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法苑义林章补阙


  第八问答

  唯识第八。有四问答。彼具显故。此不更述。

  ○三求义林

  三求。略五门分别。一名。二体。三暴流。及相相摄。四七随眠。五诸论不同。

  一名者

  求者求义。则持业释也。

  二体者

  即欲界一切烦恼。及俱时心心所法。身语业。除邪教力起。及正见执。或生得善等。诸如上俱为欲求体性者求。即色无色界。除无漏。及正见方便善。顺无漏者。及邪教力起。余一切法。为有体性。若唯言梵行求。即欲色无色。三界正见。及生得善。无漏身语业等。皆梵行求体性。若言邪梵行求者。即三界邪教力起。并身语业等。是第三求体性。今解不同。已会释。如六十五有文会此。觅不见文。错勘籍也。

  三暴流

  有四。谓欲。有。见。无明。解云。欲界一切烦恼。除无明及见。皆欲暴流。即五门下。除无明见。计体可知。是欲流体。有流则色无色五门。计体如上。所余更除瞋。是有流体。无明即三界无明。见则三界五见。如大论八十九云。欲界上品贪。未离欲者起。是欲界流。已除身在上贪者。是有流。外道从门论。有余二起流。恶见名流。即六十二见。五见中四见。见因缘云何。无明为一名无明流。则识见。此据增上多分语。如实知前说。及六十五有。今此三求差别。若准对法第七卷初云。初流是欲求。第二流是有求。即通色无色界。后二流则邪梵行求。则通三界等。今此文欲求。摄欲流不尽。则除三恶趣。以唯摄三欲生故。有求不摄第四禅及四空处等。虽然理亦无违。如对法第七卷。与此互有宽狭。彼欲求上五趣。即简无明见。此虽在人天。即兼取无明见。是欲求论趣宽事狭。此论趣狭事宽故。然约趣约界别。二边俱得。如对法第六卷。则欲界五趣。一切种皆欲求故。论由欲求力。不脱欲界。招欲界苦者。是有求。此论不通第四禅及无色界及第七。初兼第四及四无色。则除彼无明见。彼地宽趣狭。此乃趣宽地狭。如彼第六末。通地种论。即由有求力。不说二界。招色无色苦。论梵求如此论文。唯在第四四无色。则顺外一切求烦恼。皆邪求体性。如第七卷。即三界无明见。皆邪求体性。如第六卷。则招三界生死。皆是邪求体性。彼第七界。地宽趣狭。此论趣宽地狭。唯在第四定。及四空。不在下故。如第六卷。即三界皆是。此乃实论。如此论。虽言四无色。未必即取一切。取一切种。有求虽别贪慢等。在下故。约种言三。初流欲求。第二流有求。第三四流。是邪梵行求。约界言之。欲求在欲界三趣。实通五趣。有求在色。除第四定。实亦通。邪梵行等。在第四禅。及以无色。论云不约言。即第四禅辨无色界。此论约三欲乐生与论。故不同。此则第三暴流及扼。扼明体性。与流无别。六十四初文。复此不同。彼说三漏。

  四七随眠分别者

  欲求摄二。谓欲爱瞋恚二随眠。有求摄有爱一。则同通上二界。邪求即摄慢无明见疑四随眠。

  第五释文不同者

  准此文。邪梵行求。即通三界。慢见无明。皆是与前暴流不同。欲暴流有流中。约种皆是邪求。以慢疑随眠。是邪求摄故。此等摄实也。第七卷。约摄流。约摄有是。今此约外道所起慢疑。亦须后邪求故。故邪求摄。邪体则非。以各别性。体非见故。若尔无明如何。无明必见俱。疑慢不定。故不为例。前皆可复说之。

  大乘法苑林章补阙卷第四
  大乘法苑林章补阙卷第七

    大云寺沙门 慧沼 撰
  界处义林  五蕴义林(合明三科宽狭不同。所以别辨)  五境义林

  ○界处义林

  合以七门分别。一释名。二出体。三立意。四次第。五癈立。六诸门。七问答。

  第一释名者

  初列。后释。列名可知。释名者。初总。后别。总名界处。界者。梵云厌都。唐言为界。伽五十六云。何等是界义。答因义。种子义。本性义。种性义。微细义。任持义。是名界义。此之六义。俱名为界。旧有云持。偏据一义。非尽理也。处者。梵云阿野咀那。唐言为处。伽五十六云。诸心心所生长门义。缘义。方便义。和合性义。所依止义。居住处义。是名处义。此之六义。俱名为处。旧翻为入。然释云。声闻义是入义。何以故。心心所法。於此识故。称之为入。若尔识生。应不名入。此之根境能生识故。又若言入。梵本应云针罗吠舍。既云阿野呾那。不可云入。显扬十四。杂集第一。及五蕴论。明界处义。皆同於此。十八十二。皆是数名。即六释中带数释也。
  释别名者。照瞩名眼。能闻名耳。能齅名鼻。能尝名舌。能触名身。能知名意。故瑜伽第十五云。谓见义。闻义。齅义。尝义。触义。知义。名根建立义。通理境皆持业释。色等六境。眼所行名色。耳等所取名声等。亦持业释。六识者。为依彼根。及缘彼境。名眼等识故。杂集第二云。谓依眼缘色。了别为性。乃至谓依意缘法。了别为性。眼等者。即有所依。色等者则彼境。了别谓识自性。若依成唯识第五。亦可名色识等。从境为名。杂集从根。但名眼等识。即依根名。皆依主释。瑜伽五十一云。如草糠札火。依彼得燃。即得彼名。故名草火等。举喻可解。

  第二出体者

  略明四种。一约百法。二约三科。三约三性。四约五法。初约百法者。五色根界。即十一色中五根色为体。意根以过去六种心王。及第七八心王为体。五蕴论云。意界者。则彼无间灭等。彼言则彼六识。复言等者。非第七八。更欲等所。或可七八亦同六识。过去为意。现名意识。意识名宽。故通未来及过现种。皆为界体。故杂集第一云。谓眼曾现见色。及此种子。曾见色。能持过去。识受用义。现见色能持现在。识受用义。此种子者。为引当来眼根。或已成就。为生现在眼根故。此二种名眼界者。眼生因故。简永不生眼等种。乃至意界。应知亦尔。五色界。则百法中。色声香味触为其体。法界者。即百法中法处五色。及五十一心所有法。二十四种不相应行。六种无为。然除无为。余通三世。虚空虽复无其自体。为意识境。亦法界收。亦无过未等。故杂集云。诸色眼曾现见。及眼界於此增上。是色界相。眼界於此增上力者。谓依色根增上力。外境生故。此意以根生识胜。缘境成种。故为增上。未言色种。及未来者。非眼境界。故略不论。据实亦是色界乃至法界。大分亦尔。若准瑜伽五十六。亦同此说。云若色根增上所生。若彼於此为增上。是名色界。亦通三世。杂集第三云。几已生。谓过去现在一切一分。几非已生。谓未来及无为法一切一分。若依瑜伽五十六云。问何等是眼界。答若眼未断。或复断已。命根摄受。如眼界。乃至意识界及法界一分。当知亦尔。传三藏释云。凡夫学人未断。无学人断已。然为命根摄受。得相续者。就命根说摄受。理实而言赖耶摄受也。此约未断缘缚及已断说。今又释云。若眼根未断。非阿罗汉最后眼等名未断。或复断已者。据得已失。或复异生。生无色等。现眼根断。名为断已。命根摄受者。持彼种子。可当生故。命根摄者。依第八识立命根故。名为命根。故成唯识第二云。离此命根众同分等不可得故。眼等六识。即百法中现识等六。现种心王。七八二种。准五蕴论。即意界摄。或通二界。如前分别。有云第八。显扬论说。通六识界摄。持彼种故。传三藏释以用从体。故言六摄。据实而言。即意摄界。又云持诸界种。应亦通法界。此既不尔。彼云何然。或可许非心类。虽持彼种。不称彼摄。又解。彼论据随转门。或随根境俱说。分心为六识界。十二处体。准界可知。故不繁述。故杂集云。问处何相。答如界应说。然除过去。谓眼当见色及此种子等。随义应说。言等者。举当见色。现眼及种。等取已见现见及彼种子。随义应说。彼七心界。并名意处等。故云随义应说。若瑜伽论五十六云。谓若根已得不舍。於无间体非断灭法。如眼处相。余处自性当知亦尔。已得不舍者。除已生坏。於无间体非断灭法者。除阿罗汉最后眼等。诸处决定不能生眼识等故。如根境亦尔。二约三科者。杂集第二云。谓色蕴即十界。眼等五根色等五境。及法界一分。受想行蕴即法界一分。皆非全摄法界体。故云一分。识蕴即七识界。谓眼等六识及意界。十二处者。识蕴即意处。余准界说。故杂集第三云。立何建云处。谓十色界。即十色处。七识即意处。法界即法处。五蕴论说。亦同於此。三约三性。一切俱通遍计为体。依他起性法界法处。二各一分。非以为体。所余皆通。以无为法非缘生故。圆成实性。法界法处二各一分。以为其体。唯六无为。余不通故。此据常无常门。若约漏无漏。一切一分。亦圆成为体。性离颠倒。用周遍故。四约五法者。一切是相皆所诠。法界法处一分用。名为体。谓名句文能诠及依故。摄假从实。唯色界。假实别论。即二界各一分也。七识界及意处法界法处。并各一分分别为体。除无漏故。即前所除正智为体。圆成为体。如三性说。

  第三立意者

  有三复次。一为显四缘三缘。如次建立界处二法。故五十六云。问为显何义。建立界耶。答为显因缘义。及根境受用义。故建立界。此意显根立六。显境立六。受用立六。然因缘如名。显根增上缘。显境所缘缘。受用等无间。为欲显何义建立处耶。为欲显示等无间。所缘。增上。三种缘义。故建立处。此等无间缘立意处。所缘立境。增上立六。然前显无间立意处。即亦第六根。或增上立五。二为显能所取及彼取种。及能所受。故立分处。故辨中边论第二云。为显能取所取彼分种子义。立十八界。能取及种六根界。所取及种六境界。彼分及种六识界。故彼颂云。能所取彼取。种子义名界。下一种言贯通上三。为显能受所了境用门义立十二处。然受用门义。谓六内处。若所了境受用门义。是外六处。故彼颂云。能受用所了境。用门义名处。杂集第二大分亦同。三明境识因触生门义。显扬十四云。合观根境识三法。从自因而生。名界善巧。由彼诸法无始流转。从自种生。多生起故。及种种生起非一界故。种种界故。由善了智。触生门义。建立十二处。谓根及境。乃至广说。名处善巧。三文少别。大意悉同。莫不皆为破横计我。为诸法因。及能受性。故中边论第一颂云。於蕴等我见。执一因受者。作者自在转。增上义及常。杂染清净依。见缚解者性。一执一性。二执因性。三执受者性。四执作者性。五执自在转性。六执增上义性。七执常性。八执染净所依性。九执观行者性。十执缚解者性。为对治此十种我见故。修蕴等十种善巧。此界处二。即为对治执於因性执受者性。谓执神我。或自在等。为诸法因。或执我为受者性故。明即眼等三六种。而为生因。眼等六根为受者。无别神我或自在等。或破无因。故说於界。显扬十四云。世间愚夫迷惑於身。所有初因而生迷惑故。执不平等因。谓即常住自在天等。或说无因。谓拨无一切能生因体。五蕴瑜伽。皆亦破我。

  第四次第者

  杂集第二云。随世间事差别转故。谓诸世间最初相见。既相见已。更相问讯。既问讯已。即受沐浴涂香华鬘。次受种种上妙饮食。次受种种卧具侍女。然后意界处处分别。以内界次第故建立外界。随此次第建立识界。余者可解。由其意界随前处处遍分别故。在后而说。随根次第外境亦尔。识依根境次第如彼。如界次第。处亦如是。若依瑜伽五十六说。有七复次。初依根境以辨次第。次第复六次第。彼论颂云。众多顺世俗。喜乐与庄严。随二种作业。故次第宣说。力数数起。故先说眼。余类此知。故名众多。第二次第与前说同。随此次第。生喜乐故。非於余故。第四因也。又由诸众生。皆先依止身语二业。若净不净。方便勤求饮食。饮食既饱满已。习近诸欲。是第五因。又作业者。由眼纯见种种诸色。往还记识。及怨亲中庸力戏等。由耳能闻种种音声。起诸言论微妙音乐。鼻界能齅种种诸香。寻香而往。受诸喜乐。长养依身。舌界能尝种种诸味。余同鼻说。身界能触种种所触。受诸喜乐。然彼乐具。或损害身。后后望前。转转狭劣。故在后说。处处次第。准界可知。

  第五废立者

  杂集第一云。问何因界唯十八耶。答由身具等。能持过现六行。受用性故。身者眼等六根。具者色等六境。过现六行受用者。谓六识。能持者。谓六根六境能持六识。所依所缘故。过现六识能受用者。不舍自相故。以能持义。故说名界。问何因处唯十二耶。答唯由身具能与未来六行受用为生长门故。谓如过现六行受用相。为眼等所持。未来六行受用相。似根及义。为生长门亦尔。所言唯者。谓唯依根境立十二处。不依六种受用相。识於过现说持。未来说生长门者。在显故也。故云亦尔。不尔如何。若於过现非生长门。处应不通过现在。立使违诸论。处通三世。过去已生长。现在正生长。义谓境义。

  第六诸门分别者

  一假实。二漏无漏。三执受不执受。四同分彼同分。五所知非所知。六所识非所识。七所达非所达。八有对无对。九有见无见。十三性。十一三界。十二三断。十三三学。十四四句分别 第一假实分别者。瑜伽五十六云。答实有者。或十七。或十二。六为一故。一为六故。此约世俗安立道理。以摄彼六。为意界故。说一为假。或从意界分成彼六。故十二实。广此假实。及漏无漏。如五蕴章。准彼可悉。三执受不执受分别者。谓依此法。受得生起。然除於心。是执受义。杂集第五云。谓受生所依色故。是执受义。若依此色。受得生起。是名执受。若成唯识论第二卷云。为识执受。摄为己体。同安危故。名为执受。杂集随转门。唯识实义说。或受生者。是生觉受。由识执持。令不烂坏。生觉受故。名为执受。彼此无别。即五根界处全。及四境一分。四境一分者。谓不离根。色香味触声。体虚疎发。便离质故。不通执受。有处说。五一分者。据声。未离能造内大说。四同分彼同分者。言同分者。谓根与识俱转相似。於诸境界。相续生故。由根与识相似转义。说名同分。诸根离识。自类相似相续生。由根不同与识。合唯自体。相似续生。根相似义。名彼同分。五十六中。亦同此说。即唯五根界处一分。是同分彼同分。故杂集第五云。色蕴一分眼等五。即此界处一分。是同分彼同分。所余与识。非定同转。由意界处不定。与识同缘一境。无识亦缘。五根不尔。或随转门。由意界处不与识俱。不说同等。据实理说。七八既在意界处摄。意识有时。与彼同缘。可名同分。不俱时转名彼同分。瑜伽五十六。但遮於外。说同分等。不遮内故。彼云。唯根所摄内诸界中。思量同分。及彼同分。非於色等外诸界中故。五所知非所知。六所识非所识。七所达非所达。界处皆通所知识达。智缘名知。心缘名识。通缘名达。智心及通皆有多种。广如论辨。八有对无对分别者。欲界五根五境界处。除欲中有所有根境。自六识变者。所余一切一句有对。故五十六云。何义几蕴是有对耶。答展转相触。据处所义。及粗大义。是有对义。粗大义者。当知远离三种微细。此三种微细。如前应知。一蕴一分。是有对。三种微细者。五十四云。损减微细性。谓分折粗色至极微位。二种类微细性。谓风等色及中有色。三心自在转微细性。谓色无色二界诸色。一蕴一分者。色蕴一分。若依杂集第二。即以三因明是有对。一种类故。自性有对。二积集故。谓积微以知一微无碍故。三不修治故。非定修治故。准此即除法界处色。非微所成。是修治故。此二论文。皆依粗显。非尽理说。若细言之。色界业生。五根五境。及中有根境。定自在变段食等。皆是有对。五十六云。据处所义亦有对故。此等皆是据处所故为言。及粗大义故。简知此等。又杂集第三云。能碍往来是。对义为。鱼米及金银等。有实用者。皆碍往来。若不尔者。即无实用故。又言。诸有见者。皆是有碍。中有色境及上二界色。皆可有见故。虽诸文别。不过三种。一相触对。二极粗显。三处所。一相触对。简中有定生。二极粗显。简风等色及上界业生。三据所及有见者。即通说诸色。已引诸文。随应分别。九有见无见分别者。眼根识境。准识缘中思准可悉。名为有见。除此所余。名为无见。十三性分别。如五蕴章。十一三界分别者。几是欲色无色界系。答四界二处全欲界系。谓鼻舌识及香味界处。以彼段食性。上界无段食。故无香味。香味既无。二识亦阙。以无其境。识不生故。除前所说。一切一分。通欲色系。三界二处一分无色系。谓意界意识界。法界意法二处。十二三断分别者。一切一分分别所起诸惑。及此相应诸心心所。及依於此诸不相应。三恶趣业所感界处。北俱虑洲。无想天。无形二形。皆见所断。故杂集第四云。谓分别起染污见疑。见处疑处。及於见等所起邪行。烦恼随烦恼。及由见等所发身语意业。并一切恶趣等蕴处界。是见处断。此约自性相应。因亡果丧三种断。说见处疑处。即此缘境自所变起。能缘既无。所缘亦断。亦因亡摄。若依亡亦说断者。彼身所起。善十一等。亦见所断。彼身既无。依身所起。亦不得有。除前所断。所余一切有漏界处。皆修所断。故杂集第四云。谓除分别所起染污见等。余有漏法。有漏法言亦摄随顺决择分善。粗重所随故。一切一分是修所断。一分者。除见所断。及无漏法。谓诸无漏法。除顺决择分善。是非所断。无漏法者。谓出世圣道。及后所得。并无为法。十界四处。诸蕴一分。是非所断。不约离缚及无漏身所起之法。名为无漏。俱性无漏。不尔余界处亦应名无漏。唯色声一身语业者。表无漏胜。故说非断。不尔何因不说余耶。然言十界四处无学。身语为非断者。非尽理言。随粗相说。据实而言。法界处一分。及入见已无漏所引身语二业。所有无表。皆非所断。即通无漏。或所引故。然前所断俱生惑等。是自性断。彼俱心等是相应断。余缘缚断。得四相等。随应当说。十三三学分别者。从解脱分已去。尽金刚定无间道来。所有善性。能顺三乘所求圣道者。皆名为学。即约此位所有五根。三境界处全。色声界处七心界意处。及法界处一分。余皆是有学。自性相应等起。或表随其所应。杂集第四云。从积集资粮位已去。十界四处。诸蕴一分是有学。十界者。谓七心界色声法界。四处者。谓色声意法处。故从金刚定解脱道已去。所有善法。顺无学者。皆名无学。简略如前。杂集第四云。於诸学处已得究竟者。所有善法。是无学义。以阿罗汉等。於增上戒定慧学处。已得究竟。故名无学。十界四处诸蕴一分。是无学。即前所除。及诸无为。并灭尽定。皆是非学非无学摄。染无记等。及诸无为。非学所习灭定。虽习依涅盘故。止息处故。亦非学无学。此非尽理。随少相说。据实而言。若在佛身十七界全。法界小分。是无学法。界处中除六无为及灭尽定。第十四四句分别者。若眼亦非眼界耶。说眼界亦眼耶宽狭相似。故四句答。有是眼非眼界。谓阿罗汉最后时眼。以次即入无余界。现无因用。故非是界。有是眼界非眼者。谓处卵[谷-禾+卵]及羯罗蓝时闭尸时。在母腹中。若不得眼。设得已失。及生无色异生眼因。皆有能生之因。故有眼界。现无眼故非眼。若依五十六。又云。或眼无间灭有无间已灭。在过去世。是曾见色。能为因故。非现见故。有亦眼亦眼界。谓除前及无色圣者。所余诸位。有非眼非眼界。谓般无余。及生无色所有圣者。无余身智一切皆无故。无色圣者。虽有彼种。毕竟不生。故非界义。五十六又云。阿罗汉眼已失坏。或不生眼。如眼与眼界如是。耳鼻舌身等准此应知。然有身界非身者。唯无色异生在卵壳等。欲有身故。有意非意界者。谓阿罗汉最后意。无因义故。有意界非意者。谓处灭尽定者所有意。因除无想者。有染意故。此约第七染分说故。若不尔者。即无此句。有意亦意界者。除前及无余余位。非意非意界者。谓已入无余。眼界等。准此可知。十二处者。有眼非眼处。谓若眼已得不舍。然是无间断灭之法。无间断灭之法。势劣故。现是定。不能为识生门。及无间断后。不能与后识作生门。此简罗汉最后眼等。有处非眼。谓所余处安住处相。有亦眼亦眼处。谓眼已得不舍。复非无间灭之法。有非眼非眼处。谓若眼不得。或得已失。及余耳等不住处相。文虽不说入无余依。亦是此句广有诸门。恐繁且止。