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赋注

  动静之境。皆我缘持。如云驶而月运。似舟行而岸移。
  圆觉经云。佛言。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犹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譬如动目能摇湛水者。古释云。以眼劳观水。见水有动。眼若不瞬。池水则不摇。妄见若除。亦无草木成坏之相。若举眼见色。由有色阴。举身受苦乐。由有受阴。举心即乱。由有想阴。举眼见生灭。由有行阴。精明湛不摇处。即识阴。又若以遍身针刺俱知。不带分别。则是识阴。若次第分别。则余识阴。故知一念才起。五阴俱生。微识未亡。六尘不灭。若唯识之义灯常照。妄何由生。一心之智镜恒明。旨终不昧。又如定眼犹回转火者。如定目看旋火轮之时。眼亦回转。前因眼动而水动。即是因心动而境动。后因火动而眼动。即是因境动而心动。故知心即是境。境即是心。能所虽分。一体常现。故华严疏云。往复无际。动静一源。云驶月运舟行岸移者。亦复如是。故知真心不动。妄念成差。如起信论云。复次显示从生灭门即入真如门。所谓推求五阴。色之与心。六尘境界。毕竟无念。以心无形相。十方求之终不可得。如人迷故谓东为西。方实不转。众生亦尔。无明迷故谓心为念。心实不动。若能观察知心无念。即得随顺入真如门故。
  鱼母忆而鱼子长。
  如鱼散子。鱼母不忆持。其子即烂坏。鱼母若忆。子即生长。如独影境。过去等诸法。心若不缘。境不现前。一切诸法。皆是心缘识变。若无心。即无法。
  蜂王起而蜂众随。
  大智度论云。诸法入佛心中。唯一寂灭三昧门。摄无量三昧。如牵衣一角。举衣皆得。亦如得蜜蜂王。余蜂尽摄。心王若起。从心所有善恶等法。悉皆随起。况如王出。百司尽随。
  印前后而无差。诸贤共仰。揩初终而不谬。千圣同推。
  如王宝印。其文顿现。无前后际。又印定天下。如佛法中。若无心印。不成佛法。是知前亦是心。后亦是心。古亦是心。今亦是心。故云。非古盛而今衰。匪愚亡而智现。又云。万法不出一心矣。华严经颂云。众生心行无有量。能令平等入一心。以智慧门悉开悟。於所修行不退转。又云。如是一切人中主。随其所有诸境界。於一念中皆了悟。而亦不舍菩提行。又云。诸佛随宜所作业。无量无边等法界。智者能以一方便。一切了知无不尽。
  是以朕迹才生。皆从此建。快马见鞭而鹙子先知。
  经云。外道问佛。不问有语不问无言时如何。佛默然而坐。外道赞曰。快哉。瞿昙。开我迷云。令我得入。礼拜而出。后阿难问佛。外道得何道理而称赞之。佛言如快马见鞭影。疾入正道。鹙子先知者。舍利弗亦名鹙子。於法华会上。初周法说。最先领解。前得授记。
  香象回旋而龙女亲献。
  象王回旋者。文殊师利於觉城东畔。如象王回。顾示四众。最初善财童子得入。法华会上龙女献珠。此是实报畜生女。以不得人身。是戒缓。得悟大乘心宗。是乘急。如净名经云。於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又处胎经云。释梵女。皆不受身不舍身。皆现身成佛。又偈云。法性如大海。不说有是非。凡愚贤圣人。平等无高下。唯在心垢灭。取证如返掌。
  得果而荣枯已定。尽合前因。举念而苦乐随生。悉谐初愿。
  唯识变定。丰俭由心。饮啄有分。追身受报。未曾遗失。不唯人间报应随心。一切出世功德。皆在初心圆满。如华严演义记云。初发心时。得如来一身无量身。则法身开显。得究竟智慧。得一切智慧光明。则般若开显。以心离妄取。寂照双流。故解脱开显。故此心中无德不摄。因该果海。并在初心。从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即梵行品。又言初后圆融者。以初是即后之初。后是即初之后。以缘起法。离初无后。离后无初。故举初摄后。若约法性融通。一切因果。不离心性。契同心性。无德不收。以一切法随所依住。皆於初心顿圆满故。如梵行品云。若诸菩萨。能与如是观行相应。於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现前。初发心时。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十善业道经云。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乃至又观此诸大菩萨妙色严净。一切皆由修集善业福德而生。又诸天龙八部众等大威势者。亦因善业福德所生。今大海中所有众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种种想念。作身语意诸不善业。是故随业各自受报。是知境随业识转。是故说唯心。不净之财变为脓血。非分之宝化作毒蛇。如昔有娼姬。舍钱造普光王寺。主者不受。遂令理於寺东北上。迩后寻掘。悉变为血。所亦有屠羊之人。聚钱於竹筒之内。死后。母开之。亦成赤血。如古德云。众生世界海。依住形相。苦乐净秽。皆是众生自业果报之所庄严。不从他有。诸佛菩萨世界海。皆依大愿力。自体清净法性力。大慈悲智力。不思议变化力。之所成就。故知染净缘起。不出自心。世界果成。更无别体。如经颂云。或从心海生。随心所解住。如幻无处所。一切是分别。又颂云。始从一念终成劫。悉依众生心想生。一切剎海劫无边。以一方便皆清净。又唯识变定。报应无差。千驷一瓢。各任其分。朱门华户。尽逐其缘。随善恶现行之心。感丰俭等流之境。如前定录云。韩晋公在中书。因召一吏。不时而至。公怒。将挞之。吏曰。某有所属。不得遽至。乞宥其罪。晋公曰。宰相之吏。更属何人。吏曰。某不幸。兼属阴司。晋公以为不诚。怒曰。既属阴司。有何所绾。吏曰。某主三品已上食料。晋公曰。若然。某明日当以何食。吏曰。此非细事。不可显之。请疏於纸。过后为验。乃如之。而系其吏。明旦。遽有诏命。既对。适遇大官进食。有糕糜一器。上以一半赐晋公。食之美。又以赐之。既而腹胀。归私第。召医者视之。曰食物所拥。宜服少橘皮汤。至夜可啖浆水粥。明日愈。思前夕吏言。召之。视其书。则皆如其说。公固复问。人间之食。皆有籍也。答曰。三品已上。日支。五品已上而有权位者。旬支。凡六品者。季支。其有不食禄者。岁支。又云。京兆府赵郡李敏求。应进士。入就礼部试不利。太和九年秋。旅居宣平里。日晚拥膝愁坐。忽如沈醉。俄而精魂去身。约行六七十里。至一城门之外。有数百千人。忽有一人出拜之。敏求曰。何人也。答曰。某李岸也。敏求曰。汝前年随吾旅游。卒於泾州。何得在此。对曰。某自离二十二郎后。事柳十八郎。职甚雄盛。二十二郎既至此。亦须一见。遂於稠人中引入通见。入门。两廊多有衣冠。或有愁立者。或白衣者。或简板者。或有将通状者。其服率多黪紫。或绿色。既至厅。柳揖坐。与之言曰。公何为到此。得非为他物所诱乎。某力及。公宜速去。非久驻之所也。敏求具如此答。柳命吏送出。将去。恳求知将来之事。柳曰。人生在世。一食一宿。无不前定。所不欲人知。虑君子不进德修业。小人惰於农耳。君固欲见。亦不难尔。乃命一吏。引敏求至东院。约有屋一百余间。从地至屋。书架满文簿。签帖一一可观。吏取一卷。出三行。第一行云。太和二年罢举。第二行云。其年得伊宰宅钱二十万。其第三行云。受官於张平子。余不复见。敏求既醒。具书於标帙之间。明年客游西京。过时不赴举。明年遂娶韦氏。韦氏之外祖伊宰。将鬻别第。召敏求而售之。敏求因访所亲。得价钱二百万。伊宰乃以二十万贶敏求。既而当用之劵头。以四万为货。时敏求与万年尉户曹善。因请之九十君用所资伊亦贶焉。累为二十四万。明年以荫调授河北县。有张平子墓。时说者失其县名。以俟知者。
  美恶无体。因念所持。
  一切万法。因第八识之所持。一切好恶。是第六意识分别之所起。
  声响冥合。形影相随。
  心直事直。心邪法邪。一一法但随心开合。更无别旨。或正杀悞杀。实报虚报。丝毫匪滥。晷刻不移。既自心口所为。还自心口所受。如自镜录云。昔月氏国城西有大山。是离越辟支佛住处。去此不远。有人失牛。寻到此山。值此辟支燃火染衣。宿业力故。当於尔时。钵变为牛头。法衣变为牛皮。染汁变为血。染滓变为肉。柴变为骨。其迹既尔。遂为牛主执入狱中。弟子推觅。莫知所在。从是荏苒经十二年。后遇因缘。知在狱中。便向王说。我师在狱。愿王放赦。王问狱典。有僧否。典曰。无僧。白王。愿唤狱中沙门者出。我师自出。狱典寻唤。辟支佛即出。此辟支佛在狱既久。发长衣坏。沙门形灭。诸弟子等。礼而问曰。师何在此。师於尔时答以上事。弟子复问。宿世造何因。今令致此。师答曰。吾於昔时谤他人偷牛。致使如此耳。故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本性希奇。莫可思议。似服伽陀之药。如餐真乳之糜。
  经云。阿伽陀药。功兼诸药。能治一切病。又经云。如食乳糜。更无所须。况了心之人。一切悉皆具足。
  同如意树。雨无尽之宝。
  此如意树。随一切众生心所念。悉皆雨宝。心亦如是。随念出生万法。无有穷尽。
  类水清珠。澄众浊之池。
  大水清珠。能清浊水。如悟一心。能破一切尘劳境界。
  升第一义天。正会大仙之日。登普光明殿。当朝法界之时。
  教中有第一义天。故号佛为天中天。又号佛为大仙。普光明殿者。华严经中。佛登普光明殿。说华严经。华严经以法界为宗。如法华经云。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王於三界。又普光明智者。若说等觉说妙觉是约位。普光明智不属因果。该通因果。其由自觉圣智超绝因果故。七卷楞伽。妙觉位外。更立自觉圣智之位。亦犹佛性。有因有果。有因因。有果果。以因取之。是因佛性。以果取之。是果佛性。然则佛性非因非果。普光明智亦复如是。体绝因果。为因果依。果方究竟。故云如来普光明智。
  冥真寂照。含虚吐耀。
  肇论云。玄道在乎妙悟。妙悟在乎即真。即真则有无齐观。有无齐观则彼己莫二。所以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同我则非复有无。异我则乖於会通。所以不出不在。而道存乎其中。又云。至人虚心冥照。理无不统。怀六合於胸中。而灵鉴有余。镜万有於方寸。而其神常虚。
  罔象兮获明珠。
  黄帝於赤水求玄珠。有臣离娄。百步能观毫末。求之不得。乃罔象而得之。罔象即无心也。故弄珠吟云。罔象无心却得珠。能见能闻是虚伪。
  希夷兮宗法要。
  眼不见谓之希。耳不闻谓之夷。故云无心道现。又真心无形。非见闻觉知之所能解。
  恩覆群生而无得。不作不为。
  肇论云。夫圣人功高二仪而不仁。明踰日月而弥昏。注云。是以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廿/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廿/狗]。刍[廿/狗]者。无吠守之功也。不仁者。施恩不望报。弥昏者。照而无照也。即无心矣。
  光含万象而绝思。忘知忘照。
  永嘉集云。若以知知寂。此非无缘知。如手执如意。非无如意手。若以自知知。亦非无缘知。如手自作拳。非是不拳手。亦不知知寂。亦不自知知。不可为无知。以性了然故。不同於木石。如手不执物。亦不自作拳。不可为无手。以手安然故。不同於兔角。斯为禅宗之妙。故今用之。而复小异。以彼但显无缘真智。以为真道。若夺之者。但显本心。不随妄心。未有智慧照了心原。故云直须能所平等。等不失照。为无知之知。此知知於空寂无生如来藏性。方为妙耳。
  如是则尘成佛国。念契圆音。
  心要笺云。心心作佛。无一心而非佛心。处处道成。无一尘而非佛国。又唯心诀云。岩树庭莎。各挺无边之妙相。猿吟鸟噪。皆谈不二之圆音。又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犹如满月唯一圆形。随器差别而现多影。谓多即是一。若多不即一。则非一音。一复即多。若一不即多。即非圆音矣。
  但显金色之世界。
  华严经云。一切处文殊师利。从金色世界来。金色者。即一切众生自心白净之色。文殊者。即信自心无依住性妙慧解脱。是自文殊。若人若法。皆是自心所表之法。如法华经云。入如来室者。即众生大慈悲心是。岂可入於有相屋宅乎。所以牛头第一祖融大师。天台智者大师。所释佛经。皆作观心之释。如是即深契祖佛之本怀矣。
  唯闻薝卜之园林。
  如净名经云。方丈之内。唯谈大乘一心之旨。故云。唯闻薝卜之香。不齅余香三乘之气。
  莫比商人之宝。
  任商人采宝。设获骊珠。皆是世珍。徒劳功力。如管子云。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入。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续日。千里不远。利在前也。渔人入海。海水百仞。冲波逆流。宿夜不出。利在水也。此乃世间勤苦求利之耳。如或坚求志道。晓夕忘疲。不向外求。虚襟澄虑。密室静坐。端拱宁神。利在心也。如利之所在。求无不获。况道之在心。信无不得矣。故知训格之言。不得暂舍。可以镂於骨。书於绅。染於神。熏於识。所以楚庄轻千乘之国。而重申叔一言。范献贱万亩之田。以贵舟人片说。此乃成家立国。尚轻珍重言。况称扬心地法门。诸佛秘密。言下契无生。闻之成大道。宁容轻慢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