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禅宗杂著
- 心赋注
心赋注
圆舒八藏之奇。
八藏者。一渐教。二顿教。三不定教。四秘密教。五藏教。六通教。七别教。八圆教。如经云。十二分教。於真如法界流出。以心为体。演出无穷。何者。若心空。演出声闻藏。若心假。演出菩萨藏。若心中。演出佛藏。
从心而出心。犹兰生兰叶。因意而发意。似檀孕檀枝。
境从心变。变是自心。从心现心。更无异物。如宝积经偈云。如钻木出火。要假众缘力。若缘不和合。火终不得生。是不悦意声。毕竟无所有。知声性空故。瞋亦不复生。瞋不在於声。亦不身中住。因缘和合起。离缘缘不生。如因乳等缘。和合生酥酪。瞋自性无起。因於粗恶事。愚者不能了。热恼自烧燃。应当如是知。究竟无所有。瞋性本寂静。但有於假名。瞋恚即实际。以依真如起。了知如法界。是名瞋三昧。又偈云。是大夜叉身。从於自心起。是中无有实。妄生於恐怖。亦无有怖心。而生於怖畏。观法非实故。无相无所得。空无寂静处。现此夜叉身。如是知虚妄。是夜叉三昧。且夜叉一身。於外相分甚为粗恶。令人怖畏。瞋之门。是根本烦恼。最能烦乱。此内外二法。尚成三昧。举一例诸。可为一心龟镜。则若境若心。皆成正受。如华严经偈云。禅定持心常一缘。智慧了境同三昧。
不空之空。非有之有。
心空。则无性而空。空而不空。心有。则无性而有。有而不有。不有之有。有显一如。不空之空。空成万德。可谓摧万有於性空。荡一无於毕竟矣。则张心无心外之境。张境无境外之心。若互夺两亡。心境俱泯。若相资并立。心境宛然。又二而不二。心境冥一。不二而二。心境历然。又心外无境故难入。境外无心故甚深。
如外无智而可知。智外无如而可守。
华严经云。智外无如为智所入。如外无智能证於如。智即是如。如即是智。法界寂然曰如。寂而常照曰智。岂离寂外别有智耶。若智外有如。智则收法不尽。若如外有智。真如则不遍智中。举一全收。不容相并。如经云。无有少法与法同住。则显法性无容并真。二既不存。一亦奚立。如斯断证。唯实教宗。又如是所证。智是能证。能所冥合。心境一如。
帝网而重重交映。非一非多。
此是十玄门中。第七因陀罗纲境界门。如天帝殿。珠纲覆上。一明珠内。万象俱现。诸珠尽然。又互相现影。影复现影。重重无尽。故千光万色。虽重重交映。而历历驱分。亦如两镜互照。重重涉入。传辉相写。递出无穷。此况一心真如无尽之性。流出万法。影现法界。无尽无穷。
芥瓶而历历分明。不前不后。
华严疏云。炳然齐现。犹彼芥瓶。即十玄门中。第三微细相容安立门。一能含多。即曰相容。一多不杂。故云安立。炳者明也。一者是所合微细。如瑠璃瓶盛多芥子。炳然齐现。不相妨碍。非前非后。此况一心能含万法。性相历然。
注心赋卷第二
注心赋卷第三
宋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觉禅师延寿述
忘心而照。无念而知。若瑞草生於嘉运。如林华结於盛时。
忘心而照者。宝藏论云。唯道无根。灵固常存。唯道无体。微妙恒真。唯道无事。古今同贵。唯道无心。万物圆备。无念而知者。众生有念而知。声闻无念无知。菩萨无念而知。如书云。天何言哉。四时行焉。春生夏长。应不失时。
顿息疑情。现额珠於明镜。
大涅盘经云。王家有力士。眉间有金刚珠。因斗而没。后有良医。执镜以照其额。珠陷入肤中。分明显现。此况一切众生身中佛性。无智照之力。隐而不现。后遇善友。得悟心镜。了了见性。亦复如是。余曾集心镜录一百卷。以心为镜。洞彻十方。一法相宗。以第八识为镜。二法性宗。以如来藏性为镜。如楞伽经云。譬如明镜。现众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言如来藏为镜者。起信论云。复次觉体相者。有四种大义。与虚空等。犹如净镜。云何为四。一者如实空镜。远离一切境界相。无法可现。非觉照义故。二者因熏习镜。谓如实不空。一切世间境界。悉於中现。不出不入。不失不坏。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实性故。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体不动。具足无漏熏众生故。三者法出离镜。谓不空法。出烦恼碍。离和合相。纯净明故。四者缘熏习镜。谓依法出离故。遍照众生之心。令修善根。随念示现故。释曰。四镜之名者。一空镜。谓离一切外物之体。二不空镜。谓体不无。能现万像故。三净镜。谓已磨治。离尘垢故。四受用镜。谓置之高堂。须者受用。四中。前二自性净。后二离垢净。又初二就因隐时说。后二就果显时说。又前二约空不空为二。后二约体用为二。又前二体。后二相。
全澄乱想。获真宝於春池。
大涅盘经云。如人游春池。失瑠璃宝。诤竞入水。取瓦砾而归。有一智人。安徐入水。乃获真宝。故云。探珠宜静浪。动水取应难。定水澄清。心珠自现。又庄严经论说。有人见雹谓是瑠璃。收之瓶内皆悉成水。后见真瑠璃。亦谓为雹。弃而不取。世人皆是不应取而取。应取而不取也。不应取而取者。如但随外境。不向内观。应取而不取者。如不信自心。反求他学。
体广用深。
如龙以一滴水。可浸陵谷。人以一烬火。可夷阿房。皆是现前唯心所变。日用而不知者。自称眇劣。不逮圣人。一何悲哉。志公和尚偈云。法性量同太虚。众生发心自小。
文丰理诣。攀觉树以分枝。受轮王之解髻。
法华经云。譬如强力转轮圣王。兵战有功。赏赐诸物。如有勇健能为难事。王解髻中明珠赐之。能战心魔。心珠自现。故融大师云。若能强战有功勋。髻中明珠终不惜。
初终交彻。即凡心而见佛心。理事该罗。当世谛而明真谛。
即凡心而见佛心者。如华严经颂云。若以威德色种族。而见人中调御师。是为病眼颠倒见。彼不能知最胜法。又颂云。假使百千劫。常见於如来。不依真实义。而观救世者。是人取诸相。增长痴惑网。系缚生死狱。盲冥不见佛。云何不见佛。一为不识自心。二为不明隐显。何者。众生之因隐於本觉。诸佛之果显於法身。因隐之本觉。是果显之法身。果能成因。则佛之众生。果显之法身。是因隐之本觉。因能办果。则众生之佛。故云凡圣交彻。理事相含矣。又华严演义云。谓真该妄末。妄彻真源。如波与湿。无有不湿之波。无有不波之湿。其真妄所以交彻者。不离一心故。妄揽真成。无别妄故。真随事显。无别真故。真妄名异。无二体故。真外有妄。理不遍故。妄外有真。事无依故。若约涅盘生死说者。生死即涅盘。妄彻真也。如波彻水源。涅盘即生死。真彻妄也。如水穷波末。故中论云。生死实际。即涅盘际。涅盘实际。即生死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即是交彻也。生死涅盘际既尔。乃至心境。能所。染净。自他。一切万法。皆同一际。一际者。即无际也。实际也。一切诸法。皆与实际为定量。今古凡圣不可易也。所以云。道俗之不夷。二际之不泯。菩萨之忧也。又一切法皆如。岂妄外有真。又真如遍一切处。岂真外有妄。是知真妄常交彻。亦不坏真妄之相。则该妄之真。真非真而湛寂。彻真之妄。妄非妄而云兴。故云当世谛而明真谛也。
龙宫诠奥。海藏抽奇。空里披文之际。
宝性论云。有一智人。恐如来教法将灭。遂仰书一藏经文於空中。莫有知者。况心中具一切法门。此约空门显心。
尘中剖卷之时。
华严经云。一微尘中有大千经卷。有一明眼人。破尘出经卷。亦况众生情尘中。具无量教法。此约有门显心。如台教云。破尘出卷者。恒沙法门。一心中晓。
觉华枝秀。忍草苗垂。临太华之犹低。机前鹏翥。
大鹏翼翥九万九千里。岂黄雀能及乎。此况直了自心圆信成就。岂小机劣解而能逮乎。机前者。本心成现。意在言前。不涉迷悟。不待问答。经云。圆明了知。不因心念。又祖师云。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比毗岚之未速。言外鹰驰。
目击道存。不待言说。如法华经云。其疾如风。又云疾走往捉。又云乘此宝乘直至道场等。皆喻识心见道疾矣。祖师云。即心是者疾。发心行者迟也。
身泛禅河。手开玄钥。执石为珍。
阿那律执瓦砾皆变珠珍。又如福德人捉石成金。如了妄心无体。即是真心。达烦恼性空。成菩提大道。如执毒成药。变石为金矣。
揽草成药。
耆婆揽草无非是药。达士见境无非是心。
传智焰兮胡假世灯。
经云。有光能照法界。岂须冥处燃灯。以智慧光破愚痴暗。此心灯者。亦云无尽灯。有何尽耶。
受佛职兮宁齐天爵。
十地菩萨示受佛职位。如来十号是佛职。不读华严经。焉知佛富贵。此一真心。可谓富贵。可谓尊极。故云无等等。天爵者。即仁义也。
贸内珠而自省。不探骊龙。
法华经云。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是时亲友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其人醉卧都不觉知。乃至亲友会遇见之。示以宝珠。汝今可以此宝贸易所须。常可如意。故剑南和尚歌云。自从识得此明珠。释梵轮王俱不要。
受密印而明知。靡求乾鹊。
佛佛授手。祖祖相传。皆默传心印。又华严经说海印三昧印。即是喻香海澄停。湛然不动。四天下中色身形像。皆於其中而有印文。如印印物。亦犹澄波万顷。晴天无云。列宿星月。朗然齐现。无来无去。非有非无。不一不异。当知如来智海亦复如是。识浪不生。至明至静。无心顿现。一切众生心念根本。并在智中。如海含像。如经颂云。如海普现众生身。以此说名为大海。菩提普印诸心行。是故正觉名无量。靡求乾鹊者。书云。张颢因睹堕鹊。视众人争取之。乃化为石。锤破。其文有印云。张颢忠孝侯印。后颢乃仕晋封侯。此是世间行忠孝获斯符印。岂同祖佛所传心印耶。
迷时徒昧。谛处非难。念想而如山不动。襟怀而似海常安。
迷时心外见境。寓目生情。取舍万端。无时暂暇。若知心是境。见无心外法。逢缘自寂。身心坦然。
实际无差。与三世佛而一时成道。真空平等。共十类生而同日涅盘。
如台教云。如过去有佛。号住无住。发愿使己国众生同日同时成佛。即日涅盘。又贤劫前。有佛号平等。亦愿己国及十方众生亦同日成佛。即日灭度。故净名经云。观一切众生即菩提相。不复更得。一切众生即涅盘相。不复更灭。华严经云。如来初成正觉时。於自身中见一切众生已成佛竟。已涅盘竟。皆同一性。所谓无性。以无性故。悉皆平等。随染缘时成众生亦无性。随净缘时成佛亦无性。以皆从缘生故。无性理同。故云实际无差。真空平等者。经中颂云。未达境唯心。起种种分别。达境唯心已。分别则不生。既达境唯心。便舍外尘相。从此息分别。悟平等真空。问。如上所说。一切众生已成佛竟。已涅盘竟。则何用诸佛出世。答。为劣解众生。母胎出现。上上根人。诸佛不出不没。又为一切众生不知如是事故。诸佛出世说此实法。如净名云。说众生空。是真实慈。又约化门。说成佛度众生之义。即化辩真。亦非二见。如有难云。诸佛有誓愿。度尽一切众生。方成正觉。如今众生未度。何得先成。有违本愿。如古师云。如实义者。诸佛皆有悲智二门。以大悲故。穷未来际无成佛时。故菩萨阐提不成佛也。以大智故。念念速成。又欲化尽诸众生界。自须速成。方能广化。不惧违昔度尽诚言。又了众生之本如故。化而无化。是则常成亦常不成。亦常化生而无化。悲智自在。何局执耶。
心若不分。法终无咎。是之而六荫七情。非之而二头三手。
於一心真境之上。说是说非。皆是情生意解。无有实义。故信心铭云。才有是非。纷然失心。如大集经云。如第五大。如第七情。如十九界。无出无入。无生无灭。无有造作。无心意识。乃名无过。
从因缘而生起。
三教所宗。儒则宗於五常。道宗自然。佛宗因缘。然老子虽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似有因缘。而非正因缘。言道生一者。道即虚无自然。故彼又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谓虚通曰道。即自然而然。是虽有因缘。亦成自然之义耳。佛法虽有无师智。自然智。而是常住真理。要假缘显。则亦因缘矣。故教说三世修因契果。非无善因恶因。故楞伽经。大慧白佛。佛说常不思议。彼诸外道亦有常不思议。以无因故。我说常不思议有因。因於内证。岂得同耶。是则真常。亦因缘显。净名云。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法华云。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经云。一切诸法。因缘为本。中论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则真空中道。亦因缘矣。若尔。涅盘十六云。我观诸行悉皆无常。云何知耶。以因缘故。若一切法从缘生者。则知无常。是诸外道。无有一法不从缘生。是故无常。则外道有因缘矣。释曰。此明外道在因缘内。执於缘相。以为常住。是故破之言无常耳。今明教诠因缘妙理。具常无常。岂得同耶。况复宗者从多分说。所以因缘是所宗尚。不应致疑。
不同兔角之无。向正法而施为。岂类乾城之有。
真空是不空之空。空该有表。妙有是不有之有。有彻真源。一切正法从因缘而生。是依他起性。不同兔角断灭之无。乾闼婆城日光暂现。是众生遍计性所执之有。夫有无难解。多落断常。如华严记云。一者或说妄空真有。如涅盘经云。空者所谓生死。不空者所谓大般涅盘。二者妄有真空。真空即是性。俗有即是相。三者俱空。相待无性故。四者俱有。性相不坏故。於谛常自二。於解常自一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