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赋注

  言言合道。法法随根。对大心之高士。谈普眼之法门。
  心本无法。名为普眼。华严经云。海云比丘语善财言。如来为我演说普眼法门。假使有人。以大海量墨。须弥聚笔。书写於此普眼法门。一品中一门。一门中一法。一法中一义。一义中一句。不得少分。何况能尽。
  厚地金刚。穿之而始终不坏。
  大涅盘经云。譬如有人。善知伏藏。即取利镢。斫地直下。盘石沙砾。直过无难。唯有金刚。不能穿彻。此况心性坚牢。不从前际生。不於中际住。不随后际灭。不变不异。性相常存。
  雪山正味。流之而今古恒存。
  大涅盘经云。雪山[竺-二+角]中。药味常正。此况一切众生一真之心。随染缘时流转五道。其性不减。乃至随净缘时成就佛身。性亦不增。随缘而不失自性。故云。一切众生一时成佛。佛界不增。众生界不减。佛界即众生故。又同一性故。
  一际无差。随缘自结。旷代无减。十方咸说。如天宝器。任福而饭色不同。
  如三十三天共食宝器。随其福德。饭色有异。
  似一无为。随证而三乘有别。
  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此一心法。随三贤十圣。约智浅深。证时各别。如大涅盘经云。十二因缘是一法。随智证成四种菩提。上上智观得诸佛菩提。上智观得菩萨菩提。中智观得缘觉菩提。下智观得声闻菩提。譬如黄石有金。上上福人烹出金。上福人烹出银。中福人烹出铜。下福人烹出铁。
  万法万形。皆逐心成。孤光一照。众虑俱清。如瓶贮醍醐。随诸器而不等。犹水分江海。逐流处而得名。
  此一心法。是一际门。如醍醐一味无差。诸器自分大小。犹水一味不别。江海自分异名。
  直了无疑。襟怀自豁。非劣解情当。乃上根机夺。犹如庭雀。焉攀鸿鹄之心。还似井蛙。岂测沧溟之阔。
  夫真如一心。圆信难解。且如在家凡夫。出家外道。皆是背觉合尘。不识自心境界。故云。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若是声闻缘觉。但证生空。亦执心外有其实境。若藏通二教菩萨。设识自心。皆是缘生无性。彻底餐空。若大乘别教菩萨。虽知常住不空之心。能含十法界性。即今未具。直待熏修。次第生起。唯圆教菩萨。知自心即具十法界。一念圆足。则悟心大士。方了圆宗。高翥义天。深游性海。岂凡小权渐之所建乎。又沧溟者。即况如来智海。如华严经云。佛子。此阎浮提。有二千五百河。流入大海。乃至如是大海。其水无量。众宝无量。众生无量。所依大地亦复无量。佛子。於汝意云何。彼大海为无量不。答言。实为无量。不可为喻。佛子。此大海无量。比如来智海无量。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不及其一。但随众生心为作譬喻。而佛境界非譬所及。佛子。菩萨摩诃萨。应知如来智海无量。从初发心修一切菩萨行不断故。应知所住众生无量。一切学无学声闻独觉所受用故。应知住地无量。从初欢喜地乃至究竟无障碍地诸菩萨所居故。
  群经之府。众义之都。写西来之的意。脱出世之真模。或徇他求。如钻冰而觅火。但归己解。犹向乳以生酥。
  钻冰觅火者。违法性故。如心外求道。从乳求酥者。顺法性故。似背境观心。如还源观云。明者德隆於即日。昧者望绝於多生。会旨者山岳易移。乖宗者锱铢难入。又普贤行愿疏云。契文殊之妙智。宛是初心。入普贤之玄门。曾无别体。失其旨也。徒修因於旷劫。得其门也。等诸佛於一朝。
  正业常新。恒居本位。统一心之高广。
  法华经云。其车高广。高则竖彻三际。广则横亘十方。摄法无遗。包藏无外。凡有所见。皆是自心。如华严经云。如有人将欲命终。见随其业所受报相。行恶业者。见於地狱畜生饿鬼。所有一切众苦境界。或瞋或骂。囚执将去。亦闻嗥叫悲叹之声。或见灰河。或见镬汤。或见刀山。或见剑树。种种逼迫。受诸苦恼。作善业者。即见一切诸天宫殿。无量天众天诸彩女。种种衣服具足庄严。宫殿园林尽皆妙好。身虽未死。而诸业力见如是事。善财童子亦复如是。以菩萨业不思议力。得见一切庄严境界。
  烛微言之周备。
  如首楞严经云。诸法所生。唯心所现。十地论云。三界无别法。但是一心造。则一言无不略尽。殊说更无异涂。
  了宗之际。殒十方之虚空。
  首楞严经云。若一人发真归源。此十方虚空皆悉消殒。
  忏罪之时。翻无边之大地。
  修一心无生忏。如翻大地。亦云。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实相者即无相也。亦云实地。故法华经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
  一华开而海内春。一理现而法界真。
  如阳和发生。无处不春。心为法界之体。无法不心。故经云。平等真法界。无佛无众生。
  如二乘之蒙佛记。
  台教云。八千声闻。於法华会上。见如来性。得授佛记。如秋收冬藏。更无所作。如来性者。即是自心性也。若识心人。万缘皆办。故云己事已办。梵行已立。
  似穷子之付家珍。
  一念才起。五阴俱生。背觉合尘。即是舍父逃逝。循环五趣。即是五十余年。若顿悟一心。即是定父子。付家财。此是定天性之父子。付一心之法财。故经云。我实汝父。汝实我子。当了了明心之日。即是归宗合觉。亦云返本还源矣。
  水未入海之时。不成咸味。
  百川入海。皆同一味之咸。万境归心。尽趣一真之道。
  境若归心之日。方可言均。
  古德云。水未入海不咸。薪未入火不烧。境未入心不等。故经颂云。一切诸法中。皆以等观入。慧解心寂然。三界无伦疋。
  梦宅虚无。
  三界是梦宅。故云长眠三界中。所梦之境。皆是梦中意识。如唯识论云。如梦触女形。能出不净。觉时亦尔。未触女形之时。由极重染爱现前。便致如斯流溢之相。由於梦有等无间缘差别力故。遂便引起非理作意。以此为因。便见遗泄。又如小儿梦遗尿等事。如似梦中虽无实境。能出不净。又如梦食毒等。应身成病。有闷绝流汗之事。此亦由其唯识有用。又如论云。诸地狱中所有狱倅狗乌等。所有动作。不待外缘。彼地狱受罪众生。先罪恶业。为任持故。如木影舞。同众生相。所以首楞严经云。昼则想心。夜成诸梦。以梦觉俱不出心故。梦中无境。唯心成事。与觉无异。如小乘立九难。难大乘师云。我信梦中唯识。不信觉时。以有实作用故。因以梦喻。如出不净等亦有实作用。遂破彼疑。应立量云。觉时境色是有法。定唯识为宗。因云以有实作用故。同喻如汝梦中境色。是以华严经颂云。菩萨了世法。一切皆如梦。非处非无处。体性恒寂灭。诸法无分别。如梦不异心。三世诸世间。一切悉如是。梦体无生灭。亦无有方所。三世悉如是。见者心解脱。梦不在世间。不在非世间。此二不分别。得入於忍地。又大智度论云。佛说诸法。无有根本定实如毫厘许所有。欲证明是事。故说梦中受五欲譬。如须菩提意。若一切法毕竟空无所有性。今何以故现有眼见耳闻法。以是故。佛说梦譬喻。如人梦力故。虽无实事。而有种种闻见瞋处喜处。觉人在傍。则无所见。如是凡夫人。无明颠倒力故。妄有所见。圣人觉悟。则无所见。一切法。若有漏。若无漏。若有为。若无为。皆不实虚妄。故有见闻。如幽冥录。焦湖庙有一柏杌。或云玉杌。杌有小坼。时单父县人杨林为估客。至庙祈求。庙巫谓曰。君欲好婚否。林曰。幸甚。巫即遣林近杌边。因入坼中。遂见朱门琼室。有赵太尉在其中。即嫁女与林。生六子。皆为秘书郎。历数十年。并无思归之志。忽如梦觉。犹在杌傍。林怆然久之。又菩萨行者是想念生。此有二意。一要须想念方能起行。如梦从想故。智论之中。所闻见事。多思惟念。故梦见也。二。夫大觉是佛。近而说之。七地已前。犹为梦行。八地为觉。如梦渡河。八地无明未尽。亦是梦境。唯佛一人故称大觉。如华严记云。觉梦相成。故须说觉。於中初以觉成梦。以未觉时不知是梦故。於中初要在觉时方知是梦者。正辨须觉。所以谓大梦之外。则必有彼大觉之明。谓我世尊方知三界皆如梦故。上引楞伽叹佛能了於梦。次。正在梦时不知是梦者。谓为实故。为诸凡夫长眠大夜。不生厌求。故睿公云。梦中瞻梦。纯昏心也。次。设知是梦亦未觉故者。此通妨难。谓亦有人梦知是梦。如人重眠。忽有梦生。了知我梦。以睡重故。取觉不能。喻诸菩萨从初发心。即知三界皆梦。岂非是觉。何用更说觉时。故今释云亦未见觉。未大觉故。故起信论云。若人觉知前念起恶。令其不起。虽复名觉。即是不觉。有生灭故。无明覆心不自存故。次云。觉时了梦知实无梦者。非唯觉时知梦。亦知无梦。如八地菩萨梦渡河喻。证无生忍。不见生死此岸。涅盘彼岸。能度所度皆叵得故。况於大觉。故经云。久念众生苦。欲拔无由脱。今日证菩提。豁然无所有。然由梦方有觉。故辨梦觉时者。上辨以觉成梦。此辨以梦成觉。对梦说觉。无梦无觉。既了梦无梦。对何说觉。故觉梦斯绝。如无不觉。则无始觉。觉梦双绝。方为妙觉也。
  化源寂灭。
  凡圣境界。悉从心化。以一切万法不离心故。如金刚三昧经云。善不善法。从心化生。又华严经十忍品云。佛子。何为菩萨摩诃萨如化忍。佛子。此菩萨摩诃萨。知一切世间皆悉如化。所谓一切众生意业化。觉想所起故。一切世间诸行化。分别所起故。一分苦乐颠倒化。妄取所起故。一切世间不实法化。言说所现故。一切烦恼分别化。想念所起故。复有清净调伏化。无分别现行故。於三世不转化。无生平等故。菩萨愿力化。广大修行故。如来大悲化。方便示现故。
  破疑情而藤蛇并融。廓智地而形名双绝。
  论偈云。於藤生蛇知。见藤即无境。若知藤分已。藤知如蛇知。即藤蛇并空。形名俱绝。是知千圣同证。心外无得。
  心外求悟。望石女而儿生。意上起思。邀空华而果结。本非有作。性自无为。智者莫能运其意。像者何以状其仪。言语道亡。是得路指归之曰。
  阿难等於楞严会上。蒙如来微细开示。各悟真心遍十方界。遂白佛言。我等今日明识归家道路。故决定无疑。
  心行处灭。当放身舍命之时。
  若心外缘他境。如鱼在陆不得自在。若背境归自心。似鸟翔空无有隔碍。则念念归真。心心至道矣。如始教云。十法界三科十八界如丈。一法界五阴如尺。唯在识心如寸。如今去丈论尺。去尺论寸。若达心具一切法已。方能度入一切色心。如今去色论心。去心所论心王。如一一尺无非是寸。及一一丈无非是尺。是故丈尺全体是寸。故知若真谛。若俗谛。若有为。若无为。一剎一尘。无非是心。既顿悟一心。全成圆信。则心外无一法可解。心内无一法可思。怀抱豁然。永断纤疑矣。
  执迹多端。穷源孤迈。非世匠之所成。岂劫火之能坏。
  心本圆成。性非造作。不可以功成。不可以行得。论云。劫火能烧三界。不能烧虚空。故法华经云。我净土不毁。而众见烧尽。以心性常住。非生因之所生。唯了因之所了。
  白毫光里。出莫测之身云。
  华严经云。如来白毫相中。有菩萨摩诃萨。名一切法胜音。与世界海微尘数诸菩萨众。俱时而出。右绕如来。经无量匝。又云。如来师子之座。众宝妙华。轮台基陛。及诸户牖。如是一切庄严具中。一一各出佛剎微尘数菩萨摩诃萨。释曰。菩萨是因。诸佛是果。供养具是境。菩萨身是心。即是因果同时。心境互入。如经颂云。诸佛一似大圆镜。我身犹若摩尼珠。诸佛法身入我体。我身常入诸佛躯。
  无生盖中。现大千之世界。
  维摩经云。长者子宝积。与五百长者子。俱持七宝盖供养佛。佛之威神。令诸宝盖合成一盖。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广长之相悉於中现。五百盖者。即是五阴。合成一盖者。即是一心。华严经云。此宝盖皆从无生法忍之所起。乃至一切供具。皆是自心表现。心外实无一法建立。若心外见法。是外道经书。非佛法旨趣。
  释门挺价。法苑垂箴。
  释门挺价者。如龙女所献心珠。故云价直三千大千世界。亦云无价宝珠。法苑垂箴者。一切诸法。以心为定量。先贤所禀。后学同遵。可为万代之箴规。十方之龟镜。
  无声之乐寂寂。
  以真心大寂灭乐。岂随喧动耶。故禅门中泥为无弦琴。
  真如之海沈沈。
  一心真如之海。澄之不清。搅之不浊。湛然寂照。莹净无瑕。所以众生因一念无明境界风。鼓动真如海。起种种识浪。相续不断。故楞伽经颂云。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应量出生。如龙王之降雨差别。
  如龙王雨。随人间天上能感之缘。因自业而不同。成异味而有别。如经偈云。譬如虚空中。雨八功德水。到咸等住处。生种种异味。如来慈悲云。雨八圣道水。到众生心处。生种种解味。如华严经云。佛子。譬如海中有大龙王。名大庄严。於大海中降雨之时。乃至从他化天至於地上。於一切处所雨不同。所谓於大海中雨清冷水。名无断绝。於他化自在天雨箫笛等种种乐音。名为美妙。於化乐天雨大摩尼宝。名放大光明。於兜率天雨大庄严具。名为垂髻。於夜摩天雨大妙华。名种种庄严具。於三十三天雨众妙香。名为悦意。於四天王天雨天宝衣。名为覆盖。於龙王宫雨赤真珠。名涌出光明。於阿修罗宫雨诸兵仗。名降伏怨敌。於北郁单越雨种种华。名曰开敷。余三天下悉亦如是。然各随其处。所雨不同。虽彼龙王其心平等。无有彼此。但以众生善根异故。雨有差别。佛子。如来应正等觉无上法王亦复如是。欲以正法教化众生。先布身云弥覆法界。随其乐欲。为现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