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林宝训合注

  音首座谓万庵曰。夫称善知识。当洗濯其心。以至公至正接纳四来。其间有抱道德仁义者。虽有雠隙必须进之。其或奸邪险薄者。虽有私恩必须远之。使来者各知所守。一心同德。而丛林安矣(与妙喜书)。
  又曰。凡住持者。孰不欲建立丛林。而鲜能克振者。以其忘道德。废仁义。舍法度。任私情。而致然也。诚念法门凋丧。当正己以下人。选贤以佐佑。推奖宿德。疎远小人。节俭修於身。德惠及於人。然后所用执侍之人。稍近老成者存之。便佞者疎之。贵无丑恶之谤。偏党之乱也。如此则马祖百丈可侔。临济德山可逮(智林集)。


  齐也。

临济
  镇州临济院义玄禅师。曹州南华邢氏子。嗣黄檗希运禅师。南岳下四世。

德山
  鼎州德山宣鉴禅师。简州周氏子。嗣龙潭崇信禅师。南岳下四世也。
  音首座曰。古之圣人。以无灾为惧。乃曰。天岂弃不谷乎。范文子曰。惟圣人能内外无患。自非圣人。外宁必内忧。古今贤达。知其不能免。尝谨其始。为之自防。是故人生稍有忧劳。未必不为终身之福。盖祸患谤辱。虽尧舜不可逃。况其他乎(与妙喜书)。

古之圣人
  司马光曰。楚庄以无灾为惧。曰。天岂弃不谷乎。

不谷
  不善人也。亦是谦词。

谤辱
  尧有不慈之心。舜有不孝之过。

尧舜
  翊善传圣。曰尧。仁盛圣明。曰。
  万庵颜和尚曰。比见丛林。绝无老成之士。所至三百五百。一人为主。多人为伴。据法王位。拈槌竖拂。互相欺诳。纵有谈说。不涉典章。宜其无老成人也。夫出世利生。代佛扬化。非明心达本。行解相应。讵敢为之。譬如有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乌乎。去圣逾远。水潦鹤之属。又复纵横。使先圣化门。日就沦溺。吾欲无言可乎。属庵居无事。条陈伤风败教为害甚者一二。流布丛林。俾后生晚进。知前辈兢兢业业。以荷负大法为心。如氷凌上行。剑刃上走。非苟名利也。知我罪我。吾无辞焉(智林集)。

不涉典章
  孟浪之谈。取笑傍观也。作事轻率。曰孟浪。

妄号帝王
  楞严经云。譬如有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也。今谓。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妄称有道。欺罔聋俗。切取声利。以自断送。讵可救乎。盖圣贤贵真正难闻。岂凡夫而可妄称哉。

水潦鹤
  阿难至竹林中。闻有比丘。诵法偈曰。若人生百岁。不见水潦鹤。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见之。阿难闻已。惨然叹曰。世间眼灭。何其速乎。烦恼诸恶。如何便起。违返圣教。自生妄灭。无有慧明。常处痴暗。永当流转生死。便语比丘。此非佛语。不可修行。汝今当知。二人谤佛。一虽多闻。而生邪见。二解深义。颠倒妄说。有此二法。为自毁伤。不能令人离三恶道。汝今当听。我演佛偈。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知。尔时比丘。即向其师而告之。师曰。阿难老朽。言多错谬。不可信矣。汝今当依前偈而诵。阿难后闻。比丘复诵前偈。问其故。答言。吾师告我。阿难老朽。言多虚妄。汝可依前而诵。阿难思惟。彼轻我言。或受余教。即入三昧。推求胜德。不见有能回挽彼意。作是念言。异哉异哉。不复正也。当堕三涂。文出阿育王传。

属庵
  上音祝。值遇也。

条陈
  上。目也。下。设也。谓布列条章。陈设法度。以救末法之弊也。

兢业
  兢竞。戒谨也。履薄氷而惧陷。业业。恐惧也。蹈剑刃而恐伤。

知我
  孔子作春秋。以寓王法。其大要皆天子之事。知孔子者。谓此书之作。遏人欲於横流。存天理於既灭。为后世虑至深远也。

罪我
  罪孔子者。以谓无其位。而托二百四十二年南面之权。使乱臣贼子禁其欲。而不敢肆。则戚矣。
  万庵曰。古人上堂。先提大法纲要。审问大众。学者出来请益。遂形问答。今人杜撰四句落韵诗。唤作钓话。一人突出众前。高吟古诗一联。唤作骂阵。俗恶俗恶。可悲可痛。前辈念生死事大。对众决疑。既以发明未起生灭心也。

杜撰
  上。塞也。下。造也。述也。言不通古法。而自造也。如杜光庭。假佛经而作道经也。
  万庵曰。夫名行尊宿至院。主人升座。当谦恭叙谢。屈尊就卑。增重之语。下座同首座大众。请升于座。庶闻法要。多见近时相尚。举古人公案。令对众批判。唤作验他。切莫萌此心。先圣为法忘情。同建法化。互相酬唱。令法久住。肯容心生灭兴此恶念耶。礼以谦为主。宜深思之。
  万庵曰。比见士大夫。监司郡守入山有处。次日令侍者取覆长老。今日特为某官升座。此一节犹宜三思。然古来方册中。虽载皆是士大夫。访寻知识而来。住持人因参次略提外护教门。光辉泉石之意。既是家里人。说家里两三句淡话。令彼生敬。如郭公辅杨次公访白云。苏东坡黄太史见佛印。便是样子也。岂是特地妄为。取笑识者。

方册
  以竹为纸。书载典章。合而成帙曰方册。

东坡见佛印
  佛印了元禅师。一日与学徒坐次。东坡诣金山。值佛印入室。师云。此间无坐处。坡云。借师四大作禅床。师云。老僧有一问。道得即坐。道不得。即输腰间玉带。坡即解带置案云。请师问。师云。老僧四大本空。五阴非有。汝向甚么处坐。坡无语。印召侍者。留下玉带。永镇山门。以衲衣酬之。坡作赋云。病骨难堪玉带围。钝根仍落箭锋机。会当乞食歌姬院。换得云山旧衲衣。
  万庵曰。古人入室。先令挂牌。各人为生死事大。踊跃来求决择。多见近时无问老病。尽令来纳降欵。有麝自然香。安用公界驱之。因此妄生节目。宾主不安。主法者当思之。

决择
  决择深奥。启悟真源。

降欵
  输诚尽敬之貌。
  万庵曰。少林初祖。衣法双传。六世衣止不传。取行解相应。世其家业。祖道愈光。子孙益繁。大鉴之后。石头马祖皆嫡孙。应般若多罗悬谶。要假儿孙脚下行是也。二大士玄言妙语。流布寰区。潜符密证者。比比有之。师法既众。学无专门。曹溪源流。派别为五。方圆任器。水体是同。各擅佳声。力行己任。等闲垂一言。出一令。网罗学者。丛林鼎沸。非苟然也。由是互相酬唱。显微阐幽。或抑或扬。佐佑法化。语言无味。如煮木札羹。炊铁钉饭。与后辈咬嚼。目为拈古。其颂始自汾阳。暨雪窦宏其音。显其旨。汪洋乎不可涯。后之作者。驰骋雪窦而为之。不顾道德之奚若。务以文彩焕烂相鲜为美。使后生晚进。不克见古人浑淳大全之旨。乌乎。予游丛林。及见前辈。非古人语录不看。非百丈号令不行。岂特好古。盖今之人不足法也。望通人达士。知我於言外可矣。

悬谶
  上远也。下。将来之事也。达磨大师。得法后。问般若多罗云。当往何国而作佛事。师曰。汝虽得法。未可远行。且止南天。待吾灭后。六十七岁。当往震旦说大法药。直接上根。慎勿远行。衰于日下。又问。彼有大士。堪为法器否。千载之下。有留难否。师曰。汝之所化。获菩提者。不可胜数。吾灭度后六十七载。彼国有难。水中文布。善自降之。汝至时勿住彼国唯好有为功德。不见佛理。听吾偈曰。路行跨水复逢羊。独自凄凄暗渡江。日下可怜双像马。二株嫩桂久昌昌。又云。一百五十年。有小难。听吾偈曰。心中虽吉外头凶。川下僧房名不中。若有毒龙生武子。忽逢小鼠寂无穷。又曰。却后林下见一人。当得道果。听吾偈曰。震旦虽阔无别路。要假儿孙脚下行。金鸡解衔一粒粟。供养十方罗汉僧。谓首句。即道一也。次句乃石头也。第三句。即南岳让。让乃金鸡县人。第四句。颂马祖。祖是四川什邡县罗汉寺僧。嗣南岳之法故尔。谓达磨悬谶石头南岳为曹洞临济之宗祖也。

密证
  明教曰。密也者。非不言而暗证也。真密也注。外传信衣。内授密证。乃吾佛祖真实秘密之法也。


  每也往也。

显微下
  谓妙音幽微。玄宗渊奥。语言文字。有所不能形容矣。故至理绝言。非言可及。虽云道本无言。非言不显。谓真心离相。即诸相而显真心。至理绝言。假微言而昭彰至道也。

抑扬
  纵夺之义。


  音吹。爨也。

雪窦
  明州雪窦重显禅师。遂州李氏子。嗣智门光祚禅师。一日示众云。三分光阴二早过。灵台一点不揩磨。贪生逐日区区走。唤不回头怎奈何。

汪洋
  广有之貌。

浑淳
  清浊未分也。
  万庵曰。比见衲子。好执偏见。不通物倩。轻信难回。爱人佞己。顺之则美。逆之则疎。纵有一知半解。返被此等恶习所蔽。至白首而无成者多矣(已上并见智林集)。
  万庵曰。丛林所至邪说炽然。乃云戒律不必持。定慧不必习。道德不必修。嗜欲不必去。又引维摩圆觉为证。赞贪瞋痴杀盗淫为梵行。乌乎。斯言岂特起丛林今日之害。真法门万世之害也。且博地凡夫。贪瞋爱欲。人我无明。念念攀缘。如一鼎之沸。何由清冷。先圣必思大有於此者。遂设戒定慧三学以制之。庶可回也。今后生晚进。戒律不持。定慧不习。道德不修。专以博学强辩。摇动流俗。牵之莫返。予固所谓斯言乃万世之害也。惟正因行脚高士。当以生死一着辨明。持诚存信。不为此辈牵引。乃曰此言不可信。犹鸩毒之粪。蛇饮之水。闻见犹不可。况食之乎。其杀人无疑矣。识者自然远之矣(与草书堂)。

维摩
  经云。大乘菩萨。入诸淫舍。示欲之过。虽有妻子。常修梵行。

圆觉
  经云。一切障碍。即究竟觉。乃至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为梵行。此大权圣人示迹利生。而外道邪人。以此诳人。滥膺恭敬。

贪瞋痴
  引取无厌曰贪。又爱欲也。由爱心计着而发也。怒心之盛曰瞋。又刚烈也。由心气相作而发也。然心属火。气属金。心火转气。金转刚故也。迷惑无知曰痴。又愚昧也。由轻慢恃己而发也。

火天大有卦
  所有之大也。火在天上。无物不照。故圣人有大作为。非凡可比也。特为凡夫。兴大慈心。作大利益。遂设戒定慧三学。

戒定慧
  防非止恶曰戒。止息诸缘曰定。破惑证真曰慧。此三者入道之门。泥洹之要。凡为僧者。於此宜尽心焉。
  万庵曰。草堂弟子。惟山堂有古人之风。住黄龙日。知事公干必具威仪。诣方丈受曲折。然后备茶汤礼。始终不易。有智恩上座。为母修冥福。透下金二钱。两日不寻。圣僧才侍者。因扫地而得之。挂拾遗牌。一众方知。盖主法者清净。所以上行下效也(清泉集)。

曲折
  听分付发放也。

拾遗牌
  古者丛林。凡兴佛事。必须挂牌。晓谕大众。今挂拾遗者。类余也。
  万庵节俭。以小参普说当供。衲子间有窃议者。万庵闻之曰。朝飨膏粱。暮厌粗粝。人之常情。汝等既念生死事大。而相求於寂寞之滨。当思道业未办。去圣时遥。讵可朝夕事贪饕耶(真牧集)。

小参
  禅门话。早旦升堂曰早参。日晡时念诵曰晚参。随时说法曰小参。普参者。凡圣皆集。缁素咸臻。主法者以等心应物。垂示万机。令法久住矣。或小参乃家训也。训诲学者之规范也。


  米不精也。
  万庵天性仁厚。处躬廉约。寻常出示语句。辞简而义精。博学强记。穷诘道理。不为苟止而妄随。与人评论古今。若身履其间。听者晓然如目睹。衲子尝曰。终岁参学。不若一日听师谈论为得也(记闻)。
  万庵谓辩首座曰。圆悟师翁有言。今时禅和子少节义。勿廉耻。士大夫多薄之。尔异时傥不免做。遮般虫豸。常常在绳墨上行。勿趋势利。佞人颜色。生死祸患一切任之。即是不出魔界。而入佛界也(法语)。

辩首座
  都府昭觉寺辩禅师。嗣大沩法泰禅师。


  或然之辞。

虫豸
  有足曰虫。无足曰豸。

绳墨
  规矩也。木随绳墨而正直。心随教化而离邪。凡行道德。兴教化。不可须臾忘也。
  辩首座出世住庐山栖贤。常携一筇。穿双屦。过九江。东林混融老见之呵曰。师者人之模范也。举止如此。得不自轻。主礼甚灭裂。辩笑曰。人生以适意为乐。吾何咎焉。援毫书偈而去。偈曰。勿谓栖贤穷。身穷道不穷。草鞋狞似虎。拄杖活如龙。渴饮曹溪水。饥吞栗棘蓬。铜头铁额汉。尽在我山中。混融览之有媿(月窟集)。


  竹杖也。


  音巨。草屦也。


  称也。


  恶也。

栗棘蓬
  杨岐示众云。透得金刚圈。吞得栗棘蓬。便与三世诸佛把手共行。历代祖师。共一鼻孔。其或未然。参须实参。悟须实悟者也。
  辩公谓混融曰。像龙不足致雨。画饼安可充饥。衲子内无实德。外恃华巧。犹如败漏之船。盛涂丹雘。使偶人驾之。安於陆地。则信然可观矣。一旦涉江湖。犯风涛。得不危乎(月窟集)。
  辩公曰。所谓长老者。代佛扬化。要在洁己临众。行事当尽其诚。岂可择利害自分其心。在我为之。固当如是。若其成与不成。虽先圣不能必。吾何苟乎(月窟集)。
  辩公曰。佛智住西禅。衲子务要整齐。惟水庵赋性冲澹。奉身至薄。昂昂然在稠人中。曾不屑虑。佛智因见之呵曰。奈何藞苴如此。水庵对曰。某非不好受用。直以贫无可为之具。若使有钱。亦欲做一两件皮毛。同入社火。既贫固无如之何。佛智笑之。意其不可强。遂休去(月窟集)。

佛智
  庆元府。育王寺佛智端裕禅师。吴越王之裔也。嗣圆悟勤禅师。

水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