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禅宗杂著
- 心赋注
心赋注
以本摄末。驾智海之津梁。
一心为本。诸法为末。欲渡生死海。应以心智而度之。
举一蔽诸。辟玄关之规矩。
举一心法。摄尽无余。此一法门。能建立凡圣境界。摄生化门。六度万行。无不具足。如还源观云。从一心体。出生二用。三遍。四德。五止。六观。一体者。即自性清净圆明体。即通为十定之体。言二用者。一海印森罗常住用。即海印三昧。二法界圆明自在用。即华严三昧。言三遍者。一者一尘普周法界遍。二一尘出生无尽遍。三一尘含容空有遍。此三并是因陀罗网三昧门。言四德者。一随缘妙用无方德。二威仪住持有则德。三柔和质直摄生德。四普代众生受苦德。言五止者。一照法清虚离缘止。二观人寂泊绝欲止。三性起繁兴法尔止。四锭光显现无念止。五事理玄通非相止。言六观者。一摄境归心真空观。二从心现境妙有观。三心境秘密圆融观。四智身影现众缘观。五多身入一镜像观。六主伴互现帝网观。上之止观。并是寂用无涯三昧门也。
匡时龟镜。为物权衡。
此一心法。能考古推今。穷凡达圣。如秤知轻重。似镜鉴妍媸。但了一心。无不知诸法根源巨细矣。
相夺则境智互泯。相资则彼我俱生。
以境夺智则智泯。以智夺境则境亡。以彼资我则我立。以我资彼则彼生。
无明树上而觉华顿发。八苦海内而一味恒清。
经云。烦恼大悔中。有圆满如来。宣说实相常住之理。本觉实性中。有无明众生。起无量无边烦恼之波。论云。唯真不立。单妄不成。真妄相成。方能建立。如水因风而起波。风水不相舍离故。
全体现前。岂用更思於妙悟。本来具足。何须苦待於功成。
诸佛将众生心为佛。众生将佛心为众生。一体无差。但隔迷悟。以即心是佛故。虽分三身之异。终无别体。故云。法身相好。一际无差。又古德云。新佛旧成。曾无二体。以报身就法身。如出模之像。像本旧成。故无二体。新成旧佛。法报似分。以法身就报身。如金成像。金像似分。以有未成像金故。今成像竟。似分於二。诸佛如已成像之金。众生如未成像之金。成与未成。似分前后。则金体始终。更无别异。
显异标奇。精明究竟。如舒杲日之光。似布勾芒之令。
此一心法。如日照天下。无法而不明。犹春遍寰中。无物而不发。
三毒四倒而非凡。八解六通而非圣。
在凡非凡。处圣非圣。以但是自心故。终无别理。宝藏论云。如实际中。无毫厘凡圣可得。
至宝居怀兮终不他求。灵珠在握兮应须自庆。
肇论云。圣远乎哉。体之即神。何者。为众生自心。皆是般若。但能体悟至理。即心是佛。即今日灵觉之真性。即是般若圣智也。此明真智。斯乃悟理之圣。非神通果证也。又所云般若圣智者。若正智即观照般若。如如即实相般若。此正智如如。即是圆成实性。圆成实性。即是如来藏心。如来藏心。即是众生灵觉之性。众生灵觉之性。即是般若真智。
愍同体兮起无缘。
菩萨观一切众生。同一体性。愍彼不达。而行大悲。无缘者。即无缘慈。如石吸铁。任运吸取一切众生。而无度想。
溢法财兮资慧命。
法财者有七。一闻。二信。三戒。四定。五进。六舍。七惭愧。慧命者。即自心无尽真如之性。此七种法财。乃至恒沙智德。皆是心所有法。悟入之者。资益无穷。
履得一之旨。豁尔消疑。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而道成。经云。若得一。万邪灭矣。又云。若得一。万事毕。若了一真心。何理而不圆。何事而不毕也。如古德问云。所言心性是一者。何得众生界见有种种。答。以真如心性是一。随缘生灭而成种种。又第八识。正是所熏心体。含多种子。熏成种种。即是真如随缘义。又心性是一者。古释有二义。一者妄心之性。成心之性。以性相不同故。真心之性。真心即性故。二者通成。谓此二性。别明二藏。前之二性。皆具二藏。但为妄覆。名如来藏。直语藏体。即自性心故。此自性清净真心。不与妄合。名为空藏。具恒沙德。名不空藏。前明即离。此明空有。故重出也。言皆平等无二者。上二即离不同。由心之性故不即。由心即性故不离。不即不离。为心之性。后二即空之实为不空。即实之空为空藏。空有不二。为心之性。然空有无二之性。即是不即不离之性。故但云一也。
入不二之门。廓然无诤。
心外有法。即见有二。便有对治。即乃成诤。若了境即心。能所冥一。即无诤矣。既不涉能所。即非情无情。但直论见性之门。匪落是非之道。是以能所不同。不可执一。心境一味。不可称异。若以性从缘。则情非情异。为性亦殊。若泯缘从性。则非觉不觉。若二性互融。则无非觉悟。华严经云。真如无少分非觉悟者。则真如遍一切有情无情之处。若无少分非觉悟者。岂无情非佛性乎。又经意但除执瓦砾无情之见。非除佛性。则性无不在。量出虚空。宁可除乎。又古德云。觉性是理。觉了属事。如无情中。但有觉性。而无觉了。如木中但有火性。亦无火照。今言性者。但据理本。谁论枝末。又觉智缘虑名情。自性不改名性。愚人迷性生情。故境智不一。智者了情成性。故物我无二。
大理齐平。不亏不盈。道性如是。无送无迎。千浔海底而孤峻。万仞峰头而坦平。
傅大士行路易云。须弥芥子父。芥子须弥爷。山海坦然平。敲冰来煮茶。
竹祖摇风而自长。桐孙向日而潜荣。数朵之青山长在。一片之闲云忽生。
丹霞和尚忘己吟云。青山不用白云朝。白云不用青山管。云常在山山在云。青山自闲云自缓。皆比一心之道性。智境闲闲。
意地顿空。如兔角之铦利。解心全息。犹焰水之澄清。
新丰和尚颂云。井底熢尘生。高山起波浪。石女生得儿。龟毛长数丈。若欲学菩提。应须看此样。
大建法幢。深提宝印。居下恒高。处违常顺。
此一心法门。是高建法幢。又是祖佛之心印。乃平等门。为一际地。高下自相倾。顺逆自违诤。若入真智。必无差别。如华严经云。智入三世悉皆平等。此明俗体本真。故云平等。以六相该之。即总而全别。即别而全总。即同而俱异。即异而恒同。即成而俱坏。即坏而俱成。
握王库刀之真形。抚修罗琴之正韵。
涅盘经中。况众生佛性。昧者不见。如王库中。有真宝刀。群臣无能识者。又经云。阿修罗王琴。不抚而韵。此况众生心。恒转根本法轮。未尝间断。如华严经云。剎说众生说。三世一时说。
得趣而幽途大辟。胡用多求。了一而万事齐休。但生深信。
信心铭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若能如是。何虑不毕。华严经颂云。种种变化无量身。一切世界微尘等。欲悉了达从心起。菩萨以此初发心。
自在无碍。超古绝伦。荆棘变为行树。枭獍啼或梵轮。
高僧传云。释智通云。若夫寻近大乘修正观者。察微尘之本际。识一念之初原。便可荆棘播无常之音。枭獍说甚深之法。十方净土。未必过此矣。凡言唯心净土者。则一净一切净。可谓即尘劳而成佛国也。
似毛端之头含於宝月。
庞居士偈云。毛头含宝月。彻底见真源。
如瑠璃之内现出金身。
法华经偈云。如净瑠璃中。内现真金像。
若畅斯宗。发明妙慧。剔摩诃衍之骨髓。摘优昙华之根蒂。
摩诃衍。即大乘心。优昙华。是灵瑞华。表说心时。难遇难解。
任聚须弥之笔。未写纤毫。纵饶乐说之门。难敷一偈。
华严经云。聚须弥山为笔。未写普眼经之一句一偈。
印同异。泯中边。等来去。绝偏圆。
以自心之体。非同异中边之见。如太虚空。更无异相。故经云。菩萨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又起信论云。复次真如自体相者。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佛。无有增减。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毕竟常恒。无始已来。本性具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遍照法界义。真实识知义。自性清净心义。常乐我净义。清凉不变自在义。
水朝东而星拱北。
水朝东者。尚书云。江汉朝宗于海。宗者尊也。有似於朝。如心为万法宗。未有一法而不归心者。星拱北者。论语云。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政以德者。无为之德也。犹北辰之不移。而众星拱之。如一心不动。众行归之。
谷孕风而海纳川。
斯皆法尔如是。道性自然。如宝藏论云。谷风无绝。泉水无竭。亦比道性无有间绝。则道不离心。心不离道。故先德云。至妙灵通。目之曰道。又楞严经云。汝之心灵。一切明了。岂非真道耶。
寂尔无声。众响群音而吼地。荡然无相。奇形异状而参天。
即相无相。无相即相。以是一心之境界故。如华严经中。境界重重。佛身无尽。互相彻入。能同能别。全异全同。净秽国土。无障无碍。不论有情无情之异。皆为一心真智之境界。
约理而分。称真而说。蜜齐海内之甜。火均天下之热。
一蜜甜。遍天下之蜜皆甜。一火热。尽寰中之火皆热。此况若此一法是心。则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皆即是心矣。
当正位之发扬。因法性之施设。
此心赋者有二观。一唯心识观。二真如实观。先观唯心。次入真如。楞伽经云。自觉圣智者。令觉自心耳。摄论云。通达唯是意言分别。无有实法。即为入唯识方便。不取外相。即入唯心。占察经云。一唯心识观。二真如实观。唯心观浅。真如观深。能入法性。法性即真如异名。如起信论云。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令住正念。其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此即唯心识观。次云。即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此即真如实观。若了唯心。成唯心识观。若了无性。成真如实观。心境两亡。则成无分别智。
弗从事而失体。非一非多。不守己而任缘。亦同亦别。
如前云正位发扬者。未曾有一法。出心之正位。如法华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又前云法性施设者。般若经云。未曾有一法。而出於法性。真如一心。不守自性。随事建立。故云亦同亦别。虽随事建立。不失自体。故云非一非多。
本迹双举。权实俱存。
肇论云。非本无以垂末。非末无以显本。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心即是本。法即是末。
言中而尽提纲要。指下而全见根源。
万法虽殊。一言而无不该尽。千月不等。一指而各见根源。如锦冠云。一一事中。皆具如是无尽之德。如海一滴。即具百川。又一一事。不坏本相。不离本位。而圆融即入。谓欲言相用。即同体寂。欲谓之寂。相用纷然。故华严疏序云。超言思而迥出。匪但超言思。抑亦出於超言思。超与不超俱出。华严经云。虽复不依言语道。亦复不着无言说。但即言亡言。即思忘思。以契超出之旨。
如一金分众器之形。不变随缘之道。犹千波含湿性之理。随缘不变之门。
金是不变。器是随缘。波是随缘。湿是不变。则一心门。具随缘不变二义。如演义记云。由随缘即不变故。夺差别令体空。则末寂也。由体空差别故。夺不变令随缘。故本寂也。以全本为末。故本便隐。全末为本。故末便亡也。是则真如随缘成众生时。未曾失於真体。故令众生非众生也。众生体空即法身时。未曾无众生。故令法身非法身也。故二双绝。二既互绝。则真妄平等。无可异也。
若达斯宗。无在不在。
净名经云。佛说一切法。皆无在无不在。约理实而隐。云无在。约相虚而现。云无不在。斯即一心隐显。无碍自在也。
入圣体而靡高。居凡身而弗改。即狭而广。毫端遍於十方。以短摄长。剎那包於劫海。
先德云。尘含法界。无亏大小。念包九世。延促同时。即是一心开合。以彰殊胜。如朝菌之类。夕死之徒。岂等大椿之岁耶。此是世间人物。延促之情见耳。如华严经。明毗目仙人执善财手。时经多劫。处历无边。故不可以长短思也。若显超胜。一生顿圆。若约甚深。多劫莫究。延促不可定执。贵在入玄。即权机浅学。罔测津涯矣。如华严经颂云。始从一念终成劫。悉依众生心想生。一切剎海劫无边。以一方便皆清净。释曰。一方便者。即是自心。延促由心定量。若了一心。长短之劫自尽。故云皆清净。华严经颂云。有数无数一切劫。菩萨了知即一念。於此善入菩提行。常勤修习不退转。
一叶落时天下秋。一尘起处厚地收。向空门而及第。
庞居士偈云。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
於禅苑而封侯。
世间以成功立德。以为封侯。出世悟心得记。以为封候。
敌生死军之甲冑。战烦恼阵之戈矛。
唯识疏云。心外有法。生死轮回。心外无法。生死永绝。
得大总持。可作超尘之本。
心是总持都院。无法不收。
具王三昧。堪为入道之由。
能观心性。名为上定。此心是真如三昧。一切三昧之根本。故心为三昧之王。名王三昧。是以悟心成道。万行俱成。夫若了即心是佛者。自然谦下。何以故。信自心故。知一切众生皆有心。悉即是佛故。既不自憍[怡-台+居]。亦不轻慢他。以知一心平等故。经云。柔和之行。以顺法界。谦下是忍辱之本。周易云。谦亨君子有终。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是以於自於他。不赞不毁。若自赞非大人之相。是衒惑人。若自毁。是妖谄之人。若毁他。是谗贼之人。若赞他。是谄谀之人。是以傅大士云。见好见恶但低头。有底因缘得成病。故知得地万物皆生。得理万行皆成。唯心之理。不可忘也。迄至成佛。无有增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