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赋注

  一是多。一能遍於多。多是一。多能遍於一。亦如毛孔是小。剎土是大。毛因悟显。剎逐迷生。迷则有分限。悟则无边际。又若具诸剎毛孔皆有称性及不坏相义。今毛上取称性义。故如法性之无外。剎上取不坏相。故不遍称性之毛。又内外缘起非即离故者。亦有二义。一约内外共为缘起。由不即故。有能所入。由不离故。故得相入。二约内外缘起与真法性不即不离。此复二义。一由内外不即法性。有能所入。不离法性。故毛能包剎遍入。二者毛约不离法性。如理而包。剎约不即法性。不遍毛孔。思之成观。
  一法才彻。万汇皆通。直论入道之处。靡离净意之中。
  经颂云。迷时三界有。悟即十方空。欲知成道处。祇在净心中。
  诸佛不证真门。悟时无得。异生弗沈。死海。迷处全空。
  以凡圣一如。本无迷悟。但了佛是心。万法如镜。是以思益经云。思益菩萨放右掌宝光。一切四众皆如佛相。各坐宝莲华座。下方四菩萨踊出。欲礼世尊。乃发愿言。今此众会。其色无异。当知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此语不虚。愿释迦如来现异相。令我礼敬。即时释迦如来。踊起七多罗树坐师子座。
  幽旨罕穷。浅根难信。情见不到而理深。智解莫明而机峻。业果隳於净地。苦海收波。罪华籍於慈风。刀山落刃。
  业由心造。罪是心生。若了自他唯心。即无逆顺对治。无复结业。如阿阇世王。及央掘魔罗比丘等。遇佛悟罪性空。得入圣位。故云得道业亡。又云心生即是罪生时。今若悟境是心。心即不起。心灭即是罪消时。自然罪山摧而业海枯。镬汤息而铜柱冷矣。
  旨不可见。义不可寻。理短而甘鞭尸吼石。
  鞭尸者。佛灭后八百年。有如意论师出世。善能谈论。王礼为师。遂召外道。令如意论师立义。论师立先因后果。集苦道灭。集是有漏因。苦是有漏果。道是无漏因。灭是无漏果。外道遂来出过。外道云。汝师出世。说苦集灭道四谛。何以弟子说集苦道灭。有违师教过。如意救云。我不违师教。佛在世日说先果后因者。为对不信因果有情。先说苦果。后说集因。我今顺因果说。亦不相违。此时外道朋党炽盛。众中无证义人。王赐外道金七十两。封外道论为金七十论。如意此时堕负。嚼舌而终。至佛灭后九百年。世亲出世。披寻外道邪论。果见如意屈负。遂造论轨论式等上王。救如意论师。王加敬仰。赐世亲金七十两。封为胜金七十论。王令缚草鞭尸。表外道邪宗。鞭草尸血出。所以云世亲有鞭尸之德。故知说须逗机。无证便堕。古人嚼舌。可谓为法忘躯矣。鞭草出血者。是知理为神御。邪法难扶。无情出血。表心境一如矣。吼石者。昔劫初之时。有外道名伽毗罗。修道得五通。造略数论。知世无常。身不久住。恐后有人破我所造之论。遂欲驻身拒来破者。便往自在天所。求延寿法。天云。我今变汝为一物。最为长寿。其仙人遍报门徒。我今化为石。若有异宗来难我法者。但教书於石上。我自答通。天遂变仙人为一方石。可长一丈余。在频陀余柑林中。后陈那造因明论成。以宗因喻三支比量。破其数论。弟子莫能通答。将陈那比量。往余柑林。书於石上。寻书出答。后又书比量於石。与弟子同封记之。至明旦往看。石上书答讫。如是陈那又书比量於石上。难彼外道。至二三日方答得。陈那复书。至七日后方答。如是又书其石。并不书出答词。被陈那难诘。其石汗出。大吼振破。升在空中。所以世云陈那有吼石之能也。变身为石。而能形文对答者。可谓心境同原。自他一际。有情无情。同一体性。如漩澓颂云。若人欲识真空理。心内真如还遍外。情与无情同一体。处处名为真法界。又首楞严经云。根尘同原。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若空华。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石吼振破者。是知妙理难亏。真心莫易。可以摧邪转正。去伪存真。且如金石至坚。尚能隳坏。岂况浮言泛解。而能移易乎。
  请说而愿捧足倾心。
  西天有陈那菩萨。世称命世。贤劫千佛之一也。山神捧菩萨足。高数百尺。唱言。佛说因明。玄妙难究。如来灭后。大义沦绝。今幸福智攸邈。深达圣旨。因明论道。愿请重弘。因许所请。遂造因明正理门论。又如释迦如来初得道时。梵王请转法轮。亦如舍利弗请佛说法华经等。皆是倾心沥恳。三请方说。
  广长舌之敷扬。
  佛说法华经。出舌至梵天。说阿弥陀佛经时。舌覆大千世界。以凡夫人舌过鼻尖。表三生不妄语。圣人出舌至发际。以佛说法华一乘等心地法门时。舌出过凡圣之上。以表所说心法真实。起众生信故。
  暂披而即能熏种。
  法华经云。须臾闻之。即得阿耨菩提。又云。一句染神。历劫不忘。如华严策林。问。罪有浅深。位有阶降。阿鼻地狱极恶罪人。如何顿超便阶十地。若言经力。或推佛光。何不狱中谈经。何借光明常照。仰申所以。用显大违。答。圆顿教海。德用难思。诸佛威神。利乐叵测。然其化物。要在有缘。地狱罪人。昔闻圆法。具金刚种。得遇佛光。光流成道之时。则是根机已熟。冥机叩圣。感应道交。亦似萠芽。久含阳气。东风一拂。顿示抽条位虽顿圆。久因积善。若非其器。亦不遇斯光。诸地久修。果无顿得。其由影随质妙。响逐声伦。理数而然。亦何致惑。善恶之法。皆是熏成矣。
  五实语之剖析。
  五语者。金刚经云。一真语。二实语。三如语。四不诳语。五不异语。此表所说一心金刚般若之法不虚。以金刚是不可坏义。般若即无二之旨。
  一览而须纳千金。
  因明钞云。玄鉴居士。是护法菩萨门徒。护法造得唯识稿本一百卷。临入灭时。将付玄鉴居士云。支那菩萨到。为将分付。此土如有人借看。但觅取金一百两。可借与看一遍。三藏於居士处。得此稿本归。翻为十卷。即成唯识论是也。又天亲菩萨造唯识三十颂。付一居士。亦嘱云。若有要看者。索金一两。迩后门庭来求观者。输金如市。是知古人。重教轻珍。敬人爱法。况闻之入道。便为出世之人。岂世间珍宝而为酬比耶。故法华经偈云。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
  举止施为。现大神变。
  证道歌云。三身四智体中圆。八解六通心地印。如今众生身中三身者。寂是法身。智是报身。用是化身。四智者。前眼等五识。是成所作智。第六意识。是妙观察智。第七末那识。是平等性智。第八阿赖耶识。是大圆镜智。在众生时。智劣识强。但名为识。当佛地时。智强识劣。但名为智。祇转其名。不转其体。又歌云。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又志公和尚歌云。运用元来声色中。凡夫不了争为计。
  理不偏而事不孤。行常顺而道常遍。即多用之一体。同时顿具而非分。於一体之多门。前后交罗而齐现。
  出世之道。理由心成。处世之门。事由心造。若以唯心之事。一法即一切法。舒之无边。以唯心之理。一切法即一法。卷之无迹。因卷而说一。此法未曾一。因舒而说多。此法未曾多。则非一非多。有而不有。而多而一。无而不无。华严记云。一多十门分别者。一孤标独立者。即颂云。多中无一性。一亦无有多。二法互夺故。故得独立。亦一即多而唯多。多即一而唯一。废己同他。故云独立。二双现同时。即颂云。知以一故众。知以众故一。无一即无多。无多即无一。故二双现。更无前后。如牛二角。三两相俱亡。即前二俱舍也。四自在无碍者。欲一即一。不坏相故。欲多即多。一即多故。一既如此。多亦准之。常一常多常即。故云自在。五去来不动者。一入多而一在。多入一而多存。若两镜相入。而不动本相。相即亦然。六无力相持者。因一有多。多无力而持一。因多有一。一无力持多。七彼此无知者。二互相依。皆无体性。故不相知。觉首云。诸法无作用。亦无有体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八力用交彻者。即颂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义。九自性非有者。互为因起。举体性空。十究竟离言者。不可言一。不可言非一。不可言亦一亦非一。不可言非一非非一。不可言相即。以相入故。不可言相入。以相即故。不可言即入。不坏相故。不可言不即入。互交彻故。口欲言而辞丧。心将缘而虑亡。唯证智知。同果海故。一多既尔。染净等无不皆然。又如善财遍求遍事。此一乃即多之一。故至普贤一时顿圆。则是即一之多。一多无碍。故曰难思。又三昧章云。一诸门融合。圆明顿现。具足一切也。二随举一门。亦具一切。三随举一义。亦具一切。四随举一句。亦具一切。五以此圆分。俱是总相。是故融摄一切。六俱是别相。莫不皆是所摄一切。七俱是同相。能所摄义齐均同故。八俱是异相。义各别不相离故。九俱是成相。缘起义门正立俱现故。十俱是坏相。缘起无作同一味故。
  美恶无体。唯想任持。声响冥合。形影相随。
  夫十恶业。因从心生。果还心受。於生报。后报。现报。总三报之中。生后二报。事在隔生。於现报之中。见闻亲验。此是增上业果。於总别报中。现身便变。如自镜录云。新罗国大兴轮寺。第一老僧。厥名道安。自小出家。即住兹寺。又薄解经论。为少长所宗。然於饮食。偏好简择。一味乖心。杖楚交至。朝夕汲汲。略无暇日。众虽患之。莫能救止。后因抱疾。更剧由来。骂詈瞋打。挥掷器物。内外亲邻。不敢瞻视。经数日。遂生变作蛇。身长百余尺。号吼出房。径赴林野。道俗见闻。莫不伤心而诫矣。此即瞋火从自心而发。还烧自身。瞋之一法既然。八万四千烦恼亦尔。
  胎狱华池。受报而自分优劣。琼林棘树。禀生而各具荣衰。
  净名经云。心净故众生净。心垢故众生垢。起信论云。染净诸法。皆相待而成。故知垢净由心。更无别体。庄严论云。诸行剎那增上者。如佛说。心将世间去。心牵世间来。由心自在。世间随转。识缘名色。此说亦尔。故知诸行是心果。又随净者。净是禅定人心。彼人诸行。随净心转。修禅比丘。具足神通。心得自在。若欲令木为金。则得随意。故知诸行皆是心果。如作罪众生。可得外物。一切下劣。作福众生。可得外物。一切妙好。故知诸行皆是心果。当知一切万法。既以心为因。亦以心为果。虽然净秽显现不同。於心镜中。如光如影。了不可得。
  明断由人。斯言可听。运意而须契正宗。举步而莫行他径。
  心镜录中。问。真心靡易。妙性无生。凡圣同伦。云何说妄。答。本心湛寂。绝相离言。性虽自尔。以不守性故。随缘染净。且如一水。若珠入则清。尘杂则浊。又如一空。若云遮则昏。月现则净。故大智度论云。譬如清净池水。狂象入中。令其浑浊。若清水珠入。水即清净。不得言水外无象无珠。心亦如是。烦恼入故。能令心浊。诸慈悲等善法入心。令心清净。然垢净不定。真妄从缘。若昧之。则念念轮回。遗失真性。若照之。则心心寂灭。圆证涅盘。故知真妄无因。空有言说。约真无说。约说无真。皆是狂迷情想建立。千途竟起。空迷演若之头。一法才生。唯现闼婆之影。
  如急湍之水。逐南北而分流。
  人性如急湍水。决东即东。决西即西。方圆任器。曲直随形。心之性柔。亦复如是。
  似蚇蠖之身。食青黄而不定。
  如蚇蠖虫。食苍而身苍。食黄而身黄。如云。心大般若大。心小般若小。则转变由心矣。
  如来之藏。万德之林。湛然无际。曷用推寻。木母变色之时。生於孝意。
  如丁兰至孝。克木为母。晨昏敬养。形喜愠之色。土木不变。唯心感耳。亦如世间致生祠堂。有政德及民。往往有遗爱去思。为立祠宇。中塑像。以四时飨之。其人当飨祭日。则酒气腹饱。
  金像舒光之日。起自诚心。
  或志心供养尊像。而放光明者。皆是志诚所感。如经云。一切化佛。从敬心起。又书云。河岳不灵。唯人所感。
  引喻何穷。证明非一。理理而悉具圆常。事事而皆谈真实。
  如法华经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以一心是万法之实性故。又颂云。虽说种种。道其实为一乘。是以释摩诃衍论云。一切诸法一心量。无心外法。以无心外法故。岂一心法与一心法作障碍事。亦一心法与一心法作解脱事。无有障碍。无有解脱。一心之法。一即是心。心即是一。无一别心。无心别一。一切诸法。平等一味。一相无相。作一种光明心地之海。
  似幻师观技而无着。了是心生。如调马见影而弗惊。知从身出。
  幻师幻出男女之形。而心不着。知是自幻术心生。如调马见影不惊。知影从我形出。则心不见心。无相可得。
  诸尘不隔。此旨堪遵。变化莫测。绵密难论。如善财不出道场。遍历百城之法。
  李长者论云。善财遍巡诸友。历一百十城之法。不出娑罗之林。慈氏受一生成佛之功。不出一念无生性海。
  犹海幢常冥寂定。广开佛事之门。
  华严经云。海幢比丘。结跏趺坐。入於三昧。离出入息。无别思觉。身安不动。从其足下。出无数百千亿长者居士婆罗门众。皆以种种诸庄严具。庄严其身。悉着宝冠。顶系明珠。普往十方一切世界。雨一切宝。一切缨络。一切衣服。一切饮食如法上味。一切华。一切鬘。一切香。一切涂香。一切欲乐资生之具。於一切处。救摄一切贫穷众生。安慰一切苦恼众生。皆令欢喜心意清净。成就无上菩提之道。如金刚三昧经云。空心不动。足具六波罗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