疡医大全

  
  人参黄 汤
   治溃疡虚热,不睡少食,或秽气所触作痛。
  黄 (蜜炙) 人参 白术(土炒) 当归身 苍术(炒) 麦门冬 升麻 五味子(炒) 神曲广陈皮 甘草(各五分) 黄柏(酒拌,炒三分)姜枣引煎服。
  
  内补黄 汤
   治痈疽发背,溃后虚弱无力,体倦懒言,精神短少,饮食无味,自汗口干,脉涩不睡。
  人参 白茯苓 黄 (蜜炙) 当归身 肉桂 远志肉(炒) 川芎 麦门冬 熟地白芍药(各一钱) 甘草(五分)姜枣引,煎,食远服。
  
  托里清中汤
   痈疽脾胃虚弱,咳嗽痰气不清,饮食少思。
  人参 白茯苓 白术 半夏 陈皮 桔梗(各一钱) 麦门冬 五味子 甘草(各五分)姜枣引,煎,食远服。
  
  托里和中汤
   痈疽中气虚弱,饮食少思,肿不消,溃不敛。
  人参 白茯苓 白术 陈皮 半夏 炮姜(各一钱) 广木香 甘草(各五分)姜枣引,煎,食远服。
  
  托里建中汤
   痈疽元气素虚,或因寒凉,损伤脾胃,饮食少思,凡飧无味,或作呕泄泻,急服以健中气。
  人参 白术 白茯苓(各一钱) 半夏 炮姜(各一钱) 甘草(五分) 熟附子(八分)煨姜三片、枣二枚煎,不拘时服。
  
  托里温中汤
   痈疽阳弱阴寒,脉虚身冷,或疮为寒变,反致不疼,或脓水清稀,心下痞满,肠鸣腹痛,大便微溏,食则气短呕逆,不得安卧,时发昏愦。
  白术 广木香 丁香(各五分) 人参 益智仁 干姜(炮) 半夏 陈皮 羌活 白蔻仁 甘草(各一钱) 熟附子(二钱) 白茯苓(二钱)姜枣引,煎,不拘时服。
  此方与旧不同,余制此,尝治痈疽阴证及杂证阳气脱陷,与寒气逼阳于外者。发热烦躁,口干作渴,投以姜附之类,津液顿生,烦热顿退,其应如响。
  
  醒脾益胃汤
   溃疡脾胃虚弱,过伤饮食生冷,以致胸膈不宽,四肢面目浮肿,及小水不利。
  人参 白茯苓 白术 山药 广皮半夏 老黄米(炒,各一钱) 苍术 浓朴 泽泻 广木香 麦芽 苏子 猪苓 山楂(各五分)姜三片,灯心二十根煎,食前服。
  
  神应异功散
   溃疡阴盛阳虚,发热作渴,手足并冷,脉虚无力,大便自利,至饮沸汤而不知其热者必服之。
  人参 白术 陈皮 白茯苓 当归 广木香 官桂(各一钱) 半夏 丁香 肉豆蔻 浓朴 熟附子(各五分)姜枣引,煎服。
  
  二神丸
   痈疽脾胃虚弱,饮食不消,大便溏泄,并治寻常肾虚脾泄俱效。
  破故纸(四两 微炒香色) 肉果(肥大者,二两生用)用大枣四十九枚,老姜四两,切片水浸枣姜,煮至水干为度,取枣肉为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清米汤送下。
  
  四神丸
   脾胃虚寒,不便不实,饮食不思。
  肉果(面包煨) 五味子(各二两) 补骨脂(四两) 吴茱萸(水浸,炒一两)为末,姜八两,红枣一百枚,煮熟,取枣肉去皮,和丸桐子大,每服四钱,空心米饮下。
  
  
  卷九论生肌法
  汪省之曰:夫肌肉,脾之主也,溃后收敛迟速者,乃气血盛衰使然。世人但知生肌用龙、竭,止痛用乳、没,余谓不然。生肌之法,当先理脾胃,助气血为主,则肌肉自生,岂假龙、竭之属!设若脓未尽,就用生肌,反生溃烂。壮者、轻者,不过复溃,或迟敛而已;怯者、重者,必致内攻,或溃烂不敛者多矣。至于止痛之法,热者清之,寒者温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脓郁不出者开之,恶肉侵蚀者去之。如是则痛自止,岂在乳、没然后痛止乎。(《理例》)薛立斋曰:夫肌者,脾胃之所主,收敛者,气血之所使,但当纯补脾胃,不宜泛敷生肌之剂。夫疮不生肌而肿赤甚者,血热也,四物加山栀、连翘;色白而无神者,气虚也,四君加归 ;晡热,阴血虚也,四物加参术;脓水稀者,气血虚也,十全大补汤;食少体倦,脾气虚也,补中益气汤;烦热作渴,饮食如常,胃火也,竹叶黄汤,不应,竹叶石膏汤;热渴而小便频数,肾水虚也,用加减八味丸料煎服。若败血去后,新肉微赤,四沿白膜者,此胃中生气也,用四君子汤以培补之,则不日而敛,若妄用生肌之药,余毒未尽,而反益甚耳,殊不知疮疡之作,由胃气不调,疮疡之溃,由胃气腐化,疮疡之敛,由胃气荣养。东垣曰:胃乃生发之源,为人身之本。丹溪亦谓:治疮疡当助胃壮气,使根本坚固,诚哉是言也,可不慎欤!(《经验全书》)冯鲁瞻曰:凡肌肉伤而疮口不敛者,用六君子汤以补脾胃为主;或气虚恶寒而疮口不敛者,用补中益气汤以补脾肺;若血虚发热而疮口不敛者,用四物参 以滋肝脾:若脓多而疮口不敛者,八珍汤或十全大补汤以养血气。经曰:脾主肌肉,如前药未应,但用四君、归、 以补脾胃;若更不应,乃下元阳虚,急用八味丸以壮火生土;若脉数发渴者,难治,此真气虚而邪气实也。(《锦囊》)又曰:若败肉去后,新肉微赤,四沿白膜者,此胃中生气也,但用四君子汤以培补之,则不日而敛,盖疮疡之作,由胃气不调,疮疡之溃,由胃气腐化,疮疡之敛,由胃气荣养。
  
  
  卷九论收口法
  程山龄曰:凡痈疽最难收口者,皆由瘀肉夹杂,瘀脓不尽所致。庸工不识,妄用补涩之剂,勉强收口,恐他日内毒复发,更甚于日前。惟将海浮散、玉螺散敷上,堪称至宝,瘀血自脱,不必用刀,新肉自生,又不藏毒,万举万当。大法先用防风汤洗之,或猪蹄汤,若是痔疮,用无花果叶煎汤洗之,再上末药,洗时须避风为主。书云:频将汤洗,切忌风吹。是以更有体虚不能收口者,须内服补药以助之。(《十法》)李东垣曰:若脓血未尽,便用生肌敛疮之剂,务其早愈,殊不知恶肉不尽,其疮早合,后必再发,不可不慎。(《十法》)冯鲁瞻曰:痈疽将敛,宜用膏贴,如毒未尽,不可遽用生肌等剂。(《锦囊》)又曰:痈疽将安,宜补气血,肌肉易生,若进寒凉,便难长满。
  
  
  卷九痈疽门生肌丹散膏方
  
  生肌散
  (《锦囊》) 生肌长肉,神效。
  珍珠(生研) 大冰片(各二分) 象皮(切框,瓦灰拌,炒珠) 上白蜡(各一钱) 乳香(箬上烘燥) 瓜儿竭 没药(箬上烘燥) 铅粉(各五分) 轻粉(真扫盆者,四分) 儿茶(三分)共乳极细,先用猪蹄汤或浓茶洗尽,用少许掺之。
  
  生肌散
  人参 西牛黄 珍珠 琥珀 熊胆 乳香(去油) 没药(去油,各二两) 芦甘石( ) 海螵蛸 龙骨 石膏( ) 轻粉(各五钱) 杭粉(二两)共乳极细,入冰片五分,再乳千下,瓷瓶密贮,每用少许,收口如神。
  
  八宝丹
  珍珠(布包,入豆腐内煮一伏时研细。如治颠顶,十手指尖,十足指尖,龟头,此二十一处,非圆滚珍珠合药,不能包裹还原,若治痈疽一切疮疡,即饮块珍珠,皆可用也。一钱) 牛黄(五分) 象皮(切片)琥珀(灯心同乳) 龙骨( ) 轻粉(各一钱五分) 冰片(三分) 芦甘石(银罐内 红,研细,三钱)共乳极细,瓷瓶贮,每用少许,生肌长肉,收口如神。
  
  神妙生肌散
  (龚敏中)乳香(去油) 赤石脂 儿茶 海螵蛸 血竭 鳖甲 黑铅(各一钱) 硼砂(生肌全在此味)没药(各二钱。初起加黄柏一钱,作痒加白芷一钱。)先将黑铅加水银一钱同煎化,再将前药研细入于铅汞内,研极细掺之。
  
  生肌散
  红升丹(一钱) 血竭 海螵蛸 象皮(焙焦) 黄丹 轻粉(各三钱) 赤石脂 儿茶紫河车( ,各五钱) 乳香(去油) 没药(去油,各二钱。疮口红热加珍珠二钱,疮口寒白加肉桂一钱,疮口虚陷加人参二钱)共乳极细末,掺上膏贴。
  
  珍珠十宝膏
   治痈疽大毒,及刀伤斧砍,咬伤杖疮,生肌定痛,百发百中。
  珍珠(一钱,豆腐包煮) 轻粉 杭粉(各五钱) 潮脑(四钱) 乳香(去油) 没药(去油,各二钱) 白蜡(八钱) 琥珀(八分) 冰片(三分)先将猪板油四两,入锅熬化去渣,再入白蜡化尽,离火,入研细珠、轻、杭、乳、没五末,将凝始下冰片、琥珀、潮脑,和匀,冷定收贮,用时以净手心抿脚挑放掌心,溶化涂之,再贴膏药。
  
  生肌玉红膏
  (《正宗》) 专治痈疽发背,诸般溃烂等疮,用在已溃流脓时,先用甘草汤,甚者用猪蹄汤,药汤淋洗患上,软绢挹净,用抿脚挑膏于手掌中,捺化遍搽新腐肉上,外以太乙膏盖之,大疮早晚洗换二次,内兼服大补脾胃暖药,其腐肉易脱,新肉即生,疮口自敛,此乃外科收敛药中之神药也。
  白蜡 当归身(各二两) 白芷(五钱) 瓜儿竭 轻粉(各四钱) 紫草(二钱) 甘草(一两二钱) 真麻油(一斤)先将白芷、甘草、当归、紫草四味,入油内,浸三日,大杓内慢火熬药枯色。(若熬太枯,其油则黑。)细绢滤清,将油复入杓内煎滚,下整块血竭化尽,次下白蜡,微火化尽,先用茶盅四双,预顿水中,将膏分作四处,倾入盅内,候片时,方下研细轻粉,每盅投和一钱搅匀,候至一伏时取起,绵纸复好,勿犯灰尘,本方不得加减,致取不效。
  
  太素膏
  (《说约》) 凡疮久不收口,是元气虚极,急投大补汤剂内托,外用此法。
  轻粉(三钱) 冰片(五分)乳细,用猪脊髓调匀,摊绢帛粘贴必效。
  
  猪脑膏
  (广城黎医士) 公猪脑子一个,放锅内,好陈醋泡透,文武火煮成膏药样取出,细布摊,随疮大小贴之,先将小米泔水洗净疮上,贴膏二三日,揭看内生肉芽,再用小米泔煎洗,又贴三五日,肌肉长平,忌房劳、怒气、发物。
  
  玉容膏
   诸恶疮久不收口,以及 疮。
  败龟版(一两) 胎发 猪毛 羊毛 鹅毛 鸡毛(各四两) 牛油 猪板油 桐油(各二两)飞黄丹(八两炒) 麻油(一斤)同熬枯,滤清,以丹收之摊贴。
  
  白玉膏
   雄猪油半斤入锅内熬去渣,复入锅内熬滚,投白蜡、黄蜡各二钱化尽,再入铅粉五钱,轻粉、儿茶各一钱五分,乳香、没药去油各一钱,搅匀摊贴。
  贴久不收口诸疮膏 猪板油一两熬化,入白蜡五钱,黄蜡八钱化尽。再入乳香、没药、轻粉末各一钱,成膏搽之。
  
  玉液膏
   发背痈疽溃烂用此生肌止痛。 香油二两,黄蜡一两,化开,入黄丹、寒水石 各一两,研细熔化为膏,摊贴。
  
  当归膏
   生肌止痛,补血续筋。
  当归身 生地(各一两) 白蜡 黄蜡(各一钱) 麻油(六两)入锅内,先将归地熬枯去渣,复熬投二蜡溶化,待温搅成膏。
  
  生肌散
   多年朝东土墙上的白螺蛳壳,取来清水浸透,淘去泥沙,务须洁净,放倾银罐内,炭火 红冷定,研细如霜,加冰片掺上,膏贴收口。
  
  生肌散
  轻粉(一钱) 血竭 儿茶(各一钱) 自死螺蛳(连泥者十个, )研极细加冰片一分收贮,每用少许,男用女乳,女用男乳,调搽三次全愈。
  久不收口者 用人参净口,嚼烂掩疮口上,自敛。
  收口 鲜白荷花瓣夹在书页内,(每日移夹一页,不然要烂。)凡痈疽 疮上生肌药收口时,以此贴之,敛口甚速。如冻疮破烂,贴之亦效。
  
  生肌散
  鲜鹿腿骨(纸包,灰火内煨至黄脆为度,如焦黑则无用矣。)研极细掺疮上,生肌甚速。
  诸疮毒久不收口。
  生铅(二分,敲成薄片,剪如香茶样)每日用铅一分,同核桃细嚼,好酒吞下,三日服完,大便出毒物,其口即收。
  
  
  卷九论背痈头开不住
  王肯堂曰:痈疽发背,皆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之所生。即成之后, 肿疼甚,五七日内,或一头从上开发,或两头开阔,上下侵展不住。帝曰:何气使然?岐伯曰:不善于调养,乃七情之扰,房劳之变,秽气所撞,恶气所袭,皆令开而不住。当以内托大补之剂内,加白蔹、白芨等药服之,外以收敛之药敷贴淋 ,则聚而不开矣。(《准绳》)
  
  卷九论痈疽内肉不合法
  陈实功曰:夫痈疽对口大疮,内外腐肉已尽,惟结痂时,内肉不粘连者,用软绵帛七八层放患上,以绢系紧,将患处压实数次,内外之肉自然粘连一片,长如生成之肉矣。倘患口仍有未完处,再搽玉红膏,其肉自平矣。(《正宗》)
  
  卷九绷缚背疮法
  陈实功曰:夫发背对口大疮等疾,已溃流脓时,冬夏宜绢帛四五层放所贴膏药外,再用棉布见方八寸,四角用蛇皮细带钉之,安盖绢上,以带系在前胸,绷实疮上,庶使疮中暖气不泄,易于腐溃,洗疮时,预备二绷更换,务要患内暖气烘者,此法最善。(《正宗》)澄曰:凡发背溃后,口小内大,大脓已泄,内肉不合,宜用铅片如镜,中凿一眼如钱状,四边锥眼,以针穿缝绵布铺上,夏月则用两层布铺, 上六面钉阔绢带六条,先将膏药盖好,加以新棉,将铅片铺合疮上,先将左右二带系紧胸前,再将左上角带与右下角带,由左肩向右胁下斜系,右上角带与左下角带,由右肩向左胁下斜系,则两层新肉合成一块矣,倘左半边虚处多,右半边实处多,可将膏外衬棉,左半边垫浓些,右半边衬薄些,如右半边虚处多,亦照此法,总在看疮取脓揩洗时,留心察其虚实自明。
  
  
  卷九论生肉
  申斗垣曰:夫疮疡已溃,愈加保护,若不谨慎,恐致败坏,倘七情内乱,怒则伤肝,肝为将军之官,肝主怒,怒气盛则刑脾,脾主肉,脾伤则疮口内胀出,名曰肉, 肉长满,不能自消,若不去之,虽疮愈后,肉高硬积,久亦痒痛,倘生面目之端,形容丑怪,乃不知去此之过也。宜为乌梅烧灰,少加轻粉,一上即平,愈后亦无疮疤也矣。(《启玄》)周文采曰:一曰着水,二曰着风,三曰着怒,四乃庸俗医生以手挤脓核时,用力太重,五乃妄用凉药,凉了疮皮,故生 肉也。(《集验》)澄曰:疮口 肉,患者误食生姜、香蕈、菌子及违犯房帏,均易将良肉 出。更有肩脊生 者,乃挑轻负重挣出,肘腕手指生 者,必是拿甚重物所致,足跟、足指生 者,必是奔走跳动而 。凡视疮毒出脓后,肩脊上膏外加以浓纸或铅片压住,肘、腕、手、足、跟、指等处,膏外须用浓纸或茧壳衬护,薄绢系好,则可免良肉 出,且易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