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禅宗杂著
- 心赋注
心赋注
不起树王。六欲而早升忉利。
华严经云。不离觉树而升释天。古释云。若约处相入门。以一处中有一切处故。是此天宫等本在树下。故不须起。然是彼用。故说升也。若约相入门。以一处入一切处故。树遍天中。亦不须起。欲用天宫表法升进。故云升也。然佛体无不遍周。但随众生心想见。如不思议经云。以一切佛一切诸法。平等平等皆同一理。如阳焰等。一切众生及诸如来一切佛土。皆不离想。乃至若我分别。佛即现前。若无分别。都无所见。想能作佛。离想无有。如是三界一切诸法。皆不离心。
坚贞难并。泡沫非同。立绝相之相。
金刚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以心无形相。故号无相法门。亦名无相道场。若於一切相。见无相之理。即见唯心如来。
运无功之功。
向心外有作。皆是有功。若谛了一心本来具足无漏性起功德。则是无功之功。故云。有功之功。功归败坏。无功之功。功不虚弃。
慈勑分明。始因四念之处。
大涅盘经最后垂示。总前教迹同此指归以四念处。即是心赋所明一切众生身受心法。如经云。佛告阿难。如汝所问佛涅盘后依何住者。阿难。依四念处严心而住。观身性相同於虚空。名身念处。观受不在内外。不住中间。名受念处。观心但有名字。名字性离。名心念处。观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名法念处。阿难。一切行者应当依此四念处住。又云。譬如国王。安住己界。身心安乐。若在他界。则得众苦。一切众生亦复如是。若能自住於己境界。则得安乐。若至他界。则遇恶魔。受诸苦想。自境界者。谓心四念处。他境界者。谓五欲也。华手经云。佛告跋陀婆罗。於尔时世。一切善人应作是念。我等当自依四念处者。於圣法中。一切诸法皆名念处。何以故。一切诸法常住自性。无能坏故。一切诸法皆名念处者。故知即法是心。即心是法。皆同一性。岂能坏乎。若有二法。则有相坏。大宝积经偈云。得无动处者。常住於无处。无动处者。则自心境界。此境界即无处所。如金刚三昧经云。心无边际。不见处所。论释云。心无边际者。归一心原。心体周遍。遍十方故无边。周三世故无际。虽周三世。而无古今之殊。虽遍十方。而无此彼之处。故言不见处所。大法炬陀罗尼经云夫念处者。云何念义。当知是念。无有违诤。随顺如法。趣向平等。离诸邪念。无有移转及诸别异。唯是一心。
教文审的。终归三点之中。
三点者。如世∴字三点。不纵不横。不并不别。所谓解脱。法身。般若。夫法身即是人人须有。灵智故名般若。若得般若。则一切处无着。不为境缚。即是解脱。又若显法身而得解脱。则功全由般若。非唯此二法。一切万行皆因般若成立。故五度如盲。般若如导。若布施无般若。唯得一世荣。后受余殃债。若持戒无般若。暂生上欲界。还堕泥犁中。若忍辱无般若。报得端正形。不证寂灭忍。若精进无般若。徒兴生灭功。不趣真常海。若禅定无般若。但行色界禅。不入金刚定。若万善无般若。空成有漏因。不契无为果。故知般若。是险恶径中之导师。迷暗室中之明炬。生死海中之智檝。烦恼病中之良医。碎邪山之大风。破魔军之猛将。照幽途之赫日。警昏识之迅雷。抉愚盲之金鎞。沃渴爱之甘露。截痴网之慧刃。给贫乏之宝珠。若般若不明。万行虚设。祖师云。不识玄旨。徒劳念净。不可剎那忘照。率尔相违。以此三法。不纵不横。非一非异。能成涅盘秘藏。如大涅盘经云。佛言。我今当令一切众生。及以我子四部之众。悉皆安住秘密藏中。我亦复当安住是中。入於涅盘。何等名为秘密之藏。犹如∴字。三点若并。则不成∴。纵不成∴如魔酰首罗面上三目。乃得成∴。三点若别。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盘。如来之身亦非涅盘。摩诃般若亦非涅盘。三法各异亦非涅盘。我今安住如是三法。为众生故名入涅盘。所以云。法身常。种智圆。解脱具一切。皆是佛法。无有优劣。故不纵。三德相冥。同一法界。出法界外。何处别有法。故不横。能种种建立。故不一。同归第一义。故不异。虽三而一。虽一而三。一则坏於三谛。异则迷於一实。在境则三谛圆融。在心则三观俱运。在因则三道相续。在果则三德周圆。如是本末相收。方入大涅盘秘密之藏。古德云。此之三德。不离一如。德用分异。即寂之照为般。若。即照之寂为解脱。寂照之体为法身。如一明净圆珠。明即般若。净即解脱。圆体即法身。约用不同。体不相离。故此三法。不纵不横。不并不别。如天之目。似世之∴。名秘密藏。为大涅盘。又台教类通三轨法。一真性轨。二观照轨。三资成轨。即是三德。以真性轨为一乘体。此为法身。一切众生悉一乘故。以观照轨为般若。祇点真性寂而常照。便是观照第一义空。以资成轨为解脱。祇点真性法界含藏诸行。无量众善即如来藏。三法不一不异如点。如意珠中论光论宝。光宝不与珠一。不与珠异。不纵不横。三法如是。
性非造作。
性地圆成。非干意造。故圆教立无作四谛。
理实镕融。
镕者销也。融者和也。理能销万事。和百法。终归一道。
明之而心何曾动。昧之而路自迷东。
起信论云。复次显示从生灭门即入真如门。所谓推求五阴。色之与心。六尘境界。毕竟无念。以心无形相。十方求之终不可得。如人迷故谓东为西。方实不转。众生亦尔。无明迷故谓心为念。心实不动。若能观察知心无念。即得随顺入真如门故。
任竭海移山。未是无为之力。纵蹑虚履水。皆为有漏之通。
法华经颂云。若接须弥。掷置他方无数佛土。亦未为难。若以足指动大千界。远掷他国。亦未为难。乃至若佛灭后。於恶世中能说此经。是则为难。又西天外道。以持咒力。能移山塞海。及得五神通。皆不免生死。但能觉了即心是佛。复能开示自觉觉他。绍隆佛种。此难信之法。浅机难解。故云能说此经是则为难。是以宝藏论云。通有五种。一曰道通。二曰神通。三曰依通。四曰报通。五曰妖通。妖通者。狐狸老变。木石精化。附傍人神。聪慧奇异。此谓妖通。何谓报通。鬼神逆知。诸天变化。中阴了生。神龙隐变。此谓报通。何谓依通。约法而知。缘身而用。乘符往来。药饵灵变。此谓依通。何谓神通。静心照物。宿命记持。种种分别。皆随定力。此谓神通。何谓道通。无心应物。缘化万有。水月空华。影像无主。此谓道通矣。
辩玉须真。探珠宜静。但向境外而求心。焉知圆光而在眚。
眚者目病。首楞严经云。如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迭。此况迷心为境之人。不知境是自心。如灯上圆光。认为他境。
捏目之处。飞三有之虚华。
首楞严经云。三界有法。捏所成故。於欲界色界无色界中所有之法。皆是捏出。本无来处。彻底唯空。又如捏目生华。有何真实。唯有真心遍一切处。有佛无佛。性相常住。故经云。眼病见空华。除翳不除华。妄心执有法。遣执不遣法。又一切国土。皆想持之。取像曰想。若无想则无境。如盛热时。地蒸炎气。日光烁之。远望似水。但是心想。世间所见。皆如焰水。无有真实。如华严经颂云。勇猛诸佛子。随顺入妙法。善观一切想。心想方世间。众想如阳焰。令众生倒解。菩萨善知想。舍离一切倒。众生各别异。形类非一种。了达皆是想。一切无真实。十方诸众生。皆为想所覆。若舍颠倒见。则灭世间想。世间如阳焰。以想有差别。知世住於想。远离三颠倒。譬如热时焰。世见谓为水。水实无所有。智者不应求。众生亦复然。世趣皆无有。如焰住於想。无碍心境界。
迷头之时。认六尘之幻影。
首楞严经云。佛言。富楼那。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於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瞋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此人何因无故狂走。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是以三界之中。见有见无。尽是心狂。终无外境。
顺法界性。合真如心。智必资理而成照。理不待发而自深。意绝思惟。鉴彻十方之际。佛不说法。闻通无尽之音。
意绝思惟者。宝雨经云。如理思惟。是名供养一切如来。如理思惟者。即是绝一切思惟。如六祖云。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心体。佛不说法者。大涅盘经云。若知如来常不说法。是名具足多闻。所以法华玄义云。手不执卷。常读是经。口无言音。遍诵众典。佛不说法。恒闻梵音。心不思惟。普照法界。故知不动真心。获如是功德。
莫摘枝苗。须搜祖祢。豁尔而无明顿开。湛然而情尘自洗。恶从心起。如铁孕垢而自毁铁形。善逐情生。犹珠现光而还照珠体。
犹珠现光而还照珠体者。如古释云。止观无所现有三义者。一无心现约止。二所现空约观。三无别体约止观契合。又一约心。二约境。三心境两冥。又一约智。二约理。三理智冥契。就第三义中疏先正释。后自体显照故名为觉者。通妨谓有难言。若无别体。何能普现众生心行。故答云。自体显现。如珠有光。自照珠体。珠体喻心。光喻於智。心之体性。即诸法性。照诸法时。是自照故。引起信文甚分明。然论问曰。虚空无边故世界无边。世界无边故众生无边。众生无边故心行差别亦复无边。如是境界不可分剂难知难解。若无明断无有心想。云何能了名一切种智。答曰。一切境界本来一心。离於想念。以众生忘见境界。故心有分剂。以妄起想念不称法性。故不能决了。诸佛如来离於见想无所不遍。心真实故。即是诸法之性。自体显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无量方便。随诸众生所观得解。皆能开示种种法义。是故得名一切种智。
鹄林大意。须归准凭。
法华经颂云。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
形端影直。风静波澄。辩伪识真。如试金之美石。除昏鉴物。犹照世之明灯。
密严经颂云。照耀如明灯。又如试金石。正道之标相。远离於断灭。夫世间出世间一切万法。但以一心验之。自无差别。似灯破暗。如石试金。悉皆去伪辩真。破邪归正。故颂云正道之标相。自然不落断常有无之见。故颂云远离於断灭。
事绝纤毫。本无称谓。因用之而不穷。从赞之而成贵。
心本无名。体亦寂灭。因用则无穷。因赞则成德。此皆为传布故。随顺於世间矣。
义天行布。重重之星象璨然。法海圆融。浩浩之波澜一味。
华严有二门。一行布门。二圆融门。若行布。则一中无量。若圆融。则无量中一。如经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了彼互生起。当成无所畏。又约事行布。约理圆融。皆不出心。了之成佛。故云当成无所畏。
根尘泯合。能所双销。了了而如同眼见。一一而尽是心标。
若决定信入此唯识正理。速至菩提。如登车而立至遐方。犹乘舟而坐升彼岸。如经所说。言大乘者。谓是菩提萨埵所行之路。及佛胜果。为得此故。修唯识观。是无边失方便正路。为此类故。显彼方便。於诸经中种种行相而广宣说。如地水火风并所持物。品类难悉。方处无边。由此审知自心相现。遂於诸处舍其外相。远离欣戚。复观有海喧静无差。弃彼小途。绝大乘望。及於诸有耽着之类。观若险崖。深生怖畏。五趣中道。若知但是自心所作。无边资粮。易为积集。不待多时。如少用功。能成大事。善游行处。犹若掌中。由斯理故。所有愿求。当能圆满。随意而转。以了此界一法是心。则此知无边法界皆是我心。故云善游行处犹若掌中。又入楞伽经偈云。不生现於生。不退常现退。同时如水月。万亿国土见。一身及无量。身火及澍雨。心心体不异。故说但是心。心中但是心。心无心而生。种种色形相。所见唯是心。佛及声闻身。辟支佛身等。复种种色身。但说是内心。又肇论云。净名曰。不离烦恼而得涅盘。天女曰。不出魔界而入佛界。然则玄道在於妙悟。妙悟在於即真。即真则有无齐观。有无齐观则彼己莫二。所以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澄观和尚云。实相心界者。依此心所生诸剎。譬如大海所生诸物。皆无不海。一切诸法皆从实相心所生。皆无不心。是故当知眼中所见色。耳中所闻声。皆真法也。以一切法唯一法故。如经云。一切法唯一相故。於诸法中。若了观心。如同眼见。
照烛森罗。随念而未曾暂歇。飞穿石壁。举意而顷克非遥。
此真心体。寂而常照。犹如镜光。无有断绝。如高成和尚歌云。应眼时。若千日。万象不能逃影质。凡夫祗是未曾观。何得退轻而自屈。应耳时。若幽谷。大小音声无不足。十方钟鼓一时鸣。灵光运运常相续。应意时。绝分别。照烛森罗终不歇。透过山河石壁间。要且照时常寂灭。
绝观通人。破尘上将。作智海之健舟。为法筵之极唱。
绝观通人者。若云菩提涅盘真如解脱。皆是住观之语。若亲证一心。诸观并息。又说此唯心法门时。法华经云。是第一之说。金刚经云。为最上乘者说。华严经云。不思议说。故云法筵之极唱。
如虻附翔鸾之尾。迥登丹汉之程。犹声入画角之中。出透重霄之上。
如法性论云。问。本际可得闻乎。答。理妙难观。故有不知之说。旨微罕见。故发幢英之问。有天名曰幢英。问文殊师利。所言本际。为何谓乎。文殊答曰。众生之原。名曰本际。又问。众生之原。为何谓乎。答曰。生死之本。为众生原。又问。於彼何谓为生死本。答曰。虚空之本。为生死原。幢英於是抱玄旨而辍问。如悟不住之本。若然。则因缘之始。可闻而不可明。可存而不可论。问。虚空有本乎。答无。问。若无有本。何故云虚空之本为生死原。答。此犹本际之本耳。则於虚空无本。为众本之宗。化表无化。为万化之府矣。故知人心为凡圣之本。则凡亦是心。圣亦是心。以所习处下。不能自弘。诸佛将众生心登妙觉。众生将佛心溺尘劳。若以心托事则狭劣。若以事从心则广大。凡世人多外重其事。而内不晓其心。是以所作皆非究竟。以所附处卑故耳。如搏牛之虻。飞极百步。若附鸾尾。则一翥万里。非其翼正。所托迅也。亦如墙头之草。角里之声。皆能致其高远者。所托之胜也。如入心法中。一一附於自心。则能毛吞巨海。尘含十方。岂非深广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