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禅宗杂著
- 心赋注
心赋注
宁齐樵客之金。
如采樵人。负薪而归。路逢黄金。即弃薪拾金。价逾万倍。况舍伪归真。不依权渐不了义教。直入一心实教之门。则所学功程。日劫相倍。如孤寂吟云。不迷须有不迷心。看时浅浅用时深。此个真珠若采得。岂同樵客负黄金。黄金烹炼转为新。此珠含光未示人。了则毛端吞巨海。始知大地一微尘。一滴一尘并举喻一心包含广大矣。岂比人间之宝。此乃出世之珍。标万化之原。统一真之本。随缘应用。犹如意珠。对物现形。若大圆镜。是以能包万象。是大法藏。出生无尽。是无尽藏。妙慧无穷。是大智藏。法法恒如。是如来藏。本性无形。是净法身。体合真空。是虚空身。相好虚玄。是妙色身。妙辩无穷。是智慧身。隐显无碍。是应化身。万行庄严。是功德身。念念无滞。是入解脱法门。心心寥廓。是入空寂法门。六根自在。是入无碍法门。一念不生。是入无相法门。又此中旨趣。若相资。则唯广唯大。演之无际。若相夺。则唯微唯细。究之无踪。斯乃离有无而不坏有无。标一异而非一异。则四边之火莫能烧。百非之垢焉能染。但随缘显现。如空谷响。故大涅盘经云。譬如一人。多有所能。若其走时。则名走者。若收刈时。复名刈者。若作饮食。名作食者。若治材木。则名工匠。锻金银时。言金银师。如是一人。有多名字。法亦如是。其实是一。而有多名。故知约用分多。体恒冥一。庐山远大师云。唯一知心随用分多。非全心外别有诸数。譬如一金作种种器。非是金外别有器体。
厌异忻同而情自隔。
摩诃衍释论云。厌异舍别。唯一真如。譬如有人避影畏空。终不得离。任九十六种外道。常合圆宗。纵八万四千尘劳。恒当正位。以各不离心故。
舍此取彼而理恒任。
任背觉合尘。遗心骤境。且一心真如之理。未尝移易。如释摩诃衍论云。一心真如体大。通於五人。平等平等。无差别故。云何名为五种假人。一者凡夫。二者声闻。三者缘觉。四者菩萨。五者如来。是名为五。如是五人。名自是五。真自唯一。所以者何。真如自体。无有增减。亦无大小。亦无有无。亦无中边。亦无去来。从本已来。一自成一。同自作同。厌异舍别。唯一真如。是故诸法。真如一相。三昧契经中作如是说。譬如金刚作五趣像。五人平等亦复如是。於诸人中无有增减。故起信论云。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相。一切诸法。皆由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一切境界差别之相。
绳上生蛇而惊悸。
论颂云。白日看绳绳是麻。夜里看绳绳是蛇。麻上生绳犹是妄。岂堪绳上更生蛇。此况迷心作境之人。如绳上生蛇。若麻上生绳。是依他起性。若绳上生蛇。是遍计所执性。无名无体。情有理无。例观万境。亦复如是。悉落周遍计度之心。
杌中见鬼而沈吟。
如夜看杌。疑为是鬼。虽无真实。而起怖心。亦如梦中所见。以万法体虚成事。此亦喻迷心作境。自起怖心。若了一心。无境作对。自然忻厌不生。
痴猿捉月而费力。渴鹿逐焰而虚寻。
并喻心外取法。无有得理。故证道歌云。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宝藏论云。察察精勤。徒兴梦虑。遑遑外觅。转失玄路。
饮狂药而情随转日。食蒗荡而眼布华针。
大涅盘经云。如人醉时。见有转日。此况妄心才动。幻境旋生。又经云。如人服蒗荡子。眼见针华。并况不达一心。妄生境界。
皆自想生。万品而始终常寂。尽因念起。一真而境界恒深。
经云。一切国土。皆想持之。若无想。即无法。又一切境界。随念而至。若无念。诸境不生。如还源观云。摄境归心真空观者。谓三界所有法。唯是一心。心外更无一法可得。故曰归心。谓一切分别。但由自心。曾无心外境。能与心为缘。何以故。由心不起。外境本空。论云。由依唯识故。境本无体。真空义成故。以尘无有故。本识即不生。
法内规模。人间轨则。
此一心法门。可谓尽善尽美。何者。体含虚寂。不能赞其美。理绝见闻。不能书其过。降兹已下。皆堕形名。则难逃毁赞矣。如昔人云。夫大道混然无形。寂尔无声。视之不见。听之不闻。非可以影响知。不得以毁誉称也。降此以往。则事不双美。名不并盛矣。虽天地之大。三光之明。圣贤之智。犹未免於毁誉也。故天有拆之象。地有裂之形。日月有谪蚀之变。五星有勃彗之妖。尧有不慈之诽。舜有谪父之谤。汤主有放君之称。武王有弑主之讥。齐桓有贪淫之目。晋文有不臣之声。伊尹有诬君之迹。管仲有僭上之名。以夫二仪七曜之灵。不能无亏弥。尧舜汤武之圣。也不能免嫌谤。桓文伊管之贤。也不能遗纤过。由此观之。宇宙庸流。奚能得免怨谤。而无悔吝也。若以心智通灵。成无为之化。则万累不能干矣。又真俗二谛。并从心起。第八识心是持种依。真如心是迷悟依。如华严记云。依生灭八识辩二所由。显法相但是心境依持。而即如来藏。辩其二所以。於中先总。后以会缘入实。下别示二相。即以起信真如生灭二门为二义耳。存坏不二。唯一缘起。结归华严会缘入实。言二门无碍。唯是一心者。结归起信依一心法立二种门。故须具足二义。方名具分唯识。问。唯识第九。亦说其所转依有其二种。一持种依。谓第八识。二迷悟依。谓即真如。何以说。言然依生灭八识。唯有心境依持。答。彼虽说迷悟依。非即心境依持。以真如不变。不随於心变万境故。但是所迷耳。后还净时。非是摄相即真如故。但是所悟耳。今乃心境依持。即是真妄非有二体。故说一。约义不同。分成两义。说二门别。故论云。然此二门。皆各总摄一切法。以此二门不相离故。
愿无不从。信无不克。见万像於掌中。收十方於座侧。
华严策林云。全色为眼。恒见色而无缘者。色是所缘之境。眼是能缘之根。今即是眼。故无缘也。言全眼为色。恒称见而非我者。眼是我能见。今全为色。正见之时。即非我也。非我离於情想。无缘绝於贪求。收万像於目前。全十方於眼际。是以缘义无尽。随见见而不穷。物性叵思。应法法而难准。法普即眼普。义通乃见通。体之自隐隐。照之遂重重。然后穷十方於眼际。镜空有而皎明。收万像以成身。显事理而通彻。
感现而唯徇吾心。美恶而咸归我识。
此明具分唯识者。以不生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即是具分。以具有生灭不生灭故。不生灭即如来藏。即通真心也。若不全依真心。事不依理。故唯约生灭。便非具分。有云影外有质。为半头唯识。质影俱影。为具分者。此乃唯识宗中之具分耳。又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心法总有四义。一是事。随境分别。见闻觉知。二是法。论体唯是生灭法数。此二义。论俗故有。约真故无。三是理。穷之空寂。四是实。论其本性。唯是真实如来藏法。又如进趣大乘方便经云。佛言。一实境界者。谓众生心体。从本已来。不生不灭。乃至一切众生心。一切二乘心。一切菩萨心。一切诸佛心。皆同不生不灭真如相故。乃至尽於十方虚空一切世界。求心形状。无一区分而可得者。但以众生无明痴暗熏习因缘。现妄境界。令生念着。所谓此心不能自知。妄自谓有。起觉知想。计我我所。而实无有觉知之相。以此妄心。毕竟无体。不可见故。若无觉知能分别者。则无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别之相。以一切法皆不能自有。恒依妄心分别故有。所谓一切境界。各各不自念为有。知此为自。知彼为他。是故一切法不能自有。则无别异。唯依妄心。不了不知。内自无故。为有前外所知境界。妄生种种法想。谓有谓无。谓好谓恶。谓是谓非。谓得谓失。乃至生於无量无边法想。当如是知。一切诸法。皆从妄想生。依妄心为本。然此妄心无自相故。亦依境界而有。所谓缘念觉知前境界故。说名为心。又此妄心。与前境界。虽俱相依。起无前后。而此妄心。能为一切境界原主。所以者何。谓依妄心不了法界一相故。说心有无明。依无明力因故。现妄境界。亦依无明灭故。一切境界灭。非依一切境界自不了故。说境界有无明。亦非依境界故。生於无明。以一切诸佛。於一切境界。不生无明故。又复不依境界灭故。无明心灭。以一切境界。从本已来。体性自灭。未曾有故。因如此义。是故但说一切诸法依心为本。当知一切诸法。悉名为心。以义体不异。为心所摄故。又一切诸法。从心所起。与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灭。同无有住。以一切境界。但随心所缘。念念相续故。而得住持。暂时而有。
手出金毛师子。皆籍善根。城变七宝华池。尽承慈力。
大涅盘经云。阿阇世王欲害如来。放护财狂醉之象。佛即舒手示之。即於五指出五师子。是象见已。投地敬礼。佛言。我於尔时手五指头实无师子。乃是修慈善根力故。令彼见如斯事。又云。南天竺国有一大城。名首波罗。城中有一长者。名曰卢至。为众导首。佛欲至彼城邑。化度彼人。彼众尼乾。闻佛欲至。遂破坏林泉。坚闭城壁。各严器仗。防护固守。设彼来者。莫令得前。佛言。我於尔时至彼城已。不见一切树木丛林。唯见诸人庄严器仗当壁自守。见是事已。寻生怜愍。慈心向之。所有树木还生如本。河池泉井清净盈满。如清净池生众杂华。变其城壁为绀瑠璃。我於尔时实不化作种种树木清净华池。当知皆是慈善根力。能令彼见如是事。故知凡有一切苦乐境界。仗佛力为增上缘。但是自心感现。例见目前实境。悉是想生。心外实无一法。但从识变耳。
卷舒不定。隐显千端。或阒尔无迹。或烂然可观。处繁而不乱。履险而常安。
心境诸法。互夺互资。相泯相入。若相资相入。则性相俱存。烂然可见。若互夺互泯。则理事俱空。阒尔无迹。以万法从心。随缘建立。以无性从缘故有。以从缘无性故空。如宝印重玄序云。蕴大千之经卷。不出情尘。布极净之身云。常居秽土。会寂灭於因缘之际。得圆常於生死之轮。理事双现而两亡。性相共成而互夺。一真湛尔而非寂。万化纷然而匪繁。顿虚诸相而不空。遍兴多事而非有。不得一法而密传心要。不演一字而恒转圆音。一体遍多。犹朗月而影分千水。多身入一。若明镜而光写万形。
醍醐之海泓深。横吞众派。法性之山挺出。高落群峦。
法华经云。譬如一切川流江河。诸水之中。海为第一。此法华经亦复如是。於诸如来所说经中最为深大。又云。及十宝山众山之中。须弥山为第一。此法华经亦复如是。於诸经中最为其上。此经是醍醐之教。为第一心宗。故经云。十方诸国土。唯有一乘法。
理体融通。芳名震烈。瞻时而别相难穷。入处而一门深彻。
若以事相观。随差别而迷旨。若以一心照。随平等而归根。所以首楞严经云。但於一门深入。则六知根一时清净。又云。入一无妄。李长者论云。一入全真。如新丰和尚悟道颂云。向前物物上求通。祇为从前不悟宗。如今悟了浑无事。方知万法本来空。
服善见王之药饵。众病咸消。奏师子筋之琴弦。群音顿绝。
善见王药。能治众病。心之妙药亦复如是。能治诸法。故偈云。一丸疗万病。不假药方多。又云。以师子筋为琴弦。其音一奏。群音断绝。况说一心能收万法。
尔乃明逾皎日。德越太清。随机起用。顺物无生。
问。初心学人。悟入此宗。信解圆通。有何胜力。答。若正解圆明。决定信入。有超劫之功。获顿成之力。虽在生死。常入涅盘。恒处尘劳。长居净剎。现具肉眼。而开慧眼之光明。匪易凡心。便同佛心之知见。则烦恼尘劳。不待断而自灭。菩提妙果。弗假修而自圆。乃至等冤亲。和诤论。齐凡圣。泯自他。一去来。印同异。融延促。混中边。世出世间。不可称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之力。莫能过者。亦名佛力。亦名般若力。亦名大乘力。亦名法力。亦名无住力。所以先德释云。无住力持者。则大劫不离一念。又云。色平等是佛力。色既平等。则唯心义成。故知观心之门。理无过者。最尊最贵。绝妙绝伦。剎那成佛之功。顿截苦轮之力。大涅盘经云。譬如药树。名曰药王。於诸药中。最为殊胜。能灭诸病。树不作念。若取枝叶及皮身等。虽不作念。能愈诸病。涅盘亦尔。是以若於一心。有圆信圆修。乃至见闻随喜。一念发心者。无不除八万尘劳三障二死之病。大品经云。如摩尼珠。所在住处。一切非人不得其便。以珠着身。暗中得明。热时得凉。寒时得温。若在水中。随物现色。即况识此自心如意灵珠。圆信坚固。一切时处。不为无明尘劳非人之所侵害。则处繁不乱。履险恒安。高而不危。满而不溢。
非异非同。盈剎而坦然平现。不大不小。遍空而法尔圆成。
此一心法。是大真理。不假有缘生。亦非无缘生。以法体故。为万法之性。遍一切处。随人所感。应现无尽。异而非异。同而非同。大而非大。小而非小。如华严经颂云。一一微尘中。能证一切法。一切众生心。普在三世中。如来於一念。一切悉明达。
神灵之台。秘密之府。
此一心法。是神解之性。能通灵通圣。故曰灵台。又万法之指归。千途之通体。故云秘府。
病遇良医。民逢圣主。
法华经云。如商人得主。如子得母。如渡得船。如病得医。如暗得灯。如贫得宝。如民得王。如贾客得海。此况人间所遇。若於佛法中。直了心人。可以永脱尘劳。长居圣地。治烦恼之重病。成无上之法王。校量得失。天地悬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