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法苑义林章补阙


  ○十二支章

  释名色互为缘中。观十二支有二。一杂染安立观。二清净非安立观。此二观中。皆有顺逆。

  安立观者

  谓行相粗浅。安立施设。名曰安立。菩萨将欲断除。先顺观之。从无明生行。行生识。识生名色。名色生六处。乃至生生老死也。如是顺观生死相续。令生厌离。所以次第顺观。既顺观已。逆观其果。从何而有。於中有二。一观老死果由谁有。谓由生。生复由谁有。谓由有。有复由谁有。谓由取。乃至行支皆作四谛观。老死苦。老死集。老死灭。老死趣灭行。乃至行支集。即无明。不可更言无明由谁有。是故但作四十四智。於中别分。若唯作苦集观。老死苦果有二因集。一粗近即生。二者远细因。谓爱取有。观现生能老死苦果。谓观爱取远生当来老死苦果。如是观苦果。从集有己。即观集从谁有。谓由苦。苦果从谁有。谓识等五。即观苦果复从谁有。还由思业有。即爱取有。更不别观。无明行。不异爱取有。是故苦集二谛观。齐识退还。如是逆观苦集谛已。知是生死之源。将欲断除。方为灭道之观。先观老死灭。次观老死由谁得。谓由道。即观道能证灭。如是观灭道二谛。始从老死。至其行支。有四十四智。问何故苦集之观。至识而还。灭道之观。越识而至行。答苦集相续。一周便还。灭道断除。所以至行。

  清净非安立观者

  无分别智体合如理。心境二冥。非假施设。标以非妄立之名。诸惑永灭。示其清净之目。於中有二。一顺二逆。先顺观。由无分别智。见谛断无明。无明灭行不生。乃至老死苦不有。无明灭故慧解脱。相应诸惑灭故心解脱。无明灭故无发行。诸惑灭故无现生。业惑无故。后果不续。得无学。得无学已。逆观所灭生死苦果。由谁灭。谓由行。乃至行由谁灭。由无明。合有三种缘生灭。又作七十七智。观十二支者。一一支中有三智。一观因智。二审因智。三法住智。观因智。谓观老死从谁生。由生生。次审因智。更审观老死。从生生。此二智别观三世。一支上合有六智。法住智。总观三世。谓老死从生生。一支有一。除无明。取十一支。即有十一智。合前六十六智。即有七十七智。十二支。一一支逆顺观。各有四谛。如观老死。老死苦。老死集。老死灭。老死趣灭行。总有四十四智。逆观十一支。一一中有二因。观推因智审因智。令知根本。过去现在亦尔。观十二支因缘故。名法住智。总有七十七智。
  (已上开元五年。正月十六日。僧玄俨在缁州读之。以此功德。普及含生。共成佛果云云)。
  已上法苑义林卷第四。

  ○二种生死章

  二种生死义。八门分别。一出体。二释名。三辨相。四差别。五依位地。六与四种生死相摄。七会释三种意生身。八问答分别。

  一出体者

  分段生死。以十二支中五果。及生死老七支为体。余支但为生死因缘。非正生死体也。此位但取异熟无记。通於色心。总别果报。若单别报。即非体摄。故论云。分段生死者。谓诸有漏善不善业。由烦恼障。缘助势力所感三界粗异熟果。变易生死。亦以异熟色心总别果报为体。不取无明及无漏业为体。此体但是无覆无记。唯有漏故。论云不思议变易生死者。谓诸无漏有分别业。由所知障缘助势力。所感殊胜细异熟果。

  第二释名者

  言生死者。是相违释。生与死违。各别表故。胜鬘经云。有受报起名生。有受报没名死。此释总名。次释别名。言分段者。论云身命长短。随因缘力。有定齐限。故名分段。若分段属因。生死是果。分段之生死故。是依主释。若分段属果。分段即生死故。是持业释。言变易者。论云由悲愿力。改转身命。无定齐限。故名变易。如前分段通於二释。变易之言。属因属果。义皆得故。

  三辨相者

  於中分二。初辨分段相。后辨变易相。就分段中。有二不同。一散资。二定资。散资复二。顺受横受。言顺受者。即十二支。始从无明。次第乃至老死。轮转受任运果。随业修住。寿有长短。不假闻思为缘。舍财以资。故名顺受。言横受者。见其寿行短促。唯限三五十年。其人福行极胜。即以闻思二慧为因。或舍衣物施於众僧。或凭念诵。造经造像。由此福力。愿令长寿。皆以闻思二慧。为方便故。如其所愿。延令长。故名横受。此二合名散资。第二定资者。於中有三。一外缘资。二内缘资。三杂修静虑资。外缘资者。如初果人乃至第四果人。入边际定。后出定舍衣钵。资感现身。因令长时与果。此人或先入定。后方舍衣钵。或先舍后方入定。皆不遮之。二唯内缘资者。谓如第三果人。依未至定。或根本定。资受身业。令地地及处处。所受之身。得长寿故。然依未至定为正。或得根本方资何妨。三杂修静虑资者。初以有漏。资五净居以下四业。次以无漏。资助初念有漏。中间无漏。后念有漏。或初无漏。中间有漏。后念无漏。如是或多或少。资下古业。得彼受身。故名杂修。已上并名分段。次辨变易。於中有二。一回趣。二直往。初回趣中。若有学三果回心者。得以无漏资此。虽未得纯无漏心。而资业时。不用有漏。故所练身。名为变易。不同杂修业有漏间杂。谓若预流回心者。如佛地云。或有回心。即伏余惑。而受变易。或有至第七生。方受变易。其余二果。如应当知。若欲界中。经生圣者。无容更受上界身故。知资欲界所受身也。即以此身。至金刚心。后时身虽往自在宫。而所留身。即欲界摄。此菩萨第八无漏。亦以欲界异熟识。为等无间缘。若不还者。受上界身。色界四地中。随应受身。即练此身。至金刚心。若无学果回心者。亦以无漏资有漏业。虽未能得纯无漏心。而资业时。不杂有漏。是故不名杂修业也。直往人中。一类菩萨。七地以前。即受变易。此亦虽未得纯无漏心。而资业时。唯用无漏。故所受身亦名变易也。一类菩萨。至第八地。方受变易。此位唯以无漏资故。故所练身。定是变易。即资第四静虑旧业。仍以此身。至金刚心。虽最后身。更以十地胜无漏资。而非命终。更受余生调伏。光说。七地以前一类菩萨。分段变易。更互杂受。护法论中。无诚文也。

  四辨差别者

  胜鬘经云。如来为缘。有漏业因读后有者而生三界者。此辨分段生死。无明习地为缘。无漏业因。罗汉独觉。自在菩萨。生三种意成身者。此明变易生死。准缘起经。内法异生。不放逸者。所起福不动行。非无明为缘。即四善根等。不造此生死业。又云四善根等。内法异生。亦得造此感生死业。若非是所感。此生死云何得福不动业。故涅盘云。如是暖法。亦是有法。亦是有为。是法根得色界五阴。如人乘马。亦爱亦策。暖心亦尔。爱故受生。厌故观行。是故虽复有法有为。而能与彼正道作相。又瑜伽等。但说圣者不造新业。不云异生亦不造新。若尔缘起经。何故不说无明为缘。彼但约不共无明。说不为缘。故不相违。此所感身。随业长短。凡夫二乘。所知境界。故名分段。非不思议。其变易生。八地以前。若回趣。若直往。皆以现种无明为缘。八地已上。回趣直往。皆以种子无明为缘。以胜无漏。所资助故。不随业势。长短有限。非是凡夫二乘所测。故名不思议变易身。七地以前。所受犹粗。八地以去。转胜微细。

  五位地者

  分段生死。既是凡受法。从无始三界九地。四生五趣。随其业因。报位各别。若二乘人。入无余舍。若诸菩萨。或初地舍。或八地舍。变易生死。若回心者。学无学位。随应初受。如初果人。若七生业。皆定受者。至第七生。方受变易。若七生业。皆不定者。即初生身。受变易生。若七生中。有定不定。定者皆受。不定不受。随所受身。即受变易。第二果人。有三品。或受一大生。若业定者。受此生。方受变易。若不定者。厌受生故。即此身受变易生死。第三果人。若经生者。厌受生故。上业不定。可於此身。即受变易。不经生者。或生色界。方受变易。上业定故。业不定者。容於此身即受变易。若第四果。下二界中。随在何界。即彼身中。受变易生。若独觉者。一向在欲。虽复出在无佛世界。然由种姓力所资故。必蒙诸佛教化回心。唯除一向趣寂种姓。如经所说。须陀洹果。经八万劫。发菩提心。乃至辟支。经十千劫。发菩提心。或言成菩提。或言到涅盘。然以发心为其定也。谓回心后。经八万劫乃至十千。尔乃方至十住位中初发心住。或有说言。至十信初。虽已回心。而乐寂心不能舍故。经八万劫乃至十千。於修加行。放逸不进。经尔许劫。后方觉悟。进修加行。至十信初。故瑜伽论八十卷云。问若唯住有余依涅盘界中。能发趣者。云何但由一生。便能证得阿耨菩提耶。所以者何。阿罗汉等。尚当无有所余一生。何况当有多生相续。答由彼要当增诸奉行。方能成办。世尊多分。依此回向菩提声闻。密意说言物类。善男子。若有善修四神定已。能住一劫。或余一劫。余一劫者。此中意说。过於一劫。彼虽如是增益寿行。能趣菩提。而所修行。极成迟钝。乐涅盘故。不如初心始业业萨。彼既如是增寿行已。留有根身。别作化身。同法者前。方便示现。於无余依涅盘界中。而般涅盘。彼以所留有根实身。即於此界瞻部州中。随其所乐。远离而住。一切诸天。尚不能睹。何况其余众生能见。彼於涅盘多乐住故。於遍游行彼彼世界。亲近供养佛菩萨中。及於修习菩提资粮诸圣道中。若放逸时。诸佛菩萨。数数觉悟。被觉悟已。於所修行。能不放逸。解云。乐涅盘故。於遍游行。及修资粮。放逸时者。即是经八万劫。乃至十千劫时也。被觉悟已。不放逸者。即是发心进修之时。直往菩萨。虽具烦恼。极迟唯经万劫。得至十住初心。回趣二乘。虽断烦恼。八万十千。方至十信。故云迟钝。不如始业。上来辨回趣人。若直往人。八地已上。一切菩萨。一向决定。受变易身。七地以前。有二种人。一者慧多。二者悲多。前人受变易。后人即不受。为欲受生化众生故。

  第六与四种生死相摄者

  依无上依经。有四种生死。一方便生死。二因缘生死。三有有生死。四无有生死。方便生死者。彼经云。如十二支中。无明生诸行。即是无明住地为缘。生无漏业初生死也。因缘生死者。彼经云。如无明为缘。所生诸行。即是无明住地为缘。所生无漏业。名因缘生死也。有有生死者。经云如行所招三有果。即是无漏业所得三种意生身。无有生死者。彼云如生缘老死。即是三种意生。最后身为缘。不可思议退堕。准经合喻。虽说四种。唯一正是变易生死。总据生死因缘及体。说四种耳。非是生死体有四种。所以者何。初一是生死缘。第二是因。第三正是所生果报。第四即是最后异灭二相。又如彼分段中。有四种难。一烦恼难。谓无明爱取。变易中。方便生死。无明住地亦如是。二业难。谓即行者善不善业。变易中因缘生死。无漏亦如是。三果报难。谓即五果及生支。变易中有有生死。无漏业所感意生身。亦如是。四过失难。谓即老死。又惑业生三种。皆有迁变行苦之义。变易中。无有生死。最后退堕。亦如是。或即前三迁变行苦。为过失也。然生死言。通即并取因果。皆是流转分故。别即唯取苦谛果报。上就别相。唯就果报。辨二生死。经就通相。总说惑业果报。为四生死。古德方便生死位。配初二三地。因缘生死。配在四五六地。有有生死。配在七八九地。无有生死。配在十地者非也。然旧摄论。约二十二无明。感十一粗重报。配四生死者。其义何耶。谓初四地。未得谛视。无漏业隐。虽有因缘。而没其名。故从方便立生死名。五六七地。是出世位。无漏因显。於中亦有未受果故。故从因缘受生死名。八九十地。已受变易。此三地中。虽已受果。而后更有第十一报。是故唯名有有生死。第十地出分。是最后身。此后更无受果报故。是故名为无有生死。是则配位义异。辨性义异。是故四生死。约十一报。配四三三一。於理无违。

  第七会释三种意生者

  三种意生。有其二门。一通就三乘。如上所引。唯识之文。依胜鬘经。谓阿罗汉独觉。及得自在菩萨。自在菩萨者。或初地上。已得无漏生自在故。或七地上。入无生忍位故。或八地上。得无功用故。法华论云。初地已离分段生死。故知初地受意生身。入楞伽经第四卷云。大慧。说寂静法。得证清净无我之相。入远行地。入远行地已。得无量三昧自在。如意生身。故知七地。亦得意生身。然未一向。二遍就菩萨十地。建立三种意生身。如入楞伽第五卷云。有三种意生身。何等为三。一者得三昧乐三摩跋提意生身。二者如实觉知诸法相意生身。三者种类俱生无作行意生身。菩萨从於初地。如实修行。得上上地证知之相。何者得三昧乐三摩跋提意生身。谓第三第四第五地中。自心寂静。行种种行。大海心波转识之相。三摩跋提乐。名意识生。以见自心境界故。如实知有无相。是名意生身相。何者如实觉知诸法相意生身。谓於八地中。观察觉了。得诸法无相。广说乃至得如意自在。随入诸佛国士大众。是名如实觉知诸法相意生身。何者种类俱生无作行意生身。谓自界内自证一切法。如实乐相。法相乐故。是名种类俱生无作行意生身。解云。初二地中。亦得三昧乐意生身。但以未得定自在故。略而不说。又释云。初二意生身。举中摄初后。谓初意生身。举三四五地。即摄初二。及第六地。第二身者。举第八地。即摄第七。及第九地。若不尔者。所不举者。名何意生。初二既举。中摄初后。第三意生。不举自显。是故经中。不列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