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皇汉医学
皇汉医学
大半夏汤方
半夏29克,人参3.5克,蜂蜜30克。
煎法用法同小柴胡汤。
先辈之论说治验
《三因方》曰:「大半夏汤,治心气不行,郁生涎饮,聚结不散,心下痞硬,肠中沥沥有声,食入即吐。」
《圣济总录》曰:「半夏人参汤(求真按:『此即本方也』),治霍乱逆满,心下痞塞。」
《方机》本方主治曰:「呕而心下痛者(南吕)。」
《建殊录》曰:「一男子年二十余,请治曰:『嗝噎已二年许,十日、五日必发,顷者胸腹胀满,举体愈不安。众医皆以为不治,无处一方者。曾闻先生之论,死生天所命,疾病医所治也,等于死耳,愿先生治而死,幸为瘳之。』先生作大半夏汤使饮之,饮辄随吐,每吐必系黏痰。八九日,药始得下,饮食不复吐。出入二月许,痊愈。」
《麻疹一哈》曰:「一男子年三十余,疹子已出,发热犹未减,疹欲收不收,卒尔吐饮食,汤药亦吐。如是二三日,前医不能治,更请余治。按其腹状,心下痞硬,胸腹辘辘有水声。因作大半夏汤,使饮之。尽二帖,欲吐不吐,胸中愦愦不安。尽三帖后,少能就睡,寤后下利二三行,吐全已。而身热犹不解,烦渴引饮,更作石膏黄连甘草汤使饮之。尽七帖,前证渐退,疹子全收。前后十八九日许,如旧。」
蜂蜜之医治效用
本药为缓和黏滑药,其作用酷似于甘草。所异处,彼通用于表里内外各证,更不含滋养分,此药专用于里证,有多少之滋养分也。
《本草备要》曰:「蜂蜜,生性凉,能清热。性温,能补中。甘而和,故解毒。柔而泽,故润燥。以甘缓可去急,故止心腹、肌肉、疮疡诸痛。…和百药,与甘草同功。…煎炼为胶,通大便闭。然能滑肠,泄泻、中满者,禁用。」
半夏苦酒汤之注释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半夏苦酒汤主之。(《伤寒论》)
【注】
少阴病解在太阳病篇半夏散及汤条下,余从略。
半夏苦酒汤方
半夏片制者2克,鸡卵壳及卵黄去之一个。
上二味中,加适量之食醋,短时间内,煮沸,去滓。以少量徐徐咽下。
先辈之论说治验
钱氏曰:「半夏,开上焦痰热之结邪。卵白,清气,治伏热。苦酒味酸,使敛降阴中热淫之气。今之伶人,每遇声哑,即以生鸡子白啖之,声音即出者,亦此方之遗意也。」
《医宗金鉴》曰:「半夏,涤痰;蛋清,敛疮;苦酒,消肿,则咽清声出矣。」
《方机》本方主治曰:「咽中肿,水谷不下者。」
《生生堂治验》曰:「一男子年二十,患下疳疮,其毒上攻,右耳溃聋,咽喉腐烂,自喉外发疮。嗣后咽喉肿痛,米粒不能下。久之,唯待死耳。先生省之,且使门弟子诊之。谓曰:『二三子以何等方治之?』皆曰:『七宝丸或龙门丸。』先生笑曰:『否。尔等泥我规则,正以杀人耳。古谚曰:“欲投鼠而忌器。”斯人有斯疾,犹鼠之近器,岂无顾忌乎?然粮道已绝,胃气久惫,二三子之言虽当,但损其器,亦未如之何矣。』因先与半夏苦酒汤,含而饮之。明日,来人云:『咽痛如忘,肿亦随消。』旬余,其腹颇足当其毒,因与桃仁解毒汤而行熏法,后以龙门丸下之。一二月,耳亦能闻矣。」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按半夏散之服法,亦云少少咽之。盖咽中肿痛或生疮者,肿必及于会厌,故多咽则过咽必少。若使冷而徐徐含咽时,不特药汁易下,亦可浸渍疮处,是以外治而寓内治之法,用意最密也。张子之术,可谓委曲周悉矣。」
半夏厚朴汤之注释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金匮要略》)
【注】
炙脔者,尾台氏云:「《说文》,脔者,臞也。臞者,小肉也。」此证,觉咽中如有肉片黏着也。咽喉内虽有自觉的如小肉片黏着,其实无黏着,故非器质的疾患,可得推知为神经证也。冠以「妇人」二字者,一因仲景之本论,因列于妇人杂病篇之关系。又一因妇人多神经证,欲示本病亦不外此意也。《千金方》云:「半夏厚朴汤,治胸满,心下坚,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此说可以补充仲景之论,故欲说明之。胸满,心以下坚者,心下部膨满,按之则坚也。但与大柴胡汤心下痞硬之内实而有抵抗异。因内部无阻滞,故外部反坚硬,内部中空而无抵抗也。是以方中有半夏、厚朴,而无枳实、大黄也。又帖者,尾台氏复云:「《释名》曰:『床前之帷曰帖。』帖帖,言垂也,可见帖帖之义矣。」如上所述,即小肉片垂下状之形容词也。
问曰:「病人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师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沉而紧,沉则为水,紧则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始时尚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荣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咽喉塞噎,胁下急痛。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气系不去,其病不除。后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与葶苈丸下水,当时如小瘥,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扬溢,则浮咳喘逆。当先攻击冲气,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瘥。先治新病,旧病当治在后。」(《金匮要略》)
【注】
原文末句无「旧」及「治」字。此句与上句,与同书之「夫病痼疾,若加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治痼疾也。」同义,若不加此等字,则意义不通,故认为脱简而加之。本条细论水毒之终始,而仲景未示其治法。由余之经验,因误治,冲气即像奔豚,宜处以苓桂五味甘草汤。其它诸证,可与本方也。以是可知本方有效于水肿之神经证,咳嗽发作也。
半夏厚朴汤方
半夏14.5克,厚朴3.5克,茯苓5克,生姜6克,紫苏子12克。
上细锉,以水二合,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或冷服。
先辈之论说治验
《三因方》曰:「夫喜伤心者,自汗,不能疾行,不可久立,故《经》曰:『喜则气散。』怒伤肝者,上气不可忍,热来而荡心,短气欲绝不得息,故《经》曰:『怒则气击(一本“击”作“上”。求真按恐作“上”为是)。』忧伤肺者,心系急而上焦闭,荣卫不通,夜卧不安,故《经》曰:『忧则气聚。』思伤脾者,气留不行,积聚在中脘,不得饮食,腹胀满,四肢怠惰,故《经》曰:『思则气结。』悲伤心者,善忘不识人,不得取还置物之所在,筋挛,四肢浮肿,故《经》曰:『悲则气急也。』恐伤肾者,上焦之气,闭而不行,还于下焦而不散,犹豫不决,呕逆恶心,故《经》曰:『恐则精却。』惊伤胆者,神无所归,虑无所定,说物不竟而迫,故《经》曰:『惊则气乱。』七者虽不同,但本于一气。藏气不行,忧而生涎,随气积聚,大如块,在心腹中,或塞咽喉如粉絮,吐不出,咽不下,时去时来,每发欲死,如神灵所作,逆害饮食,皆七气所生成,治之各有其方。」
求真按:「是主要说本方之主治也。」
大七气汤(求真按:「此即本方也」),治喜怒不节,兼忧思多生悲恐,或时震惊而致藏气不平,憎寒发热,心腹胀满,傍冲两胁,上塞咽喉,如有炙脔,吐咽不下,皆七气之所生也。
求真按:「可见本方并治机能的及器质的疾患矣。」
《证治大还》曰:「半夏厚朴汤,治积块坚硬如石,形大如盘,而致人坐卧不安,中满腹胀。」
《孙氏三吴医按》曰:「张溪亭,喉中梗梗如有炙脔,吞之不下,吐之不出,鼻塞,头晕,短气,耳常啾啾不安,汗出如雨,心惊胆怯,不敢出门,若稍见风,即遍身疼,至小便时,则小水淋沥而痛,脉两寸皆短,两关滑大,右关尤搏指,此梅核气证也。水煎半夏(四钱)、厚朴(一钱)、紫叶(一钱五分)、茯苓(三钱三分)、生姜(三分),使食后服,每用此汤调理,多效。」
求真按:「曾治十岁女儿,咳嗽频发,短气,汗出如雨,尿利频数,尿后尿道微痛,与本方二分之一,得奇效。」
《医方口诀集》三因七气汤(求真按:「此本方也」)条曰:「括苍之吴球,治一官者,年七十,少年之时,患虚损,好服补剂。一日事不遂意,头目眩晕,精神短少,请医调治。遂以前证告之,谓尝服人参养荣汤、补中益气汤,每帖用人参三五钱,其效甚速。医者不察,遂用前方,倍以人参、熟地,无效。都以为年高气血两虚,当合固本丸,而汤与丸并进,则当有速效。数服,反加气急。吴诊其脉,大而力薄。问其病情之因得之,曰:『先生归休之意切,而当道欲留,岂抑郁所致耶?盖气有所郁,医者不审同病异名、同脉异经之说,概行补药,病所以日加也。』病者叹曰:『斯言深中余病。』遂用四七汤数服,稍宽,气血和平,经旬而愈。」
又按诸气不调,作痛者不一(求真按:「此引用《三因方》说」),或手足疼痛走注如痛风,或拘挛搐搦,或膈腹掣痛不可忍,或寒热交作,或小便短涩如淋者,能审其证,皆可用之。
按诸气不调作疾者,无择《三因方》已详。但亦有变证,类似危病者,如西尾氏,肚腹膨胀,按之如鼓,饮食不甘,胸痞气喘,夜不安卧,时或咳唾。此证宛如鼓胀,按其脉,沉而滑。余作气郁停痰治,用四七汤二百余帖而平复。此从脉不从证也。
东洞翁本方定义曰:「半夏厚朴汤,治咽中如有炙脔,或呕,或心下悸者。」
求真按:「本方不外于小半夏加茯苓汤之加味方,故可治恶心呕吐、眩悸之证,无待辨矣。」
《方机》本方主治曰:「若感冒,如桂枝证而有痰饮者,与桂枝汤合方主之(屡所经验也)。」
求真按:「感冒如桂枝汤证而有痰饮,即有恶心呕吐,嗽喘急,声音嘶哑等,以本方与桂枝汤合方为佳者。虽如东洞翁言,然本方之合方,不仅桂枝汤已也。苟兼此证,不问与葛根汤,与小柴胡汤,皆可合方。此非余推断,是出于实历也。」
《险证百问》曰:「平常患感冒,咳嗽而声嘶者。师曰:『平常风邪声嘶者,若以桂枝汤合半夏厚朴汤投之,有效。凡咳嗽声嘶者,若咳嗽治,则数日自愈,不药亦可。』声嘶者,痰饮之变也。」
求真按:「咳嗽而声嘶者,若咳嗽治,则数日自愈者有之。亦有咳嗽治,尚声嘶依然者,必不可不药。若仅此证,而无余证,即本方之主治也。」
《蕉窗方意解》本方条曰:「《易简方》,加生姜七片、大枣一枚,名七气汤。《局方》亦同。《金匮》曰:『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易简方》:『治喜怒悲忧思恐惊之气,结而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间,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气之所为也。或中脘痞满,气舒不快,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有痰饮,因而呕逆恶心,并宜服之云云。』按此方既可用于中脘痞满,是以手按,心下硬满,上迫胸中,气舒不畅,郁闷多虑之证。此心下硬满,但非可用芩、连苦味证,又非芍药、甘草、胶饴等之甘味证。唯心下闭塞,因蓄饮于胸中、心下,或为呕逆恶心,或为痰涎壅盛而气急,或咽中常觉有如炙脔,咯不出,咽不下等证,是皆由心下痞硬所发之证也。故心下痞硬甚,反用淡味剂,不碍蓄饮,而痞硬即缓矣。此法譬如张幕御铁炮,所谓以柔制刚也。此方之苏叶,以轻虚而理胸中与心下,半夏辛温,疏通胸中心下之饮,厚朴不苦不甘,茯苓淡薄,下降心下之饮,亦以消导水道也。至于后世加生姜、大枣,不过口头禅耳,不可悉从。若以此方淡薄为主,则不可用大枣。若不得已时则加用生姜,恐不以为苦矣。」
求真按:「生姜为不可缺之要药,非不得已而加之。」
《导水琐言》曰:「又水气蓄滞于心胸而难利,用吴茱萸、橘皮汤等而不通利者,可用半夏厚朴汤加犀角。又小疮、头疮,内攻而肿,不至喘满甚,只腹胀而小便难者,亦妙。」
求真按:「此证可用本方,或本方加石膏,无加犀角之必要。」
《东郭医谈》曰:「疝气累阴囊,后世家用五积散加茴香或木香通气,或三和散等。古方家用乌头煎等,不效者,诸家术尽时,余有治以半夏厚朴汤加犀角者。」
《丛桂亭医事小言》曰:「一妇人一日患急积,饮食不入口。夜中,余使门人脉之,平稳,只有一滴水下咽,即烦躁欲死,而腹满仍不可进药。门人归,问余方。余曰:『非喉痹乎。』则曰:『否,咽不痛。』曾问看守人昨日食饼后,初发时,一医官治之,却增剧云。门人曰:『恐系食滞乎。』使与中正汤。至次日,愿乞余诊。至其家,问之。云前夜饮一医官药,不能下咽,亦吐不出,乃大发汗而烦闷。饮门人药,似稍减,只有一滴润喉耳。诊无异状,仍与水试之。问:『下喉后,如噎,如呛,出自鼻孔耶。』则云:『无其事,惟暂苦而渐下耳。』问其痛苦如何?惟觉咽中梗塞。集看护人三四,努力抚心、按背,仍觉有物逆上心下,其呛势而引张腹气。若以为喉中病,则喉又无异状,方殆穷。先与半夏厚朴汤,得小快。更经三四日,而复原。」
求真按:「有此逆上于心下者,所谓病也。余亦曾用本方治此证矣。」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此证后世所谓梅核气也,加桔梗尤佳,兼用南吕丸,治妊娠恶阻,极妙。大便不通者,兼用黄钟丸或大簇丸。若用苏子,则效胜苏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