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赋注

  五千教典之圆诠。终归理窟。
  诸佛案一切众生心。宣说诸法。华严经颂云。诸佛不说法。佛於何有说。但随其自心。为说如是法。如普贤行愿疏云。指其源也。情尘有经。智海无外。妄惑非取。重玄不空。四句之火莫焚。万法之门皆入。冥二际而不一。动千变而非多。事理交彻而两亡。性相融通而无尽。若秦镜之互照。犹帝珠之相含。重重交光。历历齐现。故得圆至功於顷刻。见佛境於尘毛。诸佛心内众生。新新作佛。众生心中诸佛。念念证真。
  孤标寂寂。独立堂堂。若华中之灵瑞。
  此华三千年一现。当佛出世。表说圆教一心法门时。难闻难遇。
  犹照内之神光。
  於众光中。神光为最。祖师云。众明之中。心明为上。
  截琼枝而寸寸是宝。析栴檀而片片皆香。
  此明法法是心。尘尘合道。
  克从凡夫之身。便登觉位。类在白衣之地。直坐龙床。
  若信入华严一心无尽宗趣。长者论云。如将宝位。直授凡庸。似夜梦千秋。觉已随灭。华严疏云。顿教之人一念不生即是佛者。即一切众生心。未是佛体。妄念起故为众生。一念妄心不生。何为不得名佛。故华严经颂云。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又颂云。法性如虚空。诸佛於中住。又般若经云。以本性空为佛眼。若论性空。皆是凡圣之体。祇为不觉。忽起妄念。随境流转。所以云法身流转五道。号曰众生。设一念起时亦是佛。以妄念无体。不出性空故。但要直下信解圆明。不在更思量推度也。华严疏云。众生心中佛。为佛心中众生说法。此明众生称性普周。而佛不坏相在众生心内。又佛心称性普周。而众生不坏相在佛心内。喻如水乳和同一处。而互为能和所和。且约说听解释。以能和为说。所和为听。且将水喻於佛。乳喻众生。应言乳中之水。和水中之乳。水中之乳。受乳中之水。虽一味。能所宛然。虽能所宛然。而互相在相遍相摄。
  听而不闻。观之莫见。
  法身无像。真听无声。
  常在而莫更推寻。本莹而何劳熏炼。三界之门无体。谷里传声。
  首楞严经云。三界之法。捏所成故。是知无体。犹如谷响。皆是我声。长者论云。一切法如谷响。以表万法唯心故。华严经云。一念之间悉包法界。又云。一念三世毕无余。又云。一念现於无尽相。
  六尘之境本空。镜中写面。
  六尘之境。皆从妄念而生。如人照镜。自见其面。非有别影。
  寂寞虚冲。无事不融。弥勒阁而普现。
  华严经云。善财童子入弥勒阁时。见其楼阁广博无量。同於虚空。阿僧祇宝以为其地。乃至见弥勒菩萨初发心。行菩萨道。八相成佛。三生之事耳。
  摩耶腹而无穷。
  华严经云。摩耶夫人腹中。悉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形像。其百亿阎浮提内。各有都邑。各有园林。名号不同。皆有摩耶夫人於中止住。天众围绕。为显现菩萨将生不可思议神变之相。又广大如法界。究竟若虚空。是处胎义。
  文殊宝冠之内。
  文殊般泥洹经云。文殊身如紫金山等。其文殊冠。毗楞伽宝之所严饰。有五百种色。一一色中。日月星辰。诸天龙宫。世间众生。所希有事。皆於中现。
  净名方丈之中。
  净名经云。东方度三十六恒河沙国。有世界名须弥相。其佛号须弥灯王。今现在。彼佛身长八万四千由旬。其师子座。高八万四千由旬。严饰第一。於是长者维摩诘现神通力。即时彼佛遣三万二千师子座。高广严净。来入维摩诘室。乃至其室广博悉包容三万二千师子座。无所妨碍。
  芥子针锋而不窄。
  净名经云。以须弥之高广。纳芥子中。而不迫窄。涅盘经云。於针锋上。立无边身菩萨等。
  近尘远剎而全通。
  华严经颂云。一一微尘中。能证一切法。如是无所碍。周行十方国。又云。於一微尘中。一切国土旷然安住。古德云。一切不思议事。於一切处悉能普现。其唯一毗卢清净法身之应用耳。此法身者。即是心也。心是法家之身。所以言若能谛观心不二。方见毗卢清净身。一念起恶。法身亦随现。一念起善。法身亦随现。名为处处互现。乃至色处现。空处现。自在无碍。更莫远推诸佛。唯一念空心是。华严疏云。犹如海印顿现。经云。一念现故。谓无前后。如印顿成。又常现。非如明镜有现不现时。又非现现。如明镜对至方现。以不待对。是故常现。该三际故。已上俱是一真心寂照普现之义耳。
  靡减靡增。绵绵而常凝妙体。非成非坏。续续而不坠玄风。
  亘古垂今。通凡彻圣。更无异法。唯是一心。得时不增。失时不减。升时不成。坠时不坏。如华严锦冠云。大方广佛华严经者。大者即是心体。心体无边。故名为大。方是心相。心具德相之法。故名为方。广是心用。心有称体之用。故名为广。佛是心果。心解脱处。名之为佛。华是心因。心所行行。喻之以华。严是心之功用。心能善巧严饰。目之为严。经是心教。心起名言。诠显於此。故名为经。斯即大等七字。并不离心。然心之一字。非体非用。非因非果。非义非教。虽非一切。能为一切。何以故。谓一法界心是体。若能依此悟解。念念即是华严法界。念念即是毗卢法身。如华严经云。若与如是观行相应。於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现前。初发心时即成正觉。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业机关。金轮种族。
  释迦佛是金轮王之种。一钵和尚歌云。万代金轮圣王子。祇这真如灵觉是。所以祖代相传。但示即心是佛。才生信解。即绍祖位矣。
  如频伽鸟而韵压群音。
  频伽鸟未出壳时。於壳中发声。已胜众鸟之音。此况一切生死最初际底下凡夫。未脱烦恼壳。便能识心。我当作佛。已超过一切声闻辟支佛上。
  犹好坚树而高升众木。
  西天有好坚树。出土便高百尺。超过群木之上。此况圆教之人。知心即具法界。圆解圆修。出过二乘藏通别教修行之人。若论功程。日劫相倍。
  一翳初起。缤纷而华影骈空。瞥念才兴。纵横而森罗满目。
  首楞严经云。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如劳目睛。则有狂华。於湛精明无因乱起。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盘。皆即狂劳颠倒华相。是知万法因想而生。随念而至。故璎珞经云。佛言。我从本来。不得一法。究竟定意。如今始知。所谓无念。若得无念者。观一切法悉皆无形。因此得成无上正真之道。又如起信论云。是故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即无六尘境界。此义云何。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念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又云。一切境界。唯心妄动。心若不动。则一切境相灭。唯一真心遍一切处。是知心外见有境界。皆自妄念情想而生。故云。情生智隔。想变体殊。情生智隔者。失正智而成妄想故。想变体殊者。迷真如以成名相故。还源观云。真空滞於心首。恒为缘虑之场。实际居在目前。翻成名相之境。唯识枢要云。起自心相有二。一者影像相。万法是心之影像。二者所执相。诸境无体。随执而生。因自心生。还与心为相。
  道绝浮言。至妙难论。出生死而无别路。登涅盘而唯一门。
  华严经云。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首楞严经云。十方薄伽梵。一路涅盘门。此二教。唯宗一心法而求出离。是以既了一心而出。亦不住生死涅盘。谓大悲故。常处生死。谓大智故。常处涅盘。是俱住义。二大悲故不住涅盘。大智故不住生死。即二俱不住。又一明俱不住者。有二义故。不住生死。一见生死过患故不可住。二由见生死本空故无可住。上二皆约智故不住。有二义故。不住涅盘。一见涅盘本自有故不住。二由不异生死故不可住。
  须臾而即俗归真。莫俦兹旨。顷刻而从凡入圣。难报斯恩。
  禅宗门下。从上已来。但了即心是佛。便入祖位。即坐道场。但信之。凡圣不隔一念。若不信。天地悬殊。如经颂云。诸佛从心得解脱。心者清净名无垢。五道鲜洁不受染。有解此者成大道。直饶未信自心是佛。虽沦五道。心性常净。染不能染。故云五道鲜洁不受染。以众生法身。即诸佛法身。不增不减。虽随流返流。其性不改。是以随流作众生时不灭。返流成佛时不增。以一切众生。垢深障重。设遇善友开发。亦不信受。唯逐情生。不见自性。故先德云。妄情牵引何年了。辜负灵台一点光。
  群籍共推。罕逾深理。吞蛇得病而皆是疑生。
  晋书乐广传。广有亲客。久隔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座。蒙赐酒。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於时河南厅署。壁上有角弓。上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前处。客见如初。豁然意解。沈疴顿愈。
  悬砂止饥而悉从思起。
  如律中四食章云。思食者。如饥馑之岁。小儿从母求食。啼而不止。母遂悬砂囊。诳云此是饭。儿七日谛视其囊。特为是食。其母七日后。解下示之。其儿见是砂。绝望。因此命终。方验生老病死。皆是自心。地水火风。终无别体。
  乃至笋拔寒林。
  孟宗父病。冬中索笋。宗遂抱竹而泣。笋乃随生。
  鱼跳冰沚。
  晋王祥至孝。早丧所亲。后母朱氏喜食生鱼。时寒。祥乃解衣冰上。冰忽自释。双鲤跃出。时人以为孝感。
  酒变河中。
  越王单醪投河。三军告醉。
  箭穿石里。
  李广少失殳。问母。父安在。母云。汝父早被虎所伤。广遂携弓捉虎。至山向晚。见石似虎。挽弓射之没羽。近前观看。乃知是石。
  非麴蘖之所成。岂功力之能恃。
  上四事。皆从孝心及平等心所感。
  无纤尘而不因识变。道理昭然。
  此八识心有四分。一见分。二相分。三自证分。四证自证分。华严记云。如契经说。一切唯有觉。所觉义皆无。能觉所觉分。各自然而转。释曰。此即华严经。上半明无外境。下半明有见相二分。各各自从因缘所生。名自然而转。下结正义。论云。达无离识所缘境者。则所变相分是所缘。见分名自行相。相见所依自体名事。即自证分。释曰。此中虽是立二分家。义已有三。故次论云。若无自证分。此者应不自忆心所法。如不曾更境。必不能忆。故释曰。此明有自证分。意云。相离於见。无别自体。但二功能。故应别有一所依体。若无自证。应不自忆。心心所法如不曾更境。必不能忆。谓如见分不更相分之境。则不能忆。要曾更之。方能忆之。若无自证。已灭心所。则不能忆。以曾不为自证缘故。则如见分不曾更忆。今能忆之。明先有自证已曾缘故。如於见分忆曾更境故。次下立三分。论云。然心心所一一生时。以理推征。各有三分。所量。能量。量果。别故。相见必有所依体故。释曰。所量是相分。能量是见分。量果是自证分。自证分与相见为所依故。论如集量论伽陀中说。似境相所量。能取相自证。即能量及果。此三体无别。释曰。所量如绢。能量如人。量果如解数智。果是何义。成满因义。言无别体者。唯一识故。则离心无境。次立四分。论云。又心心所。若细分别。应有四分。见分。相分。自证分。如前。第四证自证分。若无此者。谁证第三。心分别既同。应皆证故。释曰。见分是心分。说有自证分。自证分应无有果。诸能量者皆有果故。释曰。见分是能量。须有自证量见分。说有第四果。恐被救云。却用见分为第三果。故次论云。不应见分是第三果。见分或则非量摄故。因此见分不证第三。证自体者必现量故。释曰。意明见分通於三量。三量者。谓现量。比量。非量。即明见缘相时。或量非量。不可非量法。为现量果。或见缘相。是於比量。及缘自证。复是现量。故自证是心体。得与比量非量而为果。见分非心体。不得与自证而为其量果。故不得见分证於第三。证自体者必现量故。第三四分既是现量。故得相证无穷过矣。意云。若以见分为能量。但用三分亦得足矣。若以见分为所量。必须第四为量果。若通作喻者。绢如所量。尺如能量。智所量果。是自证分。若人为所使。智为能使。何物用智。即是於人。如证自证分。人能用智。智能使人。故能更证。亦如明镜。镜像为相分。镜明为见分。镜面如自证分。镜背如证自证分。面依於背。背复依面。故得互证。亦可以铜为证自证分。镜依於铜。铜依於镜。
  非一种而罔赖心成。言思绝矣。
  心识变者。如密严经颂云。汝等诸佛子。云何不见闻。藏识体清净。众或所依止。或具三十二。佛相及轮王。或为种种形。世间皆悉见。譬如净空月。众星所环绕。诸识阿赖耶。如是身中住。譬如欲天主。侍卫游宝宫。江海等诸神。水中而自在。藏识处於世。当知亦复然。如地生众物。是心多所现。譬如日天子。赫奕乘宝宫。旋绕须弥山。周流照天下。诸天世人等。见之而礼敬。藏识佛地中。其相亦如是。十地行众行。显发大乘法。普与众生乐。常赞於如来。在於菩萨身。是即名菩萨。佛与诸菩萨。皆是赖耶名。佛及诸佛子。已受当受记。广大阿赖耶。而成於正觉。密严诸定者。与妙定相应。能於阿赖耶。明了而观见。佛及辟支佛。声闻诸异道。见理无怯人。所观皆此识。种种诸识境。皆从心所变。瓶衣等众物。如是性皆无。悉依阿赖耶。众生迷惑见。以诸习气故。所取能取转。此性非如幻。阳焰及毛轮。非生非不生。非空亦非有。譬如长短等。离一即皆无。智者观幻事。此皆唯幻术。未曾有一物。与幻而同起。幻焰毛轮等。在在诸物相。此皆心变异。无体亦无名。世中迷惑人。其心不自在。妄说有能幻。幻成种种名。去来皆非实。如铁因磁石。所向而转移。藏识亦如是。随於分别转。一切诸世间。无处不周遍。如日摩尼宝。无思及分别。此识遍诸处。见之谓流转。不死亦不生。本非流转法。定者勤观察。生死犹如梦。是时即转依。说名为解脱。此即是诸佛。最上之教理。审量一切法。如秤如明镜。若以此一心。为一切法之定量者。如秤称物。斤两无差。似镜照像。妍丑皆现。又心成者。古释一心有四。一纥利陀耶。此云肉团心。身中五藏心也。如黄庭经所明。二缘虑心。此是八识。俱能缘虑自分境故。色是眼识境。根身种子器世界。阿赖耶识之境。各缘一分。故云自分。三质多耶。此云集起心。唯第八识。积集种子。生起现行。四乾栗陀耶。此云坚实心。亦云贞实心。此是真心也。故祖佛法中。皆以心为印。楷定万法故。若能决定信入。请各收疑。离此别无奇特。故云言思绝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