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禅宗杂著
- 心赋注
心赋注
循业发现。犹人间之随福浅深。
如福德人执石为宝。犹业贫者变金为蛇。法无定形。随心转变。如迷时菩提为烦恼。悟时烦恼为菩提。但随迷悟之心。菩提性常不动。夫论一心。独立绝妙。岂在文赋词句而广敷演乎。祗为众生不了真心。妄起差别。但有一法才生。并为心病。执有成妄。达空成真。如净名经云。此四魔八万四千诸烦恼门。而诸众生为之疲劳。诸佛则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诸佛法门。菩萨入此门者。若见一切净妙佛土。不以为喜。不贪不高。若见一切不净佛土。不以为忧。不碍不没。生法师云。若投药失所。则药反为毒矣。苟曰得愈。毒为药也。是以大圣为心病之医王。触事皆是法之良药。苟达其一。众事皆备矣。菩萨既入此门。便知佛土本是就应之义。好恶在彼。於我岂有异哉。
既达心宗。应当莹饰。炼善行以扶持。澄法水而润泽。
华严经云。解脱长者言。我已入出如来无碍庄严解脱门。乃至我见如是等十方各十佛剎微尘数如来。彼诸如来不来至此。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如来。随意即见。乃至知一切佛及与我心悉皆如梦。知一切佛犹如影像。自心如水。知一切佛所有色相及以自心悉皆如幻。知一切佛及以己心悉皆如响。我如是知。如是忆念。所见诸佛。皆由自心。善男子。当知菩萨修诸佛法。净诸佛剎。积集妙行。调伏众生。发大誓愿。入一切智自在游戏不可思议解脱之门。得佛菩提。现大神通。遍往一切十方法界。以微细智普入诸劫。如是一切悉由自心。是故善男子。应以善法扶助自心。应以法水润泽自心。应以境界净治自心。应以精进坚固自心。应以忍辱坦荡自心。应以智证洁白自心。应以智慧明利自心。应以佛自在开发自心。应以佛平等广大自心。应以佛十力照察自心。故知摩尼沈泥。焉能雨宝。明镜匿垢。曷以照人。犹众生心久积尘劳似障真性。今虽明达。要假真修。故云设有余习。还以佛知见治之。则成出缠真如。离垢解脱。究竟清净矣。
照世行慈而不谬。先洞三明。
三明者。一过去宿命明。二未来天眼明。三现在漏尽明。虽约三世而立三明。但是心明。故证道歌云。心镜明。鉴无碍。廓然莹彻周沙界。
观根授道而无差。须凭十力。
十力者。一是处非处力。三业力。三定力。四根力。五欲力。六性力。七至处道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尽力。此十力者。遍知因果。普照万法。若穷万法。根本是心。但了一心。十力如镜。
杜源大士。立志高强。
直了真心实观之人如杜源。渐教法学之人如寻流。故圆教初心。已超权学之士。如云。以小乘之极极。不如圆教之初初。故心为源。法如流。心为所现。法依於心。则万法是心之影故。
或剥皮出髓而誓思缮写。
释迦如来因地。值无佛世。欲求经法。天帝化为罗剎。言。汝能剥皮为纸。折骨为笔。打骨出髓为墨。我能示汝佛经。菩萨闻之欢喜。遂剥皮折骨。罗剎惊之。遂乃隐身不现。十方有佛现身。为说法要。
或投岩赴火而志愿传扬。
大涅盘经云。有仙人於罗剎求法。罗剎言。汝能舍身。我当为说。仙人遂上高岩。投身直下。罗剎接得。为说偈言。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则是悟心性之乐。如智度论云。如犊子啾啾鸣唤。见母即止。一切诸法亦复如是。至法性即住。万法到心。诸缘并绝。
身烛千灯。沥恳而唯求半偈。
大方便佛报恩经云。昔有转轮圣王。就婆罗门求法。於身剜成千疮。注满膏油。以取上妙细[迭*毛]。缠以为炷。点成千灯。供养彼师。求於半偈。於是法师为王说偈曰。夫生辄死。此灭为乐。此乐者。是法乐。大寂灭乐。禅定乐。不同天上天乐。人间识乐。天上乐者。以动踊为乐。双锤画鼓。对舞柘枝。是人间识乐。故智度论颂云。独坐林树间。寂然灭诸恶。憺怕得一心。此乐非天乐。
足翘七日。倾心而为赞华王。
释迦如来因地。於林中翘足七日。以一偈赞底沙如来。偈云。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故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又云。此事唯我能知。是以心为秘密门。非佛难证。
更有念法勤苦。祇希一言。悬悬而顿忘寝食。颙颙而不避寒暄。遍界南求。行菩萨之大道。
善财童子南行。遍法界参五十三员善知识。得一百十城法门。为求菩萨之道。最先参见文殊初友。已悟自心。后渐至诸善知识。皆云我已先发菩提心。但求菩萨差别智道。及至弥勒。证一生成佛之果。后弥勒却指归再见初友文殊。以表前心后心一等。更无差别。始终不出一心。离此别无奇特矣。
忘身东请。为般若之真源。
常啼菩萨东行。於法涌菩萨求学般若。常啼者。常在空闲林。为求般若。未闻般若时。恒常啼泣。故号常啼。及闻空中声告言。往东行当遇善友开发。遂卖身求供。直至法涌菩萨处。遇菩萨入定。立待定出。仍刺血洒地等。后乃得悟法音。顿明般若心要。
冲邃幽奇。举文难述。任身座与肉灯。用海墨而山笔。
如法华经中。提婆达多以身为床座。转轮圣王剜身千灯。华严经云。聚须弥山为笔。以四大海水为墨。不能写普眼经之一品。斯皆为法忘躯。誓求至道。宁容造次乎。
药王烧手。报莫大之深恩。
法华经云。药王菩萨。燃百福庄严臂。供养日月净明德佛。七万二千岁。乃至云。我舍两臂。必当得佛金色之身。若实不虚。令我两臂还复如故。我舍两臂者。即是舍断常二见。便得成佛。如华严经颂云。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不生是不常。不灭是不断。才离断常诸见。自然成佛。论云。见在即凡。情亡即佛。
普明刎头。求难思之妙术。
大方便佛报恩经云。有婆罗门。於普明王乞头。王言。我为一切众生故。愿於来世。得大智慧头。施於汝等。乃至尔时普明王者。即释迦如来是。佛言。我舍转轮王头布施。数满一千。况余身分。大凡菩萨舍头目髓脑。皆为求无上正等正觉之心。此无上心。乃是成佛之妙术也。
能祛冰执。可定行藏。
心外见法。便成执滞。所以首楞严经颂云。见闻如幻医。三界若空华。若洞境明心。则无执想。所以经云。佛言。我於诸法无所执故。得常光一寻。身真金色。
证自觉之圣智。
楞伽经云。佛告大慧。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菩萨摩诃萨。独一静处。自觉观察。不由於他。离见妄想。上上胜进。入如来地。是名自觉圣智相。是以觉自心成圣智。如密严经颂云。如地无分别。万物依以生。藏识亦复然。众境之依处。如人以己手。还自扪其身。亦如象与鼻。取水自沾洒。复似诸婴孩。以口含其指。如是识分别。现境还自缘。是心之境界。普遍於三有。久修观行者。而能善通达。内外诸世间。一切唯心现。
入本住之道场。
楞伽经云。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入般涅盘。於其中间不说一字。亦不已说当说。无说是佛说。大慧白佛言。何言不说是佛说。佛告大慧。我因二法故作是说。一自得法。二本住法。云何自得法。若彼如来所得。我亦得之。无增无减。缘自得法究竟境界。离言说妄想。离文字二趣。云何本住法。谓古先圣道。如金银等性。法界常住。若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界常住。如趣彼城道。譬如士夫行旷野中。见向古城平坦正道。即随入城。受如意乐。仁王经观空品云。若有修习听说。如虚空同法性。一切法皆如也。又诸佛所说。但是传述古佛之教。非自制作。般若论云。须菩提言。如来无所说。此义云何。无有一法。唯独如来说。余佛不说。如密严经颂云。譬如百川流。日夜常归往。如地有众宝。种种色相味。诸有情受用。随福而招感。如是赖耶识。与诸分别俱。增长於生死。转依成正觉。故知溺生死河。登菩提座。皆是自心致此升降。是以先德云。智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步步而到泥彻底。
如香象渡河。步步到底。此喻圆教。不同权渐。如兔马渡河。故李长者论云。不如一念圆证无生。超彼三乘权学等见。宝积经颂云。文殊大智人。深达法源底。
箭箭而破的穿杨。
如射。若以的为的。多乖少中。若以地为的。无不中者。如以心为的。无不合宗。又养由善射。百发百中。百步穿杨。箭不虚发。故云。但以大乘理对。万不失一。
齐襟而唯思举领。整纲而祇要提纲。
况此一心秘密法门。如提纲举领。撮要而谈。亦云单刀直入。夫教中。有显了说。秘密说。有真实说。方便说。有遮诠。表诠。此是显了说。真实说。是表诠。直表其心体。不是遮非破执方便之言。故法华经颂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显了说者。如密严经颂云。无心亦无境。能所量俱无。但依於一心。如是而分别。又颂云。如火轮垂发。乾闼婆之城。不了唯自心。妄起诸分别。
浴沧溟而已用诸河之水。爇一尘而皆含众味之香。
大涅盘经云。如人入海中浴。已用诸河之水。楞严三昧经云。如捣万种为丸。若爇一尘。具足众气。皆喻若了一心。一切法门悉皆冥合。
如忉利杂林。靡作差殊之见。
佛地论云。三十三天有一杂林。诸天和合福力所感。若诸天众不在此林。宫殿等事共乐时受。胜劣有异。有我我所差别受用。若在此林。若事若受都无胜劣。皆同上妙。无我我所和合受用。能令平等。故名杂林。此由诸天各修平等和合福业增上力故。令彼诸天阿赖耶识变现此林。同处同时同一相状。由此杂林增上力故。令彼转识亦同变现。虽各受用而谓无别。是以若达诸法皆心想生。即从世俗门入圣行处。
犹须弥南面。纯舒金色之光。
须弥山南面。纯现金光。杂色之鸟投入山时。皆同金色。如万法归心。皆同心法故。
作似醉醒。如同梦起。外道授咒於天中。妇人求男於林里。
西天有外道。供养梵天求咒。遂於梦中见天授咒然梵天实不下。但托天为增上力。皆是梦心所感如斯事耳。又复闻乎为求子息者。密隐林中。梦见有人共为交集。便得其子。此并是梦中意识所变。但是自心。实无外境。
无为无事。全当实相之门。唯寂唯深。顿悟法空之旨。
千经万论。正谈人空法空。悟入一心之旨。八识之源。此一心八识。微细难知。唯佛能了。且八识心王。以第八阿赖耶识为根本。能生起前之七识。如起信论云。生灭与不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古德释云。不生灭心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者。以七识染法为生灭。以如来藏净法为不生灭。不生灭心举体动故。心不离生灭相。生灭之相莫非神解故。生灭不离心相。如是不相离。故名和合为阿赖耶识。以和合故。非一非异。若一即无和合。若异亦无和合。非一非异。故得和合也。又如来藏清净心动作生灭不相离。故云和合。非谓别有生灭。来与真合。如动水作波。波非外合。谓生灭之心。心之生灭。无相故。心之生灭。因无明成。生灭之心。从本觉起。而无二体。不相舍离。故云和合。如大海水。因风波动。水相风相不相舍离。生与无生若是一者。生灭识相灭尽之时。心神之体亦应随灭。堕於断边。若是异者。依无明风熏动之时。静心之体不应随缘。即堕常边。离此二边。非一非异。又上所说觉与不觉。二法互熏。成其染净。既无自体。全是一觉。何者。由无明故成不觉。以不觉义熏本觉故。生诸染法。又由本觉熏不觉故。生诸净法。依此二义。遍生一切。故言识有二义。生一切法。
百氏冥归。万古难移。据前尘之无体。唯自法之施为。若乐工之弄木偶。如戏场之出技儿。
起信疏云。经颂云。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阿赖耶。是梵语。此云我爱执藏。即是一切众生第八根本识心。第八识心。即如来藏。以一切外道众生。不能了达。执为藏识。佛言。大慧。七识不流转。不受苦乐。非涅盘因。大慧。如来藏受苦乐。与因俱。若生若灭。解曰。七识念念生灭无常。当起即谢。如何流转。自体无成。故不受苦乐。既非染依。亦非无漏涅盘依矣。其如来藏真常普遍。而在六道。迷此能令随缘成事。受苦乐果。与七识俱。名与因俱。不守自性而成。故七识依此而得生灭。云若生若灭。此明如来藏。即是真如随缘。故受苦乐等。又云。常与无明七识共俱。无有断绝。意云。如来藏以随缘故。名阿赖耶识。故与无明共俱。说大海如阿赖耶。波如无明七识。水即如来藏。云无断绝者。无始时来。相续不断故。如来藏者。即所熏之净性。随染缘成虚伪等者。即能熏之染幻。识藏即所成赖耶也。为善不善因者。谓此性随善缘起诸善法。性即为善因。随不善缘起诸不善法。性即为不善因。受苦乐与因俱者。随善受乐。性在其中。随恶受苦。性亦在其中。若生若灭者。循环诸趣。万死万生。如技儿等。如人作戏。变改服章。体是一人。初未曾易。故楞伽经颂云。心如工技儿。意如和技者。五识如音乐。妄想观技众。所以草堂和尚偈云。乐儿本是一形躯。乍作官人乍作奴。名目服章虽改变。始终奴主了无殊。故知清净如来藏一点真心。不增不减。湛然常住。以不守自性。随染净之缘。遂成凡圣十法界。虽即随缘。又不失自性。在凡不减。处圣不增。如水随风作波之时。不失湿性。一切众生真心亦复如是。随相转变。性常不动。故还源观云。真如之性。法尔随缘。随缘之时。法尔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