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汉医学

  此说虽不无小疵,但尚为良说,以是可解本条矣。
  旋覆花代赭石汤方
  旋覆花、甘草、大枣各5.5克,人参3.5克,生姜9.5克,半夏11克,代赭石1.8克。
  煎法用法同前。
  先辈之论说
  《活人书》曰:「有旋覆代赭证,其人咳逆气虚者,先服四逆汤。胃寒者,先服理中丸,再服旋覆代赭石汤为良。」
  求真按:「气虚者,阴虚也。虽胃寒亦为阴虚,但较轻微耳。」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此方治生姜泻心汤证之更剧者。」《医学纲目》:「病解后,痞硬,噫气,不下利者,用此方;下利者,用生姜泻心汤。今用于呕吐诸证,大便秘结者,有效。又下利不止而呕吐,或吐宿水者亦有效。一宜秘结,一宜下利,其妙不可拘有表里也。又治哕逆,属于水饮者。」周扬俊曰:「余用此方,治反胃噎食,气逆不降者,有神效。亦可试之。」
  旋覆花之医治效用
  《本草纲目》曰
  旋覆花
  【气味】…权曰:「甘,无毒。」大明曰:「无毒。」
  【主治】主水肿,逐大腹,开胃,止呕逆,不下食。(甄权)
  行痰水,去头目风。(宗奭)
  消坚,软痞,治噫气。(好古)
  【发明】
  时珍曰:「旋覆,…其功只在行水、降气、理血脉耳。」
  由上文观之,则本药为健胃利尿药,而兼有治嗳气之特能。
  代赭石之医治效用
  本药不外于酸化铁,故有收敛、补血、止血作用也,明矣。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之注释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伤寒论》)
  【注】
  本条文义不明,自来医家以为脱简,余亦同感,故此注释暂置之。试就其方剂观察,本方可作泻心汤去大黄,半夏泻心汤去半夏、甘草、大枣,人参汤去朮、甘草之合方,因是亦得其证。如泻心汤证之心中烦悸上热,无大黄,故无实状,而有虚状;无便秘,有下痢,又似半夏泻心汤证;有呕吐、下痢,因缺半夏、甘草、大枣,故无雷鸣腹痛;又类人参汤证,有阴虚状之心下痞硬,下痢下寒;无朮、甘草,故无胃内停水、小便不利、腹痛证。东洞翁谓此方(求真按:「此即本方也」)主心中烦悸,及心下痞硬而吐下者,此与鄙见之臆测略同。非示上热下寒之病情者,以不备之故,而载仲景之本方于厥阴篇,失却真意矣。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方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各9克。
  煎法用法同前。
  先辈之论说治验
  《方机》本方主治曰:「治下利,心下痞硬,干呕者。」
  《成绩录》曰:「一小孩年甫七岁,恍惚不知人事,烦闷不语。急请先生往诊之。直视胸满,心下痞硬,身热殊甚。先生曰:『此俗所谓虫热,由血气聚于心胸也。』乃作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及黄连解毒散,一日夜迭进六帖,儿能服之。二日病愈。」
  一小儿十余岁,夏月不大便十余日,终烦闷不语。一医以为暍病,与白虎汤;一医以为外邪,与发表剂。皆无效。因请先生诊之,胸满颇甚,腹中虚软,但胸腹热如烙,他处无热,舌上微黄无苔。问曰:「胸满几日乎?」家人曰:「不过三日。」先生曰:「此病非外袭也,血气自内上迫也。凡自内发者,初多吐下。」家人曰:「实然。」乃与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兼用解毒散服之。二日,大便一行,烦闷止。更与紫圆少许,复与前方如前,遂痊愈。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治胃反,心胸郁热,心下痞硬,或嘈杂者,兼用消块丸。」
  骨蒸劳热,心胸烦闷,咳嗽干呕,或下利者,宜此方。
  求真按:「余亦用本方治此证矣。」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此方治膈有热,而吐逆不受食。与生姜、半夏之诸呕吐之药,无寸效者,有特效。又治噤口痢。」
  黄连汤之注释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伤寒论》)
  【注】
  胸中有热者,热烦在胸中,即心中有烦悸也。胃中有邪气者,胃内有热毒及水毒也。腹中痛者,此二毒刺激胃肠黏膜之结果。欲呕吐者,被水毒、热毒激动而上迫也。
  本方之原方为桂枝去芍药汤(少生姜),腹状亦相类似而不已,故用半夏泻心汤代黄芩以桂枝,增量黄连之本方,是以方意亦颇近似。不仅治欲呕吐者,且有治疗下痢处可知。
  黄连汤方
  黄连、甘草、干姜、桂枝、大枣各5.5克,人参3.5克,半夏11克。
  上细锉,以水二合,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或冷服。
  先辈之论说治验
  《保赤全书》曰:「黄连汤,治痘疮,热毒在胃中,而致腹痛,甚时欲呕吐者。」
  东洞翁本方定义曰:「治心烦,心下痞硬,腹痛,呕吐上冲者。」
  求真按:「心烦,由有黄连。上冲,由有桂枝。故云尔。」
  《方机》本方主治曰:「心烦呕逆者。」
  《方舆輗》本方条曰:「此方治腹痛有呕气者。盖此腹痛,自心下至脐上部分痛也。临证时,宜明察痛处而处剂。」
  《伤寒论述义》曰:「此方(求真按:『即本方』)治霍乱之吐泻腹痛,应效如神。」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治霍乱、疝瘕,攻心腹痛,发热上逆,心悸而欲呕吐,以及妇人血气痛,呕而心烦,发热头痛者。」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此方本文虽云:『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然从喻嘉言『湿家下之,舌上如苔者,丹田有热,胸中有寒也,仲景亦用此汤治之』之说。『舌上如苔』四字,可为一征。此证苔形,舌奥处以苔厚之关系,少带黄色,舌上有润滑之苔。假令虽无腹痛,但有杂证干呕,诸治无效者,决有效。若有腹痛,则更效也(求真按:『此舌苔说可信。见于津田玄仙着《疔治茶谈》,非浅田氏之创见』)。又此方虽为半夏泻心汤去黄芩代以桂枝之方,但其效用大异(求真按:『不大异,颇相类似也』)。其组合甘草、干姜、桂枝、人参之意,近于桂枝人参汤。但彼用于协热利,此则用于上热下寒,所以用黄连为主药也(求真按:『二方俱有上热下寒证。但桂枝人参汤,惟桂枝耳,故上热轻;本方以桂枝、黄连俱存,故上热强也。然本方之下寒,比于桂枝人参汤及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证,则甚弱』)。又按此桂枝主腹痛,即与《外台》生地黄汤之桂枝同旨(求真按:『桂枝非必主腹痛』)。」
  《橘窗书影》曰:「一妇人年四十余,感暑邪,呕吐腹痛,心下烦闷,与黄连汤加茯苓,病大安。」
  黄连阿胶汤之注释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伤寒论》)
  【注】
  仲景以本方载于少阴篇者,以此证虚,而心烦下痢(本方证往往有下痢)类于下列之少阴病。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故列于此篇,为欲示其病情似于少阴病。然本条之病证,尿色不清白,反而赤浊,其实非少阴病,是属于少阳病泻心汤证之虚者。心中烦者,即心中烦悸也。不得卧者,不得安卧就眠也。
  黄连阿胶汤方
  黄连4.8克,黄芩1.2克,芍药2.4克,卵黄1/3个,阿胶3.6克。
  上细锉,先三味,以水一合五勺,煎五勺。去滓,纳阿胶,烊尽之,纳卵黄,搅和。顿服。
  先辈之论说
  《肘后百一方》曰:「治大病瘥后,虚烦不得眠,眼中疼痛,懊方。黄连四两,芍药二两,黄芩一两,阿胶三小挺,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亦可纳鸡子黄。」
  尾台氏曰:「类于栀子豉汤证,而证情不同,实然。可注意。」
  《医宗必读》曰:「黄连阿胶汤,一名黄连鸡子汤,治温毒,下利脓血,少阴烦躁不得卧。」
  东洞翁本方定义曰:「治心中悸而烦,不得眠者。」
  《方机》本方主治曰:「胸中有热,心下痞烦,而不能眠者。」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治久痢,腹中热痛,心中烦而不得眠,或便脓血者。治痘疮内陷,而热气炽盛,咽燥口渴,心悸烦躁,清血者。」
  求真按:「清血者,鲜血也。」
  治诸失血证,胸悸身热,腹痛微利,舌干唇燥,烦悸不能寐,身体困惫,面无血色,或面热潮红者。
  尾台氏曰:「淋沥证,小便热如汤,茎中焮痛而血多者,黄连阿胶汤有奇效。」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此方,治柯韵伯之所谓少阴泻心汤,而病陷于阴分(求真按:『非陷于阴分,陷于虚证也』),上热犹不去,心烦或虚躁者,故吐血、咳血,心烦而不眠,五心热,而渐渐肉脱者。及凡诸病已久,热气浸淫于血分,而成诸证者,毒利腹痛,脓血不止,口舌干者等,治之有验。又有用于少阴下利脓血者,但与桃花汤上热有别。又活用于疳泻不止者与痘疮烦渴不寐者,有特效。」
  白头翁汤之注释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金匮要略》)
  【注】
  有内热而下痢,里急后重者,以本方为主治也。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金匮要略》)
  【注】
  本方证有渴,虽如仲景所云。但其渴也,不出微渴之范围,非如石膏剂证烦渴引饮也。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各9克。
  煎法用法,同小柴胡汤。秦皮现在难得,可以黄芩代之。此拥鼻老人之经验。
  先辈之论说
  东洞翁本方定义曰:「治热利下重而心悸者。」
  求真按:「仲景仅云热利下重者,下利欲饮水者,颇不备。新加『心悸』二字,可从之。」
  《方机》曰:「胸中热而心烦,下利者,白头翁汤主之。」
  《方舆輗》本方条曰:「热痢下重者,即后世所谓痢证也。此方可用于痢热炽而渴甚者,因白头翁为解痢热之着药也。盖痢热与伤寒热大异,非白虎辈所能治,而黄连、黄柏、白头翁之类能治之。他家用黄连解毒汤,或三黄加芒硝等,但余用此汤而屡奏效。此由白头翁有治痢热之殊效也。此汤之的证,虽属强热,然非可用下剂之处也。」
  求真按:「本方有效于痢热者,虽如有持氏说,但非特效药,不可忘之。」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热痢下重,渴欲饮水,心悸腹痛者。此方主治之。」
  求真按:「此说较东洞翁之定义更加具体,可从之。」
  貉丘岑先生曰:「尝在甲斐时,痢疾流行,无不传染。其证每大便时,肛门灼热如火,用此方多有效。余奉此说而数得效。」
  求真按:「本方有效于急性大肠炎、赤痢者,虽如貉丘岑及尾台氏说,若不加用大黄,则其效果不全。」
  治眼目郁热,赤肿阵痛,风泪不止者。又为洗蒸剂,亦有效。
  求真按:「本方本为消炎收敛剂,故可治此证,不待辨矣。但不如加用大黄以诱导肠管也。」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之注释
  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金匮要略》)
  【注】
  下利虚极者,因下痢而虚证至极也。然本方不特治产后下痢虚极,亦能治白头翁汤证而有急迫之情,及黏血便、血便、或子宫出血等。东洞翁曰:「虽曰产后,实不仅言产后也,当以血证为准。」又按云:「当有急迫证。」概括言之,为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治白头翁汤证而有血证急迫者。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
  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各7克,甘草、阿胶各5克。
  煎法用法同前。
  先辈之论说治验
  《方机》曰:「胸中热而心烦下利者,白头翁汤主之。若心烦不得眠,或烦躁者,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
  求真按:「心烦不得眠与烦躁,皆甘草、阿胶之主治也。」
  《成绩录》曰:「一男子患疫,八九日。一医下之,黑血数行,下利不止,气力颇脱,渴不能食,昼夜烦躁不得眠。先生诊之,脉微弱,舌上有苔。乃与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未几痊愈。」
  求真按:「对于肠伤寒之经过中,里急后重,排黏血便,恰如赤痢者,以白头翁加大黄汤而速愈。」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治痔疾,肛中焮热疼痛,或便血者。若大便燥结者,加大黄。」
  治产后,下利腹痛,荏苒不止,羸瘦不食,心悸身热,唇舌干燥,便血急迫,或恶露犹不止者。
  求真按:「亦用本方于此证,得奇效。」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此方,唯云虚极者之『极』字,与六极之『极』同义,谓虚惫甚也。阿胶,主下利(求真按:『阿胶不特主下痢,亦主心烦出血也』)。甘草,扶中气也(求真:『按甘草,惟有缓和黏滑作用,非扶中气也』)。」
  《橘窗书影》曰:「一妇人产后,下血久不止,肛门疼痛,日夜不得忍,颜色青惨,短气有微热,脉数无力。余诊曰:『肠中湿热酿内痔,血管破裂也,故有苦痛,非直下血也。』即与白头翁甘草阿胶汤,兼用蜡矾丸,疼痛大减,下血亦随止。后无疼痛,时时下血,因与温清饮,而痊愈。」
  求真按:「兼用蜡矾丸者,蛇足也。可用当归芍药散兼用第二黄连解毒丸,以代温清饮。」
  一妇人产后下利不止,虚羸不足。诊之,脉数无力,舌上无苔而干燥,有血热,便色亦茶褐色而带臭气,因与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下利逐日减,血热大解。
  白头翁之医治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