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赋注

  学问宗师。菩提榜样。功德丛林。真如库藏。
  一切众生第八识心。名含藏识。亦名宅识。如华严经云。菩萨摩诃萨知善巧说法。示现涅盘。为度众生所有方便。一切皆是心想建立。非是颠倒。亦非虚诳。何以故。菩萨了知一切诸法。三世平等。如如不动。实际无住。不见有一众生已受化。今受化。当受化。亦自了知无所修行。无有少法若生若灭而可得者。而依於一切法。令所愿不空。是为第九如实住。
  纵横幻境。在一性而融虚。寂灭灵空。寄千门而显相。
  一性是万法之性。千门是万法之相。性相分二。融之归一。如涅盘经云。佛性者。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此二不二。以为佛性。然第一义空。是佛性。名为智慧。即佛性相。第一义空不在智慧。但名法性。由在智慧。故名佛性。以性从相。则唯众生得有佛性。有智慧故。墙壁瓦砾无有智慧。故无佛性。若以相从性。第一义空无所不在。则墙壁等。皆是第一义空。如何非性。故经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论云。以色性即智性故。色体无形说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故。说名法身遍一切处。其体本均。今分性相。故分二义。
  妙迹无等。寰中最亲。
  天下最亲。莫过心也。以一切法从心所生。离心则无一法。所以华严经云。以从波罗蜜所生一切宝盖。於一切佛境界清净解所生一切华帐。无生法忍所生一切衣。入金刚法无碍心所生一切铃网。解一切法如幻心所生一切坚固香。周遍一切佛境界如来座心所生一切佛众宝妙座。供养佛不懈心所生一切宝幢。解诸法如梦欢喜心所生佛所住一切宝宫殿。无着善根所生一切宝莲华云等。
  小器出无边之嘉馔。
  华严经云。有具足优婆夷。得菩萨无尽福德藏解脱门。能於小器中。随诸众生种种欲乐。出生种种美味饮食。悉令充满。以此小器。能於天中充足天食。乃至人中充足人食。诸佛声闻罗汉及遍鬼趣等。乃至云。善男子。且待须臾。汝当自见。说是语时。善财则见无量众生。从四门入。皆是优婆夷本愿所请。既来集已。敷座令坐。随其所须。给施饮食。悉皆充足。於小器中者。即是心器。心为无尽藏。随念出生一切世出世间珍宝法门。有何穷尽。
  仰空雨莫测之殊珍。
  华严经中。明智居士云。我得随意出生福德藏解脱门。凡有所须。悉满其愿。所谓衣服璎珞。象马车乘。华香幢盖。饮食汤药等。乃至尔时居士知会众普集。须臾系念。仰视虚空。如其所须。悉从空下。一切众会。普皆满足。然后为说种种法。所谓为得美食而充足者。与说种种集福德行等。释曰。空中雨物者。一是居士心中出。故云随意出生。又云须臾系念。二是所化众生自心感现。机应冥合。非一非异。成就斯事。仰视虚空者。即是法空中现。故法句经云。菩萨於毕竟空中。炽然建立。
  仙人执手之时。动经尘劫。
  如华严经中。毗目仙人执善财手。即时善财自见其身。往十方十佛剎微尘数世界中。到十佛剎微尘数诸佛所。见彼佛剎及其众会。诸佛相好种种庄严。乃至经百千亿不可说不可说佛剎微尘数劫。乃至时彼仙人放善财手。善财童子即自见身还在本处。是知不动本位之地。身遍十方。未离一念之中。时经尘劫。古释云。善财随事差别。皆入法界。若圆融门。才举一门。即融诸门。然以理融事。令事如理。以理显事。令理如事。故云理非无分。谓理即事。事既有分。理亦有分。不尔。真理不即事故。理既如事。随举一法。即一法界。若举多法。即多法界。如善财亲证。暂时执手。便经多劫。明一切时圆融。后入楼阁。普见无边。明一切处圆融。是以善财一生能办多劫之行者。既善友力。瞬息之间。或有佛所。见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剎微尘数劫修行。何得一生不经多劫。仙人之力长短自在故。如世王质遇仙之碁。令斧柯烂。三世尚谓食顿。既然以长为短。亦能以短为长。如周穆随於幻人。虽经多年。实唯瞬息。故结云。不应以长短之时。广狭之处。定其旨也。
  童子登楼之日。倐见前因。
  善财童子登弥勒楼阁。见弥勒三生之事。
  成现而虽圆至道。弘阐而全在当人。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十方三世诸佛。皆是了心成佛。心即是法。法即是心。所以由人信故。乃能弘之。又人即是法。法即是人。离人无有法。离法无有人。故云此法先佛已说。后佛随顺不加一字。故云佛以法为师。如燕公张悦问水南善知识云。法在前耶。佛在前耶。答云。法在前。诸佛所师所谓法故。便被难云。若尔。最初成佛。前无佛说。何由悟法。答云。自然而悟。如月令中。獭乃祭天。岂有人教。燕公大伏也。
  殊功警世。大用通神。乐蕴奇音。指妙而宫商应节。心怀觉性。智巧而动用冥真。
  首楞严经云。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是知指不妙故。五音不成。智不巧故。一心不现。如藏教是拙度。通教是巧度。又但了诸法实相。不须勤苦而修。是名巧度。
  十力功高。上贤能践。日月潜光。山川回转。
  庞居士偈云。劫火燃天天不热。岚风吹动不闻声。百川竞注海之溢。五岳名山不见形。澄清静虑无踪迹。千途尽总入无生。故知无有一法不入一心无生之旨。
  摧慢峰兮涸爱河。拆疑城兮截魔罥。
  若了一心。悟法空理。则入平等际。住实相门。乃能倒慢山。拔爱箭。裂疑网。突魔围。何者。以达魔界即佛界。归一实心故。如论有喻云。譬如蝇能缘一切物。唯不能缘火焰。缘火焰即为烧故。魔亦如是。能缘一切法。唯不能缘诸法实相。若入实相。魔即实相。何所惑耶。故论云。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皆法界印。岂以法界印。更坏法界印。又论云。绝见解般若菩萨。如捕鱼人。见一大鱼入深大水。钩网所不及。则绝望忧愁。以离六十二见网故。
  明之而法法在我。巨岳可移。昧之而事事随他。纤毫莫辩。
  还源观云。明者德隆於即日。昧者望绝於多生。又李长者论云。迷之者历劫浪修。悟之者当体凝寂。皆是一心迷悟。致兹得失。
  法无难易。转变由人。
  迷时人逐法。悟了法由人。迷时执心为境。被境所转。悟时了境即心。一切由我。
  促多生於一念。化寒谷为芳春。
  一念证真。功超累劫。如寒谷遇春。萌芽顿发。故华严论云。不如一念缘起无生。超彼三乘权学等见。如华严策林问云。成功立德。三教修同。如何此经。赞无功用。答。缘修积行。即说立功。造极体真。须忘功用。无功即功。流未来际。无用之用。用周十方。无功之功。曰真功矣。如乘舟入海。顿息篙桡。而举帆随风。万里非远。功用行息。是止篙桡。无相智圆。即锦帆高举。无依无住。既无功用。则处法流。长游智海。
  秉大矩而烛幽关。炳然见旨。驾迅航而渡深济。倐尔登真。
  若直了一心。菩提易办。如登车立届於遐方。似乘船坐至於千里。
  生如来家之要。
  若心外行法。是生世俗家。若了心即佛。是生如来家。此一心法。诸佛本宗。语默卷舒。常顺一真之道。治生产业。不违实相之门。运用施为。念念而未离法界。行住坐卧。步步而常在其中。若不信之人。对面千里。如寒山子诗云。可贵天然物。独一无伴侣。促之在方寸。延之一切处。汝若不信受。相逢不相遇。如明达之者。寓目关怀。悉能先觉。若未遇之子。可以事知。举动施为。未尝间断。如蔡顺字君仲。顺少孤。养母。常出求薪。有客卒至。母望顺不还。乃啮其指。顺即心动。弃薪驰归。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来。吾啮指以悟汝耳。又唐裴敬彝。父为陈王典所杀。敬彝时在城。忽自觉流涕不食。谓人曰。我大人凡有痛处。吾即不安。今日心痛。手足皆废。事在不测。遂乃归觐。父果已死。又唐张志安。居乡闾称孝。差为里尹。在县。忽称母疾急县令问。志安曰。母有疾。志安亦病。志安适患心痛。是以知母有疾。令因之差人覆之。果如所说。寻奏高表门闾。拜为散骑常侍。
  行菩萨道之因。
  法华经云。若未闻法华经者。当知是人未善行菩萨道。若有得闻是经典者。乃能善行菩萨之道。又菩萨所修万行。皆是不空如来藏真心不变性起功德。如起信论云。复次真如依言说分别。有二种义。云何为二。一者如实空。以能究竟显实故。二者如实不空。以有自体具足无漏性功德故。华严记云。自性清净心。不与妄合。则名为空。性具万德。即名不空。若离妄心。实无可空。则显空藏因妄而显。不空藏要由翻染。方显不空。如本有檀德。今为悭贪。本有尸德。今随五欲。本有寂定。今为乱想。本有大智。今为愚痴。是则悭藏於施。乃至愚藏於慧。故论云。以知法性无悭贪故。随顺修行檀波罗蜜等。万行例然。故本有真实识知义。云若心有动。非真识知。明妄心之动。藏其真如。是以即妄之空。藏不空之万德。故经云。知妄本自真。见佛则清净。以能究竟显实。故名为空。故知空藏。能藏不空。能藏既空。则显不空藏之本来具矣。又普贤行。游入十方。略有十门。一入世界。法界缘起於即入故。二入众生界。生界佛界无二体故。三供养。一一供具皆称真故。四明请法。穷法界智。无时不请诸佛无时不雨法故。五大智摄生。了生迷倒。而无众生。不碍化故。六明现通。十方尘剎互入重重。震动现相而无息故。七常寂定。未曾一念有起动故。八广出生。念念毛孔出现诸境无穷尽故。九者说法。念念常雨无边法雨。雨一切故。十明总说。上之九义。举一全收。无前后故。
  万别千差。靡出虚空之性。尊高卑下。难逃平等之津。
  一切法性。即是众生心性。众生心性。即是虚空性。问。真妄相乖。其犹水火。云何此二得交彻耶。答。真妄二法同一心故而得交彻。若演若达多。狂故失头却复本心。头不曾失。设尔狂时。头亦不失。狂情才歇。歇即菩提。性净明心不从人得。如迷真执妄。迷情才悟。即复真心。设正迷时。真亦不失。
  剪惑裁疑。标真显正。使佛法之穹崇。致宗门之昌盛。类秋江万影而交罗。
  经明十喻中。一如影喻。一喻体虚无实。二喻有用能荫覆义。故华严记云。如明净物。得日光曜。於屋壁上有光影现。如来应机现身亦尔。谓曰喻如来。身树等质以喻众生。日无异体。质有万差。树侧影邪。形端影正。影不现於日内。但有质边弄影多端。随心万品。
  状寒室千灯而互映。
  一室千灯光光涉入。一心万境。万境一心。如光无碍。
  若鸟戛以翱翔。似鱼沈渊而游泳。
  入楞伽经云。若一切唯心。世间何处住。去来依何法。云何见地中。如鸟虚空中。依心风而去。不住不观察。於地上而去。如是诸众生。依分别心动。自心中来去。如空中飞鸟。见是资生器。佛说心如是。故知举足下足。不离自心。如鸟若离空。何以骞翥。鱼若离水。岂得浮沈。故祖师弥遮迦。问祖师婆须蜜曰。何方而来。复往何许。答曰。从自心来。复往无处。
  啼笑而佛慧分明。行坐而觉源清净。
  长者论云。不乖当念。蕴功即佛。都无时分迁转之相。应真自性。常转法轮。又云。纤尘不隔於十方。毛孔讵妨於剎海。又云。三世一念。古今咸即。过去未来无尽之劫。同时无碍。一念成正觉时也。三贤菩萨。念念入法流水中。任运至佛。初水后水。一性水故。因佛果佛。一性佛故。於其中间无初中后。不隔念故。依本法故。无念可隔。因果便终。一念相应一念佛。不论相好及与神通。相好神通。从此正觉中得。若证正觉。即不着诸相。但以觉道相应故。神通相好不求自至。又云。明众生世间即法界故。众生性即不思议故。众生分别即如来智故。又如来根本智。是众生分别心。契同无二故。法界自在。
  妙解而唯应我是。列祖襟喉。
  此心赋者。但说真心。不言妄识。以真心妄心。各有性相。且真心以灵知寂照为心。不空无住为体。实相为相。妄心以六尘缘影为心。无性为体。攀缘思虑为相。此缘虑觉了能知之妄心。而无自体。但是前尘。随境有无。境来即生。境去即灭。因境而起。全境是心。又因心照境。全心是境。各无自性。唯是因缘。故法句经云。焰光无水。但阳气耳。阴中无色。但缘气耳。以热时炎气。因日光烁。远看似水。但从想生。唯阳气耳。此虚妄色心亦复如是。以自业为因。父母外尘为缘。和合似现色心。唯缘气耳。故圆觉经云。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性。故知此能推之心。若无因缘。即不生起。但从缘生。缘生之法。皆是无常。如镜里之形。无体而全因外境。似水中之月。不实而虚现空轮。认此为真。愚之甚矣。所以庆喜执而无据。七处茫然。二祖了而不生。一言契道。则二祖求此缘虑不安之心不得。即知真心遍一切处。悟此为宗。遂乃最初绍於祖位。阿难因如来推破妄心。乃至於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性。一一微细穷诘。彻底唯空。皆无自性。既非因缘自他和合而有。又非自然无因而生。悉是意言识想分别。因兹豁悟妙明真心。广大含容徧一切处。即与大众俱达此心。同声赞佛云。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消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即同初祖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此一真心。则列祖之襟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