明病也。」
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伤寒论》)
【注】
本条如山田正珍所述,伤寒无汗,呕不能食者,此为少阳病小柴胡汤证也。若其人反汗出濈濈然者,此为转属阳明,乃少阳阳明之并病也,当与大柴胡汤或柴胡加芒硝汤以润下之,是示由小柴胡汤证转属于阳明证之径路,为今时所现之证也。山田氏云宜大柴胡汤或柴胡加芒硝汤。由余之经验,须大柴胡加石膏汤之机会反多。濈濈然者,程氏云:「连绵也。」方氏云:「热而汗出貌。」和久田氏云:「汗出如流貌。」由上说,可知其义矣。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伤寒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