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庭事苑


伏膺
  音应。胸也。伏膺。谓首俯伏於膺也。


  绵婢切。息也。

式旌
  音精。表也。

翰迹
  音汗。笔也。

瑠璃
  见证道歌。

兰亭
  见祖英下。

纰讹
  上匹夷切。绘欲坏貌。下与讹同。吴禾切。

水涸
  音鹤。毗柰耶杂事云。阿难陀与诸苾刍在竹林园。有一苾刍。名水老鹤。而说颂云。若人寿百岁。不见水老鹤。不如一日生。得见水老鹤。时阿难陀闻已。告彼苾刍曰。汝所诵者。大师不作是语。然世尊作如是说。若人寿百岁。不了於生灭。不如一日生。得了於生灭。彼众闻教。便告其师。师曰。阿难老暗。无力能忆持。出言多忘失。未必可依信。汝但依我如是诵持。时阿难陀覆来听察。见依谬说。报言。子。我已告汝。世尊不作是说。时彼苾刍悉以师语白阿难。阿难闻已。作如是言。今此苾刍我亲教授。尚不听信。今欲如何。假令舍利子.目乾连.摩诃迦叶波事亦同。此诸大德并已涅盘。於是坐殑伽中流取灭。

乌马
  古语云。三写乌成马。

杪冬
  上弥沼切。梢末也。

谢肇
  谢。谓晋康乐侯谢灵运。肇。谓后秦解空法师僧肇。

广心  无着颂云。广大第一常。其心不颠倒。利益深心住。此乘功德满。
  世亲论云。云何广心利益。如经。诸菩萨生如是心。所有一切众生。云何第一心利益。如经。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云何常心利益。如经。如是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众生相。即非菩萨。云何不颠倒利益。如经。须菩提。若菩萨起众生相.人相.寿者相。则不名菩萨。

涅盘
  此云大圆寂。刊定准识论说有四种涅盘。一.自性清净涅盘。凡圣同有。二.有余依。即出烦恼障。有苦依身故。三.无余依。身出生死。苦无依故。然小乘以灰身灭智为无余。无余有三。一.烦恼余。二.业余。三.果报余。大乘则以究竟宝所为无余。故智论说。四住地烦恼。尽名有余依。四无住处悲智相兼。不住生死涅盘故。即大乘之无余。四种之中。无住处涅盘也。谓不住菩萨变易生死。不住二乘灰断涅盘。即真无住。名为无余。

卵胎湿化
  天狱化生。鬼通胎化。人畜各四。刊定难云。卵生最劣。云何在初。通约境。谓卵生必具胎。湿化以缘多。故约心从本。谓众生本因起业。业识即根本无明与本性和合。能所未分。混沌如卵。卵即卵[谷-禾+卵]。故药师经云。破无明[谷-禾+卵]。竭烦恼河。无明发业生。在藏识为胎。受生为湿。生时从无而忽有为化。由是义故。故为此次。

空有浮沈
  欲界六天有色四禅○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九天○无色四空○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又空识二处。有想名浮。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无想为沈。

萨埵
  具云菩提萨埵。摩诃萨埵。有三释。一.菩提是所求佛果。萨埵是所化众生。即悲智所缘之境。从境立名。二.菩提是所求之果。萨埵是能求之人。能所合故。故名菩萨。三.萨埵。此云勇猛。谓於大菩提勇猛求故。


  子盈切。光也。

火聚
  智论偈。若人见般若。是则为被缚。若不见般若。则亦名被缚。若人见般若。是则得解脱。若不见般若。则亦得解脱。般若波罗蜜。譬如大火焰。四边不可取。无取亦不取。

后得
  见祖英下。

我人四相
  执取自体。为我计。我展转趣於余趣。为人计。我盛衰苦乐。种种变异相续。为众生计。我一报命根不断而住。为寿者。

羁笼
  上居宜切。马络头也。

方丈
  今以禅林正寝为方丈。盖取则毗耶离城维摩之室。以一丈之室。能容三万二千师子之座。有不可思议之妙事故也。唐王玄策为使西域。过其居。以手版纵横量之。得十笏。因以为名。


  音冥。述其功美。使可称名也。又志也。

图厚公久
  方丈之居。非私居也。故其图可久居其地者。非一人。故其处可厚。

小隐
  晋王康琚反招隐诗曰。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伯夷窜首阳。老聃伏柱史。

大昏
  老氏云。俗人昭昭。我独若昏。说者曰。物我兼忘。不生分别。故若昏。

窈霭
  上於兆切。下於盖切。云貌。

孱颜
  上士山切。不齐也。见西汉.注。

心识
  顺正理论云。心意识三。体虽是一。而训词寻义。类有异也。谓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识。

成办
  皮苋切。具也。

六相
  金师子云。师子是总相。五根差别是别相。共一缘起是同相。眼耳各不相知是异相。诸根共会是成相。诸缘各住自位是坏相。显法界中。无孤单法。随举一法。具此六相。缘起集成。各无自性。一一相中含无尽相。一一法中具无尽法也。又颂云。总则举体不分。别则诸缘各别。同则诸缘和合。异则功用各异。成则互徧相资。坏则各住自位。

身中定
  见池阳正受三昧。

喽啰
  上郎侯切。下良何切。方言。犹点慧也。

措大
  仓故切。置也。言措置天下之大者。

和君
  当作报君。见它本。

冬冬鼓
  京师街衢置鼓於小楼上。以警昏晓。本朝太宗时。张公洎制坊名。列牌於楼上。按唐司马周始建议置冬冬鼓。唯两京有之。后北都亦有冬冬鼓。是则京都之制也。近不作街鼓之声。金吾职废矣。见春明集。冬。徒冬切。

宿
  音秀。列星也。

六街
  十道志曰。长安有六街.九陌.九市。以致九州人。故法眼以金陵为京阙名。其康衢为六街也。

即处
  音杵。居也。

芰荷
  上奇寄切。菱也。荷莲花叶也。

瀑布
  步水切。悬水飞泉也。

雕鼠
  当作貂鼠。丁聊切。大而黄黑。出胡丁零国。

十九应身
  谓宝志即观音应化。为十九者。正指法华.普门品。应以佛身得度者等一十九身也。

拱宸
  音辰。当作拱辰。论语。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攒眉
  远法师结白莲社。尝以书召陶渊明。陶曰。弟子性嗜酒。法师若许饮。即往矣。远许之。遂造焉。远因勉入社。陶攒眉而去。见庐阜杂纪。

译之  王制曰。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郑玄云。皆俗间之名。依其事类尔。鞮之言知也。
  吴兴法师云。今通西言而为译者。盖汉世多事北方。而译官兼善西语。故摩腾始至。而译四十二章经焉。复加之以翻者。宋僧传云。如翻锦绮背面俱花。但其花有左右尔。由是翻译二名存焉。鞮。音提。

鼓仪
  南山钞云。寻常集众之法。生椎之始。必渐发声。渐希渐大。乃至声尽。方打一通。如是至三。名为三下。佛在世时。但有三下。故五分云。打三通也。后因它请。方有长打。其生起长打之初。亦同三下。中间四椎。声尽方折。如是渐渐敛椎。渐概渐小。乃至微末。方复生椎。同前三下。概。音冀。稠也。

眚病
  所景切。目病也。


  当作见。形练切。显也。现玉光也。吾释氏之书。往往多以此字为显见之字。虽欲音呼之便。而意义全乖。学者宜识之。

瞥起
  匹篾切。过目也。

升天堂
  正法念处经云。若持戒心念天乐者。斯人污净戒。如杂毒水。以天乐无常。寿尽必退。当受大苦。是故当求涅盘。


  鸟皎切。深也。

变影缘如
  丛林说者多引杂譬经云。夫妇二人向蒲桃酒瓮内欲取酒。夫妻两人云见人影。二人相妬。谓瓮内藏人。二人相打。至死不休。时有道人为打破瓮。酒尽了无二人。意解知影怀愧。佛以为喻者。譬三界人不识五阴.四大苦空。身有三毒。生死不绝。窃观法眼命题。即与此说悬殊。详读唯识论偈。即符清凉所立题意。故唯识颂云。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又颂曰。菩萨於定慧。观影唯是心。义想既灭除。审观唯自性。如是住内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无。后触无所得。学者宜细思颂意。当晓如如之旨。

咒咀毒药  上职救切。祝也。下庄助切。谓使人行事。阻限於言。法华.观音普门品重颂。什公不译。诸师皆谓梵本中有剕。溪云。此亦未测什公深意。
  续高僧传云。偈是阇那掘多所译。智者出时。此偈未行。
  感通传韦将军云。什师位阶入地。深明佛理。善会秦言。翻译法华尚遗普门之偈。
  礼法师义疏云。凡咒毒药。乃用鬼法欲害於人。前人邪念。方受其害。若能正念。还着本人。
  譬喻经中。有清信士。初持五戒。后时衰老。多有废忘。尔时。山中有渴梵志从其乞饮。田家事忙。不暇看之。遂恨而去。梵志能起尸使鬼召得杀人。敕曰。彼辱我。往杀之。山中有罗汉知。往诣田家。语言。汝今夜早然灯。勤三自归。口诵守口。身莫犯偈。慈念众生。可得安隐。其人如教。通晓念佛诵戒。鬼至晓。求其微。尤无能害。鬼神之法。人令其杀即便欲杀。但彼有不可杀之德法。当却杀其使鬼者。其鬼乃恚。欲害梵志。罗汉蔽之。令鬼不见。田家悟道。梵志得活。辅行引云正是观音经还着於本人之文。

朝烟
  上知遥切。旦也。

从缁
  侧持切。黑色缯也。谓释氏之服饰也。僧传谓僧慧.玄畅皆黑衣之杰。

乞与
  上音气。亦与也。

汪汪
  乌光切。深广貌。

[刺-木+大]
  正作[企-止+(土/巾)]。与闹同。扰也。女教切。

卸腕
  上四夜切。舍车解马也。下乌贯切。腕握也。

求戒  五百问经云。出家者。王法.父母不听。为得戒否。答云。不得。
  五分云。一切残疾恶状貌。毁辱佛法者。皆不得度。

出家
  三千威仪经云。出家行有终始。上中下三业。下者以十戒为本。尽形寿受持。虽舍家缘。执作与俗人等。中者应舍作务。具受八万四千向道因缘。身口意业未能具足清净。心结犹存。未能出离。上者根心猛利。应舍结使缠缚。禅定慧力。心能解脱。净身口意。出於缘务烦恼之家。永处闲静清凉之室。

罗睺罗
  此云障蔽。亦云障月。维摩诘经。佛告罗睺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罗睺罗曰。我不堪任诣彼问疾。忆念昔时。毗耶离诸长者子来诣我所。稽首作礼。问我言。唯罗睺罗。汝佛之子。舍转轮王位。出家为道。其出家者有何等利。我即如法为说出家功德之利。时维摩诘来谓我言。罗睺罗。不应说出家功德之利。所以者何。无利无功德。是为出家。有为法者。可说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为无为法。无为法中无利无功德。乃至若能如是。是真出家。於是维摩诘语诸长者子。汝等於正法中。宜共出家。所以者何。佛世难值。诸长者子言。我闻佛说。父母不听。不得出家。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

桉指
  楞严。如我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

三业
  摄论云。菩萨戒以身口心三业为体。声闻戒以身口二善业为体。

四摄
  一.布施摄。饶益众生故。二.爱语摄。方便开导故。三.利行摄。以利它行故。四.同事摄。作业同它故。

马胜
  马胜比丘入城乞食。威仪可观。飞鸟为之盘旋。奔马为之[马*半]足。

惊慑
  质涉切。失气貌。


  徒典切。尽也。

斟酌
  音针灼。斟。匀也。酌。盛酒行觞也。

名邈
  上弥正切。目诸物也。下当作貌。墨觉切。容也。名物之形容。故曰名貌。

弥忒
  上民卑切。益也。下惕德切。疑也。

我生太晚  道藏化胡经。天尊敬佛。说偈云。愿采优昙花。愿烧旃檀香。供养于佛身。稽首礼定光。佛生何以晚。泥洹一何早。不见释迦文。心中常懊恼。
  辨正论桉西域传云。老子至罽宾国。见浮图。自伤不及。乃说偈供养。对像陈情云。我生何以晚。佛出一何早。不见释迦文。心中常懊恼。
  裴子野高僧传云。晋惠帝时。沙门帛远。字法祖。每与祭酒王浮共诤邪正。浮屡屈焉。既嗔不自忍。乃托西域传为化胡经以诬佛法。遂行於世。人无知者。殃有所归。致患累载。
  幽冥录云。蒱城李通死。来云。见道士王浮身被锁械。见沙门法祖为阎罗王讲楞伽经。王浮求祖忏悔。祖不肯赴。孤负圣仁。死方悔也。

因道德经  昔之得一章云。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以其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天下皆谓章云。我有三宝。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不尚贤章云。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疏古
  山於切。通也。疏通古人之二意。一.信心铭云。眼若不睡。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其二明洞山悟无情说法颂。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终难晓。眼里闻声方得知。


  弥计切。隐语也。

仰山气球
  见祖英气球颂。

四皓
  见祖英商山颂。


  笔锦切。依也。

爰自
  上元切。引也。谓引辞也。

累稔
  忍甚切。秋谷熟也。

随色摩尼
  圆觉。譬如摩尼宝珠映於五色。随方各现。

驯淑
  上松伦切。顺也。下神六切。善也。

八功德水  称赞净土经云。八德者。轻.清.冷.软.美.不臭.饮时调适.饮已无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