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庭事苑

  智论。问云。佛坐师子座。为佛化作。为实师子来。为金银木石作师子。答曰。是号名师子。非实师子也。佛为人中师子。佛所坐处。若床若地。皆名师子座。


  陟劣切。止也。

玉烛
  尔雅云。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四时和为之玉烛。郭璞云。道光照。

金轮
  经云。若王生在剎帝种。绍灌顶位。於十五日受斋戒。时沐浴首身。升高台殿。臣僚辅翼。东方忽有金轮宝现。其轮千辐。来应王所。及与七宝并皆具足。七宝者。一.轮宝。二.象宝。三.马宝。四.珠宝。五.女宝。六.藏宝。七.丘宝也。


  王伐切。语辞也。

虎策
  见证道歌解虎锡。

龙盂
  见证道歌降龙钵。

武林
  杭之山名也。秦汉始号虎林。以其栖白虎也。晋曰灵隐。用飞来故事。唐乃曰武林。避讳也。见子潜子武林山志。

呼猨
  灵隐之名。由慧理至曰。此吾西竺灵隐鹫峰也。飞来隐於此地。人未之信。理曰。彼山白猨呼之可验。因呼猨。猨为之出。今寺之前有呼猨涧.飞来峰。故其山曰灵隐。

嘉遁
  嘉之言美也。遁。以道自藏。晋支道林尝遁藏吴中白马涧之南。有石庵存焉。故人称支公为支遁。又建支硎寺於姑苏郡。土木壮丽。二众同处。唐景龙改报恩。今支硎山观音院是也。养骏。见祖英。

休牛归马  尚书.武成曰。武王伐殷。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说者曰。山南曰阳。桃林在华山东。皆非长养牛马之地。欲使自生自死。示天下不复乘用也。

舆人
  音欤。众也。

丛林  梵语贫婆那。此云丛林。大论云。僧伽。秦言众。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树丛聚。是名为林。一一树不名为林。如一一比丘不名为僧。诸比丘和合故名僧。僧聚处得名丛林。
  又大庄严论云。如是众僧者。乃是胜智之丛林。一切诸善行。运集在其中。
  又杂阿含二十五。佛告阿难。汝遥见彼青色丛林否。唯然已见。是处名曰优留曼茶山。如来灭后百岁。有商人子名优波掘多。当作佛事。教授师中最为第一。即四祖优波鞠多。梵音楚夏尔。以祖师居之。今禅庭称丛林也。

黎庶
  上郎奚切。下商署切。众也。

柯亭
  张骘高士传曰。蔡邕告吴人曰。吾昔尝经会稽高迁亭。见屋东间第十六竹椽可以为笛。取用。果有异声。又伏泊长笛赋.序云。柯亭之观。以竹为椽。邕取为笛。奇声独绝。

陶壁
  晋陶侃少渔於雷泽。网得一织梭。挂於壁。后因一日雷电。忽化为龙飞去。

德风
  论语。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名翼  管子。管仲复於桓公曰。无翼而飞者。声也。谓出言门庭。千里必应。故曰无翼而飞。
  又唐圣教序记云。名无翼而长飞。道无根而永固。

启颡  启当作稽。音启。下首拜也。颡。额也。谓颡至地。周礼太祝之官礼有九焉。一.稽首。即久稽留停。头至地也。二曰顿首。谓平敌如诸侯相拜。即以头向下虚摇拜也。三.空首。君答臣下一拜。即以头至手。四.振动。敬重之。战栗动变拜也。五.吉拜。谓稽颡齐缞不杖以下。吉者。殷之凶拜也。即先作稽首。后作稽颡。即额触地。六.凶拜。谓稽颡而后顿首。三年服者也。七.奇拜。谓稽首先屈一膝。即令邪拜。八.褒拜。谓报拜。即再拜也。或持节之拜。九.肃拜。谓但仰首以手揖之。今之揖让是也。
  吾西方之礼亦凡九焉。一.发言问讯。二.俯首示敬。三.柔首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首肘据地。八.五轮着地。九.五体投地。齐缞。音咨催。

抠衣
  上恪侯切。曲礼。两手抠衣去齐尺。衣毋拨。足毋蹶。先生书策琴瑟在前。坐而迁之。戒勿越。抠衣。谓以手内举令离地。毋。音无。止之也。

漪涟
  上於离切。下力延切。风动水文。

滟滪
  荆州记云。滟滪如马。瞿塘莫下。滟滪如象。瞿塘莫上。此言其险也。瞿塘。峡名。滟滪。石名也。

江陵
  西汉.货殖志。蜀汉江陵千树[楛-古+冏]。比其人与千户侯等。

承祧
  礼记。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远庙为祧。去祧为坛。去坛为墠。去墠为鬼。此皆言祭先祖远近之差。自祧已上。皆为毁庙。墠音缮。除也。

法空座
  法华云。如来灭后。欲为四众说是法华经者。云何应说。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尔乃应为四众广说斯经。如来室者。一切众生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后以不懈怠心为诸菩萨及四众广说是法华经。

袖里藏锋  达观录.四藏锋颂序云。丛林旧有四藏锋。一曰就事藏锋。二曰就理藏锋。三曰入就藏锋。四曰出就藏锋。不知何人改就为袖。改理为里云云。今禅家录用就字为襟袖字。用理字为表里字。共所不疑也。
  且如风穴录有四出就语。一曰如何是密室中事。出袖谈今古。回颜独皱眉。二曰九夏赏劳。请师言荐。出袖拂开龙洞雨。泛杯波涌钵囊花。三.举南泉辞寒山游石桥缘。僧问师意旨如何。出袖藏锋能灵利。毛睫无差滑石桥。四.勘僧云。声前来。句后杀。僧应[妳-女+口]。师云。出袖藏锋无定止。汝溃经雨倒降旗。此盖后人不善其意。妄以去就之就。改为襟袖之袖也。
  今丛林中以袖里藏锋.出袖拂开皆为用中语。举口则棒拍已行。岂容拟议。虽然。苟欲详其问答语脉。则是何旨意。古人之言。岂虚发邪。既学古人之建立。安可忽诸。且就事则全事。就理则全理。入就则事理俱。出就则事理泯。
  至於四料拣.四宾主.三句.五位。各有宗徒。无自封执。第以风穴四语详之。则厥旨可见。达观去临济七世。去风穴四世。乃直下正派。颇得详审。以此校之。则凡曰禅门语录。袖里皆宜改为就理。若谓法门时节。不得以语言文字輙生情解者。吾未如之何也矣。

黄叶
  见云门上止啼。

孟常门下  常当作尝。齐国孟常君门下养三千宾客。不计贵贱。皆分上.中.下三等。因夜食。人蔽火明者。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请辞。君乃起。自持己食饭比诸宾。食皆无异。客惭而自刎。四方贤士多归附之。
  后因使秦。秦人说秦王。孟尝君族贤。可囚之。君乃使人投秦王爱姬。得免。秦王释之归齐。得出奔驰。夜半至函谷关。秦法。至鸡鸣方开关。有下客冯谖。乃法鸡鸣。是时群鸡皆鸣。君方出关。秦王果悔。令骑追之。使至关。追不及。故脱秦昭王之难也。

摘杨花
  有僧辞赵州。州拈拂子云。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三千里外逢人不得错举。僧云。恁么则不去也。州云。摘杨花。摘杨花。

口堪吃饭
  云门云。只祇堪吃饭。你道古人拈椎竖拂。杨眉动目。作么生辨。自代云。沩山笠子江西别。又云。龙头蛇尾。

横说竖说
  见云门录之上。

佛见法见  诸佛要集经。文殊师利住忍世界。心自念言。今日十方各恒沙等诸佛世尊悉来集会东方佛土天王佛所。普光明宣佛要集法。吾宁可往诣彼世界奉觐诸佛。谘受经典。於是报弥勒云。可共俱往诣天王佛普光剎土。弥勒答曰。仁者欲往便可进路。吾不行也。所以者何。道德巍巍。不可攀谕。身不能见。亦不堪住睹形闻音。文殊师利。莫以色像观诸如来。佛者法身。法身叵见。无闻无养。於是文殊师利饥虚於法而无厌倦。独己无侣。佛神力所制。使彼众会无一从者。文殊师利如伸臂顷。至天王佛所。
  时天王佛心自念言。文殊师利。诸佛所叹。深奥忍辱。行於空慧。无能逮者。今从忍界兴心念来。堕大颠倒。极受吾我而有所趣。当退立之铁围山顶。於是天王如来告文殊曰。来至於此。欲何所观。文殊白言。唯然世尊。我在忍界心自念言。诸佛兴世。甚难得值。讲说经典。亦复难值。欲见如来。听所说法故。诣此佛土。天王如来即如其像。三昧正受而现神足。移文殊师利自然立於铁围山顶。不自觉知为谁所举。文殊复曰。今显神足。成神变化。无极圣慧。示其道力。还於众会。即如其像。三昧正受而现神足。发意之顷。越于东方恒河佛土。不能舍远彼佛世界如毫厘。况入佛会。未之有也。


  正作哑。音亚。声也。

虚空为鼓
  须菩提言。世尊记我声闻人中无诤三昧最为第一。是三昧门。我今已得。我若入定。正使有人具大神力。以百亿四天下为一大鼓。取须弥山为一大椎。於我定时。令一大人住在我前。执彼大椎挝击大鼓。无暂休废。乃至经劫。如是鼓声尚不入耳。何况乱心能令我出。见宝积经。

鲁般绳墨  鲁般。古之般输子也。心匠甚工。而不独善於绳墨之事。按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云。今人每睹栋宇巧丽。必强谓鲁般奇工。至两都寺中。往往托为鲁般所造。其不稽古如此。
  据朝野佥载云。鲁般者。肃州炖煌人。莫详年代。巧侔造化。於凉州造浮图。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无何。其妻有妊。父母诘之妻。叙其故。父后伺得鸢。击楔十余。乘之。遂至吴会。吴人以为妖。遂杀之。般为木鸢。遂得父尸。怨吴人杀其父。於肃州城南作一仙人。举手指东南。吴地大旱三年。卜曰般所为。货物巨千数谢之。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国初。工人尚祈祷其木仙。鸢。余专切。鸷鸟也。

驷马  论语。棘成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措惜乎子之说君子。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驷马者。郑玄曰。过言一出。驷马追之不及。邓折曰。一言而非。驷马不追。一言而急。四马不及。

古人道了
  语出云门.垂代。

开门待知识
  庞居士诗。有人嫌庞老。庞老不嫌它。开门待知识。知识不来过。心如具三学。尘识不相和。一丸疗万病。不假药方多。

云门道底
  云门一日云。宗门作么生举令。自代云。牛。

寸草不生
  仰山示众。我若全举宗乘。法堂上草深一丈。我若东道西说。三门下寸草不生。

步步道场
  维摩诘经云。光严童子白佛言。忆念我昔出毗耶离大城。我即为作礼而问言。居士从何所来。答我言。吾从道场来。我问。道场者。何所是。答曰。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乃至善男子。菩萨若应诸波罗蜜教化众生。诸有所作。举足下足。当知皆从道场来。住於佛法矣。

黄巢
  黄巢为雪窦开山和上。盖俗流妄传。不足考信也。按唐书传。巢。曹州冤何人。本以贩盐为事。乾符中。仍岁凶荒。人饥为盗。河南尤甚。巢与弟黄揆昆仲八人。率盗数千依里人尚让。月余。众至数万。让乃与群盗推巢为王。曰冲天大将军。仍署宫属。蕃镇不能制。以至於窃据京师。燔掠宫庙。天子为之奔走。国号称齐。年称金统。朝廷以李克用率官军讨之。中和四年五月。大败之。贼散[六/九].郓界。巢入泰山。官军遗将捕之。至狼虎谷。巢将林言斩巢及二弟邺.揆等七人首。并妻子函送徐州。今禅门应问机缘。亦一期指示学者。以意逆志为得之矣。然祖塔非黄巢明矣。

赏不避仇雠
  西汉.东方朔传。臣闻圣主为政。赏不避仇雠。诛不择骨肉。

摩腾不烧
  见风穴。

韩愈端立
  韩愈。生於唐代宗之朝。终於穆宗世。去庄宗同光之时已一百余载。考诸传录。亦恐此缘误矣。

帝令
  当作王令。

[臼*欠]
  书无此字。正作舀。以绍切。亦作[舀*召]。诗曰。或簸或舀。

清税
  当作清锐。见传灯录。

揭石
  大涅盘经云。佛言。我欲涅盘。始初发足向拘尸那城。五百力士於其中路平治扫洒。中有一石。众欲举弃。尽力不能。我时怜愍。即起慈心。彼诸力士寻即见我以足拇指举此大石。掷弃虚空。还以手接。安置右掌。吹令碎末。复还合聚。令彼力士贡高心息。即为略说种种法要。

吹布毛
  杭州招贤寺会通。唐德宗时。尝为六宫使。屡乞为僧。帝从其愿。礼鸟窠道林禅师落发。通一日欲辞去。师曰。汝今何往。曰。会通为法出家。以和上不垂慈诲。今往诸方学佛法去。师曰。若是佛法。吾此闲亦有少许。曰。如何是和上佛法。师於身上拈起布毛吹之。会通遂领悟玄旨。时谓布毛侍者。秦望山有长松。枝华繁茂。盘屈如盖。林栖止其上。故人谓之鸟窠和上。

白头因
  因事立号。丛林素有之。因以少年头白。故得是名。如[日*扁]头副.赤头璨.镢头通.安铁胡.觉铁觜.刘铁磨.清八路.米七师.忽雷澄.踢天太.鉴多口.不语通.黑令初.明半面.一宿觉.折床会.岑大虫.独眼龙.矬师叔.周金刚.简浙客.陈沟鞋.泰布衲.备头陀.大禅佛.王老师.浏阳叟。皆禅林之白眉。闻其名者。莫不慕其所以为道也。

摛辞
  上尹知切。舒布也。

洪规
  洪。大也。下居随切。字统云。丈夫识用。必合规矩。故从夫也。

淘汰
  上徒刀切。择也。下它盖切。过也。

竺土
  华梵兼举也。竺是梵语。土是华言。西域记云。梵语天竺。此云月。谓佛日既没。诸圣法教如月也。五天竺国亦名五印土。周九万余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尽野区分七十余国。

大仙  般若论云。声闻.菩萨亦名仙。佛於中最尊上故。已有一切波罗蜜多功德善根彼岸。故名大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