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皇汉医学
皇汉医学
《橘窗书影》曰:「一妇人消渴,数日不愈。一医认为胃热,屡下之。消渴止,舌上赤烂,至于齿龈亦糜烂,不能饮食,脉虚数,浊吐有腥臭。余以为肺痿之一证,与炙甘草加桔梗汤,病渐愈。」
求真按:「治口舌糜烂者,以地黄为主要作用也。」
一妇人年四十余,伤寒后,心中动悸甚,时时迫于咽喉而少气,咽喉之外肉痈肿如肉瘤,脉虚数,身体羸瘦如枯柴,腹部凹陷,饮食不进。其父延余议方。余曰:「舍炙甘草汤加桔梗,无适方。」乃大服,使连服其方,数旬,动悸渐安,肌肉大生,咽喉痈肿自然减退,气息宽快,而得闲步。后舆至奥州弘前,其体更无恙云。
按此方之妙处,有奇效,故有用于虚证有热而草卧之热病者。甘、桂助阳气、补元气,生地、麻子仁、阿胶以润燥,可有效于仲景不言处。此方凉补元气,而非温补,在于平补凉补之间,而无温补之燥气也。又阳气虚而有火之状者,亦佳。又补上焦之元气。世人不知补心,可惜。
麻子仁之医治效用
本药中含植物性脂肪油,故即兼为黏滑性缓下药,有缓弱消炎作用。由下列各说可知此义。
《本草纲目》曰
麻仁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润五脏,利太阳,风热结燥及热淋。(士良)
通乳汁,催生难产。(日华)
润肺。(孟诜)
《本草备要》曰:「大麻仁,甘、平、滑,为利脾胃大肠之药,而缓脾、润燥,治阳明病胃热,汗多而便难。」
麦门冬汤之注释
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金匮要略》)
【注】
《外台》无「者」字,可去之。又可解作「火逆上气,咽喉不利者,麦门冬汤主之,止逆下气也。」火逆者,火逆于上也。上气者,此处虽作为湿热上冲之义,但《伤寒杂病辨证》云:「上气者,如麦门冬汤之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是也。」故古书往往咳嗽与上气连言。《周礼》天官疾医职,嗽上气。郑注云:「上气者,逆喘也。」《素问‧五藏生成篇》:「咳嗽上气。」张氏云:「上气,喘息也。」如上述,是寓喘息(非现今之喘息发作也)之意。又咽喉不利者,咽喉内不豁利也。所以致之者,因咽喉黏膜枯燥与有痰气也。故全文大意为火伴湿热上逆而痰喘,致咽喉内不豁利者。若用本方,则此证因滋润镇降而至于治也。
《玉函经》曰:『病后劳复,发热者,麦门冬汤主之。』
【注】
病后者,热病后也。劳复者,由不摄生而再发也。全文,热病虽大半瘥,但尚未完全恢复,敢不摄生致再发热者,本方为主治也。然本方非该证之特效药,故不认为阳虚,火逆上气,咽喉不利之倾向,与皮肤黏膜枯槁之状者,不可妄用之。
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20.5克,半夏10克,人参、甘草各2克,粳米5克,大枣2.5克。
上细锉,以水二合,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冷服。
先辈之论说治验
《肘后百一方》本方条曰:「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求真按:「肺结核之枯瘦骨立,咳嗽频发,痰沫黏着于咽喉,而难咯出,呼吸浅表,心力减衰,发热,不食,微渴者,用本方,屡得奇效,但未尝得救其死。故葛洪所说,恐就其一时之效时云尔。」
《松原家藏方》曰:「麦门冬汤,治诸黄胖,脉弦大,气逆胸满,心下硬,身色淡黄,行动则气急,或爪甲枯黄而张者。」
求真按:「黄胖病为一种之贫血证,余未知此说之是否。」
麦门冬加地黄连石汤,治咳血不止者。
求真按:「是本方加地黄、黄连、石膏治咯血,无可否。」
麦门冬加石膏汤,治中风脉洪大,上逆有热,大便少,半身不遂者。
麦门冬汤,治咳嗽火逆上气,咽喉不利,痰声不湿者。
求真按:「『痰声不湿者』五字,宜注意。」
麦门冬汤,治虚劳咳逆,手足烦热,羸瘦骨立者,或咳血及衄者。
《芳翁医谈》曰:「偏枯中风,言语蹇涩者,当与麦门冬加石膏汤。此本据『火逆上气,咽喉不利』之语,师家以为常法。」
求真按:「虽脑溢血,有本方证者,亦可与之。然为常法,非也,不可从之。」
痫家,舌焦或白色如渍水数日者,主用连、石二味为末,外敷。内用诸药加于麦门冬汤之类,以服之。
虚劳,多汗,寒热,咳嗽,诸证备者,…咳甚者,皆宜麦门冬汤,必兼起废丸。大概此丸,男妇皆可用。
求真按:「有起废丸证,则可用之。不然者,不可用之。」
一妇人,下利不止三年,面色痿黄,眼泡肿重,舌上糙涩而色淡白带灰,或时如常,不大羸脱。虽卧床,如欲远行时,有中途畏惧发晕之状,必还家后得愈云。此实痫也,乃与麦门冬加石汤。二十日许,利止。又服二十日许,痊愈。
《方舆輗》本方条曰:「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虽为此汤之本旨,今且可为劳热咳嗽之主方矣。沈明宗注《金匮》云:『余窃拟为肺痿之主方也。』更有古之葛洪《肘后百一方》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圣济》云:『无人参,有竹叶、生姜,治虚劳,烦热,口干,舌燥,欲得饮水方。』此语可用参考。」
《餐英馆治疗杂话》:「《医宗金鉴》谓『大逆』之『大』字,当是『火』字。因此外感证,既历汗下,又历病因之痰促及一切杂证,宜以津液枯燥,虚火挟痰,上炎于咽,咽喉不利,痰少有声为的证。时而面赤,则更为确证,是以用麦冬、人参、大枣,培养胃中之真阴,以镇虚火之上逆,更以半夏涤痰下气,则阴水自生,火邪自不上奔矣。此诚仲景通天之手段,故喻嘉言先生谓麦门冬汤为治本之良方也。若以头痛必用川芎、蔓荆之类,咳者必用五味、桑白之类者,此庸医之所为,岂能治其病源乎。沈明宗曰:『余窃拟为肺痿之主方,一切痿证,皆可有效。老人及虚人,亦应此方证为多。』」
求真按:「此说解『上气咽喉不利』颇详,可熟读之。」
《蕉窗杂话》曰:「一人过于劳碌,暇时,恣食酒肉,后大发衄血。经医四十余人,不能治。三日后,自止。但因是左边头痛如裂,昼夜不安,故辞归,来求余治。见其人面如长枣,且问前医之治法,悉作血虚,用地黄类滋润剂。余即云:『欲吾治此,惟用大剂麦门冬汤,加黄连、石膏耳。』不十日,顿愈。此因诸医皆惑于血证之所致,而不知为厚味郁积邪火之证故也。」
求真按:「面如长枣者,颜面充血,恰如大枣之赤色也。」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治消渴,身热,喘而咽喉不利者,加天花粉。大便燥结,腹微满者,兼用调胃承气汤。治久咳,劳嗽,喘满短气,咽喉不利,时恶心呕吐者。《肘后方》曰:『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按生姜甘草汤证亦如尔云,可疑。今验病者,此方为胜。」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此方《肘后》云通用于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者,为的治也。《金匮》有『大逆上气』句,虽漫然不确,盖肺痿、顿嗽、劳嗽、妊娠咳逆等证,有大逆上气之意味。若用之,则有大效,故此四字,有简古之深旨存焉。小儿久咳,此方加石膏,有妙验。咳血,此方加石膏,虽为先辈之经验,但有变为肺痿者,因用石膏过久,则有不食脉减之虞,故若用《外台》麦门冬汤类方之意,加地黄、阿胶、黄连,则适合而能奏效。又仿《圣惠》五味子散意,加五味、桑白皮,则咳逆甚者有效。又老人津液枯槁,食物难以下咽,类似膈证者,亦可用之。又大病后,饮药嫌恶,咽下有喘气,如竹叶石膏汤证,无虚烦者,用之,皆咽喉不利之余旨也。」
《橘窗书影》曰:「一妇人年二十三四,产后得外感,咽喉肿塞,痰喘壅盛,口中臭气甚,绝食数日,手足微冷,脉无力,疲劳极。余作麦门冬汤加桔梗,使徐咽下。又煎祛风解毒,加桔梗、石膏,使冷而含嗽之。一昼夜,咽喉分利,少下粥饮。后经二三日,现发热,烦渴,咳嗽,脉虚数,有外感之状,与竹叶石膏汤加桔梗、杏仁而愈。」
一人患梅毒,数年不瘥,咽喉糜烂,声音嗄而不出,虚瘦骨立。来都下医治,无效。余与麦门冬汤加桔梗、山豆根,兼用结毒紫金丹。数日,声音朗亮,咽喉复常。
竹叶石膏汤之注释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伤寒论》)
【注】
汪氏曰:「伤寒,本是热病,耗于热邪,则精液销铄,元气亏损,故其人必虚羸少气,气逆欲吐。气虚不能消饮,则停蓄于胸中,故上逆欲吐也。与竹叶石膏汤,以调胃气,散热逆也。」
钱氏曰:「仲景虽未言脉,若察其脉,虚数而渴者,当以竹叶石膏汤主之。虚寒者,别当消息之。」
丹波元坚曰:「竹叶性寒,止烦热。石膏入阳明,清胃热。半夏蠲饮,止呕吐。人参补病后之虚,与麦冬同,大添胃中之津液。又恐寒凉损胃,故用甘草以和之,且又以粳米助其胃气也。」
参看以上诸说,本条之意义虽能明了,但由余之经验,有本方证之病者,概有肉脱、羸瘦、疲劳困惫之状,脉亦虚数无力,皮肤及口唇、口腔黏膜多枯燥,舌干燥,有白苔,而诉烦渴,呼吸浅表,屡伴咳嗽,腹部凹陷,甚者如舟底状,食机不振,而常恶心。若此本为阳虚证而非阴虚证,则有热状而无寒状,呼气及其它排泄物,有多少之热臭,尿浓稠而赤浊等,因是得以征知内热之情状矣。
竹叶石膏汤方
竹叶3.5克,石膏2~100克,半夏5克,人参2.5克,甘草2克,粳米8.5克,麦门冬11克。
上细锉,以水三合,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冷服。
先辈之论说治验
《外台秘要》曰:「文仲竹叶汤(求真按:『即本方』)疗天行,表里虚烦,不可攻者。」
《和剂局方》曰:「竹叶石膏汤,治伤寒时气,表里俱虚,遍身发热,心胸烦闷,或得汗已解,内无津液,虚羸少气,胸中烦满,气逆欲吐者,及诸虚烦热,并宜服之。诸虚烦热者,与伤寒相似,但不恶寒,身不疼痛,头亦不痛,脉不紧数,即不可汗下,宜服此药。」
《伤寒六书》曰:「动气在右,下之,则津液竭,咽干鼻燥,头眩心悸者,宜竹叶石膏汤。」
《总病》曰:「竹叶汤(求真按:『即本方』)治虚烦病,兼治中暍,渴、吐逆而脉滑数者。」
《直指方》曰:「竹叶石膏汤,治伏暑,因内热炽而烦躁大渴者。」
《伤寒选录》曰:「竹叶汤(求真按:『即本方』),阳明汗多而渴,或衄而渴,欲水,水入即瘥,而复渴者,即本方。」
《张氏医通》曰:「唇青有二,若唇与爪甲俱青,烦渴引饮者,为热伏于厥阴,竹叶石膏汤证也;若唇青厥冷,而畏寒,振振欲擗地者,为寒犯少阴,真武汤证也。夏月感冒,吐泻霍乱,甚则手足厥冷,少气,唇面爪甲皆青,六脉俱伏,吐出酸秽,泻下臭恶,便溺黄赤者,此火伏厥阴也,为热极似阴之候,急宜作地浆,煎竹叶石膏汤。误作寒治,必死。」
求真按:「无作地浆煎之必要。」
《伤寒绪论》曰:「太阳证下之,头痛未除,唇寒面青,指头微厥,复发热者,为表邪内陷于阴分。虽头痛发热,不可用表药,宜竹叶石膏汤。瘥后,虚烦不得眠者,竹叶石膏汤。」
求真按:「此证为真热假寒,即热厥之轻微者,非表邪内陷于阴分也。又虚烦不得眠者,似栀子豉汤证,病情不同,宜注意。」
《伤寒论述义》曰:「瘥后,如竹叶石膏汤证者,病后胃液未复,虚热上逆者也。此种症状,误汗误下后,多有见之者。」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治伤寒余热不退,烦冤咳嗽,渴而心下痞硬,或呕或哕者,麻疹、痘疮亦同。」
治骨蒸劳热,咳而上气,衄血,唾血,燥渴烦闷,不能眠者。
求真按:「本方有效于肺结核,虽如尾台氏所说,但大概只起一时之效而已。」
又曰:「治消渴,贪饮不止,口舌干燥,身热不食,多梦寝汗,身体枯槁者。若大便不通,腹微满,舌上黑苔者,兼用调胃承气汤。」
求真按:「枯槁二字,能表现本方证,宜熟虑之。」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此方,治麦门冬汤有一等之热候,而烦闷少气,或呕渴咳嗽者。虽同一石剂,此方与竹皮大丸,专于上焦;白虎汤,专于中焦;麻杏甘石与越婢加半夏,关系于肺部;其惟大青龙,专于表热耳。可参照其方而区别之。又张璐玉之经验,谓宜于病后虚渴,而小便赤者云。」
《治瘟编》曰:「一妇人,发热微恶寒,心下苦闷,下利呕逆,舌上白苔,脐上动悸高,脉弦紧,与大柴胡汤。下利稍止,呕逆益剧,胸腹热炽,烦渴欲饮水,四肢微冷,脉沉紧,与竹叶石膏汤。服七剂,痊愈。」
一人年十二,下利日二三行,略无所苦,日日出游。一日,洞泄如注,凡六行,眼陷,鼻尖,身热炽盛,心下苦闷,呕逆,舌上白苔,渴欲饮水,脉沉紧,与竹叶石膏汤,五日而愈。
《橘窗书影》曰:「一男子年二十余,患暑疫,数十日不解。虚羸,脉细数,舌上无苔,干燥,好冷水,绝谷数日,烦冤颇甚。余与服竹叶石膏汤,二三日,烦渴解,稍进食。后脉数不解,气血枯燥,大便难,与参胡芍药汤,徐徐恢复。」
田村玄泉曰:「他医用参胡芍药汤,其热不解,小便色赤者,用竹叶石膏汤,十取八九效。余与此说相反,按病后虚渴,小便赤者,用竹石。说见张璐玉,非玄泉之创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