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赋注

  动而无为。寂而常照。立佛道之垣墙。树修行之大要。
  大约修行。不出定慧一心。真如妙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观。非能所观而分二法。
  画出山河国土。意笔纵横。分开赤白青黄。心灯照耀。
  华严经颂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心光照耀者。大般若经云。若幽冥世界。及於一一世界中间。日月等光所不照处。为作光明。应学般若。般若者即心智之光。华严论云光明觉品者。为令信心。自以自心光明。觉照一切世间。无尽世界。总佛境界。自亦同等。以心随光一一照之。
  性自神解。不同虚空。或垂本以显迹。或居边而即中。犹师子就人之机理标径直。
  痴狗逐块。师子就人。此喻上机闻法。直了心宗。不随问答。逐语生解。
  如王索一锤之器。言下全通。
  王索宝器。须是一锤便成。第二第三锤成。皆不中进。此喻一言之下。便契无生。不须再问。落於阴界。
  慧海关防。灵园苗裔。遍滋广摄而不拣高低。竖彻横该而混同粗细。
  一心广备。不择上中下机。以是一际平等法门。故竖彻三际。横亘十方。览而不遗。收无不尽。粗处粗现。细处细现。粗细随缘。法体恒寂。唯心之旨。常无变易。
  作一种之光辉。为万途之津济。
  大庄严经论。说求唯识人颂云。能取及所取。此二唯心光。贪光及信光。二光无二体。释曰。求唯识人。应知能取所取。此之二种。唯是心光。如是贪等烦恼光。及信等善法光。如是二光。亦无染净二法。何以故。不离心光别有贪等信等染净法故。二光亦无相。偈曰。种种心光起。如是种种相。光体非体故。不得彼法实。释曰。种种心光。即是种种事相。或异时起。或同时起。异时起者。谓贪光瞋光等。同时起者。谓信光进光等。光体非体等者。如是染位心数净位心数。唯有光相。而无光体。是故或世尊不说彼为真实之法。
  暗鬼没於明灯。
  如人暗中疑鬼。以烛照之。豁然疑解。况心外见法。了心即无境。
  毛轮消於厚翳。
  如人目有翳。空中见毛轮。况不识心人。妄见心外之境。如密严经颂云。幻事毛轮等。在在诸物相。此。皆心变异。无体亦无名。
  确乎不拔。高超变易之门。
  万法不迁。一心常住。但当见性。自断狐疑。余曾亲推。似见斯旨。如宗镜中引不迁论云。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疏云。前风非后风。故偃岳而常静。前水非后水。故竞注而不流。前气非后气。故飘鼓而不动。前日非后日。故历天而不周。钞云。然自体念念不同。则初一念起时。非第二念时。乃至最后吹着山时。非初起时。则无前念风体。定从彼来。吹其山也。且山从初动时。以至倒卧地时。其山自体念念不同。则初一念动时。非第二念动时。乃至最后着地时。非初动时。则无初动山体。定从彼来。至着地时。斯皆风不至山。岳不着地。虽旋岚偃岳。未曾动也。以此四物。世为迁动。然虽则倒岳历天。皆不相知。各不相到。念念自住。各各不迁。且如世间称大。莫遇四大。四大中动。莫越风轮。以性推之。本实不动。如义海云。鉴动寂者为尘。随风飘扬是动。寂然不起是静。而今静时由动不灭。即全以动成静也。今动时由静不灭。即全以静成动也。由全体相成。是故动时正静。静时正动。亦如风本不动。能动诸物。若先有动。则失自体。不复更动。今观此风周遍法界。湛然不动。寂尔无形。推此动由。皆从缘起。且如密室之中。若云有风。风何不动。若云无风。遇缘即起。或遍法界拂。则满法界生。故知风大不动。动属诸缘。若於外十方虚空中。设不因人拂。或自起时。亦是龙蜃鬼神所作。以鬼神属阴。至晚则风多故。乃至劫初劫末成坏之风。并因众生业感。世间无有一法不从缘生。缘会则生。缘散则灭。若执自然生者。祇合常生。何得紧缦不定。动静无恒。故知悉从缘起。又推诸缘和合成事。各各不有。和合亦无。缘缘之中。俱无自性。但是心动。反推自心。心亦不动。以心无形故。起处不可得。即知皆从真性起。真性即不起。方见心性。遍四大性。体合真空。性无动静。以因相彰动。因动对静。动相既无。静尘亦灭。故首楞严经云。性风真空。性空真风。即斯旨矣。
  湛尔唯坚。永出轮回之际。
  此心前际不生。中际不住。后际不灭。故法华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世间相者。即众生五阴心。离五阴无世间。何者。无情世间。即众生心变。既从心变。一一随心。常住真如之法位。
  妙极众象。理统诸方。如积海而含万水。犹聚日而放千光。
  此一点灵台自性光明。遍照法界。无法不收。故首楞严经云。诸法所生。唯心所现。现处即心。更无别体。如圆觉疏序云。夫血气之属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体。所谓真净明妙。虚彻灵通。卓然而独存者也。众生之本原。故曰心地。诸佛之所得。故曰菩提。交彻融摄。故曰法界。寂静常乐。故曰涅盘。不浊不漏。故曰清净。不妄不变。故曰真如。离过绝非。故曰佛性。护善遮恶。故曰总持。隐覆含摄。故曰如来藏。超越玄秘。故曰密严国。统众德而大备。铄群昏而独照故曰圆觉。其实皆一心也。背之则凡。顺之则圣。迷之则生死始。悟之则轮回息。亲而求之。则止观定慧。推而广之。则六度万行。引而为智。然后为正智。依而为因。然后为正因。其实皆一法也。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凡夫也。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菩萨也。住持圆觉而具足圆觉者如来也。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其实皆一道也。三世诸佛之所证。盖证此也。如来为大事出现。盖为此事也。三藏十二部一切修多罗盖诠此也。释曰。心之一法。名为普法。欲照此心。应须普眼虚鉴。寂照灵知。非偏小而可穷。以圆满而能觉。故曰圆觉。此约能证也。真如妙性。寂灭无为。具足周遍。无有缺减。故曰圆觉。此约所证也。能所冥合。唯是一心。此一心能为一切万法之性。又能现三乘六道之相。摄相归性。曾无异辙。则世间出世间升降虽殊。凡有种种施为莫不皆为此也。离此。则上无三宝一乘。下无四生九有。
  文圃义围。言将发而词丧。清神静思。意欲缘而虑亡。
  言将发而词丧者。首楞严经云。用世语言。入佛知见。如将手掌捉摩虚空。徒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意欲缘而虑亡者。般若经云。如[虫*太][虫*未]虫。处处能泊。而不能泊火焰之上。如意根遍缘一切境。而不能缘般若。以心智路绝故。
  处众不群。居尊匪独。
  志公和尚歌云。处众不见喧哗。独自亦无寂寞。
  阐大道之基垧。布教海之漩澓。了辩乳之真机。
  大涅盘经云。如盲问乳。不知乳之正色。如无己眼。随他问答。不达自心。若上上机人。一闻千悟。获大总持。
  达观象之明目。
  大涅盘经。明众盲摸象。各说异端。不见象之真体。亦况错会般若之人。依通见解。说相似般若。九十六种外道。及三乘学者。禅宗不得旨人。并是不见象之真体。唯直下见心性之人。如昼见色。分明无惑。具己眼者。可相应矣。
  蹑萨云路兮非近非远。诣清凉池兮不迟不速。
  萨云路者。即众生心。了之即是。非论近远。清凉池者。即一心圆明。无尘垢热恼。故云清凉。智论云。有目无足。不到清凉池。有足无目。亦不到清凉池。目足更资。方能得到。顿悟自心为目。如说修行为足。故须理事齐运。定慧双修。方入一心之智海也。
  出一语兮海竭山崩。提妙旨兮天翻地覆。举圆宗兮敷至理。法界横关。括众义兮掩群诠。禅门啮镞。
  宗门中有啮镞句。不通问答。
  念念而灵山出世。步步而兜率下生。
  华严论云。一念相应一念佛。大集经云。贪瞋痴出。即是佛出。又如来藏经云。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贪欲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结加趺坐。俨然不动。善男子。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及经颂云。我今解了如来性。如来今在我身中。我与如来无差别。如来即是我真如。又成佛之义。随门不同。古释有四。一约性。即一真法界。二约相。即无尽事法。三性相交彻。显此二门不即不离。四以性融相。德用重重。初约体门者。问。体是佛不。答。是约无碍。应成四句。一是佛。法性身无所不至故。经云性空即是佛故。二非佛。绝能所觉为其性。平等真法界。非佛非众生故。三亦佛亦非佛。以法性无自性故。四双非。性与无性双泯绝故。经云。无中无有二。无二亦复无。三世一切空。是则诸佛见。二就相门有二。一情。二非情。真心随缘变能所故。然此二门。各皆染净。谓无明熏真如。成染缘起。真如熏无明。成净缘起。染成万类。净至成佛。以修净缘断彼染缘。方得成佛。依此二义。则生佛不同。於净缘中。复有因有果有纯有杂。若约纯门。随一菩萨尽未来际唯修一行。一一皆然。若约杂门。万行齐修尽未来际。若约因门。尽未来际常是菩萨。若约果门。尽未来际常是如来。经云。为众生故。念念新新成等正觉。若双辩门。尽未来际修因得果。若约双非。尽未来际非因非果。便同真性。今正约以性融相。一成一切成。成与不成。情与无情。无二性故。法界无限故。佛体普周故。色空无二故。法无定性故。十身圆融故。缘起相由故。生界无尽故。因果周遍故。远离断常故。万法虚融故。故说一成一切成也。非谓无情亦有觉性。同情成佛。若许成佛。此成则能修因。无情变情。情变无情。便同邪见。又此众生乃是像上之摸者。以见自成。即见他成。如云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此有三意。一云同一无性故得现成者。谓既无二性佛证一性得成佛故。生随一性皆成佛矣。二云妄性本虚生元是佛者。生自有妄。见生非佛。佛了妄虚。生何非佛。三真性叵得非今始成者。若有可得。今得成佛。证性叵得。佛非始成佛本是佛。佛之本佛。何异生佛。是故一成一切皆成。亦可说言。若一不成一切不成。同一性故。今是成佛门故。故一切皆成佛也。
  娑婆现华藏之海。
  还源观云。是以大智圆明。睹纤尘而观性海。真源朗现。一尘之处现全身。万法显必同时。一际理无前后。华严记云。华藏净缘熟。娑婆为华藏。娑婆染缘熟。华藏现娑婆。此皆转名不转体。但随心现。如法华经三变净土。祇变心耳。又云。华藏世界海者。以无尽大愿风轮。持大悲水。生无边行华。以法性虚空。能容万境。重迭无碍。於其水上生一大莲华。周法空界。名种种蕊香幢。明根本智。起差别智。行差别行。名蕊。如经颂云。譬如心王宝。随心现众色。众生心净故。得见清净剎。又云。譬如众缋像。画师之所作。如是一切剎。心画师所成。又云。无量诸剎种。随众生心起。又云。一一心念中。出生无量剎。
  园林为王舍之城。见闻觉知。运普贤无尽之行。周旋俯仰。具文殊本智之名。
  先德云。文殊即是众生现行分别心。普贤即是众生尘劳业惑行。又普贤身同虚空性。一切众生以为生死。是以能对现色身。以同是虚空性故。又云。六根三业。并是文殊实相。体周万象森罗。无非般若。何有一处非文殊普贤耶。
  从实分权。
  从一乘实。分出三乘权。从三乘权。会归一乘实。即是从心而开三。从心而合一。又即一而三相不同。即三而一体无别。
  因别显总。掷大千於方外。吸海水於毛孔。
  因别显总者。以用彰体。因境识心。非总无以出别。非别无以显总。如净名经云。掷娑婆於界外。移妙喜於此方者。是明即近即远。即秽即净。不出一心矣。又云海水入毛孔者。台教云。识得海水真性。即是毛孔真性。故云海水入毛孔。又云芥纳须弥者。一切众生无明心。即是佛心。是名须弥入芥。设有无边不可思议神变之事。皆同此释。华严记云。佛智平等如虚空。则众生之界。皆是如来智中之物。二者智能包纳。犹是智类。今毛孔顿现。则细巨顿收。良以色性融无碍故。以性融相。为本真心之力也。
  妙位初成之际。天雨四华。无明欲破之时。地摇六动。
  天雨四华者。台教云。表菩萨四位。一十住位。二十行位。三十回向位。四十地位。华是柔软义。亦表於行。亦表於善根。菩萨以行入位。故天雨华。然皆是心华。般若经云。此非天华。亦非意树华。乃是无生华。地摇六动者。是破无明。动六根之坚执。执从心生。亦是动於心地。
  理事无碍。
  理能成事。事能显理。有理事无碍。有事事无碍。华严记云。周遍含容观中。有事事无碍者。菩萨虽复看事。即是观理。然说此事为不即理者。以事虚无体。而不坏相。所以观众生。见诸佛。观生死。见涅盘。以全理之事。恒常显现。是以事既全理。故不即理。若也即理。是不全矣。如金铸十法界像。一一像全体是金。不可更言即金也。
  本末同歧。
  因本示末。末还归本。如心无自性。因境而生。境无自性。因心而现。能所互成。一体无异。如百门义海云。若以尘唯心现。则外尘都绝。若以心全现尘。则内心都泯。泯者泯其体外之见。存者存其全理之事。即泯常存。即存常泯。
  横吞五乘之粹。
  五乘者。一人乘。二天乘。三声闻乘。四缘觉乘。五菩萨乘。持五戒。得人乘。持十善。得天乘。修四谛法。得声闻乘。修十二因缘法。得缘觉乘。修六度行。得菩萨乘。乃至三乘四乘一乘。皆从一心而出。所以楞伽经颂云。诸天及人乘。声闻缘觉乘。诸佛如来乘。我说此诸乘。乃至有心转。诸乘非究竟。若彼心灭尽。无乘及乘者。故知三乘五性。皆自心生。若无於心。既无能乘之人。亦无所乘之法。故云无乘及乘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