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禅宗杂著
- 心赋注
心赋注
最上之宗。第一之说。大悟而岂假他求。内证而应须自决。似冰含水。融通而岂有等伦。
冬则结水成冰。春则释冰成水。时节有异。湿性不动。众生佛性亦尔。在凡身如结冰。居圣体如释水。但隔迷悟之时。一心不动。
如金与镮。展转而更无差别。
密严经颂云。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镮。展转无差别。以如来藏不守自性。随缘六道。如金逐工匠之缘。造作瓶盘众器。虽随缘转。而不失金体。如来藏亦复如是。虽随染缘作众生。是随缘义。而不失自体。是不变义。
注心赋卷第三
注心赋卷第四
宋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觉禅师延寿述
若空孕色。犹蓝出青。马鸣因兹而制论。
马鸣菩萨。是西天第十二祖师。造一千部论。数内有一心遍满论。乃至诸论。皆研心起。离众生心。无一字可说。故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又如天亲菩萨。造颂及论。成立佛经。令诸学者。了知万法。皆不离心。故云。自心起信。还信自心。
释迦由此而弘经。
诸佛证心成佛。从心演教。因心度人。若离於心。亦无三宝四谛。世出世间等法。如肇论云。为莫之大故。乃反於小成。施莫之广故。乃归於无名。何谓小成。通百千恒沙之法门。在毛头之心地。何谓无名。形教遍於三千。无名相之可得故。以唯是一心故。如傅大士行路难云。君不见心相微细最奇精。非因非缘非色名。虽复恬然非有相。若凡若圣己之灵。此灵无形而常应。虽复常应实无形。心性无来亦无去。流转六趣实无停。正觉觉此真常觉。方便鹿苑制尊经。
外道打髑髅之时。察吉凶之往事。
增一阿含经云。佛与鹿头梵志俱行。至大畏林。取人髑髅。授与鹿头。此外道善解诸声。问云。此是何人髑髅。鹿头打作一声。答云。此是男子。因百节酸疼故命终。今生三恶道。又打一髑髅云。被人害死。此人持十善。今得生天。佛一一问之。皆答不谬。是以声中本具诸法。众生日用不知。故知声处全耳。法法皆心故。
相者占人面之际辩。贵贱之殊形。
定慧论云。如人面色。具诸休否。若言有相。问者不知。若言无相。占者渊解。当随善相者。信人面上具一切相也。心亦如是。具一切相。众生相隐。弥勒相显。如来善知。故远近皆记。不善观者。不信心具一切相。当随如实观者。信心具一切相也。又如弥勒相骨经云。一念见色。有三百亿五阴生灭。一一五阴。即是众生。
大体平分。玄基高峙。十心九识之宗。
十心者。华严疏云。此一心。约性相体用本末即入等义。有十心门。一假说一心。则二乘人。谓实有外法。但由心变动。故说一心。二相见俱存故说一心。此通八识及诸心所。并所变相分。本影具足。由有支等熏习力故。变现三界依正等报。三摄相归见故说一心。亦通王数。但所变相分。无别种生。能见识生。带彼影起。四摄数归王故说一心。唯通八识。以彼心所依王无体。亦心变故。五以末归本说一心。谓七转识。皆是本识差别功能。无别体故。经偈云。譬如巨海浪。无有若干相。诸识心如是。异亦不可得。六摄相归性说一心。谓此八识皆无自体。唯如来藏平等显现。余相皆尽。一切众生即涅盘相。经云。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七性相俱融说一心。谓如来藏举体随缘。成办诸事。而其自性本不生灭。即此理事混融无碍。是故一心二谛。皆无障碍。八融事相入说一心。谓由心性圆融无碍。以性成事。事亦镕融不相障碍。一入一切。一一尘内。各见法界。天人修罗等。不离一尘。九令事相即说一心。谓依性之事。事无别事。心性既无彼此之异。事亦一切即一。如经偈云。一即是多。多即一等。十帝网无碍说一心。谓一中有一切。彼一切中复有一切。重重无尽。皆以心识如来藏性圆融无尽。以真如性毕竟无尽故。观一切法即真如故。一切时处皆帝网故。九识者。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九真识。九识者。以第八染净别开为二。以有漏为染。无漏为净。前七识不分染净。以俱是转识摄故。第八既非转识。独开为二。谓染与净。合前七种。故成九识。又第九识。亦名阿陀那识。密严经说九识为纯净无染识。如瀑流水。生多波浪。诸波浪等以水为依。五六七八等。皆以阿陀那识为依故。
三细六粗之旨。
三细者。一者业相。即无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二者转相。即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三者现相。即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第一业相。未分能所。第二转相。渐立见分。第三现相。顿现相分。论云。不觉故心动者。动为业识。理极微细。谓本觉心因无明风。举体微动。微动之相。未能外缘。即不觉故。为精动隐流之义。精者细也。隐者密也。即是细动密流难觉故。所以云不觉。谓从本觉有不觉生。即为业相。喻如海微波。从静微动。而未从此转移本处。转相者。假无明力。资助业相。转成能缘。有能见用。向外回起。即名转相。虽有转相。而未能现五尘。所缘境相。喻如海波浪。假於风力。兼资微动。从此击波转移而起。现相者。从转相而成现相。方有色尘山河大地器世间等。如仁王经云。初剎那识异於木石者。有说初识。随於何趣续生位中。最初剎那第八识也。识有缘虑。异於木石。有说初识。如楞伽经云。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言真相者。本觉真心。不籍妄缘。名自真相。业相者。根本无明。起静令动。动为业识。极微细故。转相者。是能见相。依前业相转成能缘。虽有能缘。而未能显所缘境故。现相者。即境界相。依前转相。能现境故。又云。顿分别知自心及身。安立受用境界如次。即是根身外器色等五境。以一切时任运现故。此是三细。即本识故。最初业识。即为初依生起门为次第故。又远劫来。时无初始。过未无体。熏习唯心。妄念为初。违真起故。又从静起动。名之为业。从内趣外。名之为转。真如之性不可增减。名为真相。亦名真识。此真识。即业转现等三性。即神解性。不同虚空。通名识。亦名自相。不籍他成故。亦名智相。觉照性故。所以云。本觉真心。不籍妄缘。以真心之体。即是本觉。非动转相。是觉性故。又释云。初剎那识异於木石者。谓一念识有觉受故。异於木石。即显前念中有末心所见赤白二秽。即同外器木石种类。此识生时。揽彼为身。故异木石。问。远劫无始。名初识耶。答。过去未来无体。剎那熏习。唯属现在。现在正起妄念之时。妄念违真。名为初识。非是过去有识创起。名为初识也。应知横该一切处。竖通无量时。皆是即今现在一心。决无别法。所以法华经云。我观久远犹若今日。则三世情消。契无时之正轨。一真道现。证唯识之圆宗。已上释三细相讫。次解六粗相者。论云。后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故名粗。六粗者。一起计。一者智相。依於境界。心起分别。爱与不爱故。二生爱。二者相续相。依於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故。三取着。三者执取相。依於相续。缘念境界。住持苦乐。心起着故。四立名。四者计名字相。依於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五造业。五者起业相。依於名字。寻名取着。造种种业故。六受报。六者业系苦相。以住业受报。果不自在故。上三细六粗。总摄一切染法。皆因根本无明。不了真如一心而起。
根身国土。因本识而先生。
根身器世间。从第八识而建立。如唯识论云。一切三界。但唯有识。识有二种。一显识。即是本识。此本识。转作五尘四大等。二分别识。即是意识。於显识中。分别作人天长短大小男女诸佛等。分别一切法。譬如依镜影色得起。如是缘显识。分别识得起。又转识。能回转造作无量识法。或转作根。或转作尘。转作我。转作识。如此种种不同。唯识所作。或於自於他。互相随逐。於自则转为五阴。於他则转为怨亲中人。一一识中。皆具能所。能分别是识。所分别是境。能即依他性。所即分别性。由如此义。离识之外。更无别境。但唯有识。又转识论。明所缘识。转有二种。一转为众生。二转为法。一切所缘。不出此二。此二实无但是识转作二相貌也。又论云。虽非无色。而是识变。谓识生时。内因缘力。变似眼等。色等相现。即以此相。为所依缘。然眼等根。非现量得。以能发识。比知是有。此但功能。非外所造。外有对色。理既不成。故应但是内识变现。释云。眼等虽有所依所缘之色。而是识所变现。非是心外别有极微以成根境。但八识生时。内因缘种子力等。第八识变似五根五尘。眼等五识。依彼所变根。缘彼本质尘境。虽亲不得。要托彼生。实於本识色尘之上。变作五尘相现。即以彼五根为所依。以彼及此二种五尘为所缘缘。五识若不托第八所变。便无所缘缘。所缘缘中。有亲疏故。然眼等根非现量者。色等五尘。世间共见。现量所得。眼等五根。非现量得。除第八识缘及如来等缘。是现量得。世不共信余散心中无现量得。此但能有发识之用。比知是有。此但有功能。非是心外别有大种所造之色。此功能言。即是发生五识作用。观用知体。如观生芽。比知种体是有。所以密严经偈云。眼色等为缘。而得生於识。犹火因薪炽。识起亦复然。境转随妄心。犹铁逐磁石。如乾城阳焰。愚渴之所取。中无能造物。但随心变异。复如乾城人。往来皆不实。众生身亦尔。进止悉非真。亦如梦中见。寤后即非有。妄见蕴等法。觉已本寂然。四大微尘聚。离心无所得。
妍丑高低。从分别而潜起。
凡分别。属第六意识。分别有三。一自性分别。二随念分别。三计度分别。如祖师偈曰。境缘无好丑。好丑起於心。心若不强名。妄心从何起。妄心既不起。真心任遍知。
矗然端直。靡历光阴。德用之道恢廓。善巧之门甚深。
若不先了真如一心。为自行化他之本。曷能酬本愿。起化轮。垂善巧权门。备无边德用。如十住经序云。以灵照故。统名一心。以所缘故。总号一法。若夫名随数变。则浩然无际。统以心法。则未始非一。又十二门论序云。论之者。欲以穷其心源。尽其至理也。若一理之不尽。则众异纷然。有惑趣之乖。一源之不穷。则众途扶疎。有殊致之迹。殊致之不夷。乖趣之不泯。大士之忧也。
金地酥河。匪出化源之意。
百法钞云。十地菩萨。所变大地为黄金。搅长河为酥酪。化肉山鱼米等事。令众生得实用。此皆不离大菩萨之心。然地种不动。但令所度众生自心感见。乃是菩萨本愿力为增上缘。令众生见如是事。
人波鬼火。宁离业识之心。
唯识论云。且如一水。四见成差。天见是宝严地。人见是水。饿鬼见是火。鱼见是窟宅。故知前尘无定相。转变由人。如云。境随业识转。是故说唯心。识论云。身不定如鬼者。或见猛火。或见脓河等。实是清河。无外异境。然诸饿鬼。悉皆同见脓满河而流。乃至悭吝业熟同见此。若由昔同业各熏自体。此时异熟皆并现前。彼多有情同见斯事。实无外境。为思忆故。准其道理。世间亦然。共同造作所有熏习成熟之时更无别相。色等相分从识而生。是故定知不由外境。识方得起。现见有良家贱室贫富等异。如是便成见其色等应有差别。同彼饿鬼见成非等。然诸饿鬼虽同一趣。见亦差别。由业异故。所见亦然。彼或有见大热铁围。融煮迸灒。或时见有屎尿横流。非相似故。或有虽同人趣。薄福之人。金带现时。见为铁锁。或见是蛇。吐其毒火。是故定知。虽在人趣。亦非同见。但唯识变。法无差别。如先德云。人水鬼火。岂在异方。毛海芥山。谁论巨细。一尘一识。万境万心矣。又襄邑县有赖乡。乡中有庙。庙有九井。若斋洁入祠者。汲水则温清。若滥浊入祠者。汲水则混浊。又汉时郑弘。夜宿郊外一川泽。忽逢故友。四顾荒榛。沽酒无处。因投钱水中。各饮水而醉。故知境随业识而转。物逐情感而生。若离於心。万法何有。
迹现多门。光韬实地。不用天眼而十方洞明。
华严疏云。菩萨悟普法故。名为普眼。眼外无法。故名普眼。既心眼之外。无纤毫之法。即知心遍一切处。故楞严经云。十方虚空生汝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岂空中十方国土。而不明见乎。所以志公和尚偈云。大士肉眼圆通。二乘天眼有翳。又净名经云。不以二相见。名真天眼。以了一心。无相可得。由无相即无有二。是名真天眼。
岂运神通而千界飞至。
不动一心。恒遍十方剎海。无来去之相。是神足通。故经云。诸佛菩萨。於无二法中。现大神变矣。
未离兜率。双林而已般涅盘。
华严论明如来八相成道。释天犹未下。母胎犹未出。双林而已般涅盘。不出一剎那际三昧。当知降生时。即是说法时。即是涅盘时。以不出一心故尔。肇论涅盘论云。至人空洞无像。而物无非我。会万物以为己者。其唯圣人乎。何则。非理不圣。非圣不理。理而为圣者。圣不异理也。故天帝曰。般若当於何求。善吉曰。般若不可於色中求。亦不可离色中求。又曰。见因缘起为见法。见法为见佛。斯则物我不异之教。所以至人戢玄机於未兆。藏冥运於即化。总六合以镜心。一去来以成体。古今通。始终同。穷本极末。莫之与二。浩然大均。乃曰涅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