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赋注

  乘急戒圆。
  乘急者。於一心大乘种性。志力淳熟。解心明利。戒圆者。於大乘戒法。坚持无犯。故璎珞经云。一切戒。以心为体。心无尽故。戒亦无尽。
  因成果满。
  初发菩提心为因。后究竟心为果。故云。初与实相为因。后以实相为果。
  该括有空。
  有彻空源。空居有表。如波彻水源。水穷波末皆是一心。体用交彻。如色空章十门止观。第一会相归性门。於中有二种。一於所缘境会事归理。二於能缘心摄散归止也。第二依理起事门者。亦有二种。一者所归之理非断空故。不碍事相宛然现前。二由所入之止不滞寂故。复有随事起於妙观也。第三理事无碍门者。亦有二种。一由习前理事。融通交彻令无。二双现前故。遂使止观同於一念顿照也。第四理事双绝门者。由理事双现。互相形夺故。遂使两相俱尽。非理非事。寂然而绝。是故令止观双泯。迥然无寄也。第五心境融通门者。即彼绝理事之无碍境。与彼泯止观之无碍心。二而不二。故不碍心境而冥然一味。不二而二。故不坏一味而心境两分也。第六事事相在门者。由理带诸事全遍一事。是故以即止之观。於一事中见一切法。而心无散动。如一事。一切亦尔。第七彼此相是门者。由诸事悉不异於理。复不异於一事。是故以不异止之观。见於一事即是一切。而念不乱。如一事。一切亦尔。第八即入无碍门者。由交参非一。与相含非异。体无二故。是故以止观无二之智顿见。即入三门同一法界。而心无散动也。第九帝网重现门者。如於一事中具一切故。此一切内复各具一切。如是重重不可穷尽。如一事既尔。余一切事亦然。以止观心境不异之智。顿见一切。各各重重悉无穷尽。普眼所瞩。朗然现前。而无分别。亦无散动。第十主伴圆备门者。菩萨以普门之智。顿照於此普门法界。然举一门为主。必摄一切为伴。一切亦尔。是故主伴伴主。皆悉无尽。不可称说。菩萨三昧海门。皆此安立。自在无碍。然无异念也。
  交参主伴。
  以一心为主。万法为伴。或万法为主。一心为伴。互为主伴。性相该通。如云此土文殊说。则十方国土文殊一时同说。
  十玄门之资摄。无尽无穷。
  十玄门者。一同时具足相应门。此约诸法相应无前后说。如海一滴。含百川味。二一多相容不同门。此门约理说。如一室千灯。光光涉入。三诸法相即自在门。此门约用说。就三世间圆融即入。而成无尽。如金金色。二不相离。四隐显秘密俱成门。此门约缘说。如片月澄空。晦明相并。五微细相容安立门。此门约相说。即一时齐现。似束箭齐头。如瑠璃瓶。盛多芥子。六因陀罗网境界门。此门约譬喻说。约法相即互照重现无尽门。如两镜互照。传辉相写。递出无穷。七诸藏纯杂具德门。此门约诸行说。亦名广狭门。亦名主伴门。如北辰所居。众星拱之。八十世隔法异成门。此门约三世说。如一夕之梦。翱翔百年。九唯心回转善成门。此门约心说。如径尺之镜。见千里之像。十托事显法生解门。此门约智说。如立像竖臂。触目皆道。此十玄门。法法皆具。悉入一心无尽之旨。如海涌群波。群波即海。金成众器。众器皆金。若以平等心是一义。差别心是多义。以一心即一切心。是相即义。是同时相应义。以一切心入一心。是相入义。以一心摄一切心。是隐义。以一切心资一心。是显义。以不坏差别心而现平等心。是多中一义。以不隐平等心而现差别心。是一中多义。又微细心不碍广大心。广大心不碍微细心。是一多不同义。亦是相容义。以一心为主。一切心为伴。是主伴义。以一实心是纯义。差别心是杂义。差别心即一实心杂恒纯。一实心即差别心纯恒杂。即诸藏纯杂义。以一心带一切心还入一心。是帝网义。因心现境。见境识心。是托事显法义。长劫短劫延促时量。皆从积念而成。一心所现。是十世义。因一心正义。演难思法门。究竟指归。言亡虑绝。即唯心回转义。自心既尔。彼心亦然。涉入交罗。重重无尽矣。
  六相义之融通。不常不断。
  夫一切字一切法。皆有此六相。若善见者。得智无碍总持门。於诸法不滞有无断常等见。此六字义阙一。即理智不圆。此是初地位中。观通世间一切法门故。不可废一取一。双立双亡。虽总同时繁兴不有。纵各具别冥寂非无。不可以有心知。不可以无心会。此六相义。於一一法上皆具。今於一心上具者。心是总相。能生世间出世间一切法故。於一心中起善恶心。是别相。心王心所皆同真性。同一聚法。是同相。念念互起。各各差别。是异相。诸法由心回转。心生则种种法生。则是成相。心心不可得。是坏相。
  鹫山正脉。鹿苑鸿基。真风长扇。慧范恒施。
  此一心法。是十方三世诸佛得道之场。说法之本。原始要终。不离此法。该今括古。岂越斯门。如百门义海云。远近世界。佛及众生。一切事物。莫不於一念中现。何以故。一切事法。依心而现。念既无碍。法亦随融。是故一念即见三世一切事物显现。故知万法不出一心矣。夫心法者大约有三。一者四分成心。二者心法四缘生。三者三量明心。四分成心者。一自证分。是心体。二见分。是心用。三相分。是心相。四证自证分。是心后边为量果。八识心王各各具四分义。心法四缘生者。一是因缘。从种子而生。二是所缘缘。境牵生心用。三是等无间缘。念念相续。四是增上缘。不相障碍。若阙一缘。心法即不生。三量明心者。一是现量。得法自性。不带名言。二是比量。比度而知。三是非量。境不现前。且山河大地。是第八阿赖耶识相分。眼识於第八识相分上。又变起一重相分。同与明了意识初念中率尔心缘时。是现量。后落第二念意识作解之时。便成比量。若境不现前。缘过去独影境中。是非量。凡一代时教。说心地法门。不出四分三量料简。广说在宗镜录中。又约妄心。有五种心。一率尔心。谓闻法创初。遇境便起。二寻求心。於境未达。方有寻求。三决定心。审知法体。而起决定。四染净心。法诠欣厌。而起染净。五等流心。念念缘境。前后等故。又约境有三。一性境。是现量心得。二带质境。是比量心现。三独影境。是非量心缘。
  隐显无际而晦明相并。
  百门义海云。若心摄一切法。即彼隐而此显。若一切法摄心。即彼显而此隐。由显时全隐而成显。亦全显而成隐。相由成立。是故隐时正显。显时正隐。如合日月。晦明相并。又十玄门中。秘密隐显俱成门者。谓诸法相摄之时。能摄则现。名之为显。所摄不显。名之为隐。即隐常显。即显常隐。名曰俱成。常情不知。名为秘密。次辩相者。且约一多相摄。以明隐显。有其六句。一一显多隐。一摄多故。二多显一隐。多摄一故。三俱上二句。同时无障碍故。四泯约相形。夺俱不立故。五具上四。是解境故。六绝上五。是行境故。然一显与多显不俱。一隐与多隐不并。隐显显隐。同时无碍。三昧章云。又事相随理存亡自在。亦融成十义。一以事全事。故事泯也。二以理全事。故事存也。三以前二不相离故。亦存亦泯也。四以二相夺故。非存非泯也。五以举体全理。事相方成故。即泯而存也。六以事举体全成。无不荡尽故。即存而泯也。七以二义相顺故。即存即泯俱存。八以相夺故。即存即泯俱泯也。九以前八义同一事法。存亡自在。无碍俱现。十以同时相夺义。故无不尽。圆融超绝。迥出情表。亦深思可见。
  念劫融通而延促同时。
  百门义海云。融念劫者。如见尘之时。是一念心所现。此一念之时。全是百千大劫。何以故。以百千大劫。由本一念。方成大劫。既相成立。俱无体性。由一念无体。即通大劫。大劫无体。即该一念。由念劫无体。长短之相自融。然亦不坏长短之相。故云。尘含法界。无亏大小。念包九世。延促同时。九世者。过去世中。有现在未来。未来世中。有过去现在。现在世中。有过去未来。三三成九世。
  微妙之境幽深。非从像设。太玄之乡绵邈。莫可心知。卓尔不群。湛然纯一。天成神授而挺生。万德千珍而共出。
  一切众生心。本具无漏功德。念念内熏。及至成佛时。便为性起功德。如懒瓒和尚偈云。我有一语。无过直与。细於毫末。大无方所。本自圆成。不劳机杼。又古德云。至妙灵通。目之曰道。若不镜方寸。则虚负性灵矣。
  众义咸归於此宗。百华同成於一蜜。独超紫微之表。教海宏枢。细开虚寂之闲。禅扃正律。
  问。众义咸同成一蜜者。即成佛本理但是一心。云何更立文殊普贤行位之因。释迦弥勒名号之果。乃至十方诸佛国土神通变现种种法门等。答。此是无名位之名位。无因果之因果。是心作因。是心成果。是心标名。是心立位。释论云。初观实相名因。观成名果。故知初后皆心。因果同证。祇为根机莫等。所见不同。若以一法逗机。终不齐成解脱。须各各示现。引物归心。虽开种种之名。皆是一心之义。若违自心。取外佛相胜妙之境。则是颠倒。所以华严颂云。若以威德色种族。而见人中调御师。是为病眼颠倒见。彼不能知最胜法。又颂云。假使百千劫。常见於如来。不依真实义。而观救世者。是人取诸相。增长痴惑网。系缚生死狱。盲冥不见佛。云何不见佛。一者为不识自心。二者为不明隐显。何者。众生之因隐於本觉。诸佛之果显於法身。因隐之本觉。是果显之法身。故云凡圣交彻。理事相含矣。所云释迦牟尼者。释迦。此云能仁。牟尼。此云寂默。能仁者。即心性无边。含容一切。寂默者。即心体本寂。动静不干。故号释迦牟尼。觉此名佛。弥勒者。此云慈氏。即是一心真实之慈。以心不守自性。任物卷舒。应现无方。成无缘化。故称慈氏。阿弥陀者。此云无量寿。即如理为命。以一心真如性无尽故。乃曰无量寿。阿閦者。此云不动。即一心妙性。湛然不动。妙觉位不能增。无明地不能灭。文殊即是自心无性之本理。普贤即是自心无尽之妙行。观音是自心之大悲。势至是自心之大智。乃至神通变化。皆即一心矣。故般若经云。一心具足万行。即斯旨也。
  唯自不动。於彼云云。
  肇论云。既无心於动静。亦无像於去来。去来不以像。故无器而不形。动静不以心。故无感而不应。然则心生於有心。像出於有像。注云。月若入器则一器有。而众器无。良由月体不入器中故。则能千器万器一时遍应。圣人不以像应物。则尘剎普现其身。动静不虑其心。故有感皆通。周易云。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心生於有心。像出於有像者。一切圣心及佛像。皆是众生有心中而现。圣且无心无像。但本愿力故为增上缘。各令机熟众生自见如是事。
  道在心而不在事。法由我而不由君。
  万法唯识者。总有四种意识。一者明了意识。境现在前。二者独散意识境不在前。独头而起。如缘过去境等。又不在定。但是散心所缘。故云独散意识。三梦中意识。此三种意识。皆是众生自心业之影像色。四定中意识。所现境界。即是坐禅人定中所现。名定果色。如摄论云。如观行人。定中所见色相境界。识所显现。定无境界。此於九想中。所变青黄等色相。是定境。非所忆持识。忆持识有染污。此境现前所见分明清净。则唯识之旨。於此弥彰。如依镜面。但有自面。无有别影。何以故。诸法和合道理难可思议。不可见法。而令得见。定心亦尔。定心有二分。一分似识。一分似尘。此二种实唯是识。若忆持识是过去色。此定中色。若在散心五识。可言缘现在外尘起。若散意识。缘过去尘起。若在观中。必不得缘外色为境。色在现前。又非缘过去境。当知定心所缘色。即见自心。不见别境。以定中色。此定外色。应知亦无别境。是知一心即万法。万法即一心。何者。以一心不动。举体为万法故。如起信钞云。举体者。谓真如举体成生灭。生灭无性即是真如。不曾有真如处不生灭。未曾有生灭处不真如。唯我不动。於彼云云者。如长者论云。以一切众生根器为明镜。佛於一切众生心海。任物自见。各得自法。皆令向善及得菩提。
  真性与缘起同寿。不思议而可思议。有量共无量平运。居见闻而非见闻。
  一切染净诸法。是真性中缘起。一心。是缘起中真性。真性则不思议无量。缘起则可思议有量。以皆是一心同时故。不思议即可思议。无量即有量。究竟论之。二俱寂灭。如华严经颂云。菩萨入是不思议。於中思议不可尽。入是不可思议处。思与非思俱寂灭。又云。所思不可思。是名为难思。
  物外祥云。法中闲气。奇绝而异代殊珍。广大而宗徒富贵。
  古云。不读华严经。焉知佛富贵者。以华严以心为宗。故称无尽宗趣。如经云。知一切法在一念。又如大庄严法门经云。复次长者子。菩萨不应觉於余事。但觉自心。何以故。觉自心者。即觉一切众生心故。若自心清净。即是一切众生心清净故。如自心体性。即是一切众生心体性。如自心离垢。即是一切众生心离垢。如自心离贪。即是一切众生心离贪。如自心离瞋。即是一切众生心离瞋。如自心离痴。即是一切众生心离痴。如自心离烦恼。即是一切众生心离烦恼。作此觉者。名一切智知觉。又华严经颂云。心集无边业。庄严诸世间。了世皆是心。现身等众生。
  得初而即得后。犹圆珠无间隔之方。了一而便了余。似海滴总江河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