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皇汉医学
皇汉医学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起卧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嗄」,求真按:「嗄字为是」),甘草泻心汤主之。(《金匮要略》)
【注】
就本条,古说虽多,未得正解。余亦不知其意。由南涯、琴溪二氏之治验(记于下)考之,则本条可能是述胃肠性神经证之证治。
甘草泻心汤方
半夏11克,甘草7克,黄芩、干姜、人参、大枣各5.5克,黄连1.8克。
煎法用法同上。
先辈之论说治验
《伤寒六书》曰:「动气在上,下之则腹满、心痞、头眩者,宜甘草泻心汤。」
《张氏医通》曰:「如痢不纳食,俗名噤口。因邪留胃中,胃气伏而不宣,脾气因而涩滞者,连、枳、朴、橘红、茯苓之属。头疼、心烦、呕而不食、手足温暖者,甘草泻心汤。」
东洞翁本方定义曰:「治半夏泻心汤证而心烦不得安者。」
《方机》本方主治曰:「下利不止,干呕心烦者。默默欲眠,目不得闭,起卧不安,不欲饮食,恶闻食臭者。」
《生生堂治验》曰:「某人来见先生,屏人窃语云:『小女年方十六,已许配矣,然有奇疾,其证无所闻也。每夜待家人熟睡后,窃起跳舞。其舞也,俏妙闲雅。天将明,罢而就寝。余间窥之。每夜异曲,从曲之变而奇也,不可名状。日中动止,无异于常,亦不自知其故。告之,则愕然,竟怪而不信。不知是鬼所凭耶,抑狐所惑耶?若他人闻之,恐害其婚,是以阴祝祈祷,但无效果。闻先生善治奇疾,幸来诊之。』先生应曰:『此证盖有之,所谓狐惑病也。』诊之,果然。与甘草泻心汤,不数日,夜舞自止。遂嫁某子。」
又闻大津一妇人,有奇疾。初,妇人不知猫在柜中,误盖之。二三日后,开之,猫饥甚,瞋目吓且走。妇人大惊,遂以成疾,号呼卧起,其状如猫。清水某者,师友也,乃效先生方,与甘草泻心汤以治之。
求真按:「前者所谓梦游病,后者即凭依证也。」
《青州治谈》曰:「师曰:『前泉州有一病男,初感风寒,发为痰喘,或以痰喘为急,用十枣汤下之,瞑眩甚而吐下,故四肢微冷,食饵不进,看者甚以为危笃。前医频用茯苓四逆汤,微冷不得复。乞余往诊之,心下有痞满之气味,但因吐而逆上故也。乃调合甘草泻心汤五帖,谓之曰:“自五更迄黎明饮尽之。”微冷渐复,逆上渐降,遂愈。』」
《麻疹一哈》曰:「一妇人年可二十,伤寒愈后十四五日,发热三四日,疹子欲出不出,心下痞硬,烦躁不得眠,下利日二三行。因作甘草泻心汤,使服之。明日,大发汗,疹子皆出,诸证自安,疹收,健食如常。」
求真按:「非汗剂,因发汗而愈者如此,此古方所以为原因疗法也。」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此方于半夏泻心汤内加甘草一两,其主治即大不同。曰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曰干呕心烦不得安;曰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此皆有所急迫使然,所以用甘草为君药也。」
慢惊风,有宜此方者。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此方主胃中不和之下利,故以『谷不化,雷鸣下利』为目的。若谷不化,无雷鸣下利者,则处以四逆、理中辈。《外台》作水谷不化,与清谷异文,可从之。又用于产后口糜泻,有奇效。此等芩、连,可谓反有健胃之效。」
《橘窗书影》曰:「一妇人年二十五六,产后数月,下利不止,心下痞硬,饮食不进,口糜烂,两眼赤肿,脉虚数,羸瘦甚,乃与甘草泻心汤。服数十日,下利止,诸证痊愈。是《张氏医通》所谓口糜泻也。余每用甘草泻心汤,屡奏奇效。盖本于《金匮》狐惑条与《伤寒论》下利条也。世医用他方,多误治者。」
一妇人年二十六七,妊娠有水气,至产后不去。心下痞硬,雷鸣下利,口中糜烂,不能食盐味,仅啜淡粥,噫气,吐酸水。医多以为不治。余以为口糜泻,胃中不和之证,与甘草泻心汤。数日痞硬去,食少进,益使连服,口中和,酸水止,而水气下利依然。乃与大剂四苓汤加车前子,旬余,两证痊愈。
求真按:「四苓汤,虽为五苓散去桂枝之煎剂,但失却仲景之本旨,不可采用。」
山田业广曰:「余好用甘草泻心汤。曾治一男子,四五日许,夜间卒昏冒,其状如癫痫而吐沫,或以为痫,或以为蛔,诸治无效。一年余,乞余治。投甘草泻心汤一次,不发。今有一酒店主,嗜酒无度,屡不食,数登厕,先类下利,气郁懒惰,心气失常,时健忘而骂詈,又有发大声者,用归脾汤等,无效。乞余治,严禁其酒,投以甘草泻心汤加茯苓,日渐爽快,得大效。」
一人脾虚无食气,羸瘦,昼夜吐涎沫。侍医虽用种种治疗,反日渐疲劳。招余治之,处以甘草泻心汤。二十日许,愈其大半。归京后,发微肿,处以香砂六君子汤,痊愈。
求真按:「用香砂六君子汤,不如处以小柴胡汤加橘皮、茯苓、白朮焉。」
《温知堂杂着》曰:「一男孩八岁,自春间面色青白,神气不振,但别无苦恼。因家贫,未医治。至仲夏,触时气,微热下利,且以时下血而惊。乞余治,与胃苓汤,下利及下血止。及大暑,全身水肿,腹满甚,二便不通,大渴烦热,继发下利,与四苓散加车前子。虽不难治,但下利不止,腹满雷鸣,右肋下见痞块,渐渐膨大,且面色青白,神气不振等证依然。余因身体衰弱不甚,与甘草泻心汤加陈皮、茯苓,下利虽略止,诸证仍旧。适为八月之医会期,试招患儿出,使众医诊按。与会之西医,或云心病,或云肝脏肥大,因肝脏肥大过甚,故先治肝脏为宜,但颇难治耳。余曰:『治法是矣。然虽肝脏肥大,与贫血及心病,但此证肠胃不和之患多。假令与他病药,恐于肝脏、心脏有不利,故宜先研究治肠胃之法,后治他病,姑与甘草泻心汤。因此癖块,初由胃肠之运化不足而生,若能得胃肠之健运,则肝大或随而治矣。请先从余之治法,若无效,则请从诸君之良法。』因是连进前方,渐渐起色。痞块缩小,色泽亦复。」
求真按:「胃苓汤者,平胃散(后世方)合五苓散也,但无必要,以小柴胡加橘皮厚朴汤足矣。」
生姜泻心汤之注释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伤寒论》)
【注】
若由此文表面观之,伤寒因发汗剂之应用而汗出。愈后,突发胃中不和之病证也。其实此证本来存在,为伤寒一时之隐蔽,故于其愈也即现出。胃中不和者,胃内不如平时之调和也。干噫食臭者,《伤寒杂病辨证》云:「噫者,嗳也。嗳为噫之俗字。」…按噫,《说文》云:「饱食臭也。…」《金匮》云:「中焦气未和,则不能消谷,故使噫也。」《平脉法》云:「噫而吞酸,食不卒下。」又云:「上焦不归,噫而吞酸。」皆同义也。盖有宿停而含酸,谓之噫。酸水不出,曰干噫。噫,即嗳而食臭也,故曰干噫食臭。曰噫气者,皆无物出之谓也,即消化不良,兼吞酸嘈杂也。胁下有水气者,胃内有停水也。以是可知本方所以用于胃之弛缓扩张及多酸证矣。又由谓雷鸣下利者,复可知能应用于急性胃肠炎。
生姜泻心汤方
半夏11克,甘草、人参、黄芩、大枣各5.5克,黄连、干姜各1.8克,生姜7克。
煎法用法同前,但本方之加味方,同半夏泻心汤。
先辈之论说治验
《施氏续易简方》曰:「生姜泻心汤,治大病新瘥,脾胃尚弱,谷气未复,强食过多,停积不化,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腹中雷鸣,下利,发热者,名曰食复。最宜服之。」
东洞翁本方定义曰:「生姜泻心汤,治半夏泻心汤证,而干噫食臭、下利者。」
《医事惑问》曰:「余前曾治疗一男子病泄泻,世医谓难治,招余诊之。心下痞硬,水泻呕逆而将绝。余曰:『此方疗治,世人将大恐也。因今医皆用柔药,若用此方中病时,将大发瞑眩,恐其瞑眩者,病不治也。』病家领会而乞药,乃用生姜泻心汤三帖。其日七时许,病人大吐泻而气绝。因是家人骚动,集医诊之,皆云已死而归。急招余又诊之,色脉呼吸皆绝。病家谓死,实似死矣,但其形状有可疑,且由死仅二时耳,可静观其死乎,抑不死乎。以前方入口而可通,因是而回。至夜九时许,病人如梦醒而开目,问何故眷属咸集。皆惊云:『今日由七时许至今,呼吸色脉皆绝,虽集医者,皆云不治而去,故咸聚集也。』病人亦以为不可思议,云自昼间大泻后,无病苦而觉睡耳,现已无病,皆可归矣。眷属招日间所诊之医诊察之,亦云脉已如常。后云甚饥,以茶渍食三碗,大悦而寝。翌日更健,如忘多年之病。此人自幼年以白粥当食物而养育,四十余年,不食他物。若食之,则积于中而不能食。然此病治愈后,皆可照常饮食,至七十岁而终。」
求真按:「服本方后,往往因瞑眩有发泻下者,不可惊也。」
《成绩录》曰:「一男子年三十余,心下痞塞,左胁下有凝结,腹中雷鸣,过食必下利,如是已六年。先生用生姜泻心汤而愈。」
《二神传》曰:「生姜泻心汤,治卒痫干呕。」
《荻野家口诀》曰:「鼓胀,自心下处处胀者,实也,生姜泻心汤、大半夏汤;…血胀者,小腹胀也,先用生姜泻心汤,则块徐徐减矣。若不长用,则无益。因有血块,则必凝结留水,其块将渐大也。水解,投血胀方,则奏效易。」
求真按:「余之经验,自心下处处胀者,大柴胡加厚朴汤。自小腹胀者,大黄牡丹皮汤等证反多。」
留饮,留饮痞硬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嘈杂,有水火相持者,治法,三泻。生姜泻心之类,无痞者难用。
求真按:「吞酸嘈杂者,停水兼炎证也。三泻者,指半、甘、生之三泻心汤也。」
产后下利者,因娩后屈肠骤伸,有水流也,故遂下利。无他,与生姜泻心汤,以逐肠中之水。
产后咳嗽,多因水浸肺,治方同前。
求真按:「上二证,不必以本方为主治,由实验,小柴胡汤、当归芍药散之合方证反多。」
带下,因脉下流,故名带下。凡带下者,水与血凝结也。初起水饮下冲脉,传带脉,而下入于脏,与血相结,而成带下也(求真按:「此亦揣测之言」),故以生姜泻心汤去其水饮,兼用坐药以去带下。
求真按:「白带下,由于水血合并,虽如荻野氏说,但治法非如是之单纯也。」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凡患噫气干呕,或吞酸嘈杂,或平日饮食,每觉恶心烦满,胁下水饮升降者,其人多心下痞硬,或脐上有块。长服此方,并灸自五椎至十一椎及章门,日数百壮,兼用消块丸、硝石大圆等,自然有效。」
《方伎杂志》曰:「僻囊,或称吐水病。有吐腐败水者或食物,亦有交吐者。概有胸中嘈杂,心胸痞塞,胁腹挛急,症结等证,亦有肩背凝痛者,亦有日日,或隔日,四五日,必发痛,吐苦酸水,或无味之水者,亦有吐前唯噫气恶心,而不痛者,大抵大便秘结之人为多。主方以生姜泻心汤,合用附子粳米汤、芍药甘草汤或大建中汤等,兼用消块丸或大陷胸丸一钱,每夜或隔一二夜用之,则三四月痊愈矣。又自七八椎至十四五椎与章门等穴,以灸痞根,但须严禁饮食,不然则无效,如酒、硬饭、荞麦面、餐、饼、糕、酢、鲊、油腻、汤茶、卤鱼、干脯之类,俱宜禁止后,可服药针灸。且呕吐一证,并宜知照病人,节饮食为要。吐水后,能耐渴者,宜使多服茯苓泽泻汤,及慎饮食十日许,则痛吐俱止矣。其有腹中黏着之宿毒,致拘挛、症块者,多因好酒与美味,及嗜咸味之切面等而成,故禁物颇难。然不守禁,治疗无益也。」
求真按:「由余之经验,此证有宜单用本方者,有宜处以本方加茯苓者,有宜与本方加茯苓、石膏者,又有宜以此等方剂合用芍药甘草汤、大建中汤、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等方中之一方者,又有用本方之加味,或合用方,兼用黄解丸者,常无一定之方,宜临证处之。」
旋覆花代赭石汤之注释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花代赭石汤主之。(《伤寒论》)
【注】
本条病证,亦与前同。已存于未患伤寒之前,非初发于汗吐下后也。
《餐英馆治疗杂话》曰:「此方亦可用于心下痞硬,大便秘而噫气不除者。然三黄泻心,用于热秘(求真按:『有热便秘』),此方用于虚秘(求真按:『虚证便秘』)也。此病者之证候,宜注意之。反胃嗝噎证,皆知不治证也(求真按:『食道胃癌者,不治』)。元气未大虚者,顺气和中加牡蛎(求真按:『可用顺气和中汤证,亦可用生姜泻心也』);或大便久秘者,用大黄甘草汤,则大便通。一旦觉快,若元气已疲,大便秘而吐食者,脾胃虚极,虚气聚于心下,此时不宜与大黄剂也。假令欲其一旦觉快,反促命期也。此时用此方者,以代赭石镇坠虚气之逆,半夏、旋覆花以逐饮,所以妙也。此非余研究之所得。周扬俊曰:『反胃噎食,气逆不降者,治之有神效。余经验数人,此方面不治者,毕竟不治也。』《伤寒论》云:『噫气不除。』『不除』二字妙。已用生姜泻心,噫气不除者,虚气之逆也,宜以此方镇坠之也。古人下字,虽一字亦不苟,以此等文可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