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释谜



  幼科释谜 清 沈金鳌

  自叙

  余性素拘。凡所着述。皆言其所明。弗明者弗敢言也。夫明非不喻其理之谓。谓必得所传授。亲习其事。有以证其理之不差。而后晓然于心者。亦晓然于手与目。斯之谓明也。如是言之。则皆确凿可据。非浮光掠影之谈。非臆测傅会之语耳。余于医传自孙庆曾先生。凡男妇大小。为脉为症。皆得之亲受。故试之诊视。罔弗取效。前着伤寒纲目。杂病源流。妇科玉尺。皆晓然于心与手目。一一笔之于书者也。幼科中独痘疮一症。其旨微。其候险。其变化百出。尤必临症指示。而后能悉其精微。知其蕴奥。孙先生与前辈叶天士同出一门。固精于痘。而余于受业时。非专属行医。弗获相随痘家。亲聆教诲。故独于痘。弗敢言也。虽古痘医。首推钱仲阳、陈文中。后如曾氏、万氏、汤氏、魏氏。皆接两家宗派。而翟氏、聂氏。尤能阐明钱陈底蕴。其书具在。未尝不深切究明。晓然于理之所在。然未得临症指示。所谓晓然于心。未能晓然于手与目也。既不能晓然于手与目。其敢自谓已明。而妄有言乎。故辑幼科释谜六卷。共分二十四门。

  独阙痘症。非竟阙也。庸有待也。孙先生虽已捐世。或得一精其业者。受其传焉。则阙者未尝不可补矣。释谜既成。因书其故以冠于首。

  时乾隆三十九年甲午十二月上浣无锡沈金鳌芊绿氏自书。

  凡例

  一 是书独阙痘症。已详明自叙中。其余共分二十四门。虽症变多端。或有不尽于此者。更当临症消息。然大段备具。已足该幼科纲领。

  一 二十四门症候。各着四言韵语。阐明义理。不列散文者。便诵习也。但韵语中。探源析流。义尚简括。阅者当求意旨之所在。勿以为略而短之。

  一 韵语后。各采前人议论。以相发明。要皆择其至精至当。归于一是。足为幼医科律者。故书中所登。无错杂。

  无重叠。无支离。无牵扯。

  一 是书删繁就简。虽卷帙无多。实足发明病旨。遵守斯法。已大概无误。若更神而明之。则存乎其人矣。

  一 芽儿脏气未全。不胜药力。周岁内。非重症。勿轻易投药。须酌法治之。即两三岁内。形气毕竟嫩弱。用药亦不可太猛。峻攻骤补。反受药累。

  一 儿病多由食积。固是要语。医家不可不知。然亦有禀受薄弱。或病后虚怯。其所生病。有全无食积者。不得以此语横亘心中。仍为消导。即或有之。亦当扶正而使积自消。消息甚微。当意会毋执。

  一 古人治幼儿。或专攻。或专补。或专凉。或专热。皆有偏处。是书宗旨一以中和当病为归。不敢偏于攻补凉热。

  一 病家怕惊不怕泻。医家怕泻不怕惊。要知惊泻俱为重候。在病家罔知病症。固无足怪。医家既怕泻。又安得不怕惊耶。若存不怕之念。恐有轻心妄治以致害者。不可不慎思之也。

  一 古人制幼方。必使药品与幼儿相得。本与大方有别。医者固不可执古方以治今病。亦不可妄作方剂。有背古人之意。此旨亦至微。明者自领之。

  一 婴儿两三岁内。全属天真。痛痒不能自达。其时脉虽不可凭。而观色察形。或视三关指纹。医者反得根据。有一种娇养小儿。至四五岁六七岁。知识略开。便生诈伪。不饥为饥。不渴为渴。不痒为痒。不疼为疼。父母溺爱不知。

  谆谆告医。医若不察。便尔多误。此又当观色于色之外。察形于形之表。以辨其情伪者也。切勿为他瞒过。

  卷一

  总论

  运合阴阳。胚胎在腹。五行相参。乃成孕育。逐月成形。男女攸属。九窍既分。肢体随蓄。脏区以五。腑部以六。

  内生筋骨。外 肌肉。至于经脉。无不联属。至于毛发。无不攒簇。气通于母。呼吸盈缩。母息是同。如璞孕玉。母热热侵。母寒寒促。母怒脉兴。母惊阴触。母思气拘。母忧神局。凡此诸因。皆能停毒。而毒之停。更甚淫欲。毒停先天。

  后天斯酷。古人胎教。所由谆勖。十月涵濡。胎元具足。一旦临盆。蒂脱瓜熟。此后哺乳。更须周笃。易虚易实。 病惟速。疾痛莫知。 痒谁告。如哑不言。如谜难卜。保赤维艰。常忧手束。遍考方书。广搜秘录。识取其精。论采其卓。爰辑斯编。释谜标牍。既分门类。更详款目。欲幼幼者。当为三复。

  卷一 总论

  察色

  钱乙曰。儿医号为哑科。脉来驶疾难凭。故以察色为要。形色若不相应。然后听声切脉。如面上症。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赤者热也。黄者积也。白者寒也。青黑者痛也。随症治之。又如目内症。赤者心热。导赤散。淡红者心虚热。生犀散。青者肝热。泻青丸。浅淡者补之。黄者脾热。泻黄散。无精光者肾虚。地黄丸。

  若见面目浮肿。主久咳嗽。乃脾受疳积也。又如唇上症。白主吐涎。呕逆。吐白。便血。红主渴饮烦躁。若久咳泻唇红者。是虚症也。勿用凉药。黄主脾受积。后发肿紫色及吐涎。主虫痛。不吐涎。是积痛。唇口四畔黄如橘。主口臭。乃脾之积热也。青主血虚脾寒。为冷所乘。盖唇主脾土。木来克土。知脾弱不能食也。又如舌上症。凡小儿舌干、舌白、舌燥、舌苔、舌黄、舌赤肿。皆主大便不通。或通利必赤色焦黄。如舌裂。舌上芒刺。舌上出血。皆热极。阳毒也。舌上生疮。心脾有热。舌卷主惊。久患泻利。舌黑而润。不可认为热。盖久病上焦虚热故也。久泻利舌黑者。必死。

  李仲南曰。面上青色。为惊积不散。欲发风候。红赤色。为热。为痰积壅盛。惊悸烦躁。增进黄色。亦为热。为食积症伤。欲作疳候。或作痞癖。若神思昏沉。其候潮热气粗困倦。或呕哕。或泻痢。白色为寒。为肺气不利。大肠滑泄。

  欲作吐利。黑色为痛所传。不烦。症变即为逆候。荣卫失序。为疾危恶。虞抟面上形症歌曰。痢疾眉头皱。惊风面颊红。渴来唇带赤。毒热眼朦胧。山根若见脉痕青。此病明知两度惊。赤黑困疲时吐泻。色红啼夜不曾停。青脉生于左太阳。须惊一度见推详。赤是伤寒微燥热。黑青知是乳多伤。右边青脉不须多。有则频惊待奈何。红赤为风抽眼目。黑青三日见阎罗。

  李 曰。小儿诸病。但见两眼无精光。黑睛无运转。目睫无芒锋。如鱼猫眼状。或两眼闭而黑睛朦胧者死。或外若昏困。而神藏于内不脱者生。黑珠满轮。睛明者少病。眼白多。睛珠或黄或小者。禀弱多病。

  卷一 总论

  听声

  危亦林曰。睡中惊啼声浮者易治。声沉不响者难痊。或声如鸦中弹者不治。

  李 曰。声轻者。气也。弱也。重浊者。痛也。风也。高喊者。热欲狂也。声急者。神惊也。声塞者。痰也。声战者。寒也。声噎者。气不顺也。喘者。气促也。喷嚏者。伤风也。惊哭身沉不响者。重也。声浊沉静者。疳积也。如生来不大啼哭。声啾唧者。必夭也。火之大发。忽狂惊叫。乃火盛气虚。必死。夜半发者。多有口疮。宜看之。直声往来而无泪者。痛也。连声不绝而多泪者。惊也。HT 煎声烦躁者。难愈。躁促声音者。感寒也。

  李仲南曰。小儿有疾。既见于色。必应于声。其声不一。必细审之。有重实声者。歌曰。重实声雄体热为。三焦气壅在心脾。伤风咳嗽咽喉痛。结涩肠中粪出迟。有悲焦声者。歌曰。声悲焦有燥。恐怖欲生风。重浊声沉静。疳攻必耳聋。有啼哭声者。歌曰。但哭无啼只有惊。多啼不哭痛分明。声轻颤嘎风痫病。速缓声频吐泻成。有HT 煎声者。

  歌曰。HT 煎烦躁病难安。躁促声音为感寒。语短气微尿主涩。长迟声细痢多般。有迟缓声者。歌曰。促短声迟缓。肠鸣泄泻频。嘎声多不响。风热肺虚因。

  卷一 总论

  脉法

  钱乙曰。候儿脉。当以大指按三部。一息六七至为平和。八九至为发热。五至为内寒。诀曰。小儿脉紧风痫候。沉缓食伤多呕吐。弦急因知气不和。急促急惊神不守。冷则沉细风则浮。牢实大便应秘久。腹痛之候紧而弦。脉乱不治安可救。变蒸之时脉必乱。不治自然无过谬。单细疳痨洪有虫。大小不匀为恶候。脉沉而迟有潮热。此必胃寒来内寇。泻痢脉大不可医。仔细酌量宜审究。

  王肯堂曰。张云岐云。未及五岁不能视听者。不可别脉。五岁以上。方可以脉别浮沉迟数。按前钱氏论。则不拘五岁上下也。水镜诀又云。三岁以内看虎口三关。若三岁以下。更用一指按高骨。乃分三关。定其息数。呼吸八至为平脉。

  九至不安。十至危困。四岁以下。用一指衮转寻三部。以关为准。七八岁移指少许。九岁次第根据三关部取。十一二岁后。

  根据大方脉部位诊视。按此又与前二说不同。医者临时参酌用之可耳。

  卷一 总论

  脉应杂病

  王肯堂曰。诸脉数为热属腑。诸迟脉为冷属脏。阳数脉。主吐逆。不吐必发热。阴微脉。主泄泻。不泻必盗汗。沉数脉。寒热。寒多热少。亦主骨蒸热。紧数脉。寒热。热多寒少。又主骨蒸。急则惊痫。沉紧脉。心腹痛。短数同。亦主咳嗽。沉细脉。乳食不化。亦主腹痛下痢。沉伏脉。为积聚。亦主霍乱。微缓脉。乳不化泄泻。沉缓亦同。微涩脉。

  螈筋挛。微急脉。寒热唾血。浮滑脉。宿食不消。亦主咳嗽。浮紧脉。疳气耳聋。浮洪脉。头疼身热。紧滑脉。吐血恶心。心脉急数。惊痫。否则疳淋。肝脉急。癫痫风痫。痰涎流液。肺脉浮实。鼻塞。并大小便不通。关脉紧滑。主蛔虫。尺脉沉同。尺脉微细。溏泄冷利。乳食不化。尺脉微涩。便血。否必盗汗。脉入鱼际。主遗尿。

  卷一 总论

  看虎口三关法

  滑伯仁曰。小儿三岁以内。看男左女右虎口三节。日三关。纹色紫热。红伤寒。青惊风。白疳病。黄色淡红。乃平常小恙。其筋纹宜藏。不宜暴露。若黑色。则为危险。再脉纹见下截风关为轻。中截气关为重。上截命关为尤重。直透三关为大危。

  鳌按。从前言看三关。法虽大同小异。总不如滑氏之直截明简。

  王肯堂曰。全幼心鉴十三种脉纹云。流珠只一点红色。环珠差大。长珠圆长。以上非谓圈子。总皆红脉贯气如此。

  来蛇即是长珠散出。一头大一头尖。去蛇亦如此。分上下向。故曰来去。角弓长张向里为顺。向外为逆。枪形直上。鱼骨分开。水字即三脉并形。针形即过一二粒米许。射甲命脉向外。透指命脉向里。虽然余尝治之。亦有不专执其形脉而投剂者。盖但有是症。即投是药。而亦多验。流珠形。主饮食所伤。内热欲吐。或肠鸣自利。烦躁啼哭。用助胃膏。环珠形。主脾虚停食。胸膈胀满。烦渴发热。五味异功散加山楂、枳实。长珠形。主脾伤饮食腹痛。寒热不食。大安丸。

  异功散。来蛇形。主脾胃湿热。中脘不利。干呕不食。此疳邪内作。四味肥儿丸。去蛇形。主脾虚。食积吐泻。烦渴气短。喘急不食。困极。七味白术散。弓反里形。主感寒惊悸。哽气出气。四肢梢冷。倦怠。小便赤。咳嗽吐涎。惺惺散。

  弓反外形。主痰热。心神恍惚。夹惊夹食。风痫痰盛。天麻防风丸。枪形。主风热。生痰惊。抱龙丸。鱼骨形。主惊痰发热。抱龙丸。抑青丸。水字形。主惊风。食积。胸膈烦躁。顿闷少食。或夜啼痰盛。口噤搐搦。大安丸。针形。主心肝热极生风。惊悸顿闷困倦。痰盛搐搦。抱龙丸。射指形。主惊风痰食聚膈。牛黄清心丸。射甲形。主惊风。及一切木克土之败症。六君子汤加木香、钩藤钩、官桂。未应。即加附子。

  卷一 总论

  小儿指形图(十五幅)

  左三关 右三关 流珠形 长珠形 环珠形 来蛇形 去蛇形 弓反外形 弓反里形 枪形 鱼骨形 针形 水字形 透关射指形 透关射甲形 

  卷一

  初生诸病

  婴儿堕地。一声哑哑。形体虽具。犹是血茄。肌肤脆嫩。骨肉么么。如水中泡。如树上葩。八风之贼。六淫之邪。

  岂能速害。

  从外而加。由在母腹。感受淫汗。或伤冷热。或被惊哗。烹包燔炙。酒醴纷奢。乱气狡偾。阴血周遮。酿灾蕴毒。贻害婴芽。降生之后。调护多瘥。绷HT 恐吓。乳哺擎叉。致令疾作。一一堪嗟。胎黄撮口。惊痫搐拿。脐风锁肚。逼肖饥鸦。凡兹种种。难与搔爬。坐视其毙。谁之咎耶。昔黄帝言。悯彼咿哑。吾不能察。幼小如麻。善为调理。别是一家。

  诚哉斯语。千古堪嘉。敢告医士。存心勿遐。

  卷一 初生诸病

  胎惊胎痫胎风胎黄

  钱乙曰。百日内发搐。真者不过两三次必死。假者频发不为重。真者内生惊痫。假者外伤风冷。盖血气未实。不能胜任。乃发搐也。欲知假者。口中气出热。治之可发散。大青膏主之。

  王汝言曰。小儿未盈月。惊搐似中风。欲死者。用辰砂以新汲水浓磨汁。涂五心。最效。

  曾氏曰。胎痫者。因未产前。腹中被惊。或母食酸咸过多。或为七情所汨。致伤胎气。儿生百日内有者是也。发时。

  心不宁。面微黄。气逆痰作。目上视。身反张。啼声不出。先用参苏饮。次用琥珀抱龙丸。轻者可愈。重者难全。

  李 曰。胎惊痫风者。乃孕妇嗜欲。忿怒惊扑。或伤风邪。儿初生下。即呕吐搐掣。口眼 斜。声啼气短。腮缩囟开。或颊赤。或面青。噤口切牙。眼合涎潮。筋骨拘挛。身腰强直。脐腹肿起。与噤口撮口同症。视其眉间气色。红赤者生。青黑者死。辰砂膏最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