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幼科释谜
幼科释谜
卷四 丹毒
一切丹原由症治
巢元方曰。火丹候。往来如伤寒。赤着身而日渐大者是也。又云丹火候状。发赤。如火烧。须臾浆起。是也。
圣惠方曰。凡小儿一切丹。皆由风毒在于腠理。热毒搏于血。蒸发于外。其皮上热而赤。如丹涂状。故谓之丹。若又不歇。则肌肉坏烂。若毒瓦斯入腹。则杀人。合以一方同疗之。故号一切丹也。
用升麻散。赤丹者。由风毒之重。故使赤也。初发肿起。大如连钱。小者如麻豆。肉上生粟如鸡冠。故亦谓之茱萸丹也。宜升麻膏。又云。有天火丹者。肉中有如丹赤色者。大者如手。剧者遍身赤痒。故名天火丹也。又云。天火丹。从背起赤点。用桑白皮末羊脂调涂。千金治天火丹病。初从髀间起。小儿未满百日。犯行路灶君。若热流阴头。赤肿血出。方用伏龙肝末鸡子清调涂。又有鬼火丹者。发两臂。赤起如李子。戎盐散。有野火丹者。丹发赤斑。斑如梅子。满背腹。千金遍身皆赤者。名野火丹。雄黄戎盐各五钱为未。鸡子白调。频涂。以瘥为度。有家火丹者。初发着两颊两膀上。两腋下。古方治家火丹攻喉入腹。用硝石、凝水石。铜器内熬干。研服方寸匕。有殃火丹者。初发两胁。及腋下腿上。用朴硝研末。每服五分。竹沥调下。更量儿大小加减。有神火丹者。丹发两膀。不过一日。便赤黑。醋调栀子仁末涂。有荧火丹者。丹发如灼。在胁下。正赤。初从额起。或从耳起。而多痛。赤小豆一合。硝石五钱。寒水石一分。为末。冷水调五分。日三服。量儿大小加减。
冷水调涂。亦可。有朱田火丹者。先发于背。遍身一日一夜而成疮。蓝靛涂之。或未成疮。鸡子清调赤小豆末敷。已成疮。赤豆末掺之。有天灶火丹者。发两膀里。尻间正赤。流至阴头。赤肿血出者是也。用赤豆、伏龙肝等分为末。鸡子白调涂。车前子末水调涂亦可。有废灶火丹者。从足趺起。正赤者是也。赤小豆一两。牛角二两。烧灰共末。鸡子白调涂。有尿灶火丹者。丹发膝上。从两股起。及脐间。走入阴头者是也。李树根半斤烧灰。取田中流水调涂。有赤流者。小儿身上。或一片片赤色如胭脂。及渐引。此名丹毒。俗谓之流火。若因热而得者赤色。因风而得者白色。皆肿而壮热也。先砭其恶血。内服升麻汤。毒未入腹者。可疗也。有蛇缠丹者。此丹匝腰则死。捣莴苣烂涂。或研莴苣子涂之。有蜘蛛丹者。满身病。用白矾、皂荚烧灰、猪糟下泥和涂之。有赤白游肿者。
小儿肌肉虚。为风毒热气所乘。热毒搏于血气。则皮肤赤而肿起。其风随气行游不定。故名也。又云。游肿之状。为青黄赤白。无复定色。游走于皮肤之间。肉上微光是也。犀角散。凡丹入腹。生麻油涂之。服婴孺方。丹痛。捣竹茹汁及一升作一服。只一二服效。丹痒。捣韭菜汁入些盐与香油以手摩热。于丹上揩之。立愈。
曾氏曰。赤火丹瘤。皆心火内热而发。赤如丹砂。心主血而火性热。血热相搏。阴滞于阳。即发丹毒。心虚寒则痒。心实热则痛。自腹生出四肢者易治。自四肢生入腹者难疗。先用百解散表之。次以当归散。加连翘、荆芥水煎。与宣热拔毒。其次赤葛散。或初用化丹汤亦好。有身上发时。亦如前症。不甚燥痒。但见出浮遍体。神昏不悦。名阴湿毒症。婴孩生后。百日之内。半岁以上。忽两眼胞红晕微起。面青黯色。向夜烦啼。或脸如胭脂。此伏热在内。亦有脸不红者。始因居胎之时。母受重惊。惊邪伤胎。递相传袭。形发于外。初发时。散生满面。状如水豆。脚微红而不壮。出没休息无定。次到颈项。亦如朱砂。名曰惊丹。用四圣散。先洗其目。次百解散加五和汤同煎。与解惊热丹毒。当归散、牛蒡汤亦可。如惊丹发至胸乳间。微有痰喘作搐。急宜宣热拔毒。免至内流。为害不浅。五和汤加升麻、生地、灯心、生姜。则自消除。仍用前数药调治。不生他症。
吴绶曰。小儿丹毒。乃热毒之气极。与血相搏而风乘之。故赤肿。及游走遍身者。又名赤游风。入腹入肾。则杀人也。大抵丹毒。虽有多种。病源则一。有赤丹毒遍身痒者。或女子十五六而脉未通者。多发丹疹。皆由血有风毒乘之。宜防己散。
卷四 丹毒
五色丹
圣惠方曰。夫小儿五色丹者。由丹发而改变无常。或青黄赤黑白。皆风毒之热。有盛有衰。或冷或热。故发为五色丹也。宜用小柴胡汤。如法煎服。以渣敷丹上良。
卷四 丹毒
辨小儿欲发丹毒候
王肯堂曰。初生儿蓄伏胎热。欲发丹者。必先见于外。如在襁褓中。无故眼生浓眵。此丹毒欲发也。更微喘急。毒瓦斯已甚。上乘于肺也。才觉有此。急以水调龙脑饮子。或蓝根、犀角等。潜消其毒。如浑身已有赤处。即更以芸苔等外挫其锋。消息而次第治之。
凡儿病诸丹肿。其势虽盛。切不可遽用大黄、芒硝辈大下之。恐毒乘虚入里也。但用性平解毒托里药。小儿丹发。若预度其势。必展引至咽颈腹心阴尻诸虚处。可先涂药以护之。仍砭其引头所向。微出恶血以泄其毒。丹毒。宜食海蜇鲫鱼。然不可过。
卷五
诸病应用方
导赤散生地 木通 甘草 等分。加竹叶。一方不用甘草。用黄芩。
此方泻内小肠火。
钱氏生犀散犀角(二钱) 地骨皮 赤芍 柴胡根 葛根(各一两) 炙草(五钱) 每末一钱。煎服。
此方治心经虚热。
四圣散灯心 黄连 秦皮 木贼 枣子(各半两) 每 咀二钱。煎服。
治婴孩胎受热毒。或生下两目不开。
地黄膏郁金 皂荚(水煮干切焙) 豆粉(各五钱) 炙草(一分) 马牙硝(一钱) 生地汁、蜜对煎成膏。和丸。水含化。婴儿磨浓汁。以鹅翎扫入口内。
张涣保命散白矾 朱砂(各二钱半) 马牙硝(五钱) 研极细。每服一字。水调涂舌上。先拭净儿舌。
治婴儿胎毒。致生鹅口。
龙胆汤龙胆草 钩藤 柴胡 黄芩 桔梗 赤芍 茯苓 炙草(各五钱) 蜣螂(二个去翅足炙) 大黄(一分纸裹煨)
为细末。食前调服。或加防风、麦冬。以去心热亦可。
治胎惊月内气盛发热。脐风撮口壮热。
辰砂膏辰砂(三钱) 硼砂 牙硝(各钱半) 元明粉(二钱)全蝎 真珠末(各一钱) 麝(一字) 为末。和枣肉。好绢包起。自然成膏。每一豆许。治诸惊。金银薄荷汤下。潮热。甘草汤下。月内婴儿乳汁调涂奶上。令吮下。
宣风散全蝎(二十一个。去头尾酒涂炙) 麝香(少许。另研)每细末半字。金银或麦冬汤调服。
治断脐后外伤风湿。唇青口撮。多啼不乳。口出白沫。
黑白饮黑牵牛 白牵牛(俱半生半炒) 生大黄 陈皮(去白) 槟榔(各五钱) 炙草(三钱) 元明粉(二钱) 每末五分至一钱。空心温蜜汤调服。此药新合最妙。久则效迟。
治脐风气实者。及急惊壮热发搐。
钱氏柏墨散黄柏 釜下墨 乱发灰 等分。每末少许敷之。
钱氏泻心汤黄连(一两) 每末二分五分至一钱。临卧温水调服。
此方泻丁心实邪。实则泻其子。
张涣金黄散黄连(二钱半) 胡粉 龙骨(各一钱) 各另研。再合研。每少许。敷脐中。时时用。
治脐疮不瘥。风气传于经络。变为痫疾。
朴消散大黄 牡蛎(各五钱) 朴硝(二钱) 每末(一钱或二钱)。用田螺一枚。洗净浸一宿。水调涂。
治脐突。或痛或不痛。及感湿热。阴及囊肿。
木通散木通 蓄(各五钱) 大黄 甘草梢 赤苓(各三钱) 瞿麦 滑石 山栀 黄芩 车前子(各二钱半) 加灯心(三茎。)或薄荷少许。
钱氏泻青丸当归(焙) 龙胆(焙) 川芎 山栀 羌活 煨大黄 防风 等分。蜜丸。竹叶汤下。
丹溪金乌散蜈蚣(半条酒浸炙) 川乌尖(三个) 麝(少许) 每末半字。金银汤下。
治脐风。一名定命散。一名麝香散。
五通膏生地 生姜 葱白 莱菔子 田螺肉 捣烂涂脐四围。一指浓。抱住泄屁而愈。
治脐风撮口。
六神散茯苓 扁豆(各二两) 人参 白术 山药(各一两) 炙草(七钱) 每末一钱。姜枣煎。
治腹冷痛夜啼。
汤氏钩藤散人参 犀角(各五分) 全蝎 天麻(各二分) 甘草(一分) 钩藤(一钱) 一名钩藤饮。
千金龙胆汤煨大黄(二钱) 龙胆草 赤苓 甘草 黄芩(各钱半。)
调气益黄散蜈蚣(一条酒炙) 蝎梢(四个) 僵蚕(七个) 瞿麦(五分) 每末一字。吹鼻中取嚏。啼哭可治。仍用薄荷汤调一字服之。
治噤口撮口脐风。
大青膏天麻末(一分) 生白附子(钱半) 蝎尾(去毒生末) 乌梢蛇肉(酒浸焙研各五分) 青黛(一钱) 朱砂末天竺黄末(各三分) 蜜和成膏。每半皂子许至一皂子许。月中儿粳米大。同牛黄膏用薄荷汤化一处服之。五岁上同甘露散服之。
惺惺散茯苓 细辛 桔梗 花粉 人参 炙甘草 白术 川芎 等分。每末一钱。加姜一片、薄荷三叶。同煎。汤氏方。细辛减半。余俱等分。
此方除风热。及伤寒时气疮疹发热。
独活汤独活 羌活(各二钱) 槟榔 天麻 麻黄(去节) 炙甘草(各一钱) 共为细末。每半钱。水煎。
于内加南星末。蜜调可贴囟门。
治胎惊。发散风邪。
夺命散铜青 朱砂(各二钱) 腻粉(半钱) 麝香(少许) 蝎尾(十四个去针) 每末五分。薄荷汤调下。
此方治天吊。脐风。客忤卒死。撮口鹅口。木舌喉痹。胙腮风壅吐涎。后根据症调理。
钱氏凉惊丸龙胆草 防风 青黛(各三钱) 钩藤钩(二钱) 黄连(五钱) 牛黄 麝香 龙脑(各一字) 面糊丸粟米大。每三五丸。金银汤下。
演山截风丹全蝎(去毒炒) 僵蚕(炒) 白附子(炮)南星(炮) 天麻(各二钱半) 朱砂(一钱) 蜈蚣(一条酒炙) 麝香(一字) 蜜丸。每三丸。金银薄荷汤化下。
利惊丸轻粉 青黛(各一钱) 牵牛末(五钱) 天竺黄(二钱) 蜜丸小豆大。薄荷汤化下。
此方治急惊。痰热潮搐。
全蝎散全蝎(二十四个,薄荷叶包炙) 僵蚕(五钱,炒去丝嘴薄荷叶包炙) 南星(一两) 用姜一两。鲜薄荷二两。
同捣作饼。晒干。如急惊不用南星。加煨大黄一两。若慢惊不用大黄。加制南星、炮白附子各三钱。防风、天麻、炙甘草、水飞朱砂、川芎各五钱。共为末。一岁儿服一字。二岁儿服半钱。薄荷汤下。量大小岁数加减。身热发搐。煎火府散调。慢惊吐泻发搐。生姜汤。急惊搐。
煎火府散加大黄汤。
火府散生地 木通(各一两) 黄芩 炙甘草(各半两) 每 咀二钱。不拘时。水煎温服。
治面赤切牙。唇口干燥。小便赤涩。一切虚实邪热。
直指银白散莲肉 扁豆 茯苓(各一分) 人参 白附子 天麻 全蝎 木香 藿香 炙草(各半分) 炒陈米(三钱) 每末一钱。加姜一薄片。冬瓜子七粒同煎。一方加白术一分。
助胃驱风。呕吐作慢惊候者通用。
地黄丸生地(八两) 山萸 山药(四两) 丹皮 泽泻 茯苓(各三两) 蜜丸。本方加防风、羌活各二两。名加味地黄丸。
安神丸麦冬 牙硝 茯苓 山药 寒水石(各五钱) 朱砂(一两) 甘草(六钱) 冰片(一字) 炼蜜丸如鸡头大。每半丸砂糖调。以上二方。甘寒泻火之剂。血气虚而急惊者宜之。
治小儿惊悸。热渴心闷。脉实。面红颊赤口燥。
曾氏百解散葛根(二两半) 升麻 赤芍(各二两) 黄芩(一两) 麻黄(七钱半) 薄桂(二钱半) 甘草(一两半) 每粗末二钱。加姜葱煎。不拘时温服。风热盛加薄荷。
此方主和解百病。虚慢阴症不宜。
牛蒡汤炒牛蒡子(三两) 大黄(两半) 防风 薄荷(各一两) 荆芥(四两) 甘草(一两一钱半) 每 咀二钱。
不拘时煎服。
主伤风。发热烦躁。鼻塞气喘。痰嗽惊啼。及诸疮。赤紫丹毒。咽喉肿痛。
半夏丸生半夏(二两) 赤苓 枳壳(各一两) 风化朴硝(二钱半) 姜汁糊丸。每三十丸。食后姜汤下。量儿大小加至五十丸。
治痰症神效。若惊搦后风涎潮作。服之神效。
宽气饮枳壳 枳实(各一两) 人参 炙甘草(各五钱) 每末五分至一钱。汤调下。惊风作搐。姜汁调。热甚者。入宽热饮。薄荷蜜汤调下。或麦冬汤。
主通利关节。胸膈痞结。消痰逐水。进食。及治蓄气而成搐。传变急慢惊风。气逆。精神昏倦。
五和汤当归 赤苓(各半两) 炙甘草 大黄 枳壳(各七钱半) 每粗末二钱煎。不拘时服。
此方主宣利脏腑积滞。调利荣卫。
茯神汤茯神(一两) 人参 当归(各半两) 炙草(二钱) 每 咀二钱煎。有热微烦躁加麦冬。
此方治心气不足。虚而惊悸。日常频哭。及生下羸瘦多惊。宜子母同服。
郑氏比金丸轻粉 滑石(各钱半) 南星(一钱二分) 青黛(五分) 糊丸小豆大。一岁二丸。薄荷汤下。急惊头热。足冷面青。口噤痰 加一丸。桃皮汤下。名桃符丸。去青黛。加蝎梢五分。名小青丸。
治急惊。壮热喘粗痰嗽。二便不利。
曾氏五苓散泽泻(二两半) 茯苓 猪苓 白术(各一两半) 肉桂(七钱半) 每一钱汤下。
解伤寒温湿暑毒霍乱。分阴阳。理烦渴。
镇心丸甜硝 人参(各一两) 炙草 寒水石(各一两半) 山药 茯苓(各二两) 朱砂(一两) 冰片 麝香(各一钱) 蜜丸。鸡头大。每半丸。温水下。至一二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