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疡医大全
疡医大全
二仙散
(黄宾江) 发背痈疽,未成已成,已溃未溃,痛不可忍者。
白芷(未溃用一两,已溃用五钱) 贝母(未溃用五钱,已溃用一两)作一剂,水酒同煎服。
琥珀蜡矾丸
(《正宗》) 痈疽已成未溃之际,恐毒瓦斯不能外出,必致内攻,预服此丸,护心护膜,散血解毒。
生明矾(一两二钱) 雄黄 朱砂(各一钱二分) 琥珀(一钱同灯草另研极细)研细用黄蜡一两,蜂蜜二钱,铜勺内熔化,离火片时,候蜡四边稍凝时,方入上药搅匀,共成一块,用时将药火上微烘,众手急圆小寒豆大,以朱砂为衣,瓷罐收贮,每服二三十丸,白汤食后送下,病甚者早晚日进二次,其功最效。(有用黄蜡二两,明矾一两为丸,亦名蜡矾丸,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前酒下,未破即消,已破即合,有种遍身生疮,状如蛇头,服之立效,盖心为君主之官,不易受邪,凡痈疽及蛇犬所伤,毒上攻心,则命立倾,此药能防毒瓦斯内攻,解毒定痛)
秘授蜡矾丸
(淮安杨秘) 有定痛生肌,化脓浓膜,解毒去秽之功。
黄蜡 白矾(各胡桃大一块研) 银朱(一钱) 蛇蜕(一条,阴阳瓦焙研)先将蜡熔化,入蜂蜜少许,再下生矾、蛇蜕、银朱研末搅匀,将铜勺放滚水内,急手丸如桐子大,如遇患者,先令洗浴,饮热酒数杯,初服二十一丸尽量饮醉,被盖取汗。初起即消,已成疼痛不可忍者,服之可止一半,已溃服之,必出稠浓黄脓,看人虚实与服,头一日服二十一丸,第二日只服十九丸,逐日降序两丸,服至一丸为止,奇效如神。
透脓散
诸痈疽疮及贴骨痈,不破者不必用刀针,以此服之,不移时其脓自透,屡验。
蛾口茧子(一枚,烧存性研末)酒调服,只用一枚,不可多用,如误用二三枚,即出两三个头,慎之。
透脓法 黄蜡熔化乘热捻如大麦样,两头俱要尖,用酒或白汤吞服一粒,其头自破。
至验金针散
(《启玄》) 治痈疽疮肿,已破未破,用之直达溃所。春月取皂角针不拘多少,半青半黑的灰火内炮干为末,看疮上下,分食前后服之,每服二三钱,好酒调服,取汗为度。如疮在头顶者,用树梢上的,如背痈取树身上向阳处的,如便毒、悬痈取树芽内的。此取象之义,即有所归附焉。
护心丹
(《正宗》) 患井疽宜多用,他证亦宜。
绿豆粉(二两) 乳香(去油一两) 炙甘草(五钱) 辰砂(水飞二钱)乳细白汤调服三钱。(蒋示吉照本方加远志肉、甘草水泡,炒为末一两五钱,亦名护心丹。)
护心丹
(李嗣立) 凡痈疽三日内宜连进十服,方不变证,使毒瓦斯外出。稍迟内攻,渐生呕吐或鼻生疮菌,不食则危矣,五日后亦宜用。
真绿豆粉(一两) 乳香(去油,灯心灰同研,五钱)用生甘草浓煎汤调下一钱,时时呷之,若毒瓦斯冲心,有呕吐之证者,大宜服此。(澄按:绿豆之性,可能消肿解毒,乳香消诸痈肿毒,服之一二次,生满疮孔中,真圣药也。)
卷九论补法
周文采曰:经云:虚者补之。凡痈疽已成,不分部位,但根脚散漫,顶不高尖,气虚补气,血虚补血,加银花、甘草节、白芷、桂心等药,使顶自高尖,根窠收束,易溃易脓,如已溃之后,脓血出多,则当峻补气血,庶易于收口也。
卷九论桑木灸法
陈实功曰:凡疮破已久,脓血多出,气血败坏,不能得愈者,十常八九,又因色欲令疮腐,而多生歹肉存而不长新肉,以败肉滑而时出清水,亦有不得其治法,虽数岁不能愈者,内宜服补中益气加托毒药外,以药水洗净,而桑条晒干,一头烧着吹灭焰,以火在于疮口稍远灸之,勿令痛,亦不可太远,远则无益,灸令热而微痒为妙。日灸数次,亦不为多,灸后少刻以长肉生肌膏贴,方能取效神速也。(《正宗》)
卷九论神妙拔根法
陈实功曰:凡脑疽发背阴证,初起不肿高,不 热,灸不疼,其病将来难治,必致坏人。十日以前,用披针当顶插入,知痛处方止,随用蟾酥条插至孔底,每日二条,膏盖三日后,加添插药。其根高肿作疼,外用神灯照法,助阴为阳,插照七日,其疮裂缝流脓,至十三日其根自脱。如日多,根深蒂固,不能脱者,披针取之,内用玉红膏,不脱者自脱,不敛者自敛,此法百人百活,再无不愈者哉。《(正宗》)
卷九论疮疡去腐肉法
薛立斋曰:夫疮疡之证,脓成者,当辨其生熟浅深;肉死者,当验其腐溃连脱。
丹溪云:痈疽因积毒在脏腑,当先助胃壮气为主,使根本坚固,而行经活血佐之,令其内消。余常治脉证虚弱者,用托里之药,则气血壮而肉不死,脉证实热者,用清热之剂,则毒瓦斯退而肉自生。凡疮聚于筋骨之间,肌肉之内,因气血虚弱,用十全大补汤壮其脾胃,则未成自散,已成自溃,又何死肉之有!若不大痛,或不痛,或不赤,或内脓不溃,或外肉不腐,乃气血虚弱,宜用桑枝灸,及十全大补加姜桂,壮其阳气,则四畔即消,疮头即腐,其毒自解,又何待于针割!若脾胃虚弱,饮食少思,用六君倍加白术,壮其荣气,则肌肉受毒者自活,已死者自溃,已溃者自敛。若初起或因克伐,或犯房事,以致色黯而不痛者,乃阳气脱陷,变为阴证,急用参附汤温补回阳,亦有可生。
窦汉卿曰:凡取腐肉,先用猪蹄汤洗净,以去其垢,方见新旧之肉,看其果腐烂者,用钩摘定,轻手徐徐忍臭气割之,切不可误伤新肉,以致鲜血淋漓,切勿急骤,多加工夫,割取毕,上灵药,外用膏贴,明日如有末尽之腐,仍照法去之。(《全书》)
卷九论死肉当去
申斗垣曰:凡痈疽杖毒,及杨梅结毒, 疮、便毒、疔疮等,内多有死肉停蚀好肉,若痛难禁,若不早去,愈加腐烂,正谓之恶如野狼虎,毒似蛇蝎,有伤性命,恐致不救。当视其缓急,死肉大小,或以针刀割去,缓以腐肉绽子,或末药膏药贴之,以平为期,后上生肌长肉等药上之,内服大补汤丸等剂而愈。世多庸俗,只知敷贴长肉生肌等药为神,殊不知有死肉为害,反加腐烂是也。如不去净,亦不能得愈,宜熟玩之。(《启玄》)
卷九论汤洗法
程山龄曰:煎好猪蹄汤,绢片滤去渣,俟汤半温,再用方盘盛汤,安放疮下,随以软绢淋汤疮上,并入孔内,轻手捺尽内脓,庶败腐宿脓随汤而下,以净为度;再以软帛叠成七八重,勿令太干,带汤覆于疮上,以手轻盈旋按片时,帛冷再换,如此洗六七次,自然痛减毒消,洗时避风及人口气。(《十法》)冯鲁瞻曰:夫痈疽已溃,日用猪蹄汤淋洗,将愈之际,三日一次。(《锦囊》)王肯堂曰:溃疡宜洗,若非行补接之药,以实其内,窃恐淋洗有一时之快,少顷恐病体自觉疲惫,有不耐烦之意,非虚而何?可不先议补接乎?(《准绳》)又曰:洗漏疮,当用干艾作汤,投白矾末二三钱,洗疮口,盖人血气冷,必假艾力以助阳,而艾性亦能杀虫也。(此疮漏不可遽合,结毒实虫所为之者。)陈良甫曰:若痈久不合,其肉白而脓少者,此气血俱虚,不能潮运,而疮口冷涩也。每日用艾叶一把煎汤,避风热洗,及烧松香烟熏之,或用猪蹄汤洗之,更以神异膏贴之,必须守禁调理,否则不效。
唐元祯曰:凡背疮,腐肉不去,不用刀割,用降香煎汤,不可用手洗,将汤入酒壶内淋于疮上,以新羊毛笔扫之,拭干,再用巴豆炒黑,捣成膏,搽数次,腐肉自去,新肉自生。
卷九痈疽汤洗门主方
猪蹄汤
(《正宗》) 治痈疽已溃流脓时,用此汤洗,消毒瓦斯,去恶肉,回死肌,润疮口,又能散风消肿,腐尽则已。
羌活 当归 赤芍 黄芩 白芷 甘草 露蜂房(各等分) 猪前蹄(一只)上为粗末,看疮疽大小用药多少,先将猪蹄用白水六碗煮,蹄软为度,将汁滤清,吹去汁上油花,用药一两投于汁中,再用微火煎十数沸,密绢滤去药渣,候汤半热,将软绢蘸汤淋于疮上,轻手挹去瘀脓腐肉,其恶物随汤而下,洗讫,以绢帛挹干,按法如式,次第用药。
防风汤
(《十法》)防风 白芷 甘草 赤芍 川芎 当归尾(各二钱) 连须葱(去尾五根)先将雄猪前蹄煨十数沸,吹去浮油,滤取三大碗,入药煎熟,以绢片蘸汤淋洗,其深曲处,以新羊毛笔洗之,软绢拭干,再上丹药。
洗方
(《十法》)当归 独活 白芷 甘草(各二钱) 葱头(五个)水三碗,煎至药烂,滤清,以绢帛蘸汤挹净疮上,随搓贴红黑二膏。洗时切忌风寒为要。如背疮轻浅易治者,以此代猪蹄汤,其功亦效。
洗方
陈冬瓜瓤子煎洗。
洗药神硝散
(《集验》) 专治痈疽溃烂臭秽。
蛇床子(二两研破) 朴硝(一两)和匀,每用三钱,水一碗,煎三五沸,通手洗之。
卷九痈疽溃疡门主方
参 内托散
(丹溪)金银花(五钱) 黄 (酒炒三钱) 远志肉(甘草汤泡焙) 炙甘草(各一钱五分) 牡丹皮(一钱)川芎 陈皮(各五分) 当归(二钱) 人参(听用) 大枣五枚水煎服。
丹溪曰:痈疽未溃,以疏托解毒为主。已溃以托补元气为主。此二语,可为外科枢要。
四君子汤
治一切阳虚气弱,脾衰肺损,面色枯白,饮食少思,四肢无力,体瘦面黄,皮聚毛落,脉来细软。
人参 白术(土炒) 白茯苓(各二钱) 甘草(炙一钱)姜枣水煎服。
脾者,万物之母也。肺者,气之母也。脾胃一虚,肺气先绝,脾不健运,故饮食减少,则营卫无所资养。脾主肌肉,故体瘦面黄。肺主皮毛,故皮聚毛落。脾肺皆虚,故脉来细软也。是方以人参补五脏之元气,白术补五脏之母气,茯苓致五脏之清气,甘草调五脏之乖气,四药皆甘温,甘得中之味,温得中之气,犹之不偏倚之君子也。展布德泽,以行春之令,经曰:气主煦之。是也夫。
四物汤
治一切血虚,日晡发热。
生地黄 当归(酒炒各三钱) 白芍药(二钱) 川芎(一钱五分) 水煎服。
经曰:血主濡之,四物皆濡润之品,故为血分主药。地黄甘寒,入心肾,以沃血之源。当归辛温,入心脾,而壮主血摄血之本。芍药酸寒入肝家,而敛疏泄之血海。
川芎阴中之阳,可上可下,通足三阴而行血中之气。然吴氏曰:失血太多者,禁勿与之,四物皆阴,阴者,天地闭塞之令,非所以生万物者也。本方加牡丹皮、山药、白茯苓、麦门冬、玉竹退虚热至效。
八珍汤
治气血俱虚,恶寒发热,烦躁作渴,大便不实,饮食不进,小腹胀痛,眩晕昏愦等证。
人参 白茯苓 白术 生地黄 川芎 白芍药 当归 炙甘草姜枣水煎服。
气为卫属阳,营为血属阴,此人身中之两仪也。纯用四物则独阴不长,纯用四君子则孤阳不生,二方合用,则气血有调和之益,而阴阳无偏胜之虞矣。经曰:气血正平,长有天命。
十全大补汤
人参 白术(土炒) 黄 (蜜炙) 熟生地(酒炒各二钱) 白芍药 炙甘草 川芎(各八分)当归(一钱五分) 肉桂(去皮五分) 白茯苓(一钱)水煎服。
丹溪曰:实火可泻,芩连之属;虚火可补,参 之属。凡人根本受伤,虚火游行,泄越于外,若误攻其热,变成危证,多致难救。此方以四物补血,四君子补气,又加黄 助阳固表,肉桂导火归原。薛立斋曰:饮食劳倦,五脏亏损,一切热证,皆是无根虚火,但服此汤,固其根本,诸证悉退。《金匮》曰:虚者十补勿一泻之。此方是也。此方乃扶危定倾之大药,为收功保命之金丹。
六君子汤
治气虚脾热,食少痰多。
人参 白茯苓 白术(土炒) 广陈皮 半夏(制熟,各二钱) 炙甘草(一钱)姜枣水煎服。
半夏燥痰治痰之本,陈皮利气泄痰之标,标本既得,攻补互行,补而不滞,攻而不峻,故曰六君子。经曰:壮者,气行则愈。怯者,着而为病。六君子者,壮其气矣,气壮则升降自如,清以奉上,浊以归下,尚有何物可停为滞耶?本方加藿香、砂仁名香砂六君子汤,其用稍峻者矣。
香砂六君子汤
理脾化痰,温胃进食,止呕。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制半夏 广陈皮 藿香 砂仁 炙甘草姜枣水煎服。
藿香正气汤
散风寒,消饮食,止呕吐,定泻痢。
白术 陈皮 半夏 桔梗 砂仁 藿香 苏叶 白芷 甘草 白茯苓 浓朴 姜 水煎服。
六味地黄丸
治肾经不足,发热作渴,小便淋秘,气壅痰嗽,头目眩晕,眼花耳聋,咽燥舌痛,齿牙不固,腰膝萎软,自汗盗汗,诸血失音,水泛为痰,血虚烦躁,下部疮疡,足根作痛等证。
熟地黄(八两酒煮杵膏) 山茱萸(酒润去核炒) 干山药(炒黄各四西) 牡丹皮(酒洗微炒) 白茯苓(人乳制焙) 泽泻(淡盐酒拌炒,各三两)为末蜜丸如桐子大,空心,淡盐汤下四钱。
按:肾恶燥,脾恶湿,补阴药中多是湿药,肾虚而脾胃壮实者宜,若脾肾两虚则不可也。惟此六味丸、八味丸及八物肾气丸专补肾虚,兼理脾胃,不湿不燥,于脾肾两虚者,甚得其宜矣。肾者,水脏也。水衰则龙雷之火无畏而亢上,故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地黄味浓,为阴中之阴,补肾填精以为君。山茱味酸归肝,乙癸同治之义,且肾主闭藏而酸敛之性相宜也。山药味甘归脾,安水之仇,故用为臣。丹皮亦入肝,其用主宣通,所以佐茱萸之涩也。茯苓亦入脾,其用主通利,所以佐山药之滞也。且色白属金,能培肺部,又有虚则补母之义。至于泽泻,有三功焉!一曰利小便,以清相火,二曰行地黄之滞,引诸药速达肾经,三曰有补有泻,无喜攻增气之虞,故用为使。此方为益肾之圣药,而昧者薄其功缓。盖用药者,有四失也:一则地黄非怀庆则力浅,一则地黄非九蒸则不熟,一则疑地黄之滞而减之则君主弱,一则恶泽泻之渗而减之则使者微。蹈是四失,焉望其药之有功乎?本方加黄柏、知母各二两,名知柏八味丸,治阴虚火动,骨痿髓枯。王冰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也,尺脉旺者宜之。本方加五味子三两名都气丸,治劳嗽。本方加五味子二两,麦门冬三两名八仙长寿丸,再加紫河车一具,并治虚损劳热。本方加杜仲、牛膝各二两,治肾虚腰膝酸痛。本方去泽泻加益智仁三两,治小便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