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释谜


  喉中有声。此久病也。阿胶散补之。痰盛者。先实脾。后以褊银丸微下之。痰退。即补肺如上法。盖久嗽者。肺亡津液。

  故必用阿胶散。治嗽大法。盛则下之。久即补之。更量虚实。以意为增损。

  圣惠方曰。小儿嗽而呀呷作声者。由胸膈痰多嗽动。其痰上搏于咽喉之间。痰与气相击。随嗽动息。呀呷有声。其咳嗽本体虽同。而于治疗则加消痰破饮之药。以此为异耳。宜圣惠射干散。

  罗谦甫曰。小儿 症。本由暑热所侵。未经发散。邪传心肺。变而为热。热生风。风生痰。痰实不化。因循日久。

  结为顽块。圆如豆粒。遂成痰母。推本其原。或啼哭未休。遽与乳食。或饲以酸咸。气郁不利。致令生痰。或风寒暑湿侵袭。或堕水中。水入口鼻。传之于肺。故痰母发动而风随之。风痰潮紧。气促而喘。乃成痼痰。急宜去风化痰。先以五苓散同宽气饮、宽热饮。稍用姜汁和匀。沸汤调服。次进知母汤、半夏丸治之。

  张元素曰。嗽而两胁痛者。属肝经。小柴胡汤。嗽而呕苦者。属胆经。黄芩半夏生姜汤。嗽而喉中如梗者。属心经。

  甘桔汤。嗽而失气者。属小肠。芍药甘草汤。嗽而右胁痛者。属脾经。升麻汤。咳而呕长虫者。属胃经。乌梅丸。嗽而喘息吐血者。属肺经。麻黄汤。咳而遗尿者。属大肠。赤石脂汤。咳而腰背痛。甚则咳涎者。属肾经。麻黄附子细辛汤。

  咳而遗溺者。属膀胱。茯苓甘草汤。咳而腹满。不欲食。面肿。气虚者。属三焦。异功散。

  曾氏曰。脾虚亦能作嗽。当投补剂。醒脾散、茯苓浓朴汤。令脾气实。然后间与清肺饮。疏解肺经风寒。及藿香饮助脾养胃。亦救子益母之法也。有一症。咳嗽至极时。顿呕吐。乳食与痰俱出尽。方少定。此名风痰壅盛。肝木克脾土。用白附饮治之。

  薛己曰。咳嗽流涕。外邪伤肺也。参苏饮。咳嗽面赤。心火刑肺也。人参平肺散。嗽而吐青绿水。肝木乘脾也。异功散加柴胡。嗽而吐痰乳。脾肺气伤也。六君加桔梗。嗽而吐脓痰。热蕴于肺而成肺痈也。桔梗汤。凡风邪外伤。法当表散而实腠理。其用下药。非邪传于内。及胃有实热者。不宜轻用。面色白。脉短涩者。肺之本症也。易治。面色赤。

  脉洪数者。火刑金也。难治。

  卷四 咳嗽哮喘

  百日内嗽

  曾氏曰。百日内婴儿。咳嗽痰壅。睡中不宁。亦因产后感风而得。不可过用表散。宜惺惺散、贝母汤。

  王肯堂曰。此名乳嗽。实难调理。亦恶症也。当审虚实。实者散之。虚者补之。其症气粗痰盛。口疮眼热。发散后。

  可微利之。比金丸等主之。散其实也。其症呕吐惊悸。困倦自汗者。宜补肺散、益黄散、天麻散。补其虚也。大抵治惊嗽。琥珀散、天麻丸。乃要药也。用天麻、蝉蜕、僵蚕、人参、川芎、甘草、硼砂、胆星、天竺黄、白附子、雄黄、金箔末之。蜜丸芡子大。金箔为衣。薄荷汤下。此治百日内嗽不止。远胜诸药。

  卷四 咳嗽哮喘

  哮喘原由症治

  张兼善曰。哮喘遇冬则发者。有二症。一由内外皆寒。须用东垣参苏温肺汤。一由寒包热。用越婢汤加半夏。

  虞抟曰。喘促喉中如水鸡声者。曰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

  李 曰。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

  鳌按。哮症。古人专主痰。后人谓寒包热。治须表散。窃思之。大都幼稚多吃咸酸。渗透气脘。一遇风寒。

  便窒塞道路。气息喘促。故多发于冬初。必须淡饮食。行气化痰为主。禁凉剂。恐风邪难解也。禁热剂。恐痰火易升也。苏子、枳壳、青皮、桑皮、桔梗、半夏、前胡、杏仁、山栀。皆治哮必用之药。李士材谓先于八九月未寒时。用大承气下其热。至冬寒无热可包。此法颇好。曾试之。亦效。而又有食哮。宜清金丹。有水哮。宜水哮方。有风痰哮。

  宜千 导痰汤。有年久哮。宜皂角丸。或青皮散。

  钱乙曰。喘症有由肺盛。复有风冷者。胸满短气。气急喘嗽。上气。当先散肺。后发散风冷。散肺泻白散。风冷大青膏。有由肺脏怯弱者。其唇白色。当补肺。阿胶散。若闷乱气粗。喘促哽气者。难治。肺虚损故也。脾肺病久。则虚而唇白。脾者肺之母也。母子皆虚。不能相营。故曰怯。肺主唇。唇白而泽者吉。白如枯骨者死。

  阎孝忠曰。小儿喘病。甚于咳嗽。然有虚实冷热之分。实热者。清肺饮加五和汤加姜、葱。及泻肺汤。经云。喘息皆因气有余。盖肺主气也。虚冷者。补肺散。坎离汤。此肺虚感风。气不升降。致有是症。及用定喘饮常验。不拘冷热皆可服。痰涎失音。二圣散。

  娄全善曰。喘急之症。有因暴惊触心者。有因寒邪壅盛者。有因风邪外客者。有因多食咸酸痰滞者。有因膏粱积热。

  熏灼清道者。然喘与气急。有轻重之别。喘则欲言不能。隘于胸臆。气急。但息短。心神迷闷耳。治法。因惊者。化痰定喘丸。寒伤肺气者。小青龙汤。风邪伤肺者。三拗汤加减。咸酸伤肺者。食生豆腐。热伤肺者。清肺饮。喉声如锯者。

  半夏丸。前症多因脾肺气虚。腠理不密。外邪所乘。真气虚而邪气实者为多。若已发则散邪为主。未发则补脾为主。设概攻其邪。则损真气。迳补其肺。则益其邪。

  卷四 咳嗽哮喘

  马脾风

  初虞世曰。马脾风者。暴喘而兼胀满也。大小便硬。宜急下之。用牛黄夺命散。后用白虎汤平之。马脾风。若患在百日内者。不治。

  吴绶曰。有马脾风者。因寒邪入肺。寒郁为热。痰喘上气。肺胀 。若不速治。立见危亡。宜用辰砂二钱半。甘遂一钱半。轻粉五分。共为末。每取一字。以温浆水少许。上滴香油一点。挑药在油花上。待沉下却去浆水。灌之。即名马脾风散。此方甚妙也。

  卷四

  啼哭

  泪为肝液。哭乃肺声。风袭肝脏。内外风并。惟风煽热。乘于心经。火热逞风。刑铄肺金。金木相击。悲哭声惊。

  或日或夜。阴阳互争。亦因母怒。乳哺热生。热移肝脏。肝火莫平。乃多惊哭。其用弗宁。亦因母欲。孕时过淫。淫火炎炽。致令毒停。既生之后。有触哭应。亦因母冷。孕时寒凝。邪气入胞。儿与之迎。生后邪郁。儿腹膨 。正气相搏。

  张啼倾。亦因父气。肾弱亏精。儿禀之产。肾阴不荣。虚火炎上。忽作啼鸣。丹溪论此。必致归冥。然则啼哭。病因匪轻。或寒或热。或吓或撄。或胸腹痛。或触神灵。务观其势。各究其情。勿云常事。任彼涕淋。

  卷四 啼哭

  啼哭原由症治

  巢元方曰。小儿有 啼者。在胎时其母伤于风冷。邪气入胞。伤于脏腑。故儿生之后。邪犹在儿腹内。邪动与正气搏则腹痛。故儿 张蹙气而啼也。钩藤膏。

  钱乙曰。小儿惊啼者。谓睡梦中忽然啼而惊觉。邪热乘心也。安神丸。寒夜啼者。脾脏寒冷。当夜阴盛之时相感。

  故痛而啼也。钱氏当归丸。热夜啼者。腹热痛。夜啼面赤。唇焦便赤。用人参汤下三黄丸。

  张涣曰。婴儿在胎之时。其母将养一切不如法。及取凉饮冷食过度。冷气入儿肠胃。使胎气不强。致生下羸弱多病。

  俯仰多啼。名曰 啼。宜养脏汤。

  王履曰。小儿夜啼有四症。一曰寒。二曰热。三曰口疮重舌。四曰客忤。寒则腹痛而啼。面青白。口有冷气。手足腹俱冷。曲腰而啼。宜六神散、益黄散。热则心躁而啼。面赤。小便赤。口中热。腹暖。或有汗。仰身而啼。或上半夜仰身有汗而啼。面赤身热者。必痰热也。到晓方息。宜导赤散加黄芩。口疮重舌。则吮乳不待。口到乳上即啼。身额皆微热。急取灯照之。根据口疮重舌为治。客忤者。或见非常之物。与未识之人。或经神庙佛寺。与鬼神气相忤而啼。有日啼惊。夜必黄昏前后尤甚者。钱氏安神丸。

  庞安常曰。小儿夜啼。作心经有热有虚治之。灯心散、黄连饮、蝉花散。月内夜啼惊搐者。乃胎中受惊所致。镇惊散。有痰者。抱龙丸。

  李 曰。初生月内多啼者。凡胎热、胎毒、胎惊。皆从此而散。且无奇疾。

  鳌按。李氏此说。甚是。故凡儿啼。只宜轻手扶抱。任其自哭自止。切不可勉强按住。或令吮乳止之。若无他病。亦不必服药。以上诸家方治。亦为有他病者备用。非谓夜啼必服药也。

  卷四

  汗

  汗为心液。心阳固留。在内为血。发外汗流。伤于客感。 汗浮。发汗而汗。邪随汗休。必以汗愈。去病之由。

  汗而为病。

  病从汗搜。自汗盗汗。二者是求。阴虚阳凑。发热汗稠。阳虚阴乘。发厥汗 。心肾俱弱。自汗堪忧。腠疏肤嫩。邪热内仇。热搏心主。液不内兜。睡中汗出。其醒则否。或伤冷热。阴阳相勾。津液走泄。肌体遍周。此皆盗汗。惟虚是谋。

  饮食饥饱。胃汗外投。惊而夺精。心汗浏浏。持重远行。肾汗悠悠。疾走恐惧。肝胆汗游。力作劳苦。脾汗飕 。经言脏腑。各不相侔。总之汗病。日久体柔。骨蒸疳瘵。惊痫筋抽。黄瘦疲弱。汗冷如揉。凡诸变症。悉皆可愁。他如阳脱。

  其汗在头。心空之汗。当心逗遛。命绝之汗。如珠如油。各从病决。医法方优。

  卷四 汗

  自汗症治

  钱乙曰。六阳虚汗。上至顶。不过胸也。不须治之。

  曾氏曰。小儿脾虚。自汗。多出额上。沾黏人手。速救胃气。沉香饮。脾虚泻自汗。遍身冷而出有时。遇泻则无。

  泻过即有此候。大虚急当补脾。益黄散、参苓白术散。肺虚自汗。右脸色多 白。肺脉按之无力。盖久因咳嗽连声不已。

  痰滞不活。乃肺经虚气上壅。致令汗出。宜补肺散。及以藿香饮调脾。此又益母救子之义也。慢惊自汗。遍体俱有。其冷如冰。此症已危,金液丹、固真汤。实症自汗。外因感冒风邪发热。无问昏醒。浸淫汗出。当急救表解肌。百解散。胃怯汗。上至顶。下至脐。此胃虚。当补胃。益黄散。

  卷四 汗

  盗汗症治

  钱乙曰。小儿睡而自汗出者。肌肉虚也。止汗散。遍身汗出者。香瓜丸。

  薛己曰。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盖阳为卫气。阴为营血。血之所主。心也。所藏。肝也。热搏于心。故液不能内敛。而外泄于皮肤。人卧则静而为阴。觉则动而为阳。故曰自汗属阳。盗汗属阴也。多因心肾不交。水火不能既济。

  肾虚则闭藏之令失守。故有是症。因血虚内热。当归六黄汤。心经有热。导赤散。肝经虚热。六味丸。血脱盗汗。当归补血汤。肝胆风热。柴胡清肝汤。

  卷四

  耳目鼻口舌齿咽喉

  人身九窍。取象于泰。眼耳与鼻。各两窍对。阴数为偶。三偶坤外。口及二便。各一窍系。阳数为奇。三奇干内。

  外坤内干。是为泰卦。天地生人。精微广大。然皆中正。非为诞怪。按卦核形。病从兹逮。耳窍属肾。其病聋聩。或火或虚。肝邪同害。目为肝窍。病最难制。多半属火。兼由风戾。亦或内虚。间因寒滞。肿痛为轻。甚则障翳。泪出羞明。

  隐涩多蔽。鼻之发窍。 主于肺。肺金受邪。鼻塞而闷。清涕常流。时或发嚏。鼻衄鼻疮。肺热莫泄。(叶去声)鼻渊鼻。

  病兼脑治。唇口属脾。热甚则碎。口疮口糜。相连为害。齿本骨余。病来则 。疳溃烂龈。肾脾肝惫。舌乃心苗。掉弄舌碍。湿食胎生。火热黑缀。重舌木舌。皆属危殆。至若咽喉。呼吸气会。喉癣喉痹。喉鹅喉闭。种种恶症。最宜审谛。

  伤人性命。瞬息之际。泻火逐痰。乃其要剂。或渴或燥。肿痛相继。犹为轻候。清之便解。诸症在上。汇为一派。凡有病者。急治无怠。分经析症。勿俾败坏。若前后阴。下部是隶。别为疏论。聿分疆界。

  卷四 耳目鼻口舌齿咽喉

  耳病原由症治

  巢元方曰。耳者。宗脉之所聚。肾气之所通。小儿肾脏盛而有热者。热气上冲于耳。津液壅结。即生脓汁。亦有因沐浴水入耳内。水湿停积。搏于血气。蕴结成热。亦令脓汁出。皆谓之 耳。日久不瘥。即变成聋也。红蓝花散。

  刘完素曰。耳者心肾之窍。肝胆之经也。心肾主内症。若其人精血不足也。肝胆主外症。若其人风热有余也。或聋聩。细辛膏。或虚鸣者。通鸣散。禀赋虚也。总治六味地黄丸。或胀痛。菖附散。或脓痒者。菖乌散。邪气客也。总治柴胡清肝汤。若因肾肝疳热。六味丸、芦荟丸、并用。若因热积内热。四味肥儿丸。若因脾经郁热。加味归脾汤。若因肝经怒火。加味逍遥散。若因乳食膏粱积热。加味清胃散。其药皆令乳母小儿同服。不可 于治外。不惟闭塞耳窍。

  且恐变生他症。延留日久。遂成终身聋聩。盖外治方。只可治腑症之轻者。若系肝经风热血燥元虚等症。必根据前方论内。

  服各宜之药。或外治以收脓湿亦可。

  卷四 耳目鼻口舌齿咽喉

  目病原由症治

  薛己曰。目者。白睛属肺。黑睛属肝。瞳人属肾。上下胞属脾。两 属心。内 又属膀胱。五脏五色。各有所司。

  心主赤。赤甚。心实热也。导赤散。赤微。心虚热也。生犀散。肝主青。青甚。肝热也。泻青丸。淡青。肝虚也。地黄丸。脾主黄。黄甚。脾热也。泻黄散。淡黄。脾虚也。异功散。目无精光。及白睛多。黑睛少者。肝肾俱不足也。地黄丸加鹿茸。

  昼明夜暗者。阳气衰弱也。冲和养胃汤。凡赤脉翳膜从上而下者。属足太阳。东垣选奇汤。从下而上者。属足阳明。局方流气饮。盖翳膜者。风热内蕴也。邪气未定。谓之热翳。邪气已定。谓之冰翳。而沉于内。邪气既升。谓之陷翳。宜用升发。佐以退翳药。上眼皮下出黑白翳者。属太阳寒水。从外至内者。属少阳风热。从下至上绿色者。属足阳明及肺肾合病也。疳眼者。因肝火湿热上冲。脾气有亏。不能上升清气。故生白翳。睫闭不开。眵泪如糊。久而脓流。遂至损目。宜益气聪明汤、茯苓泻湿汤、及四味肥儿丸。目闭不开者。因乳食失节。或过服寒凉。使阳气下陷。不能升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