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幼科释谜
幼科释谜
柴胡复生汤。若胃气亏损。眼睛少力而不能开。补中益气汤。暴赤肿痛。肝火炽盛也。龙胆泻肝汤。多泪羞明。心肝积热也。生犀散。风沿烂眼者。肠有积热也。清胃散。时时作痒者。脓溃生虫也。用点药紫苏膏。眼睫连札者。肝经风热也。柴胡清肝汤。若生下目黄壮热。二便秘。不乳。面赤眼闭。在胎时。感母热毒也。儿服泻黄散。母服地黄丸。若肢体面目爪甲皆黄。小便如屋尘色者。难治。又有痘疹后余毒未尽。上侵于目者。肾肝虚也。滋阴肾气丸。前症皆当审治于母。兼调其儿。其外障。宜保命羚羊角散、龙胆饮子。其内障。宜泻肝黄连汤、局方菊睛丸。雀盲。宜复明散。通睛。
宜汤氏牛黄丸。眼白多。宜山茱萸丸。
卷四 耳目鼻口舌齿咽喉
鼻病原由症治
圣惠方曰。肺气通于鼻。若肺为风冷所伤。冷随气乘于鼻。故流清涕。宜圣惠菊花散。盖津液涕唾。得热则干燥。得冷则流溢也。
张兼善曰。小儿肺脏雍滞。有积热上攻于脑。则全脑热。犀角升麻散。肺脏有热。津液干燥。
亦令无涕。木通散。其鼻中 肉。宜千金方。
张涣曰。肺气通于鼻。气为阳。若气受风寒。停滞鼻间。则成鼻塞。气寒。津液不收。则多涕。
若冷气久不散。脓涕结聚。使鼻不闻香臭。则成 鼻。清肺膏。若挟热。则鼻干。皆能妨害乳食。
薛己曰。风邪客肺。鼻塞不利。宜消风散、辛夷膏。因惊。仆气散。血无所羁而鼻衄。异功散。
杨氏地黄散加柴、栀。鼻色赤。脾胃实热也。泻黄散。微赤。脾经虚热也。异功散加升、柴。
卷四 耳目鼻口舌齿咽喉
口病原由症治
史演山曰。小儿口内白烂于舌上。口外糜溃于唇弦。疮少而大。不甚痛。常流清水。此脾胃虚热上蒸。内已先发而后形于外也。百解散以疏表。当归散以和胃气。理虚热。次投牛蒡汤或天竺黄散、地黄膏。外涂黄金散。有无故口鼻糜溃而不成疮。或服凉剂。或涂末药而不效者。此名元焦。故脉诀云。阴数脾热并口臭。是脾有虚热。上攻于口也。回阳散。儿大者。黑锡丹、参苓白术散、调元散。外以黄金散干掺溃处。先用蒸蜜水调点舌上。令自咽下。忌毒物。若疮生口角。是脾有积热。再有外风吹着。便觉折裂。微有清血。名燕窝疮。治法同前。总之口疮一症。形与名不同。
故治法亦异。有发于未病前。有发于已病后。有不病而自发。大抵此疾。不拘肥瘦。血气盛。又将养过温。或心脾有热。或客热在胃。熏逼上焦而成。此为实症。宜宣热拔毒。使无炎炽。则自愈也。
小儿偏风口噤。总由肝胆二经之症居多。盖噤者。筋急也。由风木太甚。乘脾以胜水逆。故筋燥而收敛劲切。或左或右。其因一也。若胃气虚。风邪所乘。其筋脉偏急者。属外因。若肝经风热乘脾。筋脉偏急者。属内因。若脾肺虚。外邪乘于腠理。或服金石药。耗损肝血。或吐泻液亡。不能养肝。致口眼歪斜。或半身不遂。诸症皆属肝血不足。肝火生风。宜滋肾水。六味丸。养肝血。六味丸。壮脾土。异功散加柴胡、钩藤。
卷四 耳目鼻口舌齿咽喉
舌病原由症治
初虞世曰。脾家微热。冷舌。络微紧。时时舒舌。微露即收。名弄舌。宜泻黄散。其欲饮水。脾胃液少也。勿用冷药。反下舌肿硬。渐粗大满口。名木舌。由风热盛也。不急治。即塞杀人。宜当归散、泻黄散、玉露饮。以消黄散擦舌上。有小舌附舌下近舌根处。名重舌。用苦竹沥浸黄柏末点舌上。
不效。真蒲黄敷之。不过三次愈。内服当归连翘汤。外点绿袍散亦可。盖舌者心之苗。心热则生疮破裂。肝壅则血出如涌。脾闭则白苔如雪。总宜凉散上焦及心肝脾三经邪热。疏风化痰为主。
卷四 耳目鼻口舌齿咽喉
齿病原由症治
王汉东曰。肾主骨。齿者。骨之余也。小儿初生。肾气不足。则齿生迟缓。若肾经有热。上蒸于齿。亦能令齿肿。以肾为胃关。故肾热易移于胃也。其由脾胃实火。作渴。口舌生疮。齿龈溃烂。
痛连头面。或恶寒发热。宜清胃散。若因脾胃气虚。寒凉克伐。或虚热上行。口舌生疮。弄舌发热。
或呕吐困倦。大便不实。流涎龈烂者。五味异功散。
卷四 耳目鼻口舌齿咽喉
咽喉病原由症治
谭殊圣曰。咽喉者。一身之总要。与胃气相接。呼吸之所从出也。凡小儿热毒蕴积于胸膈之间。壅滞不散。发为咽喉之病。如单蛾、双蛾、重舌、木舌、 腮、悬痈。皆其属也。(宜参杂病源流中咽喉症法治之)大法先洗去口中舌上白苔。其次扫去风痰。然后根据所见症治之。
薛己曰。小儿喉痹。因膏粱积热。或禀赋有热。或乳母七情之火。饮食之毒。当分其邪蓄表里。与症之轻重经之所主而治之。若左腮色青赤。肝胆风热也。柴胡栀子散。右腮色赤。肺经热也。泻白散。额间色赤。心小肠热也。导赤散。兼青色。风热相搏也。加味逍遥散。鼻间色黄。脾胃热也。泻黄散。兼青。木乘土位也。加味逍遥散。兼赤。心传土位也。柴胡栀子散。颏间色赤。肾热也。地黄丸。凡此积热内蕴。二便不通。疏利之。风邪外客而发寒热。发散之。乳食膏粱积热。清胃散。阴虚。地黄丸。大概当用轻和之剂。以治其本。切不可用峻利之药。以伤真气。其或感风热。但肿痛咳嗽者。为轻症。宜甘桔汤、牛蒡汤、化毒汤、牛蒡子汤、拔萃桔梗汤。若至气塞不通。则非吹喉散、立效散不可。
卷四
大小二便
盖闻二便。均司于肾。元阳上蒸。肺脾符吻。脾腐水谷。大肠导引。大便通调。登圊勿窘。肺主化原。膀胱气酝。小便通调。无须坚忍。二便自利。惟肾无损。若夫闭涩。各有其本。伤暑伤寒。风热相等。惊痫客忤。疳积可悯。类皆烦热。燥渴引饮。二便秘结。乃其兼症。原其所由。哺乳失准。
酸咸凝滞。甘甜食并。肠胃风壅。心胸癖梗。水谷不行。气脉如捆。三焦热焚。脏腑毒蕴。治之之法。疏导为稳。至于癃淋。阴茎诸 。肠头痒痛。痈毒高坟。尿血肠红。一切宜审。二便病除。阴阳分畛。
卷四 大小二便
大便不通原由症治
王肯堂曰。百问云。小儿大便秘。乃是肺家有热在里。流入大肠。以致秘结不通。乃实热也。
当以四顺清凉饮加柴胡。热甚者。加山栀、黄芩流利之。其表里俱热者。面黄颊赤。唇燥口干。小便赤涩。大便焦黄。无汗者。先解表。宜柴胡散汗之。解后大便秘。或肚疼者。以清凉饮、大柴胡汤、承气汤皆可下之。积热者。神芎丸尤妙。
卷四 大小二便
小便不通有阴闭阳闭癃闭
曾氏曰。小便不通。有阴阳二症。阴闭者。为冷湿乘虚入里。因而不通。以白芍药汤加南木香。及用炒盐熨脐四围。阳闭者。因暴热所逼。涩而不通。又有癃闭。乃五内气虚。受热壅滞。宣化不行。非涩非痛。但闭不通。腹胀紧满。宜木通散、玉露饮。
薛己曰。东垣云。小便不利。有在气在血之分。在气分者。病居上焦。必渴。肺中有伏热。水不能生。绝小便之源也。法当淡渗。能泄肺中之热。而滋水之化源。在血分者。病居下焦而不渴。热蓄膀胱。是热涩其流。而溺不泄也。须用气味浓。阴中之阴药治之。
卷四 大小二便
诸淋皆由肾虚
巢元方曰。诸淋症。皆肾虚所致。肾与膀胱为表里。至水下入小肠。通于胞。行于阴。而为溲。
肾气通于阴。下流之道也。淋有五。曰膏淋。小便有肥脂似膏。浮在上。此肾虚不能制其肥液而下行也。曰冷淋。先战栗而后小便。此亦肾虚而下焦受冷。冷气入胞。与正气交争。故小便涩而战栗。曰热淋。下焦有热。热气传于肾。流入于胞。其溺黄多而涩。间有鲜血。曰血淋。热之极也。心主血。外行经络。内行脏腑。热盛则失其常道。心与小肠表里。故下流入胞。为血淋。曰石淋。肾主水。水结则化为石。肾为热所乘。遇小便则茎中痛。不得流利。痛引小腹。则沙石从小便出。甚至寒痛。令人昏闷。遍身有汗而后醒也。并以局方五淋散。下龙脑鸡苏丸。自愈。
卷四 大小二便
遗尿有寒热异因
刘完素曰。遗尿不禁者。为冷。肾主水。膀胱为津液之腑。肾与膀胱俱虚。而冷气乘之。故不能拘制其水。出而不禁。谓之遗尿。睡中自出者。名尿床。此皆肾与膀胱俱虚。而挟冷所致也。以鸡肠散主之。亦有热客于肾部。干于足厥阴之经。廷孔郁结极甚。而气血不能宣通。则痿痹而神无所用。故液渗入膀胱。而旋溺遗失。不能收禁也。
卷四 大小二便
尿白
薛己曰。小便如泔。或良久变白。亦有脾虚食积。湿热下注者。先用茯苓散五七服。次用四味肥儿丸。
王肯堂曰。小便初出微赤。良久白浊者。乃热疳之邪也。初出黄白。久白浊者。乃冷疳之候也。冷者益黄散。热者牛黄丸。冷热兼者芦荟丸。纯下白浊者。浓朴丸。
卷四 大小二便
阴肿疝
巢元方曰。诸筋会于阴器。邪客于厥阴、少阴之经。与冷气相搏。则阴囊肿痛而引缩。经中虽分四症。曰肠 、气 、水 、卵 。然小儿患此。若治之不早。则成痼疾。如腰曲腹痛。冷汗自出。
而阴囊二子吊缩入腹。痛止方出。名曰内吊。用匀气散及金铃散。
曾氏曰。有阴茎全缩不见。有阴囊光肿不痛。此因肝肾气虚也。宜金铃散、匀气散。盖筋遇寒则引缩。遇热则弛张。故三因用法。以宽小肠气疏风为治。然小儿此症。多因坐阴冷之处。及感风湿而得。用当归散加槟榔、苍术。水姜煎服。有外肾无故而肤囊肿大。不燥不痛。光亮如吹。此气虚所致。宜三因家韭子丸、匀气散。一症外肾肤囊赤肿通明。及女儿阴户肿胀。乃心热之所传。皆以木通散、导赤散为治。间有啼叫怒气闭系于下。结聚不散。加以水窦不行。以致阴肿核肿者。宜桃仁丸。小儿狐疝。气偏有大小。时时上下者。此名偏坠。以蜘蛛十四个炒焦。桂枝五钱。共为末。每服八分。日再。酒调下。蜜丸亦可。外敷黑散。
卷四 大小二便
尿血
钱乙曰。溺血者盖心主血。与小肠相合。血之流行。周遍经络。循环脏腑。若热聚膀胱。血渗入脬。故小便血出也。
薛己曰。热入大肠。则大便下血。热入小肠。则小便出血。小儿多因胎中变热。或乳母六淫七情。浓味积热。或儿自食甘肥积热。或六淫外侵而成。小便出血者。实热。清心莲子饮。虚热。六味地黄丸。
卷四
脱肛肛痒
肺为华盖。表里大肠。大肠有户。肛门是张。肛即肠头。本属五内。其气通流。来往输将。肺如实热。肠结非常。肺如虚寒。肠出而长。虚寒实热。此其大纲。致脱之故。还宜细详。风木克土。脾胃是伤。暑湿风热。俱聚其方。清浊既混。洞泄莫当。久则肠虚。传送力 。风冷所袭。肛脱为殃。
他如久痢。努力是妨。禀赋怯弱。神气 。皆能致脱。病非孔臧。又有肛痒。甘肥过尝。致生湿热。壅滞非良。湿热成毒。虫生蚀肛。其肛作痒。肠吊心忙。便血发热。神志凄惶。肌体骨立。遍身生疮。清胃涤热。扶脾是襄。内外兼治。乃其要方。蚀肛透内。此子必殇。
卷四 脱肛肛痒
肛病原由症治
巢元方曰。肺与大肠为表里。肛者。大肠之门。肺实热。则闭结不通。肺虚寒。则肠头出露。有因痢久里急后重。努力肛开。为外风所吹。或伏暑作泻。肠滑不禁。或禀气怯弱。易于感冷。亦致大肠虚脱。凡小儿所患泻痢。皆因暑湿风热。乘脾胃虚而得。治法宜补脾温胃。使金得受母之益而气实。宜藿香饮。次则内投固肠之剂。健脾饮、养脏汤。外以伏龙肝散敷之。令其自收。
陈藏器曰。小儿肛痒。或嗜甘肥。大肠湿热壅滞。或湿毒生虫而蚀肛门。若因湿热壅滞。宜四味肥儿丸。大便秘者。清凉饮。虫蚀肛门。先用化 丸。后用四味肥儿丸。外以雄黄散纳肛门。若因病不食。虫无所养。而食脏食肛者。其齿龈无色。舌上尽白。四肢倦怠。其上唇内有疮。吐血如粟。心中懊 。此虫在上食脏。若下唇有疮。此虫在下食肛。若食肛透内者不治。
卷四
丹毒
丹毒多般。病原则一。总由心火。风毒搏击。主血者心。血为火逼。阴滞于阳。血热郁逆。内而熏蒸。先蕴胸膈。外达皮肤。热而色赤。赤若丹涂。热若火炙。凡热有毒。毒则痛极。渐至坏烂。水流肌裂。入肾入腹。斯至于厄。亦有在胎。胎毒久积。迨至生后。感热发泄。亦有乳母。七情内迫。
酒醴燔炮。恣情而食。毒从乳流。与儿相贼。亦有食多。脾弱难克。热蕴于中。肌表红色。亦有孕时。母受惊吓。惊邪伤胎。递相传袭。形发于外。向夜啼泣。眼胞微肿。面带青黑。种种诸丹。不能尽悉。治法大要。清火涤热。顷刻丹消。肌肤一抹。
卷四 丹毒
胎毒发丹
史演山曰。胎毒发丹者。因胎毒内伏。或频浴热汤。或着烘衣。或乳母饮食。七情内热。助邪为患。发于头面四肢。延及胸腹。色赤。游走不定。古人云。从四肢起入腹囊者。皆不治。当急令人随患处遍吮。毒血各聚一处。砭出之。急服活命饮。惟百日内忌砭。以其肌肉难任也。若发散太过。表虚热而赤不退者。用补中益气汤。加防风、白芷。寒凉过剂。胃气受伤。而热赤不退者。异功散加升、柴。或兼发搐等症。用四君加升、归、钩藤。若复用攻毒。必致不起。头额间患者。当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