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禅宗杂著
- 永嘉禅宗集注
永嘉禅宗集注
前但假观。此去实观。革囊盛粪。指肠胃中之所有也。脓血之聚。指革囊中之所有也。外假香涂。藉以掩羞也。内惟臭秽。秽恶充实也。不净流溢。弥藏弥露也。虫蛆住处。与物同居也。鲍肆厕孔。亦所不及。极言人身之秽。虽鲍鱼之肆。圊厕之孔。亦比之不及。昔一初果人。隔生中忘。淫欲炽盛。其妇不堪。家常供养一圣僧。妇以所苦诉之。僧教曰。彼欲汝时。第告之曰。须陀洹人当如是耶。妇依言道之。其人遂识宿命。厌欲心生。永绝女色。妇见久绝。复欲得之。其夫以一画瓶。满中盛粪。封固其口。命妇宝持。而语之曰。汝能持此而弗失。即与如故。妇欣然执之未久。失手迸流臭秽。夫问妇曰。此瓶汝昔爱否。对曰实爱。今能爱否。对曰昔所不知。故宝爱之。今已见之。不复爱也。夫曰。吾昔未悟。故与汝情爱弥笃。今已悟已。不复爱也。
智者观之。但见发毛爪齿。薄皮厚皮。血肉汗泪。涕唾脓脂。筋脉脑膜。黄痰白痰。肝胆骨髓。肺脾肾胃。心膏榜胱。大肠小肠。生脏熟脏。屎尿臭处。如是等物。一一非人。
人之所以贪欲者。执有人我故也。今以此身摩顶至踵。观之中间所有。不过三十六物。质碍归地。润湿归水。暖气归火。动摇归风。始则聚之以为身。终则散之以归本。中间求之。一一非我。今者妄身。何者为是。如是观之。毕竟无身。既无有身。则假名为人。与幻化等。男女皆幻。能所俱空。淫与淫者。毕竟何有。胡乃於虚空而构恶业。致三途苦耶。
识风鼓击。妄生言语。诈为亲友。其实怨妬。败德障道。为过至重。应当远离。如避怨贼。
此释上文。或者之疑。疑者曰。此身空虚。若其无人。何以能言语相亲善耶。故释之曰。能言语者。不过最初托一念识心。妄有缘气於中积聚。此识与父母己三之报风居於脐轮之下。如炉鞴槖钥。鼓此识风。以击喉舌龈腭而为语言。非徒喉舌龈腭而能语言也。若能语言。则诸死者尚有舌存。胡不言耶。相亲善者。不过四大诈为亲善。其实与我作诸怨妬。譬若有人。与怨家结为亲友。自虽不即行杀。惟教作诸不善。使之败德障道。以为罪魁为死因。四大亦然。相与百年。诈为亲友。淫杀盗妄。靡不由之。为过至重。是故智者。应当远离。如避怨贼。
是故智者观之。如毒蛇想。宁近毒蛇。不亲女色。何以故。毒蛇杀人。一死一生。女色系缚。百千万劫。种种楚毒。苦痛无穷。谛察深思。难可附近。
前因女色。而通明人身不净。苦空无常。无我妄执成过。今则会人身之过。而的归女色。应当以智慧观之。犹如毒蛇。不可亲近。
是故智者。切检三愆。改往修来。背恶从善。不杀不盗。放生布施。不行淫秽。常修梵行。
前已三业别明止行二善。今则总明三业。要在时时切检三愆。恶则改之。善则行之。此亦总言止行二善也。别明中。不杀不盗不淫。止善也。放生布施梵行。行善也。然有即止善而为行善。如涅盘云。不饮酒肉。施与酒肉。不服花香。施与花香。如是施者。无分文之费。而得名为大施檀越。此佛为世间人能布施。而不能持戒。故赞戒而具大施。使人知施之胜。而莫大於戒。非谓持戒。而不必行施也。
日夜精勤。行道礼拜。归凭三宝。志求解脱。於身命财。修三坚法。
上明止行二善。犹是人天戒善。不坚牢法。不足以为出世之因。必须日夜精勤。志求解脱。於身命财。修三坚法。此则应依止观四种三昧。备修十大愿王。方合其法。三坚之法。出本事经。一不坚财。贸易坚财。谓一切世间财物。体非坚固。聚散无常。不可久保。若能持用布施清净梵行之人。远求无上安乐涅盘。或求当来人天乐果。即为坚固之财。永久不坏矣。是为不坚之财。贸易坚财也。二不坚身。贸易坚身。谓父母所生之身。乃四大假合而成。危脆不实。体非坚固。生灭无常。不可久存。若能持守五戒。清净无染。修习菩提无上之道。以证金刚不坏之身。是为以不坚身。贸易坚身也。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三不坚命贸易坚命。谓人所受之命。虽寿夭不齐。皆同梦幻。体非坚固。倐忽无常。不可久保。若能了知四谛。习习正法。起越生死。以续常住不朽慧命。是为以不坚命。贸易坚命也。
知身虚幻。无有自性。色即是空。谁是我者。一切诸法。但有假名。无有定实。是我身者。四大五阴。一一非我。和合亦无。内外推求。如水聚沫。浮泡阳焰。芭蕉幻化。镜像水月。毕竟无人。无明不了。妄执为我。於非实中。横生贪着。杀生偷盗。淫秽荒迷。竟夜终朝。矻矻造业。虽非真实。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作是观时。不以恶求。而养身命。
此大师诫劝行人。不可以恶求而养身命。何以故。世人只为不达一切法空。以身命而为实有。是故恶求多求以养身命。不知身非实有。命不我延。何得以人间虚幻之身。造地狱真实之罪。以阎浮须臾之命。贻恶道长久之因。以五欲苟合之乐。婴摧折色心之苦。文有法喻。合有结责。细寻可知。
应自观身。如毒蛇想。为治病故。受於四事。身着衣服。如裹痈疮。口[(歹*又)/食]滋味。如病服药。节身俭口。不生奢泰。闻说少欲。深乐修行。
此及下文。乃劝行人为治病故。应受四事。盖人身者。法身慧命之一大疮疣也。身疮畏寒丑。非衣服之药而不治。口疮畏饥馑。非饮食之药而不治。故曰身着衣服。如裹痈疮。既因病而设药。弗执药以成病。宜节身而俭口。少欲而知足。不生奢泰。深乐修行。
故经云。少欲头陀。善知止足。是人能入贤圣之道。
引证中意。言欲修少欲知足之行。须尚头陀抖擞之教。事具十二头陀经。既依阿兰若树下冢间露地常坐不卧。则能於住处卧具而修止足也。既依常乞食一坐食次第乞。则能於饮食而修止足也。既但三衣粪扫衣不畜余长。则能於衣服而修止足也。既依腐烂药而治病。则能於医药而修止足也。此为比丘入道之行门。三乘圣贤之标帜也。
何以故。恶道众生。经无量劫。阙衣乏食。叫唤号毒。饥寒切楚。皮骨相连。我今暂阙。未足为苦。
古德云。出家之人。三常不足。谓衣。食。睡眠。此三不足。真实为道。於是满足。多生放逸。长而说净。不生放逸。亦有道之士也。既头陀而苦行。必三常之不足。人於不足之时。当念恶道之苦虽不足而常知足也。
是故智者。贵法贱身。勤求至道。不顾形命。是名净修身业。
愚人必贵身而贱法。则身先而道后。惟形命是顾智者必贵法而贱身。则身后而道先。惟大道是求愚智不相及者如此。道不道。亦因是以判矣。
云何净修口业。深自思惟。口之四过。生死根本。增长众恶。倾覆万行。递相是非。是故智者。欲拔其源。断除虚妄。修四实语。正直。柔软。和合。如实。此之四语。智者所行。
凡净修口业。当自思惟。口之出言。有过有功。过则口四恶业。即绮语。恶口。两舌。妄语。此之四语能递相是非。增长过恶。倾覆万行。成生死根本。是为过也。愚人以四恶培其根。是故生死之本日以增。智者以四实拔其源。是故涅盘之性日以长。
何以故。正直语者。能除绮语。柔软语者。能除恶口。和合语者。能除两舌。如实语者。能除妄语。
行人既知口业功过。是非不同。复应须知功能除过。如药能治病。必与病相反。口业亦然。正直与绮语反。无委曲故。柔软与恶口反。无粗暴故。和合与两舌反。无斗构故。实语与妄语反。无虚伪故。而此四语。又必相须而进。何以故。盖正直无三。则失之於刚。柔软无三。则失之於媚。和合无三。则失之於苟。如实无三。则失之於野。正当以一为主。以三为宾。主宾合行。既善且美。
正直语者有二。一称法说。命诸闻者。信解明了。
称法。即依本有之事法也。法相差别。分明决择。能令闻者信解明了。
二称理说。令诸闻者。除疑遣惑。
理者。文也。性也。依文而析。称性而谈。能令人断权疑。生实信。
柔软语亦二。一者安慰语。令诸闻者。欢喜亲近。
人之所以远己而不喜近者。以其有逆语而拒之也。今既安慰。故能使人欢喜亲近。
二者宫商清雅。令诸闻者。爱乐受习。
宫商举五音之二。若人语言既中五音。又能辞辩清雅。孰有闻者。不爱乐受习。然四语中。有勉然可学者。有勉学而不能成者。惟宫商清雅为难能也。以其人有南北。音有清浊。口有辩讷。气有通塞。求其人於千一。吾不能於旦暮遇。噫。善说法者。於音声之道亦难矣哉。
和合语者亦二。一事和合。见斗诤人。谏劝令舍。不自称誉。卑逊敬物。
见人斗诤劝谏令舍。固谓之和合语矣。又不邀功伐善而自称誉。兼之卑逊敬物。此和之至和者也。
二理和合。见退菩提心人。殷勤劝进。善能分别菩提烦恼。平等一相。
退菩提心者。以其与烦恼性互相乖角。若水火之同器。由是或菩提之水而不能灭烦恼之火。反为烦恼火之所煎沸。烦恼胜而菩提所以退也。盖他未闻圆顿。烦恼即菩提之教也。今则善能分别菩提烦恼。平等一相。相与和合为一体。则不诤而和合矣。
如实语者亦二。一事实者。有则言有。无则言无。是则言是。非则言非。
有无不逾其言。固道人之实语。是非不绝其口。岂出家之直言。当是於物理之论。不越其是非耳。
二理实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来涅盘。常住不变。
理实语者。乃称性宣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与佛不异。则生即无生。如来涅盘。常住不变。与生无殊。则灭元不灭。
是以智者。行四实语。观彼众生。旷劫已来。为彼四过。之所颠倒。沉沦生死。难可出离。
智者欲迁善以清修。须观恶而知过。众生由四颠倒以沉沦。我当循四正道以出离。
我今欲拔其源。观彼口业。唇舌牙齿。咽喉脐响。识风鼓击。音出其中。
欲遏其流。当拔其源。拔源乃当遡流以寻源。得源则可拔。其流可遏矣。流者。四恶语也。语由寄声。而音声又由唇舌牙齿等。自外而遡至於脐。脐出息风。故上击成声。发为言语。然而息又由识之所主。故曰识风鼓击。是则欲息其声。当息其息。欲息其息。当息其心。非曰总不言也。而心君持正。以司其令也。
由心因缘。虚实两别。实则利益。虚则损减。实是起善之根。虚是生恶之本。善恶根本。由口言诠。诠善之言。名为四正。诠恶之语。名为四邪。邪则就苦。正则归乐。善是助道之缘。恶是败德之本。
上令遡流寻源。既得其心。苟欲拔之。先知功过。改之从之。舍四邪而归四正。不徒为生善致乐。亦可以为助道证真。
是故智者。要心扶正。实语自立。诵经念佛。观语实相。言无所存。语默平等。是名修口业。
前明口业止善。今又兼明口业行善。止行兼进。故能灭恶而生善也。然又须观语实相。非有非无。语默平等。不多不少。不以伙言而致失。弗事哑法以招讥。方名口业清净也。
云何净修意业。深自思惟。善恶之源。皆从心起。邪念因缘。能生万恶。正观因缘。能生万善。
三业因缘。意为根本。意苟有念。身口随之。善调三业者。又当先慎意业以为其本。
故经云。三界无别法。惟是一心作。当知心是万法之根本也。
引证中。且心作诸法。未言万法惟心。
云何邪念。无明不了。妄执为我。我见坚固。贪瞋邪见。横计所有。生诸染着。
种种邪念。莫不始於无明。不了五阴无我。万法本空。由是我见坚执。人相角立。贪瞋邪见。横计染着。起信所谓。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是也。
故经云。因有我故。便有我所。故起於断常六十二见。
我者。外道所计之神我也。我所者。谓五阴是神我所依之处所也。有时或计色即是我。离色是我。我大色小。色住我中。色大我小。我住色中。一阴计四余四亦然。成二十。历过去现在未来。成六十。加根本断常。有六十二。
见思相续。九十八使。三界生死。轮回不息。
上六十二见。惟得通定外道所发。今见惑八十八使。加思惑十使。则悠悠凡夫。与诸外道。皆共有之。
当知邪念。众恶之本。是故智者。制而不随。
众生无始。莫不具於邪念。愚人随而不制。所以成惑。智者制而不随。所以成智。
云何正观。彼我无差。色心不二。
正观之法。先了三界惟心。万法惟识。惟心则人己一体。而谁彼谁此。惟识则依正不二。而何色何心。谁彼谁此。则彼我之分别忘。何色何心。则色心之能所绝。怨亲平等。混和於法界之源。境智圆融。寂灭於真如之海。内惑不作。外境都捐。尚何惑业轮回之有哉。
菩提烦恼。本性无殊。生死涅盘。平等一照。
生死即涅盘。烦恼即菩提。本出净名经。天台立圆顿宗旨。本依乎此。即大师从天宫悟入。亦得乎此。上言彼我无差。色心不二。苟微此。则旨无所归矣。是故能於此二。达本性无殊。平等一照。则心心绝待。念念圆融。三观正修。思过半矣。
故经云。离我我所。观於平等。我及涅盘。此二皆空。
微离我我所。则不能观於平等。微观於平等。则不能离我我所。言平等者。我及涅盘。二皆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