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赋注

续藏经 心赋注
 宋 延寿述
  

  注心赋卷第一

    宋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觉禅师延寿述
  觉王同禀。
  楞伽经。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又经颂云。如世有良医。以妙药救病。诸佛亦如是。为物说唯心。问。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既称心赋。便是标宗。何假广用文言。仍繁注解。且凡论宗旨。唯逗顿机。如日出照高山。驶马见鞭影。所以丹霞和尚云。相逢不擎出。举意便知有。首楞严经云。圆明了知。不因心念。扬眉动目。早是周遮。如先德颂云。便是犹倍句。动目即差违。若问曹溪旨。不更待扬眉。答。今为乐佛乘人。实未荐者。假以词句。助显真心。虽挂文言。妙旨斯在。俯收中下。尽[(ㄇ@(企-止))/卓]群机。但任当人。各资己利。百川虽润。何妨大海广含。五岳自高。不碍太阳普照。根机莫等。乐欲匪同。於四门入处虽殊。在一真见时无别。如获鸟者罗之一目。不可以一目为罗。治国者功在一人。不可以一人为国。如内德论云。夫一水无以和羹。一木无以建室。一衣不称众体。一药不疗殊疾。一彩无以为文绣。一声无以谐琴瑟。一言无以劝众善。一戒无以防多失。何得怪渐顿之异。令法门之专一。故云。如为一人。众多亦然。如为众多。一人亦然。岂同劣解凡情。而生局见。我此无碍广大法门。如虚空非相。不拒诸相发挥。似法性无身。匪碍诸身顿现。所以藏法师云。自有众生。寻教得真。会理无碍。常观理而不碍持教。恒诵习而不碍观空。则理教俱融。合成一观。方为究竟博通耳。斯乃教观一如。诠旨同原矣。
  祖胤亲传。
  此土初祖达磨大师云。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又云。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亦云。默传心印。代代相承。迄至今日。
  大开真俗之本。
  如大乘起信论云。有摩诃衍。能发起一切众生大乘信根。所言摩诃衍者。此云大乘。又大乘者。是众生心。心体周遍。故名为大。心能运载。故名为乘。立心真如门。心生灭门。论云。摩诃衍者。总说有二种。一者法。二者义。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依於此心。显示摩诃衍义。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体故。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所言义者。则有三种。一者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二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漏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是知一心。是诸佛本所乘。菩萨因乘此心法。皆到如来地故。离此一心外。别无殊胜。故今赋咏。志在於此。藏法师云。真俗双泯。二谛恒存。空有两亡。一味常现。所以华严疏云。真俗虽相即。而各不坏其相。谓即有之空。方是真空。即空之有。方为妙有。空有不二。两相历然。如波即水而恒动。俗即真而俗相立。如水即波而恒湿。真即俗而真体存。已上皆况心之体用。非一非异。又云。不坏生灭门说真如门。不隐真如门说生灭门。良以二门唯一心故。所以十方诸佛。常依二谛说法。若不得俗谛。不得第一义谛。以俗谛无有自体。即第一义谛故。
  独标天地之先。
  傅大士颂云。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雕。老子云。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之曰大。宝藏论云。空可空。非真空。色可色。非真色。真色无形。真空无名。无名名之父。无色色之母。作万法之根源。为天地之太祖。上施玄象。下列冥庭。元气含於大象。大象隐於无形。为识物之灵。灵中有神。神中有身。无为变化。各禀乎自然。
  常为诸佛之师。能含众妙。
  诸佛以法为师。起信论云。所言法者。众生心是。又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禅源集云。夫言心者是心之名。言知者是心之体。能含众妙者。一心杳冥之内。众妙存焉。清净法界。杳杳冥冥。以为能含。恒沙妙德。微妙相大。以为所含。相依乎性。性无不包。故称为含。又云。妄念本寂。尘境本空。空寂之心。灵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前达磨所传清净心也。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籍缘生。不因境起。迷时烦恼。知非烦恼。悟时神变。知非神变。然由迷此知。即起我相。若了此知。剎那成佛。故心要笺云。心法本乎无住。无住心体。灵知不昧。又况如一摩尼珠。一灵心也。唯圆明净。空寂知也。都无一切差别色相。以体明故。对外物时。能现一切差别色相。色相自有差别。明珠不曾变易。且如珠现黑时。但云黑等是珠。如洪州马大师云。起心动念。弹指瞬目。所作所为。皆是佛性。此是即妄明真。或拟离黑觅珠。如北宗秀大师云。众生本有觉性。如镜有明性。烦恼覆之不见。如镜有尘暗。妄念尽则心明。昏尘灭则镜朗。此是离妄明真。或云明黑都无者。如牛头融大师云。诸法如梦。本来无事。心境本寂。非今始空。宜丧己忘情。情忘即绝。此是真妄俱无。初一皆真。次一皆妄。后一皆无。皆是未见珠也。如荷泽和尚。於空无相处。指示知见。了了常知。不昧心性。见珠黑之时。但见珠体明白。不观黑色。及青黄等杂色。既不即黑。亦不离黑。亦不黑白俱拂。了了见心性之时。不即不离。无住无着。非一非异。不取不舍。又真心本体。有二种用。一者自性本有。二者随缘应用。犹如铜镜。铜之质是自性体。铜之明是自性用。明所现影是随缘用。影即对缘方现。现有千差。明即光明。明唯一味。以喻心常寂是自性体。心常知是自性用。今洪州指示能语言分别等。但是随缘用。阙自性用也。又显教。有比量显。现量显。洪州云。心不可指示。但以能语言等验之。知有佛性。是比量显也。荷泽直云。心体能知。知即是心。不约知以显心。是现量显。洪州阙此。又不变是体。随缘是用。又荷泽所宗空寂知者。空寂即是无相。以神解之性。虽无形相。而灵知不昧。故云寂知。亦云寂照。亦云无相之智。亦云无知之知。如肇论云。放光般若云。般若无所有相。无生灭相。道行般若云。般若无所知无所见。此辩智照之用。而曰无相无知者。何耶。果有无相之知。不知之照。明矣。何者。夫有所知。则有所不知。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故经云。圣心无知。无所不知。信矣。空寂即是无相。即是无知。论云无所不知。又云。乃曰一切知者。此知即是真知。为一切众生自心之体。真性灵知。湛然恒照。亦云无念之知。若有念而知。凡夫境界。故云知觉乃众生。若无念无知。二乘境界。若无念而知。诸佛境界。空寂即是无念。亦云无住之知。若有所住。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无所住。如日月光明。照见种种色。华严锦冠云。含众妙而有余者。谓一切事。皆不改本相。不离本位。法法皆能为大为小。为一为多。为主为伴。即此即彼。即隐即显。即延即促。互相摄入。重重无尽。如帝网天珠。以要言之。随一一事。念念皆具十玄之义。同时具足。无有前后。如海一滴。即具百川。滴滴皆尔。故名为妙。
  恒作群贤之母。可谓幽玄。
  夫般若者。是诸佛之母。故净名经颂云。智度菩萨母。能生一切导师。所言般若者。即一切众生自心灵知之性耳。如宝藏论云。夫天地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识物灵照。内外空然。寂寞难见。其谓玄玄。巧出於紫微之表。用在於虚无之间。端化不动。独而无双。声出妙响。色吐华容。穷睹无所。寄号空空。谁留其声。不见其形。唯留其功。不见其容。幽显朗照。物理虚通。森罗宝印。万象真宗。其为也形。其寂也冥。本净非莹。法尔圆成。光超日月。德越太清。万物无作。一切无名。能转变天地。自在纵横。恒沙妙用。混沌而成。谁闻不喜。谁闻不惊。如何以无价之宝。隐於阴入之坑。哀哉哀哉。其谓自轻。悲哉悲哉。晦何由明。其宝也。焕焕煌煌。朗照十方。阒寂无物。圆应堂堂。应声应色。应阴应阳。奇特无根。妙用常存。瞬目不见。侧耳不闻。其本也冥。其化也形。其为也圣。其用也灵。可谓大道之真精。其精甚灵。万有之因。凝然常住。与道同伦。故经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任用森罗。其名曰圣。又若证此一心。则解一切法门。如止观云。譬如良医。有一秘方。总摄诸方。阿伽陀药。功兼诸药。如食乳糜。更无所须。一切具足。如如意珠。乃至此一心。是大中大。上中上。圆中圆。满中满。实中实。真中真。了义中了义。玄中玄。妙中妙。不可思议中不可思议。若能如此简非显是。体权实而发心者。是一切诸佛种。譬如金刚。从金性生。佛菩提心。从大悲起。是诸行先。如服阿婆罗药。先用清水。诸行中最。如诸根中。命根为最。佛正法正行中。此心为最。如太子生。具王仪相。大臣恭敬。有大声名。如迦陵频伽鸟。壳中鸣声已胜诸鸟。此菩提心有大势力。如师子筋弦。如师子乳。如金刚锤。如那罗延箭。具足众宝。能除贫苦。如如意珠。虽小懈怠。小失威仪。犹胜二乘功德。举要言之。此心即具一切菩萨功德。能成三世无上正觉。
  灵性有珠。该通匪一。
  此一心灵台之性。最灵最妙。作万法之王。为群有之体。竖彻三世。横亘十方。大智度论云。在有情数中为佛性。在无情数中为法性。所以华严经颂云。法性遍在一切处。一切众生及国土。三世悉在无有余。亦无形相而可得。如肇论离微体净品云。夫性离微者。则非取非舍。非修非学。非本无今有。非本有今无。乃至一法不生。一法不灭。非三界所摄。非六趣所变。非愚智所改。非真妄所转。平等普遍。一切圆满。总为一大法界幻化灵宅。迷之者历劫浪修。悟之者当体凝寂。
  千途尽向於彼生。万象皆从於此出。
  净名经云。一切法以无住为本。无住者。一切众生第八识心。此心无住无本。故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如华严经云。不离於心。所见清净。又云。不离於心无处所。是知心生一切法。如地出水。如谷孕风。如石生云。如木出火。是知离心无法。离法无心。如长者论云。若直说第八种子识为如来藏者。即业种恒真。生怖难信。以法如是之力。何一含识而不具神通。承本觉性之功。岂一剎尘而靡含道迹。故华严经云法如是力者。本合如然。又云佛神力者。应真曰神。所以古德云。自力与佛力无别。自智与佛智无差。又云。一身即以法界为量。自他之境都亡。法界即自身遍周。能所之情见绝。如大海之渧。渧渧之中皆得大海。比众生之心。心心皆含佛智。
  事廓恒沙。理标精实。吞沧溟於毛孔。唯是自因。卷法界於尘中。匪求他术。
  首楞严经云。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我以妙明不生不灭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於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现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於一毛端现宝王剎。坐微尘里转大法轮。是知背境观心。自然大明相含。不为物转。亦如芥纳须弥等。百门义海云。且如见山高广。是自心现作大。今见尘小时。亦是自心现作小。今由见尘。全以见山高之心。而今现尘也。是故即小容大。如云万象如须弥。净心如芥子。故云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即是万法一心。一心万法。故称毛吞巨海。芥纳须弥。非干神通变化之力。真心具德法性如是。如华严记云。如经一毛端中一切世界差别性者。谓一毛端性。即是一切世界差别性。今一切世界即事。随其法性即一毛端。以性即毛端。诸界即性故。
  任机启号。应物成名。
  一切法本无名。但是心为名。故般若经云。六尘钝故。不自名。不自立。皆是因心立名。故云万法本闲。而人自闹。又云三阿僧祇名字。皆是心之异号。如天台净名疏云。一法异名者。诸经异名。说真性实相。或言一实谛。或言自性清净心。或言如来藏。或言如如。或言实际。或言实相般若。或言一乘。或言即是首楞严。或言法性。或言法身。或言中道。或言毕竟空。或言正因佛性。性净涅盘。如是等种种异名。此皆是实相之异称。故大智论偈言。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随诸众生类。为之立异字。大涅盘经云。如天帝释有千种名。解脱亦尔。多诸名字。又云佛性者有五种名故。皆是赴机利物。为立异名也。而法体是一。未曾有异。如帝释千名。名虽不同。终是目於天主。岂有闻异名故。而言非实相理。如人供养帝释。毁憍尸迦。供养憍尸迦。毁於帝释。如此供养。未必得福。末代执法者亦尔。或信赖耶自性清净心。而毁毕竟空。或信毕竟空无所有。毁赖耶识自性清净心。或言般若明实相。法华明一乘。皆非佛性。此之求福。岂不虑祸。若知名异体一。则随喜之善。遍於法界。何所诤乎。又诸经内。逗缘称机。更有多名。随处安立。以广大义边。目之为海。以圆明理显。称之曰珠。以万法所宗。号之曰王。以能生一切。詺之曰母。但是无义之真义。多亦不多。无心之真心。一亦不一。故华严私记云。取决断义。以智言之。取能生长。以地言之。取其高显。以山言之。取其深广。以海言之。取其圆净。以珠言之。此上约有名。尚乃无数。更有无名。岂可测量。如大法炬陀罗尼经云。佛告诸菩萨。汝等勿谓天定天也。人定人也。饿鬼定饿鬼也。乃至如一事有种种名。如一人有种种名。如一天。乃至饿鬼畜生有种种名。亦复如是。亦有多饿鬼。全无名字。於一弹指顷。转变身体作种种形。如是众生於一时间现无量色身。云何可得呼其名也。若饿鬼等。有生处名字。受食名字。及寿命名字。若地狱众生。无有名字生处者。则其形亦无定。彼中恶业因缘未尽。故於一念中种种变身。释曰。如地狱中。一日一夜之中万生万死。岂可名其名字耶。又无间狱中。一一身无间。各各尽遍八万四千由旬。地狱之量不相障碍。是知业果不可思议。非独圣果。如云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今时人将谓诸佛法身能分能遍。不信众生亦一身无量身。以众生业果不可思议故。是以经云。佛界不可思议。众生界亦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