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禅宗杂著
- 万法归心录
万法归心录
儒云。禅宗以机缘印证。吾儒定无如此事。师曰。昔程伊川。见邵康节。程指食桌。而问邵曰。此桌安在地上。不知天地安在何处。康节先生。极论其理。斯问。即是机缘印证。
儒云。吾教诸子。咸论无极太极。不能明爽。后学一时难入。师明三教一理。何不出只手眼拨转未悟。信佛最上。师曰。道儒二教。大科理同。以无极生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一阴一阳。两仪互交。四象五行。而生万物。总然高推理至极。终不识是心所现。吾若示之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犹恐难入。权借儒教无极太极。二理差别。使汝易悟。再究佛乘。本性空寂即无极。真心灵照即太极。寂照不二。如镜照物。善恶能辨不生分别。心几才萌。善恶纷然。如太极动而生阴阳。阴阳互交而生万物。真心应物。不生分别。一念才生。万法齐现。假指心性而明易道。若到禅门下。再参三十年。
儒云。吾教学庸谓之圣经。如师不吝求一释乎。师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释曰。孔门大学之道。非是礼乐射书。不堕太过不及。常住中道之理。在明明德。分作二释。上明即悟。下明即心。真心虚灵。照而常寂。德者心用。纯善无恶。三纲五常。礼乐刑政。总出妙明一心德用。又因众生。无始以来。逐境随情。染污於久。故反德用。颠倒错乱。遮障本明。漂流生死。一朝悟明本心。方知贤愚无二。自悟已后。须要新民。使人人发明妙明真心。实践此止於至善之地。如上是顿悟。以下是修证。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释曰。自知止於至善之地。至善者是中道之理。若是止於中道。自然善恶无惑。可谓知止而后有定。定者心不动。事物不能移。若到事物不能移。本心如光明镜子。清净应物而无染。谓之定而后能静。静者是本心静。非是止动之静。真静向前。处处无碍。若至处处无碍。自然动摇不乱。若摇不乱。谓之真安。故所以谓之静而后能安。安者安闲。内外一如。任运稳贴。处事真实。以上总是定。以下可谓慧。果若定静安久。真慧自然发现。故所以谓之安而后能虑。虑者是真慧。事事无碍矣。若到於事事无碍。可谓虑而后能得。得者。得无所得。是定慧等等耳。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释曰。明明德者。是谓之本。新民明理。谓之是末。知止至善。可谓之始。后复本心。谓之始终。本末始终。次序不差。自然近於大学之道。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释曰。古之人君。悟本治末。末治天下之人。先要治於一国。欲治一国。先齐其家。欲要齐一家人学理。必先修吾身之德用。若修吾身德。唯先正其心。心本无邪。因意发动。意念颠倒。涉於欺妄。所谓欲正其心。必先要诚其意。诚者真实。应物不偏。欲要应物无偏。须先致其良知。良知者。是心之灵明。如镜照物。不生分别。今因分别憎爱。是情识之妄能。故曰致知须在格物。物者是情识。非是外物也。佛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后儒不悟。物本情识。误认格物。谓穷事物。欲其极处。无不到者。可叹外求。反被物惑。物格而后致知。致知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释曰。这一节文。复上本意。若能转识。良知自至。良知若现。如镜照物。善恶分明。不生憎爱。憎爱不生。意诚无偏。意诚无偏。心生无妄。心正身端。自然之理。任运所为。皆合至道。所以感化一家。都学我行。感化一国。都听我诲自然天下人民。都做良善之人。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释曰。上至天子。下至庶人。皆是一心为之根本。不但心是一身之本。可为出世治世之本。其本若乱。修身齐家。治国与平天下否矣。未之有也。
儒云。大学已闻。请示中庸。师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释曰。孔门心法。中庸之理。不偏不倚。不邪不住。朱熹注解。性犹天命。令与人物。各赋其理。未知本性是何物件。犹天命令。来付人物。却将孔圣之理。注成心外有法。岂知本性。体若太虚。无内无外。非来非去。皆因最初不守自性。忽起动心。故受胎狱。本一精明。分成六用。随境逐情。流荡生死。众生不能返源。先圣指条径路。拈出天命。即是性体。天命。天心。天道。天理。名异体同。总是性理。古德云。在天谓命。在人谓性。故所以示云。天命之谓性。自人人本具一灵妙明真性。任运应酬。理本当然。体中用和。不落偏倚。日用中事理无碍。故曰率性之谓道。皆因受生以来。尘染遮障本理。颠倒乱想。不悟性体。圣贤设教。化人复性。悟理修证。返妄归真。以复本来天命之理。所以为修道之谓教。教者修乎道。道者本乎性。性体源乎天。圣人乐天知命。乃中庸之道也。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必慎其独也。释曰。若悟性理。不可须臾有离。须臾不在。习气则复现矣。所以戒慎恐惧。如临水渊。保任本性。不落邪僻。慎独之道。须防隐微。几才似萌。微动未发。善恶似生未生。正好一搯放下。复还本理。其功甚大。若待善恶念生。憎爱取舍齐发。再去降伏。岂不太远。所以慎独功夫。最为紧要。故曰君子养道。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释曰。未发之中。即是真智。寂照无二。应物无心。又名良知。可谓道本。已发之和。即是妙慧。能分诸法。无住无染。谓之良能。名曰达道。良知良能。本乎性体。体包大虚。含育万有。故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儒云。再请明示。良知良能。师曰。良知与识知。其用大不同。良知无心而知。识知有念而知。良知知善知恶。不住善恶。识知知善知恶。而住善恶。良知如镜照物。黑白妍媸自分。无纤毫影子留於镜体中。识知在镜影上妄起分别。取舍障自本明。合尘背觉。良知识知。须当自辨。毫厘有差。千里远已。良能是慧。能分诸法。善治世道。不随事染。应用自在。事事无碍。
问。孔子空空。颜回屡空。未审二空。其理是同是别。师曰。孔子空空。以空空空。以空空空。空空即如。斯如即真如。真如即本性。颜子学圣。未证真如。不免有念。虽有念动。觉之即无。为不远复。孔圣故称颜子。回也庶乎屡空。
问。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未审如何是一。师曰。一者即性。性者即理。理者即道。道者即一。
问。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师曰。克己情识。复还天理。礼者理之节文。仁者心之德用。人能克妄复真。天下归仁体一。
问。书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师曰。人心生灭不停。故危殆而不安。道心虚灵寂照。故微妙而难见。精为虚中灵。一为灵中虚。执是定辞。中是性体。三教圣贤。本乎一理。若离心性。尽是魔说。
问。如何学颜子道。不迁怒不二过。师曰。怒者动也。非是恚怒。颜子心学念动即释。不续二念。故云不迁。心常在一。应事无偏。有过即改。名曰不二。
问。圣人以易洗心。退藏於密。师曰。洗心者净妄。退藏者复真。真妄双泯。故谓之密。
问。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师曰。真性如镜。照物无心。才有知识。便落意识。孔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禅云不知不识。佛道骨髓。
问。夫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未审所乐何事。师曰。乐者真乐。非世欢乐。所乐者天理。所知者天命。乐天知命。无喜无忧。妙性朗然。其乐难述。
问。颜子箪瓢之乐。与孔圣乐同否。师曰。颜回得孔子道。无喜无忧之乐。其理本同。颜多保任。
问。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师曰。空本无声。虚本无臭。虽无声臭。天道不掩。
问。子路问死。夫子答曰。未知生。焉知死。斯答未审是何意也。师曰。知昼则知夜。知始则知终。汝若先悟未生已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处。生从何来。死归何处。原始要终。其本一也。
问。如何谓赤子心。师曰。赤子之心。纯一无妄。赤子非是大道。只取无分别心。如大人通达。知一切法。不失赤子心。方可谓道。
问。颜渊如愚。濂溪守拙。明道端坐。仲素爱静。如斯行履。是何故耳。师曰。斯是悟理修道。超凡入圣之径。后儒不贵悟门。唯务多学多闻。皆从外来凑补助发。不能心地用功。发明真实智慧。汝问诸子可谓真学。
问。吾虽多学。不能顿悟。未知看何文书。可谓入理之门。师曰。真参实悟。不在文字。总有多学。博极群书。理路太多。解路太过。反障本心。与识作伴。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直须放下一切外学。单参四端。未发已前。是何面目。动静之中。刻刻追究。是何道理。唯守一念。更无二心。不用博量。不用知解。不用待悟。不用会理。不用堕在寂灭处。不用掉在无事里。唯要深究。未发已前。日久月深。纯一无二。心思不及。意识不行。时节若至。其理自彰。见色闻声。触破鼻孔。[囗@力]的一声。冷灰豆爆。心地开通。发明本性。然后诲学导民。至於齐家治国。无不是汝心性妙用。
问。上根顿悟。直下了然。中下习重。如何保养。师曰。悟理之后。随缘保任。兢畏齐栗。如临君父。至诚真敬。本性不失。如是保养。日久自然。
问。设或失念。如之柰何。师曰。颜子之学。而不远复。一顿之间。自还本理。
释道辨伪
道云。吾教与释大不相同。师曰。何处不同。道云。释教修性不修命。吾教能性命双修。师曰。如何是性。如何是命。道云。修性者离宫习定。修命者水府求玄。师曰。如何是离宫习定。如何是水府求玄。道云。离宫习定。凝心不动以保神。水府求玄。炼精化气以固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师曰。释教偏修。不炼精气。固形保命。汝却不知离宫习定。心息相依是二乘之法。炼水府精。化气逆行。通关固形。是延年之术。佛教上乘。顿悟心性。山河大地。万物身心。咸是性中虚幻之影。无故依幻修影。岂不错之太甚。古德云。仙者着於形神。而不能舍去。且形神者。乃是真性中所现之妄想。非为真实。可笑道教。古今高真。不悟正觉。错会至理。妄以心息相依。谓之修性。炼精化气固形。谓之修命。总得形神俱妙。与本性远哉。
道云。阴鬼之徒。不能双修。反生妄谤。吾道二乘。尔可辩明。我心方伏。师曰。学仙道者。起於众生。虽知生死最苦。不悟最上一乘。迷执色身之内。妄以肉心之中。有一神性。号曰真汞。异名姹女。凝神不动。为之离宫习定。肾中精气。号曰真铅。异名婴儿。炼精化气。为之水府求玄。意为真土。又名黄婆。自如习定之法。须要偏於静坐。用意调息。摄身不动。为之伏虎。凝神合气。心定不动。为之降龙。身心意合。为归土釜。寂然不动。为之修性。张紫阳云。真土擒真铅。真铅制真永。铅汞归土釜。身心寂不动。道家认斯心息相依。妄谓释教偏修。岂不错会最上至理。殊不知人人本具广大心性。包裹太虚非有非无。不内不外。本自不动。不用习定。无端却将身内幻识。以幻凝幻谓之修性。真是认贼为子。以谓本具真性。总得修成。不离欲界。定力若尽。还堕下界。
道云。离宫习定。如是之说。水府求玄。尔须辩之。师曰。水府求玄。护惜精气。二六时中。返照脐内。一寸三分。名曰气海。守而不着。照而不住。身心定久。坎离并交。心火下降。肾水上升。精满气圆。内肾如火。亥末子初。尾闾气动。用意吸提。中冲夹脊。直过玉枕。上至天谷。复化金液。香甜之味。咽下重楼。落於黄庭。名曰乾坤交垢罢。一点落黄庭。从斯和畅。四肢通怏。一气周流。滋润脏腑。面返童颜。延年益寿。古仙偈云。法水能潮有秘关。逍遥日夜遣轮环。于中壅滞生诸病。才决通流便驻颜。吴仙又云。气归元海寿无穷。此术为金液炼形。习定为王符保神。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一朝功满。随福浅深。行广者上升天宫。功微者暂居蓬岛。或住洞天。三五百载。二三千年。再来人间。积功累行。培养福慧。一曰行深。上帝来召。随班列位。仙官不等。若依斯修。与佛之道同者。大似郑州望曹门。远之远矣。道云。心息相依。是二乘法。因甚达摩西来。留传胎息经文。师曰。祖师西来。传佛心印。岂将心息相依。是佛最上一乘。达摩未来东土。此方咸习止观。何劳远涉。又传胎习。却是头上安头。可谓嘴上添嘴。因此震旦。初机学道。不悟心性。唯习止观。四禅八定。不证佛心。故我初祖。航海而来。直指一心。见性成佛。不知何人。伪造胎息。假名达摩。教外别传。迷惑后昆。金鍮不辨。
道云。胎息法伪。非佛上乘。如是之论。有何凭据。师曰。胎息之法。如在母胎。杳杳冥冥。身心寂然。久久定成。神与气结。炼成幻形。识神外游。瞬息万里。逍遥自在。与佛一乘。了无交涉。楞严经云。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因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殊不知幻身之中。本无性命。吾真性命。不在内外。包裹太虚。本自现成。不加修证。后学性受。悟斯性命。能现无量妙身。能度无量众生。能成无量庄严。能作无量佛事。无端妄将胎息之法。误认教外别传之旨。可叹自眼不明迷惑初学难辨。以小为大其过非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