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法归心录

续藏经 万法归心录
 清 超溟着
万法归心录序

  余非释氏。而辄喜释氏之书。非喜释氏也。喜释氏而同乎孔氏也。孔氏之书。平近切实。智愚共遵。释氏之书。微妙玄深。难以户说。若於微妙玄深中。仍能平近切实。虽谓释氏同孔氏之书可也。万法归心录者。小杨山祖源禅师所着也。禅师道谊超深。直窥无上。悯苦海茫茫。欲举斯世尽登彼岸。爰着是录。以觉群迷。其名万法归心者何。心本至虚。包裹万有。放之弥沦六合。返之不盈一掬。周子所谓无极而太极。中庸所谓大本达道。夫子所谓一贯。易所谓洗心退藏於密。举视此矣。今试取其录。一一观之。於俗问见善与恶之所以别於儒。问见儒与释之所以同於道。问见释与道之所以异於僧。问阐发禅理上证菩提。朗朗乎如日星之经天。吁观止矣。从来禅师多有语录。妙悟微言。未易通晓。唯是录深切着明。极坦白。却极精深。极高玄。又极平实。上士闻之可以见性明心。下士闻之亦足修身寡过。虽同四子之书。家弦户诵。焉奚不可也。吾闻西方上乘。不立语言文字。是录毋乃丰干饶舌乎。然不立语言文字者。所以明宗。语言文字者。所以广教。宗与教。初非有二。则有言同於无言矣。知有言同於无言。方许读是录。
  康熙十五年季冬
  赐进士出身国子监祭酒内翰林院侍讲左春坊左赞善兼内翰林弘文院检讨翰林院编修诰敕撰文乙未会试同考加三级北平金鋐敬题



  昔岩头以德山不知末后句。仰山谓香岩不知祖师禅。机锋相对。辩难异同。窃尝疑之。以为吾儒千圣相传。心外无法。法从心生。故举一可以统万。合万不离乎一。舍是之外。不免参差。今观祖源禅师语录。以万法归心为宗旨。何其与吾儒之旨相合也。诸所谓建瓴悬河。辩才无碍。愚何从窥其涯际。原其真实了义。灯灯相续。如如不坏。自有日色。起沧海河流。振昆仑。不现色相。得大自在。非待揽镜光。挹勺水。可以依稀彷佛者。盖佛法自马祖以后。大慧以前。正令接物。皆显大机大用。嗣后千支万派。莫不汇归一源。即如师友兄弟。相资教益。在世法为斗诤。在佛法则酬唱。而已服是教者。会乎是录之意。可以近取。可以远推。可以就释而言释。亦可以不言释而无非释。此在大乘法器。且不能出其范围。矧浅学初机。亦何敢望崖思退。夫照用权实。料简回互。主宾历历。不待言诠。岂必李叟过流沙而为浮屠。阿难登雪山而度仙众。而后为开导有情。表彰正觉哉。
  康熙十五年季冬吉旦
  礼部祠祭清吏司主政加一级高密任琪熏沐敬撰



  先儒有言同一理也。儒者得之为儒。佛者得之为佛。仙者得之为仙。旨虽殊涂。理本一致。故王文成先生与人谈儒。恒以释宗诠之。与僧谈禅。恒以儒书晓之。此不特善於观儒。抑且善於明释矣。夫所谓释者。非尽未入山门。坐静室。敲鱼温咒。便为脱然浮尘之外。要以却妄想。还真如。世人转智以成识。而如来欲人转识以成智。世人昧性以适情。而如来欲人引情以归性。其於儒者遏欲存理之意。实相符也。自其心之无放逸。则为戒惧慎独。自其心之无人我。则为是法平等。而必欲判释与儒为二者则过矣。金刚经云。如来无所说。楞严云。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则是清净法宗。不假言诠。不落口谛。此固最上乘之诀。而又何有於大藏诸书也。虽然上智返心而即是。中材开卷而思义。所谓文字般若。与实相观照并峙为三。禅家所谓将密口以代苦瓜。引人入胜地者也。祖源禅师手辑一录。曰万法归心。夫心者。真如之体。法者真如之用。心不能离法以为源。法不能离心以为宰。故金刚经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所谓如如不动。了了常知也。禅师为都人士名宿。得临济真传。其手辑一书。以廉洛考亭之学。阐菩提无上之宗。谓之行释也可。即谓之翼儒也可。而世之慧者。由文字以究无文字之始。由无文字以思着文字之原。则不越寂照二字。而山河大地。全露法身。地水风火。俱无实据。而世界微尘之象。俱不足以系其心。则不窒於文字般若之义。并不负於祖源禅师汇辑之衷。庶几有得云尔。
  康熙十六年季春吉旦
  赐进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岭海郑际泰熏沐敬题



  心是万法体。万法是心用。法不离心。即波是水。体能发用。水动成波。是知一切法是心耳。心本空寂。因法立名。净法者。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如来。染法者。修罗。旁生。地狱。鬼趣。染净虽殊。总是心影。若悟真心本空。万法自然消殒。今小杨山祖源禅师。乃是庉村浮石老人之孙。江西上蓝天峰和尚之子。洞究教典。深达禅宗。了第一义。证最上乘。辩才无碍。真法幢耳。禅师悲心提诱后学。拈一卷归心录。直指妙源。实际录中言言见性。句句明心。可能荡涤邪执。扫除异见。直证菩提。顿成佛道。真是苦海之慈航。岐路之善导。愚宿生庆幸。而得遇斯文。顿绝狐疑。了然心地。予才拙陋。知见机浅。无足发明深奥。略序以表师恩。
  时
  康熙岁次丁巳上元日
  古燕体如居士刘 芳沐手敬序

万法归心录自叙

  空劫以前。威音那畔。佛与众生无名。各具一圆明镜。众生无故。净白光中。瞥起动心。昧却本明。变生世界众生业果。生死死生。相续不断。沉迷三界。匍匐九有。从迷至今。无有悟日。若不断流返源。何时方能顿脱。须悟万法归於一心。为转世智而成佛智。可谓会百川为一湿。搏众尘为一丸。融镮钏为一金。变酥酪为一味。斯一心法。理事圆备。十方诸佛。一切众生。皆同此心。无欠无余。诸佛已觉。众生不知。故有凡圣迷悟之名。愚不肯袖手旁观。指一条归心正路。古云妙高顶上。从来不许商量。第二峰头。诸祖略容话会。故假申问答。说十条名相。证明一心。普施含灵。一者警省俗迷。返恶归善。二者同儒论理。扫除异谤。三者与道辩伪。不向外求。四者顿悟修证。直超佛域。五者教乘差别。细示一心。六者惟心净土。佛非外来。七者禅分五宗。理无二致。八者十魔乱正。养道预防。九者经语引证。断疑凭信。十者劝善印施。答报佛恩。外附遁世山居绝句二十偈。愚少乘善根。偶窥至道。故僭伸管见。请正大方。实非亿见。惟顺佛乘。如有后昆。阅录有讹。求哀忏悔。误法之过。设合圣心。依教奉行。他日同赴龙华。授记成佛有分。
  大清康熙十五年十二月佛成道日
  传临济正宗三十三代嗣祖沙门祖源超溟道人题

  万法归心录目次

卷上
  警省俗迷  儒释论理  释道辨伪

卷中
  顿悟修证  教乘差别  惟心净土

卷下
  禅分五宗  十魔乱正  经语引证  七佛偈  佛经已明祖语述后  劝善印施
  

  万法归心录卷上

    清燕京小杨山沙门祖源 超溟 着
    侍者 明贯 谨 录
    古吴后学比丘乘戒 定慧校阅重梓

  警省俗迷

  俗问某。欲常素。可有功德否。师曰。鳞甲羽毛。诸类体殊。知觉痛痒。与人无二。皆因生前念差。今世形骸故异。如若诚信断腥戒杀。真是大德君子。可谓仁慈善人。果尔斋戒终身弗倦。不但增崇福寿。而亦种菩提正因。可叹世迷无慧。贪味恣腹屠杀。造作百端。自美三寸舌头。一日改头换面。展转吞食。那时痛苦恨悔。无人能释。
  俗云。世人咸言猪羊鸡鹅鳞甲羽毛等等禽畜。天生斯物。与人为菜。若不屠食。留他何用。师曰。世人食肉咸为当然。恣意屠杀。美口悦腹。殊不知水陆空行一切众生。不过是业力所报。各受躯壳。世人虽仗一时之福。欺杀肥己。柰他力劣难敌之恨。报冤有日。果若猪羊等物。天生与人为菜者。世间豺狼虎豹蚊蠓蚤虱。无限恶兽凶禽。皆能食人。莫非天生。假使男女与歹物为菜。可乎。世人不明杀业互偿。无端反生应当。愚昧之甚。
  俗云。常闻世人有言。心好强如吃斋。其理如何。师曰。仁德君子。慈心善人。利生济物。积德累功。至於动用之间。任运作为之所。见一切生灵投於死地。便无不恻隐救於生处。如斯慈悲。方谓好心。无故杀彼。充己口腹。或持利刀剖肚。或拈尖刃刺心。剥皮刮鳞。断喉劈壳。活烹生煎。镬煮炉炙。百般造作。美口快肚。慈悯之心全无。好心却在何处。反说昧心之言。其过如何能忏。愚今苦口。应须谛听。果尔一生戒杀。终身茹素不退。纵心不好堕在异生。也不落屠人之手。镬汤炉火之中耳。
  俗云。吾虽清贫不作窃盗。师曰。窃盗财物。不单作贼。贪污良善。邪术诈骗。捏唆词讼。诱哄嫖赌。陷人刑狱。迫人颠沛。害人於险。致人於危。耗人货财。换人美物。欠债不还。侵愚夺弱。一切不良。皆为贼盗。若有智慧。见人富贵。当起追慕之心。恨无前生修福。今世穷苦应当自受。再发信心。修福积德。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自然不负累功行善之人。
  俗云。公平取财。不去贪聚。随分营求。如斯若何。师曰。公平货财。取之应当。虽云世宝。聚久成祸。来而莫聚。聚而莫久。如要贪索无厌。若是横取无耻。虽然一时得富。不免暗折明算。佛经云。人生现在财产。为五家所共。何谓五家。一曰国王官长。二曰水火。三曰盗贼。四曰刀兵。五曰不肖子孙。世间痴人。辛苦一生。多聚财物。指望永富。岂知五家有分。他日未免败散。如是公平取财。尚且不久。何况横夺骗哄。岂能常远。
  俗云。吾素寡欲。唯守一妻。邪淫之事。断不肯行。师曰。色欲二字。生死之根。邪淫私奸。诸恶之首。丧道败德。取祸杀身。古往今时。难以尽述。即如好酒好财。犹且易制。唯有色欲一关。更加酷烈。何故如斯。皆因众生本从淫欲而正性命。相续生死。宿习太熟。若不慧照。欲业何了。在家难断。须要色正。非我之妻。必定不可。有般俗子。见人妇女。稍有可观。便起邪心。思之慕之。贪之求之。天理已昧。人心已丧。佛经云。奸人妻者。得绝嗣报。奸人室女者。得子孙淫泆报。公可槩观。好淫行秽之家。源流踵弊。往往着人耳目。古人曰。我不淫人妇。人不淫我妻。又有一类痴业众生。见他妇女本不如妻。以为彼美。设法奸骗。还有弃室不顾。狎近顽童。或有私通仆妻。及俾欺上。等等淫业。举不能尽。又有读书才子。称他一时聪明。描写闺门妇女私情。编入歌谣。作成书籍。惑人为实。勾引邪念。其恶如山。无所能祷。若有智慧男女。须当自愧自悔。顿断邪淫。人天有分。愚非苦口劝君。只因淫业恶甚。
  俗云。淫恶如斯。口业何如。师曰。十恶造业。唯口有四。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杀人无血。其过甚恶。败人之善。说人之短。论人之非。谈人之过。骗人之财。哄人之物。至於败道败德。丧人丧己。皆因肆口无禁。取祸不一。经云。佛告阿难。人生世间。祸从口出。当护於口。甚於猛火。猛火炽然。烧世间财。恶口炽然。烧七宝财。一切众生。祸从口出。凿身之斧。灭身之祸。今有阴德之人。须恶隐恶扬善。吐语真实。谈论无妄。有问有答。简言和色。自然佛天佑之。世人爱而敬之。
  俗云。愚性好饮。如之柰何。师曰。迷心丧志。败家亡身。多起於酒。取祸不一。世人嗜饮无厌。遂至形骸毁伤。颠倒礼法。卧衢骂街。犯上败名。乱淫失德。等等过逆。贪饮最甚。古人云。戒尔勿崇饮。狂药非佳味。能使谨厚性。化作凶顽辈。四分律曰。饮酒过失。三十六种。不但世人饮酒有失。罗汉贪饮。而失神通。初学凡夫。在迷众生。岂不戒之忌之。
  俗云。请示过失三十六种。师曰。饮酒过失三十六种。不孝父母。轻慢师长。不敬三宝。不信经法。诽谤沙门。讦露人罪。恒说妄语。诬人恶事。传言两舌。恶口伤人。生病之根。斗诤之本。恶名流布。人所憎嫌。排斥圣贤。怨黩天地。废亡事业。破散家财。恒无惭愧。不知羞耻。无故打奴。横杀众生。奸淫他妻。偷人财物。疏远善人。狎近恶友。常怀恚怒。日夜忧愁。牵东引西。持南着北。倒沟卧路。堕车坠马。逢河落水。持灯失火。暑月热亡。寒天冻死。饮酒之人。如是之过。养德君子。须自戒之。
  俗云。某有好处。受辱不怒。纵有少忿。一忍便了。师曰。怒为万障之根。忍为百福之首。世人言忍。忍字最难。非大智慧。断然不能。除非佛祖如如不动。初学之人。豪杰之士。多由此败。陷於非地。佛经云。忍辱第一。俗语有言。吃得三斗酽醋。方才做得宰相。居世凡夫。尚且如是。何况学道。岂不宽忍。
  俗云。世人多贪。广聚财产。自谓子孙后来巨富得否。师曰。世间痴人倚权仗势。昧心丧德。百般巧取。纵得暴富。岂能常久。如有智慧男子。须要积功养德。随分营求。任从天命。自然圣佑。暗增福禄。世人自知为子孙求富。不知为子孙作善造福。何谓造福。敬三宝。积阴德。谨家规。训耕读。斯造福也。何谓求富。不诚信。昧天理。用心机。聚横财。斯求富也。求富者不昌。造福者后显。岂不见世有巨富。子孙不肖。恣意嫖赌。一旦破家。遂至亡身。往往有之。胡不慧鉴。俗曰。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俗云。如上开示。一切看空。时时检点。要作好人。师曰。要作好人。须自照察。一日之间。从朝至暮。自照其心。自审其理。举心动念。与天心合乎。任运所为。与人事类乎。时时惺惺。不漏私心。久久心正。人欲自空。如若放逸。恣情纵意。不畏天刑。不惧报应。非礼而行。非礼而作。日久月深。积恶太重。一朝福谢。众业临身。现有显祸。死堕三途。佛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忘。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是知因果不昧。后昆须要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