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禅宗集注

  次亲善友。求出路故。次朝晡问讯。存礼数故。次审乖适如何。明侍养故。次问何所作为。明亲承事故。次瞻仰无怠。生殷重故。次数决心要。为正修故。次随解呈简。为识邪正故。次验气力。知生熟故。次见病生疑。堪进妙药故。委的审思。求谛当故。日夜精勤。恐缘差故。专心一行。为成业故。忘身为法。为知恩故。
  此章不出两意。一观三界生厌离。一亲善友求出路。於亲善友中。有显是。有简非。於显是中。故有十三者。初亲善友一句为总。余十二句为别。以无非亲善友。求出路事故也。朝晡问讯存礼数者。且言袭以人间。如子事父之常数。故日存礼数故。次审乖适如何明侍养故者。正言弟子侍师之实事。即晨昏定省。如古人问师之仪云。少病少恼不。四大调和不。种种方法。沙弥律仪。皆有成范。至於调和饮食。添退衣衾。又皆弟子所当尽心者也。次问何所作为。明亲承事故者。弟子事师必有所作。奉命而行。斯无乖戾。如释迦之事提婆。采薪及果蓏。随时恭敬与。是其式也。次瞻仰无怠生殷重故者。前三皆瞻仰之事。若生懈怠则心不殷重。心不殷重则道心不切。何能决心要以为正修。故须守之不怠。次数决心要为正修故者。上明事师。皆为决心要。为正修而设故。明事师毕。乃继之。此所谓心存妙法。故身心无懈倦是也。失正修者。行决心要者解。解犹有目。行犹有足。目足相假。能到凉池故。数决心要为正修而设也。今人则曰行而已矣。解奚以为。何异无目而行。曰。吾善知通塞。未之许也。又曰。悟解足矣。行奚以为。何异有目无足。曰。吾已登宝渚。未之可也。故华严有说行之诫。大论有目足之譬。寄语圆修。无坠单只。次随解呈简。为识邪正故者。夫心由师决。解凭己进。一音异解。得悟随机。苟不将己解决择於师家。何以知吾契合於佛旨。故须将解呈师。以请料拣。正则存之。邪则去之。圆宜修。而偏宜已。庶不负出家事师之志也。次验圆修。知生熟故者。既识邪正偏圆。又能依解造行。行之气力复须验之於师。所言气力者。有气而后有力。如种子入地。得其气而能生力也。然而未有枝叶先必生根。故法门有五根之喻。有根而后能生力。抽茎破地。生枝布叶。开花结实。其间生耶熟耶。问诸老圃。乃能知之。学道亦然。寂有力。而为得地之气。照有力。而有出土之功。苟寂为昏夺。照被动移。善种腐烂之不暇。又何能生五根。得五力。开七觉花。结八正果乎。故须请师验其气力之生熟。庶不致於焦败也。次见病生疑。堪进妙药故者。先已请师验其生熟。生则有病。或因病而生疑。则应治以法药。疑则破之以生信。寂而致昏以照起之。照而生动以寂养之。盖止为伏结之初门。观为断惑之正要。止乃爱养心识之善资。观为策发神解之妙术。正以心病虽多。不出昏动。法药虽众。不出止观。下文云。寂寂多。则易生昏睡。惺惺多。则易生妄想。寂寂惺惺是。则不生昏睡。惺惺寂寂是。则不生乱想。正此谓也。次委的审思求谛当故者。上已呈解验力。请施法药。次当自己委的审思。必求所修道业。一归於谛当。非则照而成是。是则寂以成种种成。然后生五根。成五力。破五障。入於三解脱门也。日夜精勤。恐缘差故者。上虽破非成是。又不可杂而弗精。住而弗前。入於尘劳。异路差缘。使中道而行。半途而废。专心一行。为成业故者。凡道贵一而忌诸。心贵精而忌杂。若诸若杂。则止观之业不成。昏动之病日长。尘劳之门何由可辟。三界之家何由可出耶。忘身为法。为知恩故者。夫尘劳之徒。身重而法轻。以无出尘之志故。学道之士。道重而身轻。以有为法之心故。知恩者。必忘身而为法。不知恩者。必忘法而重身。盖师所说法。乃佛祖之心宗。含生之妙性。清净法身。由之以生。般若慧命因之以长。恩过生身父母。德重天命至亲。故恩宜知而法宜重也。第师有多种。解行证全者上也。有解行而无果证者中也。有解而无行证者下也。苟有行而无慧解。此下之又下者也。弟子之求师也。苟不获上中之师。则与其行也宁解。盖行在师而不预己。解在己而正在师。如弊帛裹黄金。不以帛弊弃金而不取。事师亦然。不以师之凉德而不取解也。正以浇漓之世。以解求师可必也。解行全而求师难可必也。故雪山大士。为半偈舍全身以事罗剎。帝释天主。为佛法折慢幢而礼野干。古人为法尊师。忘身报恩如此。后世有志於大道者。宜以此为龟鉴焉。
  如其信力轻微。意无专志。粗行浅解。泛漾随机。触事则因事生心。缘无则依无息念。既非动静之等观。则顺有无之得失。然道不浪阶。随功涉位耳。
  前文显是。此则简非。如其信力轻微。意无专志。非但事师无礼。亦乃学道不专。是故其生解也浅。其进行也粗。历缘对境。则泛漾逐流。摄念观心。则随机起妄。机者微也。动之初也。言其生心动念。都无制伏之方。故云泛漾随机。触事则因事生心。缘无则依无息念者。正因粗行浅解泛漾随机。故触着众事。则因事而生心。此法生。故种种心生也。缘於空无。则依无而息念。此法灭。故种种心灭也。正以心无主政。逐境随流。生心非无住而生。息念非知幻而息。无住而生。则先能达境本空。然后依空而生心行度。知幻而息。则先能知法如幻。然后以幻而息灭诸念。所谓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非渐次。乃动静而等观。有无而兼至。尚何是非得失。能潜踪於其间哉。末句结云。然道不浪阶。随功涉位者。此又诫其勿生上慢。无为退屈。以理即事故。而阶差宛尔。事即理故。而生佛泯然。泯然故。众生即佛也。宛尔故。非证莫阶也。故能了天台六即而修也。则圆融即行布。行布即圆融之道。可挈而行之。无不中规中矩矣。

  ○衣食诫警第四

  衣食由来。长养栽种。垦土掘地。盐煮蚕蛾。成熟施为。损伤物命。令他受死。资给自身。但畏饥寒。不观死苦。杀他活己。痛哉可伤。兼用农功。积力深厚。何独含灵致命。亦乃信施难消。虽复出家。何德之有。
  此中先言衣食为功过之由。若以之资助色身而入道。则为功。以之恣纵四大而造业。则为过。盖衣多长养而成。故盐煮蚕蛾。食多栽种而就。故垦土掘地。垦土掘地。则悞伤物命。盐煮蚕蛾。则故杀众生。故成熟施为。损伤物命。令他受死。资给自身。此言其过处。下则正寓诫警。故曰但畏饥寒。不观死苦。杀他活己。痛哉可伤。石壁云。自虑饥寒。饱求衣食。而无惭媿。悲损含灵。教诫经云。若无惭者。与诸禽兽而无有异。又不惟此也。兼用农功。积力深厚。是则此衣此食。皆出於农夫血汗。檀越脂膏。苟无道力。何以克当。故曰何独含灵致命。亦乃信施难消。若其如此。则虽复出家。何德之有。言及於此。岂不痛心。故毗尼母论云。受人信施。不如法用。放逸其心。废修道业。入三途中。受重苦报。
  噫。夫欲出超三界。未有绝尘之行。徒为男子之身。而无丈夫之志。但以终朝扰扰。竟夜昏昏。道德未修。衣食斯费。上乖宏道。下阙利生。中负四恩。诚以为耻。故智人思之。宁有法死。不无法生。徒自痴迷。贵身贱法耳。
  上已寄事诫警。今则激励其志。故先叹噫。以为发端。然后正以其辞。而激励之。盖凡言出家者。出三界家也。夫三界为果。尘劳为因。此所从来旧矣。今欲出此三界。非绝尘而不可。况出家乃丈夫之事。贵能割恩爱断尘劳也。若但以尘劳扰扰而不息其妄。竟夜昏昏而不节其睡。道德未成。衣食斯费。乌足为男子之身。具丈夫之志哉。况出家之士。其所急者三。上宏佛道。下利众生。中报四恩。苟於是而不务。而惟务财色名食睡。返而思之。诚以为耻。能如是思。乃为智人。则宁有法死。不无法生。如佛世有二沙弥。同诣觐佛。道路远涉。既饥且渴。遇有虫水。忘赍漉囊。一沙弥曰。宁守渴而死。不破戒以饮有虫之水。一沙弥曰。宁破佛戒。苟全性命而得见佛。渴者死於道路。生者前往见佛。佛呵之曰。人以戒为佛。不以见为佛。汝破戒而见我。非真见我也。彼守戒而见我。真见我矣。盖佛以五分和合而为法身。彼守戒沙弥。已见戒身。况为五分重楼之基址。既已坚固其戒基。则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皆当得之。然后可称全见佛身也。末句结云。徒自迷痴。贵身贱法者。盖言悟而生慧者。必贵法贱身。迷而坠痴者。乃贵身贱法耳。

  ○净修三业第五

  贪瞋。邪见。意业。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口业。杀。盗。淫。身业。夫欲志求大道者。必先净修三业。
  人生日用所有之业惟三。曰身口意。犹如大地。因倒因起。若修三品十善。以之为出世因。则因起也。以之为三品十恶。则因倒也。故出尘之士。三业不可以不修。不可以不净。不可以不阶乎至净也。
  然后於四威仪中。渐次入道。乃至六根所对。随缘了达。境智双寂。冥乎妙旨。
  前言净修三业为助行。此言四仪入道为正修。正修之德不出境智。智为能观。境为所观。此之境智。又不外乎日用之间。六根所对。故止观明阴入处界。楞严备二十五门。莫非其事。然正修之方。妙在随缘了达。境智双寂。此下文所明事理不二。三观一心之旨。如是圆修。方契妙旨。
  云何清净身业。深自思惟。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检摄三愆。谓杀盗淫。
  净身业中。有别明总明。别总二文。皆有止善行善。於别明中。先杀次盗三淫。下文先言杀中止善。
  慈悲抚育。不伤物命。水陆空行。一切含识。命无大小。等心爱护。蠢动蜎飞。无令毁损。
  於身杀业。欲行止行二善。要先以慈悲抚育为本。次以不伤物命为行。水陆空行。此明物命所依之处广也。一切含识。此言能依之物命众也。命无大小。等心爱护。此举护生之念等也。凡是蠢动蜎飞。一切无令毁损。乃止善之大者也。
  危难之流。殷勤拔济。方便救度。皆令解脱。
  此明行善。谓不但不杀。兼能放生。危难之流。则所济之境亦广。凡是物命。不问人畜。但在危难。莫不殷勤而拔济之。方便而救度之。皆令解脱。则有二意。一因解脱。即赎其身命。却放逍遥。二果解脱。即为称唱佛名。归命说法。植了因种。命终生天。获花报之乐。将来授记。得成佛之因。道人运心。志虽普广。力有不及。量力而行。全之者上。如其不然。宁可亏於前业。不可缺於后事。盖生谁无死。徒赎命则才免於一生。死有所因。获闻名。则终超於永死故也。
  於他财物。不与不取。乃至鬼神有主物。一针一草。终无故犯。
  此盗业中。止善也。於他财物。不与不取。则所制之戒广。乃至一针一草。终无故犯。则所限之物严。十诵律有六种盗心。谓苦切取。谓乞怜状。轻慢取。有现威状。以他名字取。谓我是善知识。抵突取。谓慢骂使伏己。受寄取。谓昏昧他寄附。出息取。谓以钱责人之息者。五分律有四种。谓谄心。曲心。瞋心。恐怖心。四分律有十种。谓黑暗心。谓不知因果。邪心谓不识正理。曲戾心。谓谄附。恐怖心。谓恐失之。常有盗他物心。既言常有。则不问多寡。必欲盗耳。决定取。若以力强取。不问可否。寄物取。恐怖取。谓以言恐之。如谈他地狱摇撼之事而取财。见便取。谓伺其可取之便而盗之。倚托取。谓假借权势。摩得伽论有三。强夺取。软语取。施与还取。皆犯盗戒。
  贫穷乞丐。随己所有。敬心施与。令彼安隐。不求恩报。
  此盗业中。行善也。谓不但不盗。兼能布施。然世出世间。其所行施同。所用心异。贫穷乞丐。随己所有者与之。令彼安隐。则因彼悲田。成我大悲拔苦。大慈与乐之心也。敬心施与者。则能视彼悲田以等乎敬田也。又不求恩报。则心无所住。不着三有。此其所以为出世间之施也。
  作是思惟。过去诸佛。经无量劫。行檀布施。象马七珍。头目髓脑。乃至身命。舍而无吝。我今亦尔。随有施与。欢喜供养。心无吝惜。
  石壁云。思齐上圣。久而弥坚。瑜伽云。愚夫修少时。懈怠疑已久。圣经无量劫。勤苦为须臾。
  於诸女色。心无染着。
  於淫业中。先明止善。於诸女色。先指欲境也。心无染着。诫弗生贪也。
  凡夫颠倒。为欲所醉。耽荒迷乱。不知其过。如捉花茎。不悟毒蛇。
  此言愚人迷欲。因之起过。颠倒者。计不净以为净。如以首而为其尾也。为欲所醉者。以色而为酒。饮之不觉其醉。盖世间愚人。欲上又加之欲。耽荒迷乱。不知其过。如醉又加之酒。颠倒瞑眩。不觉其非。如捉花茎。不悟毒蛇者。喻上耽色不顾恶道。涅盘云。如妙花茎。毒蛇缠之。譬如有人性爱花色。不见花茎毒蛇过患。
  智人观之。毒蛇之口。熊豹之手。猛火热铁。不以为喻。柱铜铁床。焦背烂肠。血肉糜溃。痛彻心髓。作如是观。惟苦无乐。
  前明愚人之相。今明智者之观。即以女人之口。为毒蛇之口而螫人。即以女人之手。为熊豹之手而伤命。即以女人之身。为猛火热铁抱之而烧人。又以女人之身。冷暖细滑之触。以为铜柱铁床。焦烂糜溃於其身。何以故。居因。则能败国亡家。殒身丧命。致尪瘵虚劳等病。至果。则为地狱铜柱铁床焦灼身体等报。能作如是观者。则惟苦而无乐也。
  革囊盛粪。脓血之聚。外假香涂。内惟臭秽。不净流溢。虫蛆住处。鲍肆厕孔。亦所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