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禅宗杂著
- 万法归心录
万法归心录
道云。身心之内。本无性命。现今心中之神。往来呼吸之气。斯不是吾真性真命。将此神气。共相凝合。归於气穴。结成大丹。自然身轻神妙。便能游行八极。天上人间。得大自在。斯谓性命双修。神仙至真大道。师曰。心中之神是妄。呼吸之气是幻。若以幻妄是真性命。总然修成。神形轻妙。游行虚空。瞬息万里。寿活几千万岁。深居洞天福地以为成圣。然而不悟正觉。报尽还来。散入诸趣。
道云。佛教修性。偏阴无阳。总得修成见性。却是清灵之鬼。师曰。阴阳鬼神。是空劫后之事。妙明真性。是空劫前之理。若将空劫前之理。认为空劫后之事。斯人不但不明阴阳。而且迷昧颠倒甚矣。
道云。佛教偏修为阴。吾教双修为阳。丹经子书咸论。非我自生杜撰。师曰。道家双修。悞认真实。心中识神。为阳中之阴。身内精气。为阴中之阳。聚气合神。神凝气住。谓之取坎填离。点化阳中之阴。成乾健体。炼成金丹。十月结胎。九年保养。上出顶门谓之阳神。散则成风。聚则成形。游行天下。逍遥自在。有功上升天宫。功微隐居蓬岛。若依斯是。而不修三昧。仙报已尽。还堕下鬼。古德偈云。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佛教上乘。见性无为。湛若太虚。体同法界。非阴非阳。不出不入。牵之无前。引之无后。举之无上。抑之无下。亘古常明。至今不昧。虽无形相。能起报化。岂但能现一身。能化千百亿身。度脱恒沙众生。成就万德庄严。浅机抱疑。何能信受。
道云。吾教有云。修性不修命。万劫阴灵难入圣。师曰。命学之理。大有差别。若不深究。恐悞后学。山僧不惜唇吻。与尔微细辩之。修命二字。有理有气。理命有二义。气命有两种。吾先明气命。后再论理命。一气命者。固本开关。常偏静坐。返照气海。真意不散。湛然不着。日久月深。精满气圆。内肾如火。急急撞动。调匀鼻息。急提谷道。用意引之。谓之采药。仙云。癸生须急采。望远不堪尝。半晌之间。精气上腾。自从尾闾。历历有声。中过夹脊。直透玉枕。努力运上。冲至顶门。其气欲降。用鼻引之。自化甘露。香甜之味。咽下重楼。落於黄房。此名肘后飞金晶。又曰闭任开督脉。从斯丹田气暖。神气冲和。润泽肌肤。畅於四肢。面返童颜。长年益寿。以此观之。延命之术。总活千岁。终成败坏。不悟心性。还堕诸趣。若谓此术。可能成圣。迷惑后昆。真大诳语。二气命者。凝气归根。人在母腹随母呼吸。及至降诞。剪断脐蒂。一点凡气。栖於丹田。如龟一座。吐纳元气。一昼一夜。呼吸往来。一万三千五百之息。皆从口鼻。漏泄於外。不能返本。归於气穴。故寿不长。色身不坚。须在行住坐卧。返照常纳气海。气住形生。神凝气住。神气结成。谓之阳神。日久出形。游行天下。随功浅深。列位不等。报尽还来。世间为人。复作恶业。沉堕三涂妄言斯道。了脱轮回。不修斯道。难入圣位。未免智者见笑。道云。气命二学。分别甚明。理命二义。再乞示之。师曰。理命二义。在缠出缠。在缠以情为命。出缠以虚为命。在缠动为丧命。泯情为修命。出缠合虚为至命。又谓之复命。儒曰天命。释曰法界。此乃大乘之学。可谓中道之理。依斯修证谓之理命。若依气命。不悟理命。到底成空。终非大道。
道云。仙师有言。见性者不知其命。末后何归。未审知命。是理是气。师曰。见性之人。自知天命。末后一着。与虚合体。儒曰。穷理尽性以至於命。释云。在缠名如来藏。出缠为法界性。若炼气命。而神倚气结。为我归处。未免报尽。还堕诸趣。须知天命。方谓本理。
道云。一阴一阳。谓之正道。孤阳寡阴。万物不生。因甚却言无阴无阳。如无阴阳。与顽空何异。师曰。动而为阳。静而为阴。两仪四象。五行八卦。是太极分后之事。性是无极前之理。太极之中。阴阳尚且未分。何况无极之前。岂有阴阳。顽空名无灵。有灵者非顽。后学不悟。妄生断见。释云。如如不动。了了常知。儒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道言身心不动以后。复有无极真机。三教示徒。其理无二。若悟真空。则虚灵不昧。
道云。吾教双修。一世飞升。释教偏修。未免形衰。如果道成则可。不然再来。未免迁移投胎之苦。师曰。汝祗见一世飞升。不知他历劫培植。道教马丹阳。邱长春。三生为伴侣。十世做修行。一出头来。顿悟正道。今见利根一生成办。皆是远劫累积功行。今时故能现世成真。勿执一偏。定在现世。
道云。气命之学。是伪非真。依斯之说。命术其无用乎。师曰。炼精化气。气聚形生。修命延年之术。若依斯了脱。则悞人非浅。须要顿悟心性。方能超凡入圣。
问。泥水金丹。黄白妙术。未审其理。是邪是正。师曰。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五欲不空。生死不息。真实学道。割恩断爱。持戒明心。方能证理。无端反用。美女采战。损人补己。不但大丧良心。他日难免火狱。佛云。贪淫众生。恶业益深。花报众病。果报火床。又有一等痴业之辈。贪财取利。烧茅炼汞。人问何故。假曰学道。古人去贪。财物沉之於海。今反却使铅锡为之修行。如此慕道。真是诡谲奇异。可叹贪财好色之徒。自投三途苦恶之路。
道云。大圣老子。化胡成佛。殊不知释迦是老子之徒。师曰。佛生於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灭於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历恭。懿。孝。夷。厉。宣。幽。平。桓。庄。僖。惠。襄。项。匡。定。共十六王。灭后三百四十四年。定王三年方生老子。过流沙时。佛法遐被。阐五天竺。及诸邻国。天下闻佛正法。已经三百余年。妄造老子化胡成佛。此是晋惠帝时。王浮伪造欺圣。自入拔舌。其罪何救。
道云。定王三年。所生后天老子。先天老子。化胡成佛。是实有之。师曰。混沌未分。鸿蒙渺茫。自然元气。谓之先天。太极已判。天地始分。万物发生。谓之后天。先天本无形。后天方有像。佛生昭王离辟太远。如何先天之无形。教化后天之有像。真无地位之言。闻者未免掩鼻。
问。吾教气命是外术。心息相依是二乘。还有大乘可修之理么。师曰。有可修理。问。请示可修之理。师曰。道德清静二经。依斯修之无过。
问有几异名。后学错会。乞师慈悲。明示易悟。师曰。有疑来问。吾不吝示。问。如何示谷神不死是谓玄牝。师曰。谷者虚。神者灵。虚灵不昧谓之不死。玄牝者。即灵机。灵机者。即真心。问。如何是玄关一窍。师曰念未起。机未萌。谓之玄关。虚中灵。寂中妙。谓之一窍。如何谓取坎填离。师曰。却妄为取坎。归心为填离。如何谓抽铅添汞。师曰。泯情即抽铅。空心即添汞。如何谓之安炉。师曰。不在内。不在外。如何谓之立鼎。师曰。不即心。不离心。如何谓之金丹。师曰。圆陀陀。亘古常明。光烁烁。至今不昧。如何谓之元精。师曰。妙明真精。应现六用。如何谓之元气。师曰。一心无妄。德气润身。如何谓之元神。师曰。隐显莫测。应用无方。如何谓之火候。师曰。一念万年。万年一念。如何谓之温养。师曰。返照究心。不昏不散。如何谓之降龙。师曰。心生不续。假喻降龙。如何谓之伏虎。师曰。泯情复性。异名伏虎。如何谓之动静。师曰。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如何谓之水火。师曰。定水慧火。等学无二。如何谓之真种。师曰。应物灵机。为真种子。如何谓之纯阳。师曰。一念不生。万缘空寂。如何谓之纯阴。师曰。妄心颠倒。生灭不停。如何谓之沐浴。师曰。清心释累。名为沐浴。如何谓之脱胎。师曰。灵光独耀。逈脱根尘。如何谓之还虚。师曰。人法双亡。物我一如。如何谓之了当。师曰。出缠真如。清净法界。
问。初学入门。从何下手。师曰。先悟后修。问。云何先悟师曰。将平日能所。一切善恶知见。置於肚外。不守一处。单参玄关在於何处。二六时中。深究疑参。此一关窍。是何面目。真疑现前。身心一空。唯有参究一念。再将一念粉碎。真性朗然。玄关现矣。然后随缘保任。净除微细流注。自待与虚体一。方为始终了当。
问。上根顿悟。直下了然。中下之机。宿习太重。纵得顿悟。不能顿证。有何方便。再假保养。师曰。悟理之人。随缘保任。二六时中。动静之内。外不住有。内不守空。一种平怀。泯然自尽。忽有念生。后念不续。古仙云。神一去。便收来。神返身中气自回。如此朝朝并暮暮。自然赤子结灵胎。赤子灵胎者。非实有胎也。如赤子之心纯真。而无外想也。
问。守赤子心。可谓道否。师曰。赤子心非是道。自取无分别。心若证赤子心。莫守赤子心。更须转位。方为大方。
问。如何谓之大方。师曰。静若谷神。动若行云。卷舒无迹。出没无踪。不挂珍服。权披垢衣。行於非道。成就至道。随类教化。普济含灵。自待福慧两足。方证大觉金仙。
万法归心录卷上
万法归心录卷中
顿悟修证
僧问。如何为宗。师曰。万法归宗。宗即是心。斯心虚灵。融通广大。无住无为。无修无证。经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西天东土。上古今时。佛佛手授。祖祖相传。惟此一心。立为宗体。斯体清净。本自圆明。随流不染。返流不净。居凡不减。在圣不增。处类虽殊。其心无二。智慧了之则光明显。烦恼覆之则妙体隐。离此别修。终成魔外。
问。如何为教。师曰。诸佛演法。权开三乘五性。菩萨造论。发明万法一心。后学因诠得旨。断惑归真。初机获兔忘罤。加修证理。
问。宗教二门。其理为同为别。师曰。宗即无字教。教即有字宗。
问。宗教二门。其理本一。因甚又言教外别传。师曰。教因语言文字。方能妙解。宗离语言文字。顿悟一心。故曰教外别传。又曰向上宗旨。
僧云。恁么言传又有浅深。师曰。浅深由人。理本无二。问。如何是无二之理。师曰。闻教解理。须加修证。自合无为大道。宗门顿悟。必假圆修。方复寂照本心。
问。经云。归源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未审何门直下了脱。师曰。内外二因。可能直了。僧云。请师直示。内外二因。师曰。外因须断淫杀盗。内因要明心见性。问。何故外因断淫杀盗。师曰。众生因淫欲想。故缠生死。杀乃递偿命债。故有轮回。盗要负还本利。故须再来。斯三种因若除。永断残质不续。问。如何内因明心见性。师曰。明心本净。见性本空。问。如何谓明心本净。师曰。斯心非是色身之内肉团血心。斯心亦非方寸之中生灭妄心。乃是周徧法界。洞彻十方。超出对待。绝诸戏论。不灭不生。非有非无。虚灵不昧。圆妙应物。卷舒无碍。出没纵横。随缘而不变。常住之真心。故过去诸佛概证斯心。现在菩萨同学斯心。未来晚学咸明斯心。众生在迷而迷斯心。行人发悟而悟斯心。一大藏教惟显斯心。达摩西来直指斯心。古今知识开示斯心。斯心灵妙。难以尽述。略举一二。后昆信悟。问。如何谓见性本空。师曰。真如自性。本来空寂。无形无相。湛若太虚。不动不摇。凝然常住。名曰本来面目。又云无位真人。一切山河大地。草木丛林。森罗万象。染净诸法。一一皆从斯中流出。
问。真心本性。是一是二。师曰。非一非二。问。云何非一。云何非二。师曰。本性是体。真心是用。本性如镜。真心如光。光不离镜。镜不离光。古德云。性则即明而妙。凝然湛然。如镜之体。心则从妙起明。圆融照了。如镜之光。光镜分二故非一。光镜本一故非二。
问。既云佛与众生心性体一。因甚佛居圣地。众生处凡。师曰。佛与众生。性体本空。心有染净。故名圣凡。问。云何心有染净。师曰。本性如镜。圆明空寂。真心如光。照物不昧。诸圣无心应事。去来无染。谓之净光。众生有心应事。分别取舍。谓之染光。染净虽殊。其体无二。问心性本体。可有限量否。师曰。有。问。体有多大。师曰。含裹十虚。弥纶万有。僧云既是无边广大心性。因甚却在肉身之内。师曰。一切众生无始以来。囚系胎狱。桎梏肉身。坚固妄执。广大心性。惑在身内。认贼为子。如陷大狱。何日能出。不但人天迷此。小乘尚且犹然。僧云。心性不在身内。我今能思者谁。师曰。尔疑所问身内幻识。能思能虑以为我心。斯是六尘缘影。惑汝真性。无故坚执在内。难脱胎狱。楞严经云。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想相。惑汝真性。无始至於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若向这里明得。便知思虑之心。如镜中影。似空中花。虚显空轮。本无实质。
僧云。身内思虑。六尘缘影。云何是吾妙明心性。师曰。众生不悟广大心性。不在内外。却认尘影。妄以虚空包肉身。肉身包肉心。肉心包真性。重重拘缚。固执贪爱。殊不知虚空大地。万物身心。尽是吾妙明心性。所现幻影。楞严经云。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恐尔未悟。吾设一喻。本性如尽法界大底镜子。真心灵照。如镜中之光明。山河大地。万象森罗。至於肉身识心。尽是镜中之影。众生认影。汩没四生九有。如若认镜。自然顿复真心。
问。心性广大。含育万有。不在身内。想在身外。包裹肉身。斯理是否。师曰。非也。僧云在内不成。在外非是。其理甚疑。请师决之。师曰。本性空徧。非身内。非身外。真心无住。不即身。不离身。所以阿难执妄无据。七处茫然。二祖了真不生。一言契道。汝或愚钝。再示一喻。本性如大海湛水。真心似湛水之光。因境风鼓。忽起浮沤。浮沤是色身。海水是法身。浮沤湿即识性。海水湿即本性。浮沤湿。海水湿。湿性本一。故非内外。海水湿。浮沤湿。湿性各一似有内外。凡夫迷执浮沤。反弃无边大海。楞严经云。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浡。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后学若悟沤水海水。湿性本一。何有内外一定之执。不获本性。真可叹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