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禅宗集注


  ○发宏誓愿第二

  卵生胎生及湿化  有色无色想非想  非有非无想杂类  六道轮回不暂停  我今稽首归三宝  普为众生发道心  群生沉沦苦海中  愿因诸佛法僧力  慈悲方便拔诸苦  不舍宏誓济含灵  化力自在度无穷  恒沙众生成正觉
  此十二句偈。正发四宏誓愿。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数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是也。此四誓愿。依四谛境。不外慈能与乐。悲能拔苦。今文虽云四生六道。轮回三界。不得暂停。为之皈命三宝。仗慈悲方便之力。以拔苦谛之果。然果由因克。是故欲拔苦果。先须为除苦因。即收得众生誓度。烦恼誓断两愿。不舍宏誓济含灵。化力自在度无穷。恒沙众生成正觉三句。即佛道无上誓愿成一愿。然欲与乐果。亦须教其先修乐因。即收得法门誓学。佛道誓成两愿。又四谛随四教。进否不同。下文既依无作道谛。以明三种止观。是则此愿。乃依圆教无作四谛境而发也。既知此已。下去所发。悉以四谛四宏而往判之。或全或阙。莫不中规中矩。又上之四宏。则己他兼尽。下去所发。则先为己而后为人。亦莫非四宏中之事也。
  说此偈已。我复稽首。皈依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僧前。
  前已皈敬。今复皈依。表己殷懃。有所凭仗。盖三界苦海。惟有三宝可作舟航。自度度人。法皆具足。故下所发愿。先自为。后为人。自为中。先誓勤求无上菩提。志无退转。
  承三宝力。志心发愿。修无上菩提。契从今生。至成正觉。中间决定。勤求不退。
  勤求不退。如释迦先世为慈心童女。发心欲往大海采如意珠。以济贫苦。其母爱念不与之去。临行母抱女足。女固强去。因伤母一发。母然后放之去。至大海地狱相现。有热铁轮从空而下。以烧其头。女发愿云。世间众生。一切众苦。皆集我顶。我皆代之受苦。发是愿已。铁轮自灭。故有偈云。假使热铁轮。於我顶上旋。终不为此苦。退失菩提心。求道之志。当如是也。
  未得道前。身无横病。寿不中夭。正命尽时。不见恶相。无诸恐怖。不生颠倒。身无痛苦。心不散乱。正慧明了。不经中阴。不入地狱。畜生饿鬼。水陆空行。天魔外道。幽冥神鬼。一切杂形。皆悉不受。
  未得道前。其位甚宽。今且以未断见思烦恼。未出分段生死之前。不免有三界生死。六道轮回。於六道中。惟人道中可以修菩提大道。故发愿生生不经中阴。世世不入三途。与水陆空行。天魔外道。幽冥鬼神。一切杂形。皆悉不受。裴学士所谓鬼神沉幽愁之苦。鸟兽怀獝狨之悲。修罗方瞋。诸天正乐。可以整心虑趣菩提。惟人道为能尔。然虽立志如此。其如受生有隔阴之昏。是以必先愿无横病。不中夭。正命尽。不恶相。无恐怖颠倒。无病苦散乱。正慧明了。庶阴境不现前。则无瞥尔随他去事也。
  长得人身。聪明正直。不生恶国。不值恶王。不生边地。不受贫苦。奴婢女形。黄门二根。黄发黑齿。顽愚暗钝。丑陋残缺。盲聋喑痖。凡是可恶。毕竟不生。
  六道之中。人身最是难得。修行菩提。又须三业本无恶而惟善。常灭恶而生善。长得人身。聪明正直。此本无恶而惟善也。不生恶国。则不为恶之所牵也。不值恶王。则不为恶之所使也。不生边地。无邪见之党也。不受贫苦。无造恶之因也。奴婢女形。乃至盲聋喑痖。凡是可恶。毕竟不生。无恶业之报。断出家之障也。
  出处中国。正信家生。常得男身。六根完具。端正香洁。无诸垢秽。
  前明本无恶。此言惟有善。经云。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信心难发。六根难具。既端正而香洁。复无垢而清净。然后可为出家之具。受道之器矣。
  志意和雅。身心安静。不贪瞋痴。三毒永断。不造众恶。恒思诸善。
  此去皆言常灭恶而生善。志意和雅下五句。明常灭恶。恒思诸善一句。明常生善。
  不作王臣。不为使命。不愿荣饰。安贫度世。
  王臣虽贵。无出家之志。故不愿作。昔一士夫问祖师云。下官也好出家否。对曰。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之所能为。故知出家非易事也。使命能招便佞之过。亦不愿作。荣饰虽美。生贪恋之心。故不愿求。前言不受贫苦。今言安贫度世者。夫贫者士之常。君子固穷。正为入道之助。故能安贫而入道。小人穷斯滥矣。反为衣食之累。而无远图之志。古人云。克不克在乎己。可不可亦不在乎物。正此谓也。
  少欲知足。不长蓄积。依食供身。不行偷盗。不杀众生。不啖鱼肉。敬爱含识。如我无异。
  经云。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犹不称意。学道之士。衣足蔽形。食足充腹而已。盖长蓄积。则多求无厌。多求无厌。则必行偷盗。至於杀众生。啖鱼肉。夭伤物命。鲜弗从不知足中来。然而学道之士。不独不杀不啖。兼须视物我而无异。以慈悲而摄受。既已爱之。又当敬之。爱之则为我之悲田。敬之则为我之敬田。悲田普则人畜同养。敬田普则生佛等观。斯宏旷济之怀。以入至道之渐。
  性行柔软。不求人过。不称己善。不与物诤。怨亲平等。不起分别。不生憎爱。
  性行柔软。则常柔和善顺而不卒暴。此为杜过之源。故法华云。住忍辱地。忍辱得地。则辱不能入。虽即入之。而我已有其地。不致於卒暴。所谓造次必於是也。求人过者。非唯不见己过。而必掩人之善也。不见己过。则己之过日增。掩人之善。则己之善日损矣。称己之善者。不唯自伐己善。而必覆己之恶也。自伐己善。则己之善日损。掩己之过。则己之过日增矣。此为杜恶之源。生善之渐。故大师致意言之。必期不与物诤。怨亲平等。不起分别。不生憎爱。而恶斯断。而善斯生也。
  他物不悕。自财不吝。不乐侵暴。恒怀质直。心不卒暴。常乐谦下。
  不悕他物。断贪之本也。自财不吝。破悭之根也。不乐侵暴。绝欲之由也。恒怀质直。杜邪之渐也。心不卒暴。远怒之因也。常乐谦下。来善之都也。果能如是。则何恶而不断。何善而不生乎。
  口无恶说。身无恶行。心不谄曲。三业清净。
  此总结。成断恶生善之处。不出身口意三业。三业净。则为十善功德丛林。三业染。则为十恶罪业渊薮。顺之逆之由乎人。
  在处安隐。无诸障难。窃盗劫贼。王法牢狱。枷杖钩锁。刀枪箭槊。猛兽毒虫。堕峰溺水。火烧风飘。雷惊霹雳。树折岩颓。堂崩栋朽。挝打怖畏。趂逐围绕。执捉系缚。加诬毁谤。横枉钩牵。凡诸难事。一切不受。
  三灾八难。皆恶业之所招。既无恶业。则何难之有。虽此生之不造。虑宿对之未消。愿三宝力。冥加显被。使一切不受。庶不为行道之障也。
  恶鬼飞灾。天行毒厉。邪魔魍魉。若河若海。崇山穷岳。居上树神。凡是灵祇。闻我名者。见我形者。发菩提心。悉相覆护。不相侵恼。昼夜安隐。无诸惊惧。
  上愿一切不受。直远之而已。今愿闻名睹形。发心拥护。又将诱之以善。诲之以道。若自若他。俱登彼岸。斯满菩萨之僧那也。
  四大康健。六根清净。不染六尘。心无乱想。不有昏滞。不生断见。不着空有。远离诸相。信奉能仁。不执己见。悟解明了。生生修习。正慧坚固。不被魔摄。大命终时。安然快乐。舍身受身。无有怨对。一切众生。同为善友。
  此愿远离邪魔。常归正道。於人道中。未出家时。生生如是。处处皆然。
  所生之处。值佛闻法。童真出家。为僧和合。身身之服。不离袈裟。食食之器。不乖钵盂。道心坚固。不生憍慢此大师之正愿也。苟不修菩提大道则已。若欲修之。非出家不可。盖出家为沙门。乃超尘之创步。入道之初门。预三宝之正流。登六度之法舰。第所生之处。不得值佛闻法。则不知有出家之胜。苟非童真出家。又不得为清净之僧。既出家已。须为和合无诤之僧。持律清净之士。故愿身不离衣。食不离钵。则一生戒律无亏。定慧重楼有址。兼之道心坚固。不生憍慢。坚如金刚。屈如桥梁。刚柔相济。则无所入而不自得矣。
  敬重三宝。常修梵行。亲近明师。随善知识。深信正法。勤行六度。读诵大乘。
  此及下文。皆言出家后所修之行。第一须敬重三宝。良佑福田。所依凭故。第二须常修梵行。进趣清净。不为尘染故。第三须亲近明师。随善知识开化导达。见佛闻法故。第四须深信正法。直道而行。无邪僻故。第五须勤行六度。於六生死海。度六无极故。第六须读诵大乘。通达圆理。能运出三界故。
  行道礼拜。妙味香花。音声赞呗。灯烛台观。山海林泉。空中平地。世间所有。微尘已上。悉持供养。合集功德。回助菩提。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以礼敬诸佛为首。次以广修供养。则行道礼拜种种供养。莫非其事。至以回助菩提。则第十普皆回向之事。举其首尾。中间诸愿。应亦该之。
  思惟了义。志乐闲静。清素寂默。不爱喧扰。不乐群居。常好独处。一切无求。专心定慧。
  此为正修誓愿。思惟了义。则以开解为本。志乐闲静五句。即具五缘中闲居静处也。一切无求。专心定慧。即正修止观法门也。
  六通具足。化度众生。随心所愿。自在无碍。万行成就。精妙无穷。正直圆明。志成佛道。
  上种种愿。皆法门誓学。六通具足。化度众生。即众生誓度。令正直圆明。志成佛道。即佛道誓成。烦恼誓断。亦在其中。故知誓愿虽多。举不外乎四宏。盖若愿不依四。其愿则狂。总不发愿。又堕於愚。与其愚也宁狂。改其狂也归正。则菩萨之志成。六度之行修。佛果菩提。可希觊矣。
  愿以此善根。普及十方界。上穷有顶。下及风轮。天上人间。六道诸身。一切含识。我所有功德。悉与众生共。尽於微尘劫。不惟一众生。随我有善根。普皆充熏饰。
  此以发愿功德。复发愿之回己向他。与众生共。正显大师之愿普。菩萨之誓成。
  地狱中苦恼。南无佛法僧。称佛法僧名。愿皆蒙解脱。饿鬼中苦恼。南无佛法僧。称佛法僧名。愿皆蒙解脱。畜生中苦恼。南无佛法僧。称佛法僧名。愿皆蒙解脱。天人阿修罗。恒沙诸含识。八苦相煎迫。南无佛法僧。因我此善根。普免诸缠缚。南无三世佛。南无修多罗。菩萨声闻僧。微尘诸圣众。不舍本慈悲。摄受群生类。
  大师之愿。本在度生。愿虽立。而行未填。行虽填。而惑未尽。惑未尽。而道未成。道未成。而舟未固。以未完不固之舟。济多人於恶海。自他俱溺。其理必然。此天台之深诫。固大师之深鉴。但众生受苦。尔时方盛。而度生之心急。自力未暇。须仰他力。惟三宝为世舟航。为病良药。故亟称名以求速救。
  尽空诸含识。归依佛法僧。离苦出三涂。疾得超三界。各发菩提心。昼夜行般若。生生勤精进。常如救头然。先得菩提时。誓愿相度脱。
  自愿归依三宝。以求度脱众生。又不若愿彼各各自归三宝。其度脱者易。盖一体三宝。含生本具。因无始无明。迷而不自觉知。自不觉知。则迷佛宝。不觉本有。则迷法宝。始本离而不合。则迷僧宝。迷头逐影。舍父逃逝。轮回六道。无有已时。故无父无家。无依无归。今愿尽空含识。各各归依三宝。祇欲其悟本有一体三宝。为归为依。为救为护。故曰归依佛。不堕地狱。归依法。不堕饿鬼。归依僧。不堕傍生。实自他之力而等持。始本二觉而一合。方为真归依三宝者也。
  我行道礼拜。我诵经念佛。我修戒定慧。南无佛法僧。普愿诸众生。悉皆成佛道。我等诸含识。坚固求菩提。顶礼佛法僧。愿早成正觉。
  此中发愿。寓三种回向。我行道礼拜等者。因也。悉皆成佛道者。果也。即回因向果。又我行道礼拜等。自也。普愿诸众生悉皆成佛道。他也。即回自向他。又我行道礼拜等。即事也。悉皆成佛道。即理也。即回事向理。因非果不竟。自非他不普。事非理不融。三者圆满。菩萨行成。是故发愿。毕竟获之。又如是之愿。愿中有行。行愿相依。不丰不孤。居正修之先。为发行之始矣。

  ○亲近师友第三

  先观三界。生厌离故。
  凡欲出三界之家。须生厌离之心。欲生厌离之心。须观无安之境。如火宅喻。头为殿兮腹为堂。背为舍兮皆无常。高而且危兮苦无央。柱根摧朽命不长。意识纲维为栋梁。诸苦所坏亦堪伤。过去行业基陛将。衰老颓毁何可当。四大和合如壁墙。圮坼崩坏时分张。泥涂阤落皮肤疡。覆苫乱坠毛发黄。椽梠差脱支节僵。周障屈曲识惆怅。杂秽充徧非洁香。鸱枭雕鹫慢使长。乌鹊鸠鸽憍使强。蚖蛇蝮蝎瞋扬扬。蜈蚣蚰蜒恚堂堂。守宫百足痴不良。鼬狸鼷鼠无明场。诸恶虫辈何攘。攘交横驰走亦茫茫。屎尿臭处四倒邦。不净流溢喻多方。蜣螂诸虫集其上。不净计净明其赃。亦有野干及狐狼。咀嚼践踏死尸傍。贪心引物向於己。不以道理同其乡群狗竞来相搏撮。饥羸求食心慞惶。积聚五尘不知止。有力之贪胡强梁。斗诤攞掣啀喍吠。人之疑惑亦非良。处处魑魅魍魉鬼。利使如此生着长。夜叉恶鬼啖人肉。毒虫之属亦复噇。拨无善因并恶果。一齐刬却胡桃踉。诸恶禽兽孳乳生。各自藏护深堤防。夜叉竞来争取食。恶心转炽声洋洋。邪见拨无善与恶。因果并破同其行。鸠盘荼鬼蹲土埵。离地一二尺游行。纵逸嬉戏捉狗足。扑之取乐令声丧。外道生天有如此。弥戾车见或低昂。复有诸鬼身长大。裸形黑瘦住其央。发大恶声呼求食。众生身见亦不祥。竖穷横徧喻大长。复有诸鬼针细吭。腹大如山馁其肠。无想涅盘危如此。断常二执互相妨。头发髼乱殊凶险。饥饿所逼业报偿。诸见回转初不定。彼此相破攻疆场。夜叉饿鬼诸恶兽。饥急四向窥牖窗。邪慧观察执四句。恐畏诸难何可量。火宅火起四面炽。栋梁椽柱爆声彰。摧折堕落可哀伤。墙壁崩倒岂久常。生老病死苦如是。诸子不觉喜扬扬。长者悲之设津梁。诱以三车出门外。等赐大车真法王。三乘渐次非究竟。事理不二法斯良。厌苦欣乐修三观。乘是宝乘游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