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禅宗杂著
- 禅林宝训合注
禅林宝训合注
临安府。净慈水庵端一禅师。婺州马氏子。嗣佛智裕禅师。南岳下十六世。
冲澹
上。和也。下。恬静也。
昂
孤高自如之貌。
屑
轻苟也。又顾也。
藞苴
上。郎假切。下。音鲊。中州人。谓蜀人不遵轨辙。曰藞苴。又苴不熟之貌也。
社火
俗呼会伴也。
禅林宝训合注卷第三
音切
沿余穿切 庑无禹切 煨乌回切 烬详进切 潸所班切 惓巨卷切 浃子恊切 倨九鱼切 惨仓感切 怛丁割切 诟胡遘切 懥陟利切 愤扶粉切 悱孚匪切 [鹦-女+隹]其愚切 颔户感切 茧古典切 戚且的切 鲜息浅切 抝乌狡切 倔巨勿切 撙祖本切 汾扶云切 鸩除禁切 粝力葛切 藞药音 苴七闾切
禅林宝训合注卷第四
虎林澄远居士张文宪程叔甫参阅
佛智裕和尚曰。骏马之奔逸。而不敢肆足者。衔辔之御也。小人之强横。不敢纵情者。刑法之制也。意识之流浪。不敢攀缘者。觉照之力也。乌乎。学者无觉照。犹骏马无衔辔。小人无刑法。将何以绝贪欲。治妄想乎(与郑居士法语)。
御
制也。
佛智谓水庵曰。住持之体有四焉。一道德。二言行。三仁义。四礼法。道德言行。乃教之本也。仁义礼法。乃教之末也。无本不能立。无末不能成。先圣见学者。不能自治。故建丛林以安之。立住持以统之。然则丛林之尊。非为住持。四事丰美。非为学者。皆以佛祖之道故。是以善为住持者。必先尊道德。守言行。能为学者。必先存仁义。遵礼法。故住持非学者不立。学者非住持不成。住持与学者。犹身之与臂。头之与足。大小适称而不悖。乃相须而行也。故曰。学者保於丛林。丛林保於道德。住持人无道德。则丛林将见其废矣(实录)。
水庵一和尚曰。易言。君子思患而预防之。是故古之人。思生死大患。防之以道。遂能经大传远。今之人谓求道迂阔。不若求利之切当。由是竞习浮华。计较毫末。希目前之事。怀苟且之计。所以莫肯为周岁之规者。况生死之虑乎。所以学者日鄙。丛林日废。纪纲日坠。以至陵夷颠沛。殆不可救。嗟乎可不鉴哉(双林实录)。
迂
远也。
陵夷
上。小山也。下。平也。言丘陵溃堕。渐至於地。教化渐废。以类此也。
水庵曰。昔游云居见高庵夜参。谓至道径挺。不近人情。要须诚心正意。勿事矫饰偏邪。矫饰则近诈佞。偏邪则不中正。与至道皆不合矣。窃思其言近理。乃刻意践之。逮见佛智先师。始浩然大彻。方得不负平生行脚之志(与月堂书)。
径挺
当机直指。绝无回避。拟议之间。白云千里。
水庵曰。月堂住持。所至以行道为己任。不发化主。不事登谒。每岁食指。随常住所得用之。衲子有志充化导者多却之。或曰。佛戒比丘。持钵以资身命。师何拒之弗容。月堂曰。我佛在日则可。恐今日为之。必有好利者。而至於自鬻矣。因思月堂防微杜渐。深切着明。称实之言。今犹在耳。以今日观之。又岂止自鬻而已矣(法语)。
月堂
临安府净慈月堂道昌禅师。潮州宝溪吴氏子。嗣妙湛惠禅师。
风山渐卦
渐。渐进之义。象曰。山上有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注云。二者皆当以渐而进。贤字衍唐丘志曰。居安虑危。防微杜渐。此古人忧之深。虑之远。而防其未然也。
鬻
卖也。
水庵谓侍郎尤延之曰。昔大愚慈明。谷泉琅琊。结伴参汾阳。河东苦寒。众人惮之。惟慈明志在於道。晓夕不殆。夜坐欲睡。引锥自刺。叹曰。古人为生死事大。不食不寝。我何人哉。而纵荒逸。生无益於时。死无闻於后。是自弃也。一旦辞归。汾阳叹曰。楚圆今去。吾道东矣(西湖记闻)。
尤延之
姓尤。名袤。字延之。号遂初居士。问道於水庵一禅师。
荒逸
恣情放意。怠惰荒淫。流荡无返也。
水庵曰。古德住持。率己行道。未尝苟简自恣。昔汾阳每叹像季浇漓学者难化。慈明曰。甚易。所患主法者不能善导耳。汾阳曰。古人淳诚。尚且三二十年。方得成办。慈明曰。此非圣哲之论。善造道者。千日之功。或谓慈明妄诞。不听而汾地多冷因罢夜参。有异比丘谓汾阳曰。会中有大士六人。奈何不说法。不三年果有六人成道者。汾阳尝有颂曰。胡僧金锡光。请法到汾阳。六人成大器。劝请为敷扬(西湖记闻及僧传)。
苟简
苟求声利。简去仁义。
六人
慈明圆。大愚芝。琅琊觉。谷泉道。法华举。天胜泰。
投子清和尚。画水庵像求赞曰。嗣清禅人。孤硬无敌。晨昏一斋。胁不至席。深入禅定。离出入息。名达九重。谈禅选德。龙颜大悦。赐以金帛。力辞者三。上乃嘉叹。真道人也。草木腾焕。传予陋质。炷香请赞。是所谓青出於蓝。而青於蓝者也(见画像)。
投子
舒州投子山义清禅师。嗣水庵一禅师。南岳下十七世也。
九重
天子之门有九重也。
选德
乃内宫殿名也。
上
人君即位后皆称上。此乃指宋孝宗也。
青出於蓝
出荀子劝学篇。青色乃由蓝中之靛而染之。其色返深於蓝。弟子学不止而胜於师。乃末胜本也。
水庵曰。佛智先师言。东山演祖。尝谓耿龙学曰。山僧有圆悟。如鱼之有水。鸟之有翼。故丞相紫岩居士赞曰。师资相可。希遇一时。始终之分。谁能间之。紫岩居士可谓知言矣。比见诸方尊宿。怀心术以御衲子。衲子挟势利以事尊宿。主宾交利。上下欺侮。安得法门之兴。丛林之盛乎(与梅山润书)。
如鱼有水
刘玄德。得武侯。云长翼德。皆不悦。玄德乃云。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君请无复言。重孔明以晓二人也。
紫岩居士
张浚。字德远。号紫岩居士。绍兴初拜封为和国公。问道於圆悟勤禅师。
师资
师者。人之模范。为人之长。训物之规。资者。助也。助发己身之行业。又师以道传於弟子。弟子资学於师也。
水庵曰。动人以言。惟要真切。言不真切。所感必浅。人谁肯怀。昔白云师祖送师翁。住四面。叮咛曰。祖道凌迟。危如累卵。毋恣荒逸。虚丧光阴。复败至德。当宽容量度。利物存众。提持此事。报佛祖恩。当时闻者。孰不感恸。尔昨来召对宸庭。诚为法门之幸。切宜下身尊道。以利济为心。不可矜己自伐。从上先哲。谦柔敬畏。保身全德。不以势位为荣。遂能清振一时。美流万世。予虑光景不长。无复面会。故此切嘱(见投子书)。
累卵
晋灵公建九层之台。三年不起。有臣荀息谏曰。臣能累十二棋子。又加九卵在其上。公曰。危哉。息曰。不危。公造九层之台。三年不成。男不耕。女不织。其危甚矣。公闻之遂止也。
毋
音无。禁止之辞。
宸庭
即迁德殿。乃天子北辰之宫也。
伐
夸也。
水庵少倜傥。有大志。尚气节。不事浮靡。不循细检。胸次岸谷。狥身以义。虽祸害交前。不见有殒获之色。住持八院。经历四郡。所至兢兢业业。以行道建立为心。淳熙五年。退西湖净慈。有偈曰。六年洒扫皇都寺。瓦砾翻成释梵宫。今日宫成归去也。杖头八面起清风。士庶遮留不止。小舟至秀之天宁。未几示疾。别众告终(行实)。
倜傥
上音剔。穷而不变也。下音倘。卓异貌。谓雅致慷慨。潇洒无羁也。
岸谷
岸。露额也。谷。两山间流道。盖胸次冲虚。如高岸空谷。有容川之量。
徇
以身逐物曰徇。
殒获
儒行篇云。不殒获於贫贱。注云。如萚殒而飘零。似禾获而枯稿也。又殒者。如有所坠。获者。如有所割刈也。乃困迫失志之貌。
秀之天宁
嘉兴府秀水县。天宁寺也。
月堂昌和尚曰。昔大智禅师。虑末世比丘骄惰。特制规矩以防之。随其器能。各设攸司。主居丈室。众居通堂。列十局头首之严肃如官府。居上者。提其大纲。在下者。理其众目。使上下相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率从。是以前辈遵承翼戴。拳拳奉行者。以先圣之遗风未泯故也。比见丛林衰替。学者贵通才。贱守节。尚浮华。薄真素。日滋月浸。渐入浇漓。始则偷安一时。及玩习既久。谓其理之当然。不谓之非义。不谓之非理。在上者惴惴焉畏其下。在下者睽睽焉伺其上。平居则甘言屈体以相媚悦。得间则狠心诡计以相屠狯。成者为贤。败者为愚。不复问尊卑之序。是非之理。彼既为之。此则效之。下既言之。上则从之。前既行之。后则袭之。乌乎。非彦圣之师。乘愿力。积百年之功。其弊固则莫能革矣(与舜和尚书)。
攸司
所主掌也。
十局头
今十局。即百丈清规中两序要也。余不预焉。谓而堂首座。书记。藏主。知客。都管。监寺。副寺。维那。典座也。
翼戴
上恭敬也。下顶戴也。
拳拳
勤而奉持。
惴惴
之瑞切。忧也。
睽
音奎。斜视也。
屠狯
宰杀曰屠。杀戮曰狯。又害也。
袭
合也。
月堂住净慈最久。或谓和尚行道经年。门下未闻有弟子。得不辜妙湛乎。月堂不对。他日再言之。月堂曰。子不闻昔人种瓜而爱甚者。盛夏之日。方中而灌之。瓜不旋踵。而淤败何也。其爱之非不勤。然灌之不以时。适所以败之也。诸方老宿。提挈衲子。不观其道业内充。才器宏远。止欲速其为人。逮审其道德则淫污。察其言行则乖戾。谓其公正则邪佞。得非爱之过其分乎。是正犹日中之灌瓜也。予深恐识者笑。故不为也(北山记闻)。
妙湛
福州雪峰妙湛思惠禅师。钱塘俞氏子。嗣法云善本禅师。
月堂曰。黄龙居积翠。因病三月不出。真净宵夜恳祷。以至然顶炼臂。仰祈阴相。黄龙闻之责曰。生死固吾分也。尔参禅不达理若是。真净从容对曰。丛林可无克文。不可无和尚。识者谓真净敬师重法。其诚至此。他日必成大器(北山记闻)。
月堂曰。黄太史鲁直尝言。黄龙南禅师。器量深厚。不为事物所迁。平生无矫饰。门弟子有终身不见其喜怒者。虽走使致力之辈。一以诚待之。故能不动声气。而起慈明之道。非苟然也(一本见黄龙石刻)。
月堂曰。建炎己酉上巳日。锺相叛於澧阳。文殊导禅师厄於难。贼势既盛。其徒逸去。师曰。祸可避乎。即毅然处於丈室。竟为贼所害。无垢居士。拔其法语曰。夫爱生恶死。人之常情。惟至人悟其本不生。虽生而无所爱。达其未尝灭。虽死而无所畏。故能临死生祸患之际。而不移其所守。师其人乎。以师道德节义。足以教化丛林。垂范后世。师名正导。眉州丹棱人。佛鉴之嗣也(一本见庐山岳府惠大师记闻)。
建炎
宋高宗年号。
上巳日
即三月三日也。
锺相
绍兴五年。洞庭湖贼。锺相作乱。伤残人民。得张俊官兵。锺相败死。不数日客商来往。居民耕植。锺相号天皇大王。
澧阳
湖广常德府。澧阳州是也。
文殊导
常德府。文殊心导禅师。眉州徐氏子。嗣佛鉴勤禅师。十三得度。诣都习唯识论。自以为至得。同学诘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今目前万象摐然。心识安在。师无对。由是周游江淮。得法后应世。住文殊寺。宋高宗建炎三年春。示众。举临济临灭。嘱三圣因缘曰。正法眼藏瞎驴灭。临济何曾有此说。古今时人皆妄传。不信但看后三月。果至后三月。锺相叛於澧阳。其徒欲与师南奔。师曰。学道所以了生死。何得避之。俄然贼至。师曰。速然见杀。快汝心意。贼举槊残之。血皆白乳。贼惊骇。引席覆而去。
毅
音义。果敢也。端也。
至人
行到之人。又圣人也。
丹棱
即四川眉州丹棱县。
心闻贲和尚曰。衲子因禅致病者多。有病在耳目者。以瞠眉努目。侧耳点头为禅。有病在口舌者。以颠言倒语。胡喝乱喝为禅。有病在手足者。以进前退后。指东划西为禅。有病在心腹者。以穷玄究妙。超情离见为禅。据实而论。无非是病。惟本色宗师。明察几微。目击而知其会不会。入门而辨其到不到。然后用一锥一札。脱其廉纤。攻其搭滞。验其真假。定其虚实。而不守一方便。昧乎变通。俾终踏於安乐无事之境。而后已矣(实录)。
心闻
台州万年寺。心闻云贲禅师。永嘉人。嗣育王介谌禅师。南岳下十六世也。
瞠
音撑。直视也。
划
音获。以刀破物也。
札
竹洽切。刺也。
搭滞
凝止不脱也。言未得彻证。犹有疑碍。今用一锥一札。使其超然。默契本心。不存凡圣。廓落无依。纵横自在而已。
心闻曰。古云。千人之秀曰英。万人之英曰杰。衲子有智行。闻於丛林者。岂非近英杰之士邪。但能勤而参究。去虚取实。各得其用。则院无大小。众无多寡。皆从其化矣。昔风穴之白丁。药山之牛栏。常公之大梅。慈明之荆楚。当此之时。悠悠之徒。若以位貌相求。必见而诒之。一旦据师席。登华座。万指围绕。发明佛祖。叔世之光明。丛林孰不望风而靡。矧前辈皆负瑰伟之材。英杰之气。尚能区区於未遇之际。含耻忍垢。混世同波而若是。况降兹者欤。乌乎。古犹今也。此犹彼也。若必待药山风穴而师之。千载一遇也。若必待大梅慈明而友之。百世一出也。盖事有从微而至着。功有积小而成大。未见不学而有成。不修而先达者。若悟此理。师可求。友可择。道可学。德可修。则天下之事何施而不可。古云。知人诚难。圣人所病。况其他乎(与竹庵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