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明医指掌
明医指掌
泻黄散(见火证。)
清胃散(见火证。)
脾胃中湿
脾胃中湿者,平胃散。脾胃中湿泻痢者,胃苓汤。脾胃寒湿脾泄者,椒术养脾丸。脾湿身肿便涩,五苓散。虚者实脾散,实者十枣汤。
平胃散(方见中湿。)
五苓散(方见中湿。)
胃苓汤(方见中湿。)
椒术养脾丸治脾胃虚冷,心腹胀闷,呕逆泄泻。
麦芽(炒,四两) 白茯苓(四两) 人参(去芦,二两) 苍术(泔浸,晒干,炒燥,二两) 白术(土炒,二两) 干姜(炮,五钱) 砂仁(五钱) 川椒(去目,三钱) 甘草(炙,四钱)
上为末,炼蜜丸,每两作八丸,每服一丸,细嚼,姜汤下。
实脾散治阴水发肿,用此先实脾土。
白术(土炒,一钱) 白茯苓(一钱) 木香(八分) 浓朴(姜汁拌匀,炒燥,八分) 木瓜(一钱) 干姜(炮,八分) 草果(八分) 大腹子(一钱) 甘草(炙,七分)
上锉,一剂,姜三片,枣二枚,水二盏,煎八分,空心服。
十枣汤治悬饮内痛。
芫花(熬) 甘遂 大戟(等分)
上为末,以水一升半,煮大枣十枚,煎至八合,去渣,纳药末,强壮者一钱,虚弱人五分,平旦服之。不下,再加五分,下后以糜弱调之。
按:本方乃泄水散饮之圣药,然有毒,不可轻用。
卷五
伤食证二
【歌】胸膨嗳气为伤食,气口紧盛端可识。所伤仍辨热和寒,元气要分虚与实。
【论】经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故伤食者,气口脉紧盛,左手脉平和,胸膈痞塞,噫气如败卵臭,头疼发热,绝类伤寒,但身不疼为异耳。所伤之物,有辛辣、香燥、炙爆、酒、面、热物者;有伤生冷、鱼腥、水果、寒凉等物者;有壮实人纵饮大嚼者;有虚弱人多食不克化者之不同。更审其所伤多少,酌其元气虚实而消之、导之、攻之、补之,则万举万全而无诛伐太过之失也。
【脉】气口紧盛,为伤于食。食不消化,浮滑而疾。
伤冷物
所伤一切冷物,如鱼腥、瓜果之类,胸中痞满者,二陈汤加香附、砂仁、神曲、红豆,或治中汤,或木香见丸,仍用炒麸皮熨之。
二陈汤(方见痰证。)
治中汤(方见脾胃。)
木香见 丸巴豆霜(五分) 京三棱(一两) 神曲(炒黄,一两) 木香(二钱) 香附(五钱,炒熟) 石三棱(五钱,去皮,与京三棱共煨) 升麻(三钱) 柴胡(三钱) 草豆蔻(面裹,烧熟,取仁五钱)
上为细末,汤浸 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二十丸,白汤下,量所伤多少服之。
伤热物
所伤热物,如姜、椒、蒜、韭、酒、面、炙爆、煎炒、犬肉、辛辣之类,致心下痞满作痛者,三黄枳实汤,或二陈加芩、连、山楂、枳实、神曲、麦芽。食已下,大便不通,大承气汤下之。
三黄枳实汤黄芩(一钱) 黄连(一钱) 大黄(煨,一钱) 枳实(二钱) 浓朴(五分)
甘草(五分)
上锉,一剂,水二盏,煎八分,空心热服。
二陈汤(见痰证。)
大承气汤大黄(三钱) 芒硝(三钱) 浓朴(一钱五分) 枳实(一钱五分)
上锉,一剂,水二大钟,煎至八分,热服,以利为度。
按:经曰:脾胃者,仓廪之官,无物不受,一有停滞,则气不顺而生痞、满、燥、实、坚。是方也,浓朴苦温以去痞,枳实苦寒以泻浊,芒硝咸寒以润燥软坚,大黄苦寒以泻实去热,此土郁则夺之之意也。
虚人伤食
虚弱人食不化,痞满者,六君子汤加神曲、麦 、山楂。大便不通者,加枳实、浓朴,或枳术丸加曲、 、橘、半、山楂。虚甚者加茯苓、人参。
六君子汤即四君子汤合二陈汤。(四君子见脾胃,二陈见痰证。)
枳术丸(方见脾胃。)
实人伤食
气壮人伤食,痞满不消者,保和丸。大便闭结不通,胀满者,木香槟榔丸。
保和丸治食积。
山楂肉(二两,蒸熟) 神曲(炒,一两) 半夏(一两) 茯苓(一两) 莱菔子(五钱) 陈皮(五钱) 连翘(五钱)
上为末,神曲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钱,空心米汤下。
加白术名大安丸。
木香槟榔丸治一切气滞,心腹痞满,胁肋胀痛,大、小便结滞不利者。
木香(一两) 槟榔(一两) 蓬术(一两) 青皮(一两) 陈皮(一两) 枳壳(一两) 黄连(一两) 香附(三两) 大黄(炒,三两) 牵牛(生,取头末,三两)
上为末,水发为丸,食后姜汤送下四、五十丸,以利为度。
卷五
霍乱证三
【歌】霍乱须分湿与干,吐空泻尽始能安。若还关格阴阳逆,生死分明反掌间。甚则转筋仍厥逆,理中姜附可驱寒。热多而渴五苓散,暑证香薷藿朴堪。
【论】夫霍乱者,挥霍撩乱也。外有所感,内有所伤,阴阳乖隔,上吐下利,躁扰闷痛是也。偏阳则多热,偏阴则多寒。卒然而成,危如风烛,得吐利者,名曰湿霍乱,为可治,盖所伤之物尽出故也。若上不得吐,下不得利,所伤之物不得出,壅闷正气,关格阴阳,其死甚速,须用盐汤探吐,得出则宽。轻者手足温和,甚者脐腹绞痛,厥逆脉脱,举体转筋,当温补回阳复脉。若暑月多食瓜果、泉水,以致食郁于中而成霍乱者,宜辛温散其标寒,次以寒凉清其暑热可也。渴甚者,冰水解之。
【脉】霍乱吐泻,滑而不匀。或微而涩,或伏惊人。热多洪滑,弦滑食论。
湿霍乱
(即吐泻)
霍乱吐利,藿香正气散。腹痛厥冷脉沉,理中汤。转筋不已,木瓜散;膝、腕内红筋刺出紫血;炒盐熨脐。
藿香正气散治四时不正之气,不服水土,脾胃不和,吐利腹痛,饮食停滞,恶心胸满者主之。
藿香(二钱) 白芷(一钱) 桔梗(一钱) 半夏(一钱,姜制) 紫苏(一钱) 陈皮(一钱) 白术(一钱,炒) 大腹皮(一钱) 茯苓(一钱) 浓朴(一钱,姜炒) 甘草(五分,炙)
上锉,一剂,加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温服。
转筋加木瓜。腹痛加炒芍药,寒痛加桂。食不化加香附、砂仁、神曲、麦芽。中暑加香薷、扁豆。时气憎寒恶热加柴胡、干葛。小便不利合五苓散。若频欲登圊,不通者,加枳壳。
理中汤(方见中寒。)
木瓜散木瓜(二钱) 茴香(三分半) 甘草(二分,炙) 吴茱萸(一钱半) 紫苏(十叶) 生姜(五片)
上锉,一剂,水二盏,煎八分,空心温服。
干霍乱
(俗名绞肠痧)
不得吐利,脐腹痛甚,躁扰闷痛欲绝,以盐汤灌下一碗许探吐,若不得吐,不治。更以吴茱萸三、四两,用盐数两,炒热熨脐下。
暑霍乱
暑月霍乱,六和汤。热而燥渴烦闷,五苓散,或以凉水调益元散,或桂苓甘露饮,或藿薷汤冷服。
六和汤治冒暑伏热烦闷,气不升降,霍乱转筋,呕吐泄泻,寒热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满,头目昏痛,肢体浮肿,小便赤涩,怠惰嗜卧,及中酒烦渴畏食并用此汤,随证加减。
缩砂(一两) 半夏(一两) 杏仁(一两) 白扁豆(二两) 人参(一两) 甘草(炙,一两) 赤茯苓(二两) 藿香叶(二两) 木瓜(二两) 香薷(四两) 浓朴(姜炒,四两)
上锉,每服一两,姜、枣水煎。
按:六和者,和六腑也。脾胃者,六腑之总司,故凡六腑不和之病,先于脾胃而调之。是方有藿香、砂仁,香能开胃窍也。半夏、生姜辛能散逆气也。茯苓、木瓜淡能利湿窍也。参、术、扁豆甘能调脾胃也。脾胃一治,则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虽四肢百骸九窍,皆太和矣,况于六腑乎?五苓散(方见中湿。)
益元散 又名六一散滑石(六两,水飞) 甘草(一两)
上为细末,水调服。
桂苓甘露饮治夏月引饮过多,肚腹膨胀,霍乱泄利,小便赤涩,口干燥渴。
白术(二两,炒) 白茯苓(二两) 猪苓(二两) 泽泻(二两,去毛) 滑石(研,二两) 寒水石(研,一两) 甘草(炙,一两) 肉桂(去皮,五钱)
上锉,每服一两五钱,水二钟,煎八分,温服。
按:上方以五苓利三焦之湿。二石清六腑之热,此河间治湿热之简便者。张子和加人参,因其脉虚故也。
卷五
呕吐证四
【歌】得食即吐知为火,停久而来却是寒。久病胃虚因不纳,或缘气逆与停痰。食填胃口多生呕,新谷如何得下关。欲辨寒热虚实候,大微迟数脉中参。
【论】有声有物曰呕,有物无声曰吐,有声无物曰干呕,皆主于脾胃。有胃寒者;有胃热者;有胃虚者;有痰隔者;有气滞者;有食郁热之不同,在乎参之以脉,验之以证,则虚实冷热之形无所逃矣。
【脉】呕吐无它,寸紧滑数。微数血虚,单浮胃薄。芤则有瘀,最忌涩数。
胃热
得食即呕,胃火也,脉必数而口渴,二陈加姜炒芩、连。火上冲,食已暴吐,和中桔梗汤,荆黄散调槟榔末。
和中桔梗汤治气热上冲,食已暴吐,脉洪数。
茯苓(一钱) 半夏(七分,泡) 陈皮(八分) 白术(炒,八分) 生姜(五片) 枳实(炒,八分) 浓朴(姜炒,八分) 桔梗(八分)
上锉,一剂,水二钟,煎至八分,空心温服。
荆黄散治上焦气热所冲,暴吐。
荆芥(二钱) 人参(一钱) 甘草(五分) 大黄(六分)
上锉,一剂,水煎,调槟榔末一钱,磨木香五分,温服。
胃寒
食积为寒所逆,停久而吐者,脉必迟,理中汤加半夏、木香、姜汁,或紫沉丸。胃寒呕吐清水者,二陈汤加丁香、砂仁。
理中汤(方见中寒。)
紫沉丸沉香(三钱) 槟榔(三钱) 紫苏梗(五钱) 益智(去壳,炒,一两) 神曲(五钱) 麦芽(五钱) 白术(五钱) 乌药(五钱) 香附(炒,五钱) 陈皮(一两) 浓朴(姜炒,一两) 甘草(炙,三钱)
上为末,水丸,砂仁汤送下三钱。
胃虚
胃虚不能纳食而吐者,脉必微,六君子汤加丁香、砂仁。
饮食伤脾胃而吐者,枳术丸、枳术二陈汤加香附、砂仁。饮酒伤胃,呕吐不止者,葛花解酲汤。
六君子汤(方见伤食。)
枳术丸(方见脾胃。)
枳术二陈汤即二陈加枳实、白术。(方见痰证。)
葛花解酲汤(方见内伤。)
食郁
停宿食不克化,新壳不化而反出,脉沉,瓜蒂散或保和丸。食郁,饮食不消,填塞胃口而呕吐者,二陈汤加神曲、山楂、姜炒黄连、浓朴、枳实。
瓜蒂散(方见痰证。)
保和丸(方见伤食。)
痰气
因痰气壅滞胃口,食不下而作呕者,二陈汤加竹沥、姜汁、枳实、栝蒌。脉沉,瓜蒂散。痰在胸中,呕哕,温胆汤。气逆,枳桔二陈汤。
二陈汤(方见痰证。)
枳桔二陈汤即二陈加枳壳、桔梗。
温胆汤即二陈加竹茹、枳壳。
卷五
翻胃证五
【歌】翻胃多因气血虚,脉来不足命多殂。是痰是火宜消降,数滑而沉可验之。更有寒郁并气滞,脉来沉伏与沉迟。
【论】翻胃成于噎膈,病而致于翻胃,则已危矣。或朝食而暮吐,或暮食而朝吐,其吐必尽所食,日日如此,不变易者是也。至于吐无时者,呕吐也。空哕而无所出者,虚呕也。大抵此病由血槁不能荣润肠胃,故上不得纳,下不得便,如肠结若羊粪者死。然血虚者,则脉数而无力;气虚者,则脉缓而无力;气血两虚者,口中多出沫,但沫大出者必死。亦有热甚者,则脉数而有力;有痰阻者,则脉滑而有力;因气滞者,其脉沉而伏,因寒郁者,其脉沉而迟,皆非血气衰竭,故可治。学人须审其虚实而断之,斯无失也。
【脉】翻胃噎膈,寸紧尺涩。紧芤或弦,虚寒之厄。关沉有痰,浮涩脾积。浮弱气虚,涩小血弱。若涩而沉,七情所搏。
虚
虚而不能荣润大肠,故便难。盖幽门不通,上冲吸门,食不能纳,年老者难治,年少者犹可保全,四物汤加桃仁、红花、麻仁、枳壳,结甚者,暂加熟大黄以导其滞,量人虚实用之。中年人,四物汤加童便、韭汁、牛、羊乳、竹沥姜汁。气虚者,参苓白术散。气虚有火兼痰者,七圣汤。阴虚火上冲者,四物汤加知母、黄柏、姜汁、竹沥。若饮食少思,大便不实,胸膈痞闷,吞酸嗳腐,食不化而反出,是为脾胃虚寒,即王太仆所谓:食入反出,是无火也。用六君子汤加炮干姜,白豆蔻、黄连、制吴茱萸,如不应,用八味丸补命门火以生脾土。
四物汤(方见血证。)
参苓白术散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呕吐泄泻。
人参(二钱,去芦) 茯苓(二钱,去皮) 白术(二钱,土炒) 干山药(二钱,炒) 甘草) 二钱,炙) 白扁豆(去皮,姜汁浸,炒,一钱五分) 莲肉(炒,一钱) 砂仁(炒,一钱) 桔梗(炒,一钱) 薏苡仁(一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枣子煎汤调下。七圣汤治翻胃呕吐。
半夏(一钱) 黄连(一钱) 白豆蔻(一钱) 人参(一钱) 白茯苓(一钱) 竹茹(一钱) 生姜(三片)
上锉,一剂,水二钟,煎八分,空心热服。
六君子汤(方见脾胃。)
八味丸即六味丸加肉桂、附子。(方见虚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