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皇汉医学
皇汉医学
求真按:「用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汤,再加麦门冬、地黄,与枳实芍药散合用,则无参胡芍药汤之必要。」
一女子外感后,寒热数日不解,咳嗽吐痰,不食,渐渐虚羸,殆成劳状。服柴胡剂数百帖,无效。余诊曰:「此暑邪内伏,不得解也,宜讲伏暑之策,与竹叶石膏汤加杏仁。」五六日,热大解,咳嗽随止,能进食。后与人参当归散,虚羸复常。
一老医曰:「一女年三十余,晚春感微邪,发作如疟,至晚夏尚未解,三四医杂治不愈。一日迫于心下,如气绝者。余有经验,因与竹叶石膏汤。十余日,寒热去。徐进,盗汗亦减。此因心下有水气,而不下利,致发此证。其它于胸膈有水气而吐水者,有眩晕者,有动悸者,均能以小半夏加茯苓石膏汤或半夏泻心加石膏汤等而取效。此说似有一理,而与余竹叶石膏汤之治验颇暗合,因附记之。」
一妇人年三十,伤寒数月,热不解,脉虚数,舌上黄苔,不欲食,咳嗽甚,痰喘壅盛。姬路加藤善庵疗之,无效。余与竹叶石膏汤,二三日,热稍解,舌上湿润,小便色不减。因与竹茹温胆汤,痰退咳安,食大进,不日全快。
竹茹及竹叶之医治效用
《本草备要》曰
竹茹甘微寒,开胃土之郁,清肺金之燥,凉血,除热。治上焦之烦热,温气寒热,噎膈呕哕(胃热),惊痫,肺痿,吐血,衄血,崩中。安胎。
竹叶辛淡甘寒,凉心缓脾,消痰止渴。除上焦之风邪烦热,咳逆喘息,呕哕吐血,中风失音,小儿惊痫。
由此说观之,则竹茹、竹叶可谓皆为清凉药,兼有镇咳、止血作用。
麦门冬之医治效用
本药为黏滑性消炎药,且为镇咳、强心、强壮、利尿药。由下列各说可知。
《本草纲目》曰
麦门冬根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脉绝,羸瘦短气。(《本经》)
疗虚劳客热,口干燥渴,止呕吐,愈痿蹶,强阴,益精,消谷,调中,定肺气,安五脏,令人肥健,美颜色,有子。(《别录》)
去心热,止烦热、寒热,体劳,下痰饮。(藏器)
安魂,定魄,止嗽,定肺痿吐脓、时疾之热狂、头痛。(大明)
治热毒大水、面目肢节浮肿,下水,主泄精。(甄权)
治肺中伏火,补心气不足。主血妄行及经水枯,乳汁不下。(元素)
【发明】
宗奭曰:「麦门冬,治肺热之功为多,其味苦,但专泄而不专收,寒多人禁服。治心肺虚热及虚劳,与地黄、阿胶、麻仁,同为润经、益血、复脉、通心之剂。」
元素曰:「麦门冬,治肺中伏火,脉气欲绝者。」
时珍曰:「按赵继宗《儒医精要》云:『麦门冬,以地黄为使,服之令人头不白,补髓,通肾气,定喘促,令人肌体滑泽,除身上一切恶气不洁之疾。』」
《本草备要》曰:「麦门冬,甘,微苦而寒,清心润肺(求真按:『此即本药之黏滑作用』),强阴益精(此即本药之强壮作用),除烦泻热(此即本药之消炎作用),消痰止嗽(此即本药之消炎镇咳作用),生津行水(此本药黏滑组织之枯燥,故自利尿也)。治呕吐,痿蹶,虚劳客热,脉绝短气(治此等证者,由本药有消炎、黏滑、强心、强壮作用也),肺痿吐脓(治此证者,由本药有消炎镇咳作用也),血热妄行(治此者,本药之消炎作用也),经枯乳闭(此等证,由于组织之枯燥,故用本药,使黏滑之,则自通矣)。」
小半夏汤之注释
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除热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金匮要略》)
【注】
《圣惠方》「欲自利」作「不利」,似是,故随之而解。黄疸病之腹满而喘者,似大承气汤证,若是此证时,则尿色必当赤浊,今尿色无变化,有自利之倾向,而尿利不充分者,非大承气汤证也明矣,故不可用此方泻下其热。若误以承气汤,除去其热时,必至于发哕。其哕者,即以本方为主治也。由是观之,本方之所关者,尿色不变、尿利减少、及哕之三证,故不仅黄疸病而已。总之,其病证以哕,即呃逆为主目的,尿色不变,尿利减少为副目的而用之可也。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金匮要略》)
【注】
虽解如字义,但「谷」字,是饮食物也,不仅限于谷物而已。然仲景特选此字者,欲示与五苓散之水逆证区别也。
小半夏汤方
半夏9.6克,生姜6.4克
上细锉,以水一合五勺,煎五勺。去滓,放冷,微量频服之。
先辈之论说
《杨氏家藏方》曰:「水玉汤(求真按:『此即本方也』),治眉棱骨痛不可忍者,此痰厥也。」
求真按:「可见中药方镇痛是为原因疗法也。」
《圣济总录》曰:「小半夏汤,治霍乱呕吐涎沫,医反下之,作心下痞者。」
《保赤全书》曰:「半夏生姜汤(求真按:『此即本方也』),治小儿痘疮,噎气者。」
东洞翁曰:「小半夏汤,治吐而不渴者。」
求真按:「本方证不渴,故云尔。」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诸病呕吐甚,或病人恶汤药,而呕吐恶心,不能服对证方者,皆宜兼用此方。」
求真按:「此等证,先宜选用本方,或小半夏加茯苓汤、生姜半夏汤、半夏厚朴汤、干姜半夏人参丸等,待镇吐后,用对证方为佳。」
此方虽为呕吐之主药,若呕吐而渴,饮而复呕吐,呕渴俱甚者,非此方为主治也,宜选用小半夏加茯苓汤、五苓散、茯苓泽泻汤等。
求真按:「小半夏加茯苓汤之渴,不如五苓散、茯苓泽泻汤之剧。」
此方虽能治哕,然伤寒大热,谵语烦躁,腹满便闭诸证未退者,当治其主证。主证治,则哕将自止。若哕甚,兼用亦甚佳。
求真按:「本方加用橘皮,则益妙,是本方与橘皮汤合方之意。」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此方为呕家之圣剂,尤以水饮呕吐为宜。水饮证,心下痞硬,背七八椎处,冷如掌大者,若以此等证为目的而用此方,则百发百中焉(求真按:『此说根据仲景所论之“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冷如掌大”,但非必发证,故难以为目的』)。又胃虚呕吐,谷不得下者,先使服此方。不愈者,与大半夏汤。此大小之别也(求真按:『与本方不愈者,必不可与大半夏汤也』)。」
小半夏加茯苓汤之注释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也。今反不渴者,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金匮要略》)
【注】
《千金方》作「呕家不渴,渴者为欲解也。本渴,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为是,故欲随而解之。本来呕吐者,为胃内有停水,故普通概不渴。时而有渴者,因停水下降,胃内停水减少也。故呕家不渴者,因呕吐者胃内有停水,则不渴也。渴为欲解者,若先不渴,今至于渴者,当作停水下降之征,则有治愈之倾向也。以下本来不渴,今至于渴者,为胃内来停水,是即以本方为主治也。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金匮要略》)
【注】
《金匮》「半夏」,上无「小」字,今从《千金方》加之。卒呕吐者,突然呕吐也。心下痞者,虽为胃部停滞膨满之义,但与大黄黄连泻心汤等异,乃由停水而然,故欲示此意,为加「膈间有水」一句。又眩悸者,有眩晕、心悸亢进之二证,皆为茯苓、半夏之所治也。以是可知本条之义矣。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金匮要略》)
【注】
本条注释已详于前数条。
由仲景云,先渴后呕,则本方证为有渴也明矣。但由余之经验,则此渴为极轻微。若剧者,宜加用石膏。又呕吐甚者,加橘皮,以伏龙肝汁(黄土汁)煎用。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半夏7.2克,生姜4.8克,茯苓2.4克。
煎法用法同前。
先辈之论说治验
《仁斋直指方》曰:「小半夏加茯苓汤,治水结胸证,心下忪满,无大热,头汗出。」
《张氏医通》曰:「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痰饮汗多,小便不利。」
《妇人良方》曰:「大半夏汤(即本方也)治痰饮脾胃不和,咳嗽,呕吐,饮食不入。」
东洞翁本方定义曰:「治小半夏证而眩悸者。」
求真按:「眩悸非必在证,故此定义不完全。」
《丛桂亭医事小言》曰:「一商人,患脚气,咳嗽甚,一身皆肿,呼吸迫促,有冲心之兆。与越婢如朮、附,无验。转豁胸汤,又无效。与甘遂丸,不下利。一日忽呕逆,水药皆不受,气息急迫,不能平卧,坐而按摩脊背,阴囊肿胀,寸时不安。以其呕甚,投小半夏加茯苓,能饮而不吐,次日依然,但欲其少呕吐,故使连服之。三日许,呕吐止,而食粥,小便清利,故犹用前方,逐日快利,肿亦随消,呼吸稳安,得以平卧。乃更守服前方,三十日许,痊愈。」
求真按:「本方不惟为镇呕之对方证,亦可为拔本塞源之剂。」
《方舆輗》曰:「小半夏加茯苓汤,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
方下所叙之一种病证,往往有之。西尾氏曾于中途卒发眩晕,从者来请余治,即往诊之。手足微厥,脉细欲绝。坐中一医云:「虚候可畏。」余潜心诊之,脉与证虽似危候,但呕多悸甚,心下痞满,此乃仲景氏所谓膈间有水之一证也,决不足虑。即作大剂之小半夏加茯苓汤,连进六七帖。至次早,数证稍安。用前方数日,虽渐痊,唯有冒眩意,因用泽泻汤二三旬而平复。凡药若能中病,即微饮微汤,能立伟效者如此。余遇此证卒发者两三人,皆以此方取效。因思本文之「卒」字,可谓大眼目矣。《外台》改作「诸」字,非也。又于《金匮》注书,作病中卒然呕吐解,亦非也。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此方治前方证(求真按:『前方,指小半夏汤』)兼停饮而渴者,又有停饮而呕吐不食,心下痞硬(求真按:『心下痞硬,为心下痞满之误』)或头眩者,有效。总之,饮食不进者,或疟疾经日而食不进者,此方倍加生姜,能奏效。」
求真按:「不进食者,胃内有停水故也。」
《橘窗书影》曰:「一男子伤寒数十日不解,羸瘦骨立,脐上筑筑而动悸甚,饮食不纳,脉虚数,濒于死。余以为厥阴正证(本柯琴之说),与乌梅丸。其人恶药臭,不能服,消渴殊甚。即权与小半夏加茯苓汤,杂以前丸服之。五日,呕气止,诸证退。连服三十日,病痊愈。」
余于似此证而有水气在胸胁者,用石膏,而危险证有得救者,今记其一二于下。胸膈有水气,其证有吐水者,有眩晕者,有动气者,有因动气而呼吸不稳者,皆以小半夏加茯苓、石膏,或半夏泻心加石膏等,能收效。按心下有水气停饮证,证候不一,非一方一药可得而治之。其尤轻者,桂苓朮甘汤之头眩,小半夏加茯苓汤之水停心下,皆所以燥水饮,利小便,而为治者也。此等处,能注意用附子、石膏,皆可奏非常之效。
一妇人多年患反胃,至今冬增剧。饮食不纳,由心下至脐上,痛甚不能堪。余乃与小半夏加茯苓橘皮汤,兼用起废丸。至于食料,仅啜荞麦汤少许。过四、五日,呕吐止,痛减。更连进前方,不复发。
生姜半夏汤之注释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愤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金匮要略》)
【注】
尾台氏《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正字通》云:『愦愦者,心乱又昏眊貌。盖心胸昏闷,无可奈何之谓也。』考生姜、半夏之作用,则本条之病证,可谓因消化管内之水毒急剧,侵及心肺,使呈难以名状之苦闷状态。而本方与小半夏汤药味相同,所以其主治异者,本方以生姜为君药,半夏为臣药;彼方以半夏为君药,而以生姜为臣药也。以是可知仲景处方方法之严密矣。」
生姜半夏汤方
半夏12克,生姜汁四勺
上细锉,以水一合一勺,煮半夏,取七勺。纳生姜汁,取五勺。冷却而频服。
先辈之论说
《外台秘要》曰:「文仲一方(即本方也),治脚气入心,闷绝欲死者。」
《肘后百一方》曰:「斗门一方(即本方之丸方),治胸膈壅滞,…能去胸膈之壅滞,大压痰毒,及治伤于酒食,其效极验。」
《圣济总录》曰:「半夏丸(即本方之丸方)治风湿脚气,痰壅而头痛。」
《幼幼新书》曰:「一方(即本方之丸方)治胎惊涎盛而不乳。」
《仁斋直指方》曰:「半夏丸(即本方之丸方)治吐血、下血、崩中、带下,而喘息痰呕,中满虚胀。」
求真按:「是咯血、吐血、肠出血、子宫出血,而兼喘息呕吐,胃部膨满,水肿(虚证)者,本方为主治也。」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凡诸病痰饮卒迫,咽喉闭塞不得息,汤药难以下咽者,若非此方,不能开通。当先以此方解其急,后可随宜处方。若加熊胆,其效尤速。又能治哕逆。」
大半夏汤之注释
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金匮要略》)
【注】
胃反者,如已述之《金匮》中脾伤则不磨(求真按:「不消化也」),朝食则暮吐,暮食则朝吐,是称宿食不化。既有呕吐证,于次句更云呕吐者,为无意义之重言,难认为仲景之正文。然《千金方》之大半夏汤作「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者」,反似为正文。故本方可随之运用其意。胃反病,则食不能容受,若食即吐出,不食则不吐者,即以本方为主治也。又《外台秘要》大半夏汤云:「治呕而心下痞硬者。」由方中有人参观之,甚为合理,故用本方者,必须参看此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