疡医大全

  
  七味地黄丸
   治肾水不足,虚火上炎,发热作渴,口舌生疮,牙龈溃烂,咽喉作痛,或形体憔悴,寝汗发热。
  即六味丸加肉桂一两,临用去皮忌火,勿出气。
  肾水不足,虚阳僭上,必用此方,以引火归原。夫五志之火,可以湿伏,可以直折龙雷之火,惟当从其性而伏之。肉桂性热,与火同性,杂在下焦壮水药中,能引虚火降而归经。且肉桂之质在中半以下,其性专走肾经。本乎地者,亲下之义,况相火寄于甲乙之间,肝胆木旺,则巽风动而烈火焰明。古人谓北方不可泻肝,泻肝即所以泻肾。《本草》曰:木得桂而枯,取其义也。经曰:热因热用,此之谓也。或者畏其热而遗之,岂达造化升降之微乎。黄柏、知母治相火,仅可施于壮实,若虚火而误用之,则肾因泻而愈虚,愈虚而火愈炽矣。
  
  八味地黄丸
   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虚寒,饮食少思,大便不实,脐腹疼痛,夜多漩溺,或阴盛格阳,内真寒而外假热等证。
  即七味丸加熟附子(一两。切片,微火焙。)肾有两枚,皆属于水,虽有左右之分,初无水火之别,考之《内经》,昭然可览。
  《仙经》曰:两个一般无二样,中间一点是真精。又曰:两肾中间一点明。夫真精者,明也,即命门相火也。命门乃穴名,而其穴在两肾中间,盖一阳生二阴之间,所以成乎坎,而象天之北也。经曰:少火生气,人无此火,生化之源几乎息矣。非附子健悍,不足以嘘既槁之阳春。王太仆曰:益火之原,以消阴翳,此方是也。
  冯鲁瞻曰:按脾胃虚寒之至者,丹皮、泽泻甚非所宜,减此二味,加牛膝、杜仲、鹿茸、五味子更佳。又曰:六味地黄丸专补左尺肾水,八味丸兼补右肾相火,少年水亏火旺,宜服六味丸,老年水火俱亏,宜服八味丸,况老年肾脏真水既虚,邪火乘之而为湿热,以作腰痛足痿,痰唾消渴,小便不禁,淋闭等证,非桂附之温散而能治之乎!昧者畏其热,殊不知所补之火,乃真阳之元也,真阳之元一得,阴翳之火潜消矣。
  
  金匮肾气丸
   治脾肾大虚,腰重脚重,小便不利,肚腹肿胀,四肢浮肿,喘急痰盛,已成蛊证,其效如神。
  熟地黄(四两) 白茯苓(三两) 山茱萸(去核) 干山药(炒) 川牛膝(酒炒) 车前子(微焙)牡丹皮(酒洗炒) 泽泻(炒) 肉桂(去皮,各二两) 熟附子(五钱)为末。蜜丸桐子大,空心白汤下。
  土为万物之母,水为万物之源,身中所最重者也。若脾虚则土不能制水,肾虚则水不能安位,故逆行而泛滥于皮肤,妄加攻逐,祸不旋踵。八味丸脾肾要药,佐以车前泄太阴之水,佐以牛膝,开少阴之窍,则小便行而胀自已,且有益于真元也。
  
  八物肾气丸
   平补肾气,坚齿驻颜。
  熟地(八两) 山茱萸 山药(各四两) 牡丹皮 泽泻 白茯苓(各三两) 肉桂(去皮) 五味子(各一两)为末蜜丸。每用六七十丸,空心白汤下。
  
  逍遥散
   治血虚烦热,肢体疼痛,口干盗汗,嗜卧,月水不调,寒热如疟,痰嗽骨蒸。
  白茯苓 白术(土炒) 当归 白芍(酒炒) 柴胡(各一钱) 甘草(五分) 薄荷(八分)煨姜煎服。本方加山栀、牡丹皮名加味逍遥散。
  肝虚则血病,归芍养血而敛阴,木盛则土衰,术草和中而补土,柴胡升阳散热,合芍药以平肝,使术得条达,茯苓清热利湿,令心气安宁,煨姜暖胃祛痰,能调中解郁,薄荷搜肝泻肺,理血消风,诸证自已,所以有逍遥之名。
  
  补中益气汤
  人参 白术 炙黄 炙甘草 广陈皮 升麻 柴胡 当归身 姜枣引。
  归脾汤 治思虑伤脾,不能摄血,健忘怔忡,惊悸不寐,心脾作痛,嗜卧少食,大便不调,身痛及盗汗,月经不调。
  人参 白术(土炒) 白茯苓 龙眼肉(去核) 酸枣仁(炒,各二钱) 远志(去骨) 当归身(各一钱) 木香(生用) 炙甘草(各五分) 炙黄 (一钱五分) 姜水煎服。
  心藏神而生血,脾藏意而统血,思虑太过,则两脏受伤,而血不归经。心血不足,则健忘怔忡,惊悸不寐;脾血不足,则嗜卧少食,体倦肢痛,不能统血,遂致妄行,甚则气郁而心脾作痛,在女人,则带下而月经不调。兹取参、苓、 、术、炙草,甘温可以补脾;龙眼、枣仁、归身、远志濡润可以养心;佐以木香者,盖思虑所伤,三焦气阻,藉其宣畅调气舒脾,则气和而血和。且平肝可以实脾,而血之散于外者,悉归中州而听太阴所摄矣,故命之曰归脾汤。
  
  理中汤
   脏腑中寒,四肢强直。
  人参 炮干姜 炙甘草 白术(各等分) 水煎服。
  
  附子理中汤
   治脾胃虚寒,饮食不化,或手足厥冷,肠鸣切痛,或痰气不利,口舌生疮,或呕吐泄泻等证。
  即人参理中汤加熟附子。
  人有元阳,命曰真火,此火一衰,则不能生土,而资生之本大虚。今以附子回少火,干姜暖中州,而参、术、甘草为之补气,气旺则火足,而脾土自能健运。经曰:气主煦之。又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即补火之谓也。夫心上肾下,肝左肺右,而脾独居中,中气空虚,四脏不能相生,得此方以理之,则万物之母安,而四脏皆得禀矣,故曰理中汤。去参术即名四逆汤,为四肢厥者设也。
  
  生脉散
   生津止渴,治热伤元气,气短倦怠,口干出汗。
  人参(一钱) 麦门冬(二钱) 五味子(八分) 水煎服。
  火气赫曦,则金为所制,而绝寒水生化之源,故气短倦怠出汗者,皆手太阴本证也。人参补气为君,所谓损其肺者,益其气也;五味子酸敛,能收肺家耗散之金;麦门冬甘寒,濡肺金燥枯之液。三者,皆扶其不胜,使火邪不能为害也。司天属火之年,时令燥热之际,尤为至要之药。
  
  参苓白术散
   健脾养胃。
  人参(去芦) 广陈皮 砂仁(各一两) 白茯苓(蒸二两) 白术(土炒四两) 扁豆 山药 薏苡仁 莲子肉(各三两) 神曲 炙甘草(各五钱)磨细,每服三钱,白汤调服。
  
  乳香黄 汤
   治痈疽发背,诸毒疔疮,疼痛不可忍者,或未成者速散,已成者速溃,败腐脓毒,不假刀砭,其恶肉自然脱下,并治跌打损伤,筋骨疼痛。
  人参 白芍 没药(去油) 当归 乳香(去油) 黄 熟地 罂粟壳(蜜炙,去筋) 甘草川芎 陈皮白水煎,量病上下,分前后服。
  
  托里定痛散
   溃后血虚,疼痛不可忍者。
  熟地 当归 白芍 乳香(去油) 没药(去油) 罂粟壳(蜜炙去筋) 川芎 肉桂 白水煎。
  
  托里内补散
  (冯氏) 十全大补汤加金银花、白芷、防风各等分,水煎服。
  
  人参养荣汤
  (《正宗》) 溃疡发热恶寒,或四肢倦怠,肌肉消瘦,面目痿黄,呼吸短气,饮食无味,不能收敛,或气血原不足,不能收敛,大疮愈后,宜多服之,不变他证。
  即十全大补汤去川芎加陈皮、远志、五味子。
  
  圣愈汤
   溃疡脓水出多,气血虚极,脉细空而无力,以致心烦不安,睡卧不宁,或五心烦躁等证。
  即四物汤加人参、黄 。
  
  保元大成汤
   溃疡,元气素虚,精神怯弱,或脓水出多,神无所主,以致睡卧昏倦,六脉虚细,手冷身凉,便溏或秘,胸膈或宽不宽,舌虽润而少津,口虽食而无味,疮弦不紧,肉色微红,总由不足,大补堪题。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当归 白芍 黄 熟附子 山萸肉 砂仁 北五味 陈皮 广木香 炙甘草姜枣引,食远服。服至精神回,手足暖,脾胃醒,肉色红为度。凡见此等证候,乃真气虚脱,已欲变坏之病,非此不回也。
  
  独参汤
   溃后脓水出多,气血虚极,或恶寒,或发热,或自汗冷汗,或手足指甲青冷,或身凉脉细。
  人参(二两切片)作一剂,水二盅,枣十枚,煎一盅徐徐服之,若煎至稠浓,即为膏矣,作三次用,温酒化服亦可。
  
  清震汤
  (《正宗》) 溃疡,脾胃虚弱,或误飧生冷,或气恼劳役,或入房梦遗,致火邪乘入中脘,乃生呃逆,宜急服之。
  人参 陈皮 半夏 炙甘草 益智仁 香附 柿蒂 熟附子 泽泻姜枣灯心引,如手足不冷去附子不用,如口干便燥火呃者,去附子加川连五分。
  
  托里黄 汤
   治气虚作渴。
  嫩黄 (蜜炙六钱) 甘草 天花粉(各一钱)水二盅,煎八分,频服。加人参一钱尤妙。
  
  黄 六一汤
   当服此药,终身可免痈疽之疾,治渴补虚。
  绵黄 (去芦,六两。一半生,一半焙,一半盐水润,饭上蒸三次,焙干,锉细) 粉甘草(一两。一半生锉,一半炙黄)水煎服亦可,或为细末,每服二钱,早晨日午以白汤调服,初服酒调亦妙。
  
  止痛当归汤
   治脑疽背疽,穿溃疼痛。
  当归 生地 白芍 人参 炙甘草 官桂(各等分) 黄 水煎服。
  此足阳明厥阴药也。当归、生地活血凉血,人参、黄 益气补中,官桂解毒化脓,毒化成脓,则痛渐止,芍药和脾,酸以敛之,甘草扶胃,甘以缓之,则痛自减矣。
  
  参术地黄膏
  (《正宗》) 痈疽发背等证,大脓后,气血大虚,急宜用此。
  上好人参(半斤。切片,用水五大碗,砂锅内慢火熬至三碗,将渣再煎汁一碗,共享密绢滤清,复熬稠浓,将瓷罐收贮,听用之耳) 云片白术(六两,熬同上法) 怀庆地黄(六两,熬同上法)以上三膏各熬完毕,各用磁盖碗盛之,顿入水中,待冷取起,盖勿泄气,如患者精神短少,懒于言动,短气自汗者,以人参膏三匙,白术膏二匙,地黄膏一匙,俱用无灰好酒一杯,顿热化服。如脾气虚弱,饮食减少,或食不知味,或已食不化者,用白术膏三匙,人参膏二匙,地黄膏一匙,好热酒化服。如患者腰膝酸软,腿脚无力,皮肤手足粗涩枯槁者,用地黄膏三匙,人参、白术膏各二匙化服。如气血脾胃相等,无偏胜者,三膏各二匙,热酒化服。此膏用于清晨,并临睡时,各进一次,自然强健精神,顿生气血,新肉易生,疮口易合,任疮危险势大脓多者,可保终无变证。如夏炎天热,恐膏易变,分作二次熬用亦好。愈后能服,须发变黑,返老还童。以上诸方,功难尽此。
  
  八仙糕
  (《正宗》) 痈疽脾胃虚弱,精神短少,饮食无味,食不作饥,及平常无病久病,但脾虚食少,呕泄者并妙。
  人参 白茯苓 山药 芡实 莲子肉(各六两) 糯米(三升) 梗米(七升) 白蜜(一斤) 白糖霜(二斤半)上将人参等五味各为细末,又将糯粳米亦为粉,与上药末和匀,将白糖和蜜汤中顿化,随将粉药乘热和匀,摊铺笼内,切成条糕蒸熟,火上烘干,瓷器密贮。每日清早用白汤泡食数条,或干吃亦可。但遇知觉饥时,随用数条甚便。服至百日,轻身耐老,壮助元阳,培养脾胃,妙难尽述。
  
  八仙糕
  (郑氏秘方) 治脾泄肾泄,并远年休息痢神效。
  菟丝子 鱼膘(切片,干面炒珠) 山药(炒) 芡实(炒) 白茯苓 建莲肉(去心炒) 薏苡仁(炒) 白扁豆(炒,各四两) 谷芽(炒八两) 粳米(炒黄,十八两) 锅巴(三十六两)共磨细末,每早用开水入白糖少许调服一二两,屡建奇功。
  
  胃爱丸
  (《正宗》) 治溃疡脾胃虚弱,饮食诸味不喜,屡用开胃进食之药不效者,此脾崩之象,宜服此丸,进食为吉。
  清河人参(一两) 云片白术(鲜白者,米泔浸去涩水,切片晒干,同麦芽拌炒,一两) 怀庆山药(肥大上白者切片,用男乳拌湿,候润透,晒干微焙,一两) 上白茯苓咀(一两。一分浓片,用砂仁二钱同茯苓合用,内饭上蒸熟,只用茯苓) 甘草(炙,三钱) 白豆蔻仁(三钱) 真广陈皮(用陈老米先炒黄色,方下陈皮同炒,微燥勿焦,六钱) 建莲子肉(去心去皮,切片,五钱) 真小紫苏(蜜拌透,晒干微蒸片时,连梗叶切片,五钱)上为细末。用老米二合,微焙研粉,泡荷叶汤打糊丸梧子大。每服八十丸,清米汤不拘时服。
  
  红铅造化丹
  (《正宗》) 治痈疽元气不足,软陷不起发,或已发复被风寒内外所侵,以致疮毒下陷,变为阴塌不痛者,急宜服此,亦可转阴为阳,返出毒瓦斯复肿为吉。
  人参 白茯苓 山药(各一两) 辰砂 寒食面(各七钱五分) 红铅(另有取法,三钱) 枯矾甘草(炙五钱) 冰片(六分) 麝香(八分) 乳粉(二钱。用头生男乳,每盘内用一小盅,晒干刮取收之)上各研细,方为一处共研极细。用白蜜二两,头生男乳一大杯,慢火重汤内用磁碗顿蜜,滴水不散为度。候稍温和,入前药,软硬得宜,丸如龙眼核大,金箔为衣,瓷罐收贮,或以蜡固亦妙。每用一丸,好热酒一杯化药,食远服之,用浓绵帛复暖患上,其热如蒸,疮必复起作痛,乃此丹之效也。诸证呕吐、怔忡、泻痢,屡药不瘥,异证并效。大率心经之病,石菖蒲。
  肝经之病,远志肉。脾经之病,生姜。肺经之病,麦门冬。肾经之病,五味子。各随五经之症用引,煎汤化服,其应如响。修合时务要端午、天医、黄道日为佳,制药时,忌妇人、鸡、犬、生人、异物,预期斋戒,诚心多灵。
  附载取红铅法:女子十四岁而天癸至,此阴中之真阳,气血之元禀,遇此将行时,两腮先若桃花之状,阳献阴藏,其经只在半月之里必来。预用白绵 一尺五寸洗净,时常用棉带一条束脐下,绵 两尖头,前后系带上,中间常兜阴器,小便时解一头,便罢即系之,经至尽染 上。取初至红铅一颗,大如鱼眼,红色明亮如珠,此为接命至室,随与好酒一杯和服,一时后如醉不醒,只以人乳饮之,一日后自生。已后能绝房事者,延寿一纪。余经换 兜取,阴干浸上白童便内片时,其经自然脱下,取置磁盘内,阴干听用。如不升炼者,谓之坌红铅,亦可补益虚劳,接续命脉。如次经已后,但未破身者,俱可取聚,阴干磁盏升炼色如紫霜一般,合入三元丹内,人乳服之,接命长年,却除百病。此方神秘,不宜轻泄,故不可传。但取红铅之女,生平爱惜,饱暖适时,无拘束者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